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总帖 [复制链接]

211#

2018年9月12日,在世纪实验小学参加了 “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的活动,观摩了王芳老师的《不同的季节》。学习聆听了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对二年级教材的解读和杨老师的对本学期工作的引领,可以说给我们在教学上指引了方向。
    王芳老师的课一步一步带着孩子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变化,有温度的变化、人类生活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各环节呈现巧妙自然,对学生来说原本季节的零散的认知更加系统化。有些不足的是王老师还没有很好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对不同季节的认识在本课内似乎并没有增长。不过这节课引领学生探索新的内容难度有些大,需要我们老师在反思中去提高。(朝晖小学   张晓)
TOP
212#

        9月12日,在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听了王芳老师上的不同的季节,又听了徐春建老师对二年级教材的解读,对二年级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天下来收获很多,最后杨老师给我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徐老师对每一节课都做了深入的解剖,解读编者的意图,帮助我们去理解教材,使我对每一节课的编排意图更加的清晰,教材编写的重点在哪里,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还指出了教材中哪些地方可以更好地改变,给出了很多的方案,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发挥教师自身的艺术,把课堂变的更有趣。
TOP
213#

2018年9月12日,新学期在萧山世纪实验小学参加了第一次 “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的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满满,营养丰富。首先是宁围镇辅导学校主任邵亚华老师进行新学校介绍,带领我们走近新的教学模式,接着是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王芳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不同的季节》,让我们感受到一堂别具风味的科学课,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由浅入深解析二年级教材,和萧山小学科学教师一起面对新的挑战。最后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工作布置讲座——《新学期 新规划 新实践》为我们为新学期新挑战指引方向。(闻堰镇小   王冬丽)
TOP
214#

不同的季节一课从听声音引入,很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再认识春夏秋冬图片的认识,引导学生知道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研究温度,场景。研究植物和动物。特别是同一植物的四季表现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生物。最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让学生表达和交流。汇总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同时升华了学生对季节,对自然的爱。王芳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逻辑清晰,各条线索清晰又环环相扣,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对四季展开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很值得我学习。                                                                    新街四小 孙林建
TOP
215#

        2018年9月12日,新落成的萧山世纪实验小学举办了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首先宁围镇辅导学校主任邵亚华老师介绍了该学校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感受到了近几年宁围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城市学校的建设方向。接着王芳老师执教了《不同的季节》一课,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前概念基础较好,王老师选择了从四季中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这几个角度来让学生感知四季实在变化的它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然后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为我们做了《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徐老师先是对整个单元对应的新课标进行了解读,然后就每课一页一页进行讲解,给我们点明了很多容易陷入的误区并提供了很多教学的建议。最后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对未来一学年的工作进行了布置,帮我们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心。
                                                                                                                                                                                               党湾二小    吴彬
TOP
216#

9月12日,我参加了萧山世纪实验小学举办了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活动内容满满,受益匪浅。
王芳老师执教了《不同的季节》,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基础的,在王老师处理活动环节中,增加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让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由王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总结了这节课对的知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小组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贴字板”,小组根据组内交流谈论有着共同的想法,在“贴字板”上表达出,接下来是孩子们滔滔不绝的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TOP
217#

9月12日,在新建成的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举行了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在感慨了新学校设施先进的同时,也是收获满满。由王芳老师与世纪实验小学204班带来的《不同的季节》,准备充分,给我很多的启发。首先,王芳老师设计的课堂导入非常新颖,用大自然中有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到不同季节的感受,然后用美丽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季节对于人、动物、植物的影响。
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吴老师细致地为我们对二上教材的每一课做了梳理,给我的教学打开了新思路。
TOP
218#

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区级 “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在世纪实验小学举行,王芳老师执教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第六课《不同的季节》。
第一感觉,王老师这节课语文味道挺重的,男老师估计控制不住。
这节课,小朋友的前概念差别很大,所以需要提前调查好,如何让学生思维在这堂课中得到发展,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王老师用小朋友比较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通过两段有鲜明的季节特点的语音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效果非常好,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接着带孩子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从温度的变化、人类生活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各环节呈现巧妙自然,对学生来说原本季节的零散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任伯年小学 赵熠
TOP
219#

