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81#

回复 27楼wubin98146的帖子

师兄说的很有深度!需要好好思索!
TOP
182#

这么多新奇的物体容易让孩子们对物体的本身如形状、功能、花纹等产生兴趣,忽略物体的材料!
当然引导也很重要!相互相成!
酸牛奶 发表于 2018/12/26 13:03:23

  低段学生不适合研究材料  我个人认为低段学生上材料单元不是很合适。      朱老师说的就是一个佐证,材料是相对物体而言抽象的东西,与低段学生是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相冲突的。
      另外,有教育学者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的一生是人类发展史的浓缩,在幼儿阶段相当于人类旧石器时代,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砸石头。小学阶段就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动手能力逐渐加强,但总体仍很弱,自然人的成分很高,然后才慢慢过渡到社会人。指出儿童大约在9岁的时候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认为9岁以前的儿童具有沟通自然的能力,随后这一能力开始消失,逐渐变成社会人。不信的话,你去看看9岁以前的儿童画,与9岁以后的画,完全不同。
      废话一大堆,是要说明,低段儿童更适合或喜欢的是自然世界,对于人工世界是漠视的。这种情况下让低段学生来研究人工世界的材料是不合适的,放到5、6年级会更好!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3-24 16:36:04
TOP
183#

回复 182楼wubin98146的帖子

大师,老是这么有思想,我都成你的粉丝了!
TOP
184#

我对“时间囊”的看法

——2月15日浙江省网络研修后的反思(二)      



     “时间囊”这个东西我在10多年的一个电影中看到过,是一所很小的学校里,抽了一个班级,要求班级中的学生画画或写信的方式,告诉10年(具体多少时间忘记了可能是20年或更久,也许是100年,因为国外的学校很注重历史积淀,不会动不动就搬迁。)以后的学生一些重要的信息。学生的作品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封存,印象中是一个较大的金属的圆柱体器皿,保证不漏水不漏气的那种,然后在学校里举行一个仪式,在学校的一个地方挖个坑埋起来。时间到了后把这个时间囊取出,把里面的作品分到指定班级的学生,然后要求该班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做一个时间囊给后面10年(或更久)的学生。

      我在这次教材培训学习中听到二下年级《我们自己》中有“时间胶囊”这个东西,我想可能是来源于国外一些学校的做法。但这里有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前面我描述的时间囊是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看,而《我们自己》这个单元中是自己东西给自己看。我认为自己东西给别人看,仪式感会更需要一些,增加一些神秘和期待,而自己的东西给自己看,仪式感并不是重要的,因为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来说并不神秘,重点是怎么保管保存的问题。

      我经常感慨,我们学习别人的做法只学一个形式没有学到真正的内涵。以这个时间囊为例,为什么要外面套个囊,是因为要埋入地底下,如果不埋到地下,套个囊干什么呢?把每个人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把纸收起来,每班一叠,放到档案袋中,再放入档案室,操作简单,又节省空间。我看到配套的材料中,时间胶囊是一个鸡蛋的样子,我不知道这个鸡蛋中要放什么东西,是每个学生把一张纸揉成一团放进去吗?这个鸡蛋滚来滚去不说,还十分占地方,几年下来,仪器室里全是滚来滚去的鸡蛋了。我看到这个时间囊质量并不怎么样,纸大点的话盖不盖得上都成问题。


      如果真的要学,我的建议是,不是每个同学一个时间胶囊,应该是一个班级一个时间胶囊,这个胶囊不要用塑料,要用金属,厚一点的金属,撞击了也不会马上有凹的那种,可以用不锈钢,或者铝合金,不会生锈,能重复使用,上面有写标签的地方,大一点,圆柱体的形状,能把一个班级的同学收集起来的纸卷起来放进去的。圆柱体的上下都应是平的,这样可以码放起来。如果这样子,按照一个年级5班计算,四年下来也就20个时间囊,清清楚楚,便于操作。大家认为呢?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19 17:16:31
TOP
185#

