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21#

吴老师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TOP
122#

回复 68楼wubin98146的帖子

朱老师的字也很好看,也很会做总结
TOP
123#

吴彬老师兴趣广泛,特长显著,教学上研究有深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酸牛奶 发表于 2019/1/23 9:18:27
朱老师搭建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展示机会。加之每周一次的鞭策,让大家时时保持一种微微的紧张感!
TOP
124#

回复 119楼wubin98146的帖子

一学期的工作有总结有反思,吴老师真认真,向吴老师学习
TOP
125#

太有心了,学习学习
TOP
126#

围绕大概念教学和建模的意义——一道科学期末考题引发的思考

今天科学期末考结束了,六年级科学最后出现这样一道题目,请看题

     这道题本身没有问题,答案也是明确的。  

        我在上电磁铁中有新的发现与大家共享、讨论,相信有些老师也有类似的发现,同样希望您不吝赐教。实际上的电磁铁没有我们想的简单。
     看官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参考答案中,三个空格分别为  S 、 相斥 、S。
      而实际非常复杂。当电磁铁与磁铁靠近时,如果是同极一定是相斥吗?不一定!不妨自己去绕个电磁铁试试,不一定会排斥的,大多数的实验现象是同极仍然相吸,只是吸力减弱了。而且当被靠近的磁铁的强弱不同,现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仔细做还会发现,当同极靠近时,先会感觉到有排斥力,但继续靠近,你就发现排斥力消失并吸在一起。
      用你的知识结构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们,我不是说试卷的问题,而是要说明通向大概念教学和建模的问题。上次我提出电路的问题,大家都讨论不起来,我想可能是“建模”这个事情大家关注的不多。我是想说明“建模”在小学科学中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大学、高中、初中里的事,更是小学里的事,他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它需要科学核心素养——推理和论证——参与的最典型代表。而在我们曾经学习中,“建模”非常少,导致我们学习的都是比较僵化的知识点,就导致了我们对类似的考题理所当然地不做进一步的思考。
      我希望大家作为科学教师自己实践一下建模的过程,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科学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好处,而且对科学教学中学生出现类似的建模过程,就能甄别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所以我呼吁大家当学生一样去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来解释这些新现象?这就是建模的过程。
      我们习惯于马上找标准答案,找不到就说不知道。为什么不去提出一种模型来解释呢?科学家很多理论曾经都只是一种模型。因为我们曾经的学习不是这样的,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后给我们一个答案,我们负责记住。曾经这样学习的我们在给学生出题的时候就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期待各位老师的留言。讨论能让我们成长。为留言的您点赞!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5 09:22:14
TOP
127#

今天科学期末考结束了,六年级科学最后出现这样一道题目,请看题

     这道题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个漏洞说明的问题是,我们曾经学的都是死知识,严重缺少对实验现象进行建模。
看官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s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24 16:48:11
大家可以尝试着做一做,提出自己的观点!
TOP
128#

成绩这么多,向你学习!
TOP
129#

回复 126楼wubin98146的帖子

大师这么一说,本能的感觉,大概念教学和建模非常重要,这也许是我们科学 教师,科学教育一个方向。为什么我们的学科,提法很高,基础性科学,但是实际上地位很低,比如语文数学老师,一个班级,最多两个班级,科学老师,少的4个班级,低段的甚至10多个班级,连学生谁是谁都分不清楚。我觉得问题就是,我们的科学教学没有一个方向,有的老师上课常识性的讲讲就算了,有的老师偶尔做下演示实验,有的老师偶尔做下分组实验,每次都分组实验的,我估计没有。还有很多的一系列的问题。吴斌大师说,希望我们老师自己实践下建模的过程,实际上,我么老师很难做到,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有正确的知识概念,以及相关知识概念。要知道,我们很多老师连基本的知识概念都一知半解。
TOP
130#

回复 126楼wubin98146的帖子

大师,我们可以搞个课题,小一点,比如六年级老师必须建立的几个模型研究。肯定大放异彩。大师,你搞这个课题了,一定得叫上我
最后编辑上虞樊少飞 最后编辑于 2019-01-25 10:07:40
TOP
131#

回复 130楼上虞樊少飞的帖子

少飞兄有这样积极的态度!赞叹!可以边喝茶边进行
TOP
132#

回复 129楼上虞樊少飞的帖子

少飞兄的顾虑非常实在,科学教师来经历建模的实践就是能让科学教师把原先一知半解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活力,变得越来越深入与清晰。
TOP
133#

回复 70楼wubin98146的帖子

我的学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讲到蜗牛产卵会问蜗牛多久产卵,有时候这些问题很难在课堂上解决,所以还是要看更多的书也可以跟孩子们一样看儿童百科全书
TOP
134#