9月12日,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在世纪实验小学举行。这是一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洋溢着年轻活力。该校的王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季节》一课,课堂以四季词汇为主线串联,带领学生一起整理了四季的区别,以及动、植物与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之后,徐春建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二年级教材解读。在讲解过程中,徐老师为我们归纳整理了设计思路,理清教学重点,提醒教学难点,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围绕杨老师提出的要求,努力充实自己,对个人成长有所规划,尽快适应新教材对于我们的新要求。(赭山小学 凌启煜)
TOP
220#

     9月12日的萧山区小学科学区级 “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在新使用的世纪实验小学举行,王芳老师执教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第六课《不同的季节》,这一课的内容难度较低,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挑战性,所以如何上的出彩,受学生喜爱是比较困难的,王芳老师先是用小朋友比较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通过两段有鲜明的季节特点的语音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在探究不同的季节的变化特点上,王老师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春姑娘”、“夏小伙”等词语的使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这样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王老师从不同的季节里的温度、动物、植物、人们的活动等几个方面的研讨,让孩子们对四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最后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季节礼盒”并对孩子们提出了制作希望,润物无声地进行了情感教育,整堂课可以说已经演绎的非常完美了!
(已补)金帆实验小学   侯文英
TOP
221#

本次党湾一小的研训活动主旨是:关注思维,聚焦素养,提升能力。在一整天的活动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科学在低年级开设一年以来,学生身上散发出来的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植根。汪刚筠老师《神奇的纸》汪老师以精准的语言,精确的目标把握,精密的教学环节设计,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务实高效的科学课。比如概括出纸的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它的用途,但不能准确的回到特点描述上。汪老师直接拿出一张白纸,用手抖一抖,接下来孩子就自信的回答。也凸显出孩子的在思考时,需要提供一些支撑,帮助他们准确快速认识。汪老师的学情预设非常充分。当说到飞一飞时,能够拿出一架纸飞机,当他说到瓦楞纸杯时,可以有瓦楞纸杯,甚至瓦楞杯套。非常值得我们新手教师的学习!  湖滨小学 毕静如
TOP
222#

2018年11月1日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新实践”研训活动在党湾一小举行,今天的活动内容丰富,上午聆听了三位老师精彩的课和杨老师等三位名师的点评,下午小组交流关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策略并完成制作学习策略的思维导图。一天下来,收获满满,真是受益匪浅!王晓军老师的《神奇的纸》以坐板凳、拿杯子等形式引入课堂,学生们通过在折-教-比-放和比一比的两个任务中,学生们发现了很多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特征。王老师的课给我们一种清晰自然,水到渠成的感觉。下面就王老师的课提几点建议:1、王老师的话语可以再精炼一些。2、普通纸和瓦楞纸的承重和隔热能力可以分开进行,这样研究每个特征时会更加透彻,学生们也不会混淆。一堂成功的课就是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大胆地去说。这正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高桥金帆实验小学  侯文英
TOP
223#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对党湾一小王晓军老师《神奇的纸》一课教学设计的感想
    王老师首先以纸做的家具,让学生坐一坐来感受纸如此牢固的神奇,接着展示纸杯倒水却不烫手,纸箱子放苹果却没被压坏,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纸张却能有如此大的作用,从身边的实物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是贴近生活的探究,能给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第二环节,亲自动手制作瓦楞纸,让学生和普通纸对比异同,从而近距离知道神奇纸的神奇之处。这个环节不知道实际教学效果怎样,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学生是不是仅仅能从两种纸张的形状上看出区别。
第三环节,在老师指导之下,对比两种纸在承重方面和隔热方面的区别,这个活动是有亲身体会的,学生应该很快能感受到瓦楞纸的好处。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新街四小  孙芳华
TOP
224#