看看其他学校的时间囊

时间囊有规范的尺寸以及制作要求才能经历时间的洗礼

材质是制作时间囊重要的参数。


不锈钢是首选


学校中设有专门的地方来储存时间囊。


储存时间囊的地方被精心设计过,以显示这件事对整个学校的重要意义。上面标有开启信息。
TOP
186#

怎样让学生来建模——《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四)

     章老师这节课总的一个思路就是要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蜡烛会不会熄灭?怎么会熄灭?怎样能不熄灭?在问题解决伴随着猜测、实验、推理、建模的过程,这是一个高水平思维参与的过程。上次说到哪些因素会遏制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发展?这里我换一个说法,章老师用了什么策略来保障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发展。

        高水平思维与低水平思维的差别在哪里?我只能通俗地讲,专业的说法请大家去查文献资料。比如一件事,你让他怎么做,他照模照样按照你说的做好,以机械工程中的工作为例,一般工人只要简单地把一颗螺丝拧好,怎么拧是由上级的主任告诉他,拧几圈,什么时间拧,隔多长时间拧等等,工人照这个标准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该工人需要是思维大多是记忆,属于低水平思维。而那些工程师,他要面临特殊事件的处理,这里有决策、还要对整个工程有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反馈调整,这就需要高水平思维的参与。而我们科学课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应该就是高水平思维。
      我认为《蜡烛会熄灭吗》这节课中章老师的立足点就在此处。章老师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该点展开的。

具体分析请看下一页。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22 11:59:58
TOP
187#

     我们来分析一下章老师的策略
      第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妨看一下实录,章老师有没有讲实验怎么操作?有没有跟学生说我们这节课研究具体哪一个问题?都没有。章老师做的是什么,他在学生实验前创设了一个情境——问题情境。其次,章老师审查了学生与该课相关的前概念。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章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学生实验的材料,还有可供学生研究拓展 的材料——塑料杯和剪刀(很遗憾学生没有主动提出来使用,我认为老师应该在学生研究到一定程度后把这个材料发下去)。
      老师们,没有讲怎么操作,这一点至关重要。老师把实验步骤讲的越细,学生只能执行老师的操作,这就相当于拧螺丝的工人,是低水平思维了。            





章老师还有什么策略呢?请看下一楼。
TOP
188#

       策略第二,保证充分的研究时间。
       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长时间探究。这一点是学生能自主探究的保障。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适应性阶段,第二个是持续的适应阶段,第三是创造性的阶段(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在第三个阶段,这是学生高水平思维参与的阶段,但要达到这个阶段,必须要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前面两个阶段是为后面第三个阶段做铺垫的。《蜡烛会熄灭吗》这个课如果看一下视频就会发现,学生在前面5分钟,就是在做老师问大家的问题(适应性阶段),做完后发现时间远远没有到,这时开始摆弄其他的材料——吸管、皮老虎(持续的适应阶段),这时学生在发现问题,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容易的,有来回摆动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到最后5分钟时,我们发现学生开始有很多“歪主意。”(创造性的阶段),有学生把火柴垫在杯子下,这个材料是学生自己开发的,是出乎老师意料外的。学生这个研究说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开始建模,开始用实验的方法在证实或证伪了。有些学生把杯子侧过来;有些学生拿吸管吹气;拿皮老虎吹气;我看到有学生把杯子正放,把蜡烛放进去,再盖个碟子(碟子是用来放火柴的),有人在开始计算蜡烛熄灭的时间。所有这一切,老师都没有要求,但学生在自己问题的导引下,开始有序地探究了。这就是科学家的探究方式。

还有策略,待续……请老师们共同讨论
TOP
189#

思考很深入,一直在学习哦!
TOP
190#

策略三。思考中,待后在补……
TOP
191#

二年级对磁铁磁性的理解

上次在网络培训中讲到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磁铁能吸什么的前测,我感到非常好,这是我们了解二年级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我以为这个前测没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昨天我也做了个简单测试。      

