《我们生活的世界》一课是闻堰镇小的凌华华老师执教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组成15种物品的材料的特点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对材料有初步的了解。我认为本课的亮点是分类结果汇总展示的设计,让每个小组把同种材料的物品分类结果贴到一张KT板上,学生一比较就能发现矛盾集中在那几样物品上,通过进一步讨论组成这些物品的材料的特征达成共识。很容易抓住学生有问题的几个点,然后逐个突破。就是在细节上还可以再改进一下,例如小组结果在KT板上展示能否事先在纸的背面贴好双面胶,学生揭下来就可以贴了,撕下来也比较方便,比用图钉安全省事些。物品采用文字或实物图片比用编号的方式更加直观,省去了学生在编号与图像间的转换过程。
在教学中有一个小片段,学生在判断烧杯的材料时比较纠结,很多学生认识烧杯是塑料做的,因为透明这个特点与塑料水平一样,这里教师是采用敲击听声音的方法去解决的,但是在敲击是用烧杯敲玻璃瓶,用塑料瓶敲陶瓷水杯,我想如果要用敲击去突破这个难点的话,应该用同种物品去敲,比如铁勺,这样才能从声音的不同上去分辨。我认为更好的办法能否利用之前总结到的玻璃具有高温变形这一特点,既然学生认为烧杯是塑料,那么就分别在是塑料的矿泉水瓶和烧杯中同时加入一些热水,看烧杯是否变形从而判断是否是塑料制成的。不过,学生会不会还是提出疑问呢,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塑料制成的水杯遇热水也是不会变形的。所以这个热是有具体温度限定的。还是听声音更加好些。
最后的视频我个人认为也不够有针对性,学生无法通过这个视频有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是不同的感受。(大园小学 胡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