《我们生活的世界》一课是闻堰镇小的凌华华老师执教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组成15种物品的材料的特点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对材料有初步的了解。我认为本课的亮点是分类结果汇总展示的设计,让每个小组把同种材料的物品分类结果贴到一张KT板上,学生一比较就能发现矛盾集中在那几样物品上,通过进一步讨论组成这些物品的材料的特征达成共识。很容易抓住学生有问题的几个点,然后逐个突破。就是在细节上还可以再改进一下,例如小组结果在KT板上展示能否事先在纸的背面贴好双面胶,学生揭下来就可以贴了,撕下来也比较方便,比用图钉安全省事些。物品采用文字或实物图片比用编号的方式更加直观,省去了学生在编号与图像间的转换过程。

在教学中有一个小片段,学生在判断烧杯的材料时比较纠结,很多学生认识烧杯是塑料做的,因为透明这个特点与塑料水平一样,这里教师是采用敲击听声音的方法去解决的,但是在敲击是用烧杯敲玻璃瓶,用塑料瓶敲陶瓷水杯,我想如果要用敲击去突破这个难点的话,应该用同种物品去敲,比如铁勺,这样才能从声音的不同上去分辨。我认为更好的办法能否利用之前总结到的玻璃具有高温变形这一特点,既然学生认为烧杯是塑料,那么就分别在是塑料的矿泉水瓶和烧杯中同时加入一些热水,看烧杯是否变形从而判断是否是塑料制成的。不过,学生会不会还是提出疑问呢,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塑料制成的水杯遇热水也是不会变形的。所以这个热是有具体温度限定的。还是听声音更加好些。

最后的视频我个人认为也不够有针对性,学生无法通过这个视频有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是不同的感受。(大园小学 胡璐佳)

TOP
225#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对党湾一小王晓军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一课的几点感想:
1.    情境导入很有意思。请学生上去坐一坐纸做的凳子,用手摸一摸倒了热水的纸杯,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很自然地引出了“瓦楞状”的概念。
2.    学生探究活动时间比较充足,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充分地认识到瓦楞纸和普通纸在形状和性能上的区别。
3.    课堂评价,特别是口头的评价比较单一简单,针对低段孩子,语言上可以更生动童趣一点,评价的因素也应该丰富一点。
4.    在比较瓦楞纸和普通纸的承重能力活动时,王老师用了2块木块,让学生在两块木块间放纸。但这里面有可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两块木块间的位置可能会移动。如果前后两次木块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实验结果很可能会有问题。这一点,汪钢均老师就考虑得比较周到了。他给学生准备的材料上,两个盒子是固定在板上的,这样就消除了一个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226#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的教研活动中,第一节课王老师的《神奇的纸》这一课中,教师通过纸的桌椅和纸的茶杯的特点来引出瓦楞状的纸神奇之处。这节课中王老师分成了3个活动,一个是折瓦楞状的纸;一个是比较白纸和瓦楞状的纸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用瓦楞状的纸放一放,摸一摸。 在学生发现白纸和瓦楞状纸的人有什么不同,这个研讨过程有12分钟,感觉这个研讨过长,不适合低段的学生。低段的学生的注意力不长,长时间的研讨学生的的专注度会降低,个人感觉这个研讨有中高段课堂的感觉。在放一放的过程中,要感受瓦楞状的纸的抗弯曲的能力,小木块比较轻,学生的直观感受不明显,材料的选择可以更重一些。金山小学倪弯弯
TOP
227#