       随机四位二年级同学,二男生二女生。他们已经上过磁铁第一节课。
      我先让他们说了课堂上磁铁可以吸的东西。学生说有铁钉、回形针、水龙头、硬币等。
      1、我拿出一个铜螺帽,四个人都认为不能吸。原因是这个是黄色的。
      2、拿出一枚有锈的铁钉。我告诉他们这个是铁钉。有一个同学认为不能吸,因为他不亮(有反光)。
      3、我说原先你们带过的银手镯(没有实物)。认为都能吸,原因是那是铁的(我再次强调银手镯,银做的,但学生认为那是铁)。
      4、我描述妈妈带的金项链,黄金的。学生都认为可以吸,因为那是金子。
      5、我出示不锈钢盘子,问这个是否可以吸。四个人都认为可以吸,因为很亮。
      6、我说把刚才那个铜螺帽,做成一枚铜钉子(没有实物)是否可以吸。三个同学说不能吸,一个同学认为可以吸。(你看出问题了吗?)
     二年级的学生是怎么理解磁铁能吸一些东西这回事的?
TOP
192#

“磁铁能吸引一些金属”这样讲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

       学生从各种途径知道磁铁可以吸铁,但对铁这种材料的认识是不足的。学生对铁的认识是,学具袋中有回形针,磁铁可以吸,那么回形针是铁,回形针是银白光亮的,所以银白光亮的是铁。所以学生认为银手镯、不锈钢都是铁。而生锈的铁钉不是铁。二年级的学生是通过观察物体外表特征来认识物体的。铜钉子道理相同,学生看到钉子都是可以吸的,就会把钉子的形状与能吸相联系起来。这就是维果斯基讲的混合思维。如果是一年级这样的情况会更多。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你在学生实验后说,这些物体能被吸引是因为他们有铁,这个意义不大,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铁。或者说老师说的铁与学生认为的铁不是相同的概念。铁的概念我认为太高了(即使三年级我认为也有点高。对铁的认识到六年级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能把铁与其他金属区分开来,并知道简单区分的方法,如通过颜色、重量、声音、光泽等,对铁的认识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后推理才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二年级的学生本不具备这些能力)二年级中我认为只要在原先的混合概念上走到复合概念就可以了——磁铁能吸引一些金属(金属这个概念我认为是可以告诉学生的,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是能分类的)但有一些金属不能被吸引。
TOP
193#

接上页。
       如果二年级的知识目标仅仅定在:磁铁能吸引一些金属,但有一些金属不能被吸引。那学生的发展点在哪里?好像学前与不学一个样。我认为学生的发展点是有的,而且是指向学生认识到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质的概念。仅仅是指向,不是到达,因为我认为二年级此时无法到达。
    上一页中我讲到,学生在认识铁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发展点。学生会把同种颜色,或同种形状的物体与铁联系起来。怎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呢?要提供给学生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铁,与形状相同,颜色相同的非铁金属,如可以提供铝调羹、铁调羹、不锈钢调羹、不锈铁调羹。铜钉子、铁钉、生锈的铁钉、不锈的铁钉。类似这样的材料。让学生觉得磁铁能吸的金属与颜色或形状并不相关,潜意识中去寻找另外相关的因素,这就指向铁本质的理解。
TOP
194#

《磁铁》单元中的疑惑

《磁铁》单元中,教材中的两个地方我有些疑问,请大家一起思考。
      一个是,探索2,给物体编号然后让学生吸一吸,这个吸完了是否就可以得出磁铁能吸铁了。我认为有逻辑漏洞。我是学生会说,长尾夹不是铁,怎么证明它是铁。我认为导线就是铁,凭什么说他不是铁?(大家发现问题了吗?)我认为这个结论下得太快了。或者说,这个结论需要更多证据支撑和推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宁可先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疑问是,探索3,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铁做的,是要学生用磁铁去吸一吸。我在想吸住的就是铁吗?在课本第5页,提供了资料说磁铁还能吸镍和钴,这有没有自相矛盾,我是学生会说,怎么能证明我吸住的不是镍和钴呢?因为我们成人知道,日常生活中镍和钴是很少的(成人的思维中已经加入了这个参数),但二年级的学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吗?(他的脑子中不会有类似成人的参数)
779978431765476475.jpg (, 下载次数:0)

(2019/2/28 11:14:02 上传)

