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211#

有心的吴大师,向你学习
TOP
212#

回复 207楼wubin98146的帖子

首先ab两个同学都从现象,推断出不能吸引不锈钢的解释,这个思维逻辑很清晰。其次这边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铁?按照铁的正确定义出发,去判断谁的回答更加有思维发展。最后,教师的引导下,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9/3/4 12:33:46
。A同学从现象出发,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被教条牵着走,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b同学判断里面没有铁,他的理由是有人跟他说过磁铁可以吸铁,吸不住就说明没有铁,是随大流或相信权威的方式。
TOP
213#

分析得好透彻
TOP
214#

回复 212楼wubin98146的帖子

分析的很透彻,确实需要像你一样沉心静心而思考。
TOP
215#

磁铁断裂磁极的思考

磁铁断后,断后的磁铁是与原先的磁铁磁极一致的磁铁。因为两块磁铁从内部结构上来说是一样的。
但磁极的判断上条形磁铁与环形磁铁会不一样。条形磁铁往往是与磁力线垂直方向断裂,断裂后原先的磁极不变,断裂处产生新的磁极,所以条形磁铁断裂处是相互吸引。
环形磁铁的磁极一般在两个圆面上,所以断裂时往往把圆变成了两个半圆,是沿磁力线平行方向断裂,原先的磁极都不变,所以断裂处就相互排斥。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3-11 11:13:19
TOP
216#

抓住要点上好课——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一)

      物质变化第一课引入了物质的概念,在此之前,物质都是用物体来替代。物体省级为物质,这不是一字之别,而是整个思维上的提升。物体更注重具体的实物,而物质要求学生在众多的物体中抽象出物质的概念。它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维来支持。六年级的学生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已经有能力进行抽象的概括。
      物质的提出,实际上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但分子这个词语没有在小学科学课中出现,指向分子概念的词语是微粒。这其实仅仅是教法不同而已,在学生能理解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分子的初步概念未尝不可。
      课本中有“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这个问题很复杂,而且会和单元后续学习中的有些概念相互冲突。比如声音是物质,把易拉罐压扁会产生声音,就推出产生了新的物质,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归入化学变化。这就矛盾了!
      通过查阅资料我分享以下观点
       第一,物质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物质指: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而广义的物质是指,一切自然的存在。
由此我认为,物质的概念有强调实体物质的,也可包含能量形式的。但从本单元的化学变化而言,物质主要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看物质。比如声音是一种能量的形式,他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能量形式,这种能量形式可以是物理变化,比如敲锣。也可以是化学变化,如爆炸。这就可以把上述矛盾的问题很好解释清楚。
      第二,“物质变化”单元第一课把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展现,老现象但要有新概括,这个概括就是进一步发现这些现象之间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在分析过程中,它的指向就是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它指向的概念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个分析尤为重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在告诉学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科学词汇,学生就能顺利学习。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3-12 10:00:57
TOP
217#

条形磁铁往往是与磁力线垂直方向断裂,断裂后原先的磁极不变,断裂处产生新的磁极,
环形磁铁的磁极一般在两个圆面上,所以断裂时往往把圆变成了两个半圆,是沿磁力线平行方向断裂,原先的磁极都不变
分析得有道理,赞同
TOP
218#

重在实证意识——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二)

    “物质变化”第二课是《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各位科学教师的课堂实践,我对此课进行了一定的改动——舍一增一。舍了什么?舍了沙子与豆子的混合这个活动,增了什么?增了一杯水。目的是什么?要学生推理,有实证意识。以前我们认为,这个实验是非常快的,学生经历的是白糖剧烈的变化。但学生看到的仅仅是现象,从现象到下结论(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之间是需要反复论证与推理的。把省下来的时间放在这里是非常有必要。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活动是全新的,是探究活动。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需要长时间的支持。因为长时间的探究会才能让学生从适应性活动过度至创造性地活动(详见  楼观点论述)。课堂中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15分钟以上)我的提示是“到糖没有任何变化为止。”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并没有闲下来,有的在已经变蕉的糖上新放上一些糖,再加热。有些同学仔细观察蕉掉的白糖。这时我提供给每一小组一杯水,大家去下蕉掉的白糖放入水中观察……
    由于长时间的探究,就有了精彩的论述。
——糖变硬了,起到了隔热的作用,上面新放上去的糖溶解很困难。
——气泡、冒烟、刺鼻的气味。
——是甜甜的气味。


    同样放入水中,发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会变色,变成咖啡色。一种是水不会变色(图2)。这是研讨的好时机,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研讨中,小组同学揭示一个细节,水不会变色是因为他们组的糖着火了,这样的讨论最终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糖在加热过程中,他会产生出一种黑色的物质,当这种黑色的物质很少时,他混合在糖中,随着糖溶解在水中,使得水变成咖啡色,之后这种黑色物质越来越多,直到糖完全没有了,所以就不能溶解在水中了。”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3-24 10:03:53
TOP
219#

事实证明,要想钻研科学,首先应该向吴大师学习培育心境,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静心才能尽心,为你点赞!
TOP
220#

把问题藏在材料中——《电磁铁》教学反思(四)
      我的一些教学尝试得到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感谢!一些老师问到一些细节问题,我想一节课的材料或许是科学老师最为关注的细节吧。的确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一定的思考(主要受到闻蓉美老师的启发)。因为这一节课我尝试了教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12 15:47:12
学习!非常深刻的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