                                                                                                                                      2018年11月1日党湾一小教研活动 感想
        听了王晓军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设置教学情境,助力科学教学。王老师让学生做一做用纸制造的椅子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十分新奇,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初步体验了纸的神奇之处。
       2. 注重实验方法,指导有效实验。王老师对“折”、“教”、“比”、“放”四个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重多角度去全面体验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方法,获得相应知识。、
       3. 暴露学生思维,引导问题解决。在交流探索发现时,王老师尊重学生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思考的结果畅所欲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于此同时,王老师也对学生所说内容进行了组织调整,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 布置课后拓展,延续头脑风暴。最后的课后拓展:如何让一张纸不怕水。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关于“神奇的水”,让知识的探索与获得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党山小学     倪建江
TOP
228#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对于瓜沥三小汪刚钧执教《神奇的纸》一课有如下的感想: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折纸的环节设计中,给学生有第二次的尝试机会,降低了能力薄弱孩子的失落感;在认识瓦楞形状时,通过侧面比较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区别来引导孩子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规律。
2、    课堂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在引入环节中,汪老师提前准备了纸飞机,将学生的回答转化成可以试一试的行动;在比较瓦楞纸和普通纸承重能力时,汪老师控制了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变量,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因木块移动带来的实验问题。
汪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逻辑较严谨,细节处理的很有人文情怀,非常值得我学习。
  (夹灶小学  童佳丽)
TOP
229#

       2018年11月1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新实践”研训活动,三堂课《神奇的纸》、《我们生活的世界》、《神奇的纸》分别由王晓军、凌华华、汪钢钧老师执教,课堂精彩纷呈,王老师的课条理清晰,通过动手、观察、感受了解了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区别,看家具、坐纸凳、倒开水、装苹果,这些例子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也十分清楚,采用这些例子来说明瓦楞纸的各方面特点十分形象,再动一动折一折更加让孩子们了解了其中的缘由,原来通过改变普通纸的形状可以变成支撑能力更强的纸,相信孩子们回去之后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纸。凌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色彩艳丽,通过今天的课堂,孩子们估计会有所感叹,原来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阿,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可以将这些分门别列,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样丰富。
                                                                                                                                         盈丰小学              傅美林
TOP
230#

2018年11月1日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新实践”研训活动在党湾一小举行。我有幸上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堂课。我主要就我自己这堂课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要更加充分的预设
上课时,学生因为“烧杯”这个物品属于玻璃还是塑料,有很大的困惑,虽然我也提供了“敲击——听声音”,比较塑料与玻璃的不同,甚至引导学生:如果掉下去,容易摔碎吗?
学生仍旧执着的认为烧杯属于塑料。如果当初我提前预设好这些状况,那么就可以第一时间突破这个难点了。就像汪刚筠老师充分站在儿童的立场,学生提到飞机,他马上拿出来,学生提到喝咖啡的杯子,老师马上拿出来,这就是充分的预设。这样子的老师,相比学生会觉得好神奇吧
二、聚焦观察特点,简化操作过程
分类活动前,强调“材料分类”,让学生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材料的特点与辨别上,而不是完成记录单上。
分类结束,材料先统一放在桌面上,方面后续归纳材料特点的时候,学生再聚焦物品。弥补分类过程中,观察的不到位。KT板上的粘贴, 如果能够序号与实物照片对应,那么就不用再研讨交流的时候,学生还要在数字与实物之间来回转换
三、板书要建立在学生“课堂生成”之上
学生的生成才是最精彩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生成,及时板书,而不是板书自己提前预设好的特点
四、适当的教材处理,让课堂更加自然
1.把“聚焦课题”挪放最后“点题”
2.把“纤维”改成“布”。因为纤维是布这种材料的“结构”
3.教材提供的衣服和带盖瓶子(多种材料制成)都换成了单一的材料,以免学生混淆。
4.思考:布选用“毛巾”这种物品是否恰当?学生认知中,毛巾与布是同一种概念吗?
五、备课要指向“核心素养”
如果说以前我的备课,就是教参和细节的不断完善。那么通过这次准备,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科学课最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我们所有的上课都是为了学生的思维得到生长,素养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教学的一切都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最后,感谢杨老师给我的这次机会,我锻炼我成长。
(闻堰小学   凌华华)
TOP
231#