回复 133楼李尔敏的帖子

       学生提出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问题,当然常识性的问题算是一个问题,但这类问题,学生在提出时是随意的。这类问题可操作性很小。如学生提到蜗牛多久产卵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备研究的特质,因为蜗牛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地域肯定有差异。     如果学生在长期饲养中,发现了自己蜗牛在产卵,而别人的蜗牛并没有产卵,这时学生会在自己的观察上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因素会干扰蜗牛(我们饲养的)产卵。这个问题就具有可操作性,问题中本身说明了学生对蜗牛的研究,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TOP
135#

小学科学评价为何这么难

      我区已经把小学科学纳入到考试学科,这样一来学校领导都开始重视起来,家长开始重视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家长普遍反映科学考试成绩差(不到95的就算差啊!我的神啊!)分数!排名!现在已经开始普遍用语数英科四门成绩总和来排名了。教务处考核分数发现科学最差。科学的任课本来就像抓壮丁,如今谁也不敢再趟这趟浑水了。

       扎实开展探究实验与以讲题目和做练习为主的两种上课方式,毋庸置疑,后者的成绩会明显比前面好很多。因为纸笔测试中很大程度就是看题型是否熟悉。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3年级的学生,有很多题目失分是由于题型不熟悉或者对题目理解变差造成的,并非对该知识不掌握。再进一步说,纸笔测试仅仅是科学素养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科学知识而已。反过来可以这样思考,考60分的同学与考100分的同学,他们的科学素养谁高?极有可能还是60分的科学素养高,如果你是带过科学兴趣班的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好动、有创新、喜欢动手,这批学生考试都不理想。而这批学生有着很强的创造力。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只是他善于考试而已(按部就班,做大量题目,做乖乖生,创造力反而低),与科学素养没有绝对联系的。纸笔测试对于科学素养而言,信度是严重缺失的。


      2018年“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活动中,专家胡卫平教授(博导)他作“思维型探究”的专题报告,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思维才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素养的核心。但思维是无法在纸笔测试中真正体现出来的。思维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上课的教师其实很清楚,在上课的回答中,师生交流中,生生交流中,你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思维究竟怎么样。但我国还是缺少合理的评价方式来测试学生的思维。
     是真的没有吗?其实早就有了,只是没有被采用,因为再没有比纸笔测试这样成本低,效率高,又相对公平的方法了。但它的代价是什么?就是钱学森之问:“中国高校为什么出不了杰出的人才?”
TOP
136#

      我区已经把小学科学纳入到考试学科,这样一来学校领导都开始重视起来,家长开始重视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家长普遍反映科学考试成绩差(不到95的就算差啊!我的神啊!)分数!排名!现在已经开始普遍用语数英科四门成绩总和来排名了。教务处考核分数发现科学最差。科学的任课本来就像抓壮丁,如今谁也不敢再趟这趟浑水了。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31 18:13:50
很深刻!
TOP
137#

考试何辜?为没有好的评价体系背黑锅!

接上上页135#        

      大家可能要误会,认为我不提倡考试,恰恰相反,我认为考试很重要,就是要光敏正大地考,认认真真地考,但要搞清楚一点,考试与评价不能划等号。
       我们现在有些做法很滑稽,自从讲素质教育,认为考试怎么怎么不好?搞错了,不是考试不好,是评价体系不好!考试为评价体系背了黑锅。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的是考试就是唯一评价的方式,所谓一考定终生,把考试就等同于评价体系,久而久之,老百姓、家长潜意识中都这么认为:评价就是看考试!这种方式是我国长期的评价方式,它在一定时期有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就如同我们的科举制度,但现在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也看到了这些弊端,但请注意,这不是考试的错,考试本身有什么错呢?如果我是“考试”的话,我兢兢业业为国家的评价做牛做马,最大力度无私奉献,现在到好,我成了“罪魁”了,大家说可不可笑。考试能看出各项能力中的其中一项能力,为什么要否定呢?现在小学里提倡考试要弱化啊,统测了要取消,各校自己暗暗考试,好像考试是罪魁,要遮遮掩掩,真是好笑!
     所以,考试没有错,考试也应该考!但不能把考试结果当成评价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评价体系太滞后了,至今没有好的可以推广的评价手段。高考在改革,仍是换汤不换药,有一段时间实行加分制,后来也取消了。连高考这样有这么多专家在研究的都无法搞好,何况小学呢?小学科学是评价改革最为迫切的一门学科,因为它设立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手来实践,而不是进行死记硬背。所以小学科学一定要探索出合理地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现在在进行的实验抽测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但仅仅是抽测,面很狭窄,评价标准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那考试要不要?很明确,要!两者不是矛盾了吗?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模式,以三年级为例,综合评价=考试评价*30%+能力评价*70%。关键在于能力评价的70%怎么去落实,怎么去操作?如果有这样的一种模式,对考试的紧张感会大大下降,比如两个同学一个考了100分,另一个考了80分,看上去相差20分,但实际上只相差了6分,而落下的6分的这个同学还可以从能力分上进行补救。
     所以不用再争论考试好不好!没有意义!把评价体系研究一下,把考试的比例降下来,多出来的比来用于评价另外的各项能力。
TOP
138#

