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要点上好课——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一)
物质变化第一课引入了物质的概念,在此之前,物质都是用物体来替代。物体省级为物质,这不是一字之别,而是整个思维上的提升。物体更注重具体的实物,而物质要求学生在众多的物体中抽象出物质的概念。它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维来支持。六年级的学生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已经有能力进行抽象的概括。
物质的提出,实际上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但分子这个词语没有在小学科学课中出现,指向分子概念的词语是微粒。这其实仅仅是教法不同而已,在学生能理解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分子的初步概念未尝不可。 课本中有“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这个问题很复杂,而且会和单元后续学习中的有些概念相互冲突。比如声音是物质,把易拉罐压扁会产生声音,就推出产生了新的物质,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归入化学变化。这就矛盾了!
通过查阅资料我分享以下观点
第一,物质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物质指: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而广义的物质是指,一切自然的存在。
由此我认为,物质的概念有强调实体物质的,也可包含能量形式的。但从本单元的化学变化而言,物质主要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看物质。比如声音是一种能量的形式,他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能量形式,这种能量形式可以是物理变化,比如敲锣。也可以是化学变化,如爆炸。这就可以把上述矛盾的问题很好解释清楚。
第二,“物质变化”单元第一课把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展现,老现象但要有新概括,这个概括就是进一步发现这些现象之间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在分析过程中,它的指向就是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它指向的概念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个分析尤为重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在告诉学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科学词汇,学生就能顺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