779978431765476475.jpg

TOP
195#

磁铁有磁性的概念发展思考

我们讨论的焦点是,需不需要让学生知道磁铁可以吸铁一类的物质,这个性质。

我的思考是,对二年级的学生,重点不应该放在讲这个性质上,理由是
      第一,学生是知道磁铁可以吸铁。(仅仅是字面上知道)这句话对学生来说是死知识的,无法运用的。因为他对金属和铁是分不清的。上面的帖子中盛老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也就是说你告诉学生的这句话学生是知道的。这是一没有必要。
      第二,磁铁可以吸铁,要下这个结论,需要有证据、要有推理。这个结论已经到达“前概念思维”层次,甚至已经有“概念思维”的层次了,磁铁能吸铁,需要对铁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下结论。而二年级的学生处在“混合思维”的状态,目前要做的是让他们的概念前进至“复合思维”状态。学生的特点无法到达下这个结论的思维状态。
      第三、磁铁可以吸铁,这个结论本身也不科学,因为磁铁还可以吸其他金属。只是铁比较常见,我们才把磁铁叫做“吸铁石”,如果镍是地球上常见的金属,那磁铁可能叫做“吸镍石”了。既然这句话容易给学生误导,何必说死呢。把磁铁可以吸铁说成“磁铁可以吸起一些金属”这样讲不是更严谨吗?
      第四,从大概念讲,磁铁单元要指向的大概念是:“物体可以对一定距离以外的物体产生作用”。强调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没有必要一定纠结在铁上。从磁铁吸引的原理来说,是金属内部的分子中的电子受到磁场影响有规律地排列导致。只是各种金属受的影响不同,铁、镍、钴受的影响大一些,铜有没有受影响?铜也受影响的,只是少了一些。也就是说,严格地说铜与磁铁也有吸力,只是非常小。铝有没有受影响?也有,但是受到是负面影响。
      我认为学生原先对磁铁的认识是“磁铁可以吸铁”这个概念可以发展成“磁铁可以吸一些金属”是指向对更高级概念的发展。当然学生这时发现的这些能吸引的金属或许都是铁(只是学生看起来是不同的金属,当然也可以参入镍和钴)随着学生对铁的认识,学生会逐渐进行归纳。然后逐步清晰至“磁铁可以吸铁、镍、钴。”这个概念与“磁铁可以吸一些金属”并不矛盾。如果到大学里这个概念进一步发展,磁铁的磁场可以对铁、镍、钴、铜、……金属的电子排列发生影响。


我想了磁铁磁性概念发展图(图在上一页了),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我要说明的是,低段学生告诉学生磁铁可以吸引一些金属这句话与以后的学生并不矛盾,反而告诉学生磁铁能吸铁这个结论容易误导学生(教材中是说铁一类并没有错,我说是误导,因为教师会在铁上纠结,说成一些金属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28 11:18:04
TOP
196#

回复 2楼wubin98146的帖子

孩子们做得都有模有样的。
TOP
197#

回复 5楼wubin98146的帖子

实验桌挺好的。
TOP
198#

吴彬老师专心致志搞研究,写心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赞!
TOP
199#

每次看吴老师的专帖都有所得
TOP
200#

等有时间一定要好好得静下心来拜读,学习
TOP
201#

回复 192楼wubin98146的帖子

虽然没有教二年级,但是低年级都有这个模糊的想法,认为光亮就是铁,后面三年级也有磁铁一章,也会是同样的问题,学习了!!
TOP
202#

回复 192楼wubin98146的帖子

虽然没有教二年级,但是低年级都有这个模糊的想法,认为光亮就是铁,后面三年级也有磁铁一......
毛球味奶茶 发表于 2019/2/28 18:23:25
其实,我们对铁的真正理解或者说系统的学习,是在初中。也就是说对铁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会在初中进行。小学三年级还没有这个能力来抽象地学习铁的概念。但可以给学生一些铁的实物来帮助他们初步建构,如让他们知道铁是会生锈的。
TOP
203#

研究得好透彻,学习了
TOP
204#

回复 195楼wubin98146的帖子

思考很深入,非常值得学习,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原先的教学,站在这样的起点考虑之前所谓磁铁的磁性,教学