2018年11月1日在党湾一小举行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仅上午就聆听到了三位老师精彩纷呈的课和三位名师入木三分的点评,一天下来,收获满满!
感触最多的是上午第一节王晓军老师上的《神奇的纸》。王老师在课程一开始设置了一个情境,买家具,坐板凳、拿杯子等形式引入课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起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大家对纸的性能的思考。王老师在教授中很注重“以生为本”,实验活动中给每个学生一张学习单,比较以前一个实验小组一张学习单,王老师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在王老师的课里面,他将探究瓦楞纸的承重能力与隔热能力这两项活动融合成了一个综合活动,我觉得这两项活动还是分开进行比较好,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两项并行可能会引起他们知识的混淆。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课十分有趣,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湘师附小  张琪
TOP
232#

     2018.11.1在党湾一小参加了新蕊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对于王晓军老师《神奇的纸》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一开始,王老师通过三个不同的情境:牢固的纸凳、不烫手的纸杯、装满水果的纸箱,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初步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2、研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较平纸与瓦楞纸有什么不同时,学生的交流很充分,在回答时也是思维较开放,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地方,王老师还让学生上台比划,更清楚地了解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师生之间的交流配合得很默契。不过在板书环节,对于学生说的不同点王老师是以事先准备好的贴纸贴在黑板上的,个人觉得这样有点生硬,不够灵活,直接板书写下学生的回答更能符合课堂的生成性。
     3、评价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王老师都有一个很好的反馈,并能及时反映到小组的奖励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也增强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233#

     在11月的一天有幸参加了小学科学的教研活动,聆听了三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的课堂。汪刚钧老师和二年级学生带来了《神奇的纸》。
    课前,汪老师用一个小游戏(扔一扔纸可以扔多远)将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也为一整节课打下了有趣的基础。在探究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差异时,汪老师采用一个挑战(承受订书机的重量),引导孩子们亲手折出瓦楞纸,让他们发现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就会产生神奇的变化。40分钟,汪老师用三个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探究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差异,瓦楞纸在生活中的应用部分所花时间相对较少,可适当增加。在课堂中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形式内容单一,可适当改变方式激起孩子们表现的劲头。



                  劲松小学 黄芳芳
TOP
234#

   在11月的一天有幸参加了小学科学的教研活动,聆听了三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的课堂。汪刚钧老师和二年级学生带来了《神奇的纸》。
    课前,汪老师用一个小游戏(扔一扔纸可以扔多远)将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也为一整节课打下了有趣的基础。在探究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差异时,汪老师采用一个挑战(承受订书机的重量),引导孩子们亲手折出瓦楞纸,让他们发现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就会产生神奇的变化。40分钟,汪老师用三个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探究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差异,瓦楞纸在生活中的应用部分所花时间相对较少,可适当增加。在课堂中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形式内容单一,可适当改变方式激起孩子们表现的劲头。



                  劲松小学 黄芳芳
TOP
235#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对于闻堰镇小凌华华执教《我们生活的世界》一课有如下的感想:
1、对教材的再处理加工。凌老师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导入转化为一堂课的小结,避免了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对材料分类的干扰,开门见山,直接辨析物品与材料。建议最后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的视频可以针对性更强些,与本节课的主题材料相关联。
2、探究与研讨紧密联合。小组探究环节凌老师对学习单的再处理跟研讨环节结合在一起,将全体学生的结果汇总在KT板上,简单明了的呈现并对比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方便交流研讨。
建议:研讨环节学生对于烧杯是塑料和玻璃的特点对比,凌老师应抓住遇热易变形的教育契机展开研讨,因此有多缺失。                                                                        (闻堰镇小        王冬丽)
TOP
236#

111日,在党湾一小的报告厅中,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和瓜沥片、空港片学校任教二年级科学教师,以及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工作站成员齐聚一堂,聆听精彩课堂,共同参与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