回复 137楼wubin98146的帖子

“评价”如果与“升学”挂钩,“科学”就会走回头路
TOP
139#

回复 137楼wubin98146的帖子

“评价”如果与“升学”挂钩,“科学”就会走回头路
沈银彬 发表于 2019/2/1 21:57:41
       沈老师一言以蔽之,一针见血。沈老师在评价上加了引号,别有深意啊!评价要搞,但如果像如今这样仅仅靠一纸分数来弄,真的又要回去了。
TOP
140#

今天看到沈银彬老师在论坛上发了关于《沉浮》单元的备课思考,深有感触,我趁此机会也好好学习了一番,与大家分享,为求看起来方便,我把沈老师的思考复制如下,并把我的思考放在沈老师的思考之后(下一楼141#)。


沉与浮单元——难,难,难(这是沈银彬老师的思考原创。这里是转载!)

一、沉浮单元复习整理——摘录

同种物质的沉浮与材料本身有关,因为同时改变了轻重和大小,所以沉浮不变;不同材料之间比较,相同体积,轻浮重沉;相同重量,大浮小沉;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加排开的水量能使沉的物体浮;浮力大小,漂浮时,浮力=重力;把浮的物体往下压物体会上浮,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浮力=重力+拉力;下沉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重力-拉力;改变液体的浓度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

二、沉浮单元研究进程——摘录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观测7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没有关系,埋下一个伏笔。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沉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的关系: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沉浮的关系: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第5课《浮力》和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从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探索液体密度对沉浮的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三、沉浮单元——难难难

肯定,否定,又肯定,再否定,云里雾里,纠结

涉及内容太多,一会儿和材料本身特点有关,一会儿发现和体积重量有关,马上又出来同一种物体可以改变沉浮,最后发现和液体也有关,完全蒙圈,鉴定完毕!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03 11:39:39
TOP
141#

从大概念来认清《沉浮》单元难上的根源

沈老师早早准备,像你学习!             
      沉浮单元始终是个问题,沉浮的内容并不难,这个内容很好,一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去教,而且会很有趣。难在我们把沉浮的知识点定位拔高了。
      这个单元中沉浮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沉浮与物体密度(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另一个出现了浮力的概念,并进一步要知道,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指向的大概念(big idea)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向“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后者指向“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各走各的。他们也许有相同的第一课(认识一些物体的沉浮)但当教师想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时,他们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教材中的课时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两个是指向“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第五课《浮力》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开始研究“浮力与排水量的问题”。接着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重新回到物体密度上来,这样颠来倒去导致了学生对两个概念都无法牢固地掌握,并相互干扰,最终被搞晕了。
      两个隶属于不同大概念的知识点要在同一沉浮单元中去落实,这是该单元难的根源所在。说到改进的方法,如果要考虑到教材设置,至少要把第七课和第八课提上来放在第二课后面,因为它们是同一大概念下的,但最好在第二课后面再加一课内容(至于是什么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发展,在这一大概念下有目的地安排),把物体密度问题弄清了后面再上浮力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单元实际上可以上成两个单元。
     一家之言,敬请老师斧正!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04 13:27:03
TOP
142#

      我区已经把小学科学纳入到考试学科,这样一来学校领导都开始重视起来,家长开始重视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家长普遍反映科学考试成绩差(不到95的就算差啊!我的神啊!)分数!排名!现在已经开始普遍用语数英科四门成绩总和来排名了。教务处考核分数发现科学最差。科学的任课本来就像抓壮丁,如今谁也不敢再趟这趟浑水了。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1/31 18:13:50

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都在积极的探索更有效的评价方式,科学学科评价的探索,我们还在路上……
TOP
143#

吴彬老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非常透彻,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相信吴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十分注重课堂的得失。
TOP
144#

我们要像吴彬老师那样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TOP
145#

回复 141楼wubin98146的帖子

大师的帖子总是给我一种新的思考,本来以为是教材太难了,现在看来应该还有知识结构的问题。在同一个大概念下,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更加能够让学生掌握。
TOP
146#

满满的干货
TOP
147#

回复 141楼wubin98146的帖子

大师的帖子总是给我一种新的思考,本来以为是教材太难了,现在看来应该还有知识结构的问题。在同一个大概念下,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更加能够让学生掌握。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9/2/4 10:28:25
很感谢少飞兄对我发的帖子认真阅读!并给予自己的一些思考。有思考才有动力!
TOP
148#

向吴老师学习,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有心人。
TOP
149#

谦逊,热心,是我们前进的榜样。
TOP
150#

吴彬老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非常透彻,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相信吴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十分注重课堂的得失。
一剑飘香 发表于 2019/2/3 23:50:18
    的确,这个课有过太多的尝试,但始终感觉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来上好这个单元,总感觉这单元有多个内容无法融合在一起。最近看了《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单元,豁然开朗。这个单元果然出现了指向不同大概念(big idea)的教学内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