活动中来自三个学校的三位教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二年级的三节课,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老师们精心准备,精彩演绎,令人印象深刻。下面就汪刚钧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1、用生活中常见的纸激发学生对纸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课堂中,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亲身体验到瓦楞纸和普通纸之间的区别,汪老师用挑战-展示-经验分享-再尝试-体验,这一系列的过程层层递进。挑战和再尝试的环节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对先完成的组树立榜样作用,又给予没有挑战成功的组二次机会,激励学生不畏失败、勇于尝试。

(劲松小学 邵晨曦)

TOP
237#

2018.11.1有幸参加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从瓜沥三小汪刚钧老师的课中感受到他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对于王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一课有如下的感想:

1、以一个问题引出——“如何让一张纸飞的更远”,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2、课堂以任务驱动开始,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提出“瓦楞状”,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是让人惊喜的,大多数都想到了“波浪形”,但是有一个小组还想到了将纸折成“u”型。这让我想到原本六年级的课程,当时我们对比了“o”形、“u”形、矩形和波浪形,他们都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3、在折纸的环节设计中,给学生有第二次的尝试机会,注重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回澜小学  邸靖晏)
TOP
238#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三堂课《神奇的纸》、《我们生活的世界》、《神奇的纸》分别由王晓军、凌华华、汪钢钧老师执教,课堂精彩纷呈。由于路途遥远,紧赶慢赶,可惜错过了王老师执教的精彩的开头。下面我就主要讲讲自己都对汪钢钧老师的这节课的几点感想。
1、    课堂预设,精准有效。在引入环节中,汪老师提前准备了纸飞机,将学生的回答转化成可以试一试的行动;在比较瓦楞纸和普通纸承重能力时,汪老师控制了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变量,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因木块移动带来的实验问题。在探究瓦楞纸时,汪老师提前为两人一组准备的一份瓦楞纸,让人人参与,都能触摸到真实的材料,有话可说。
2、    关注学生,尊重生成。在折纸的环节设计中,给学生有第二次的尝试机会,充分体现了王老师承认学生差异,并尊重学生生长的教学理念,对一些薄弱学生的重新学习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呵护了孩子对学习科学的信心以及他们的求知欲;在认识瓦楞形状时,通过侧面比较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区别来引导孩子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规律。
3、 主动思考,促进成长。王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研讨普通纸和瓦楞纸的区别时,并没有将孩子的思维局限在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加工”一词的小结,带给学生更多思路,更清楚地传递给学生,材料经过加工变化可以产生很多的新功能,而这种加工变化,需要我们自己的根据需要,进行思考设计制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得来说,汪老师的课条理明晰,层次分明,关心学生,是一样有温度的课,值得我学习。
另外,这一天的活动,再次提醒我,备课时一定要思考指向哪个核心素养。路虽远,收获匪浅,值!
  (大同小学    曹高凤)
TOP
239#


汪老师的《神奇的纸》这一课中,从一张普通的纸引入课题(纸飞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从挑战任务——纸的沉重,到瓦楞状纸的特性的研究,最后到日常生活中瓦楞状纸的应用,设计很合理,对学生任务的指向很明确,听下来感觉很顺畅,很扎实,很值得我学习!但是,学生是一个很活跃的群体,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教师无法预设到每个孩子的回答,因此,在板书设计的时候,会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计,为了美观,通常老师是“贴”出板书。但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每个孩子的回答尽可能的被展示出来,所以,我觉得或许该回到“粉笔”时代,用传统的粉笔字代替,或者,教师在发现自己所准备的板书不够时,用粉笔字代替,又或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指向性更明确,缩小学生的答题范围。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240#

2018.11.1党湾一小 小学科学“新课标 新教材 新实践”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
1.    情境导入很有意思。请学生上去坐一坐纸做的凳子,用手摸一摸倒了热水的纸杯,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很自然地引出了“瓦楞状”的概念。
2.    学生探究活动时间比较充足,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充分地认识到瓦楞纸和普通纸在形状和性能上的区别。
3.    课堂评价,特别是口头的评价比较单一简单,针对低段孩子,语言上可以更生动童趣一点,评价的因素也应该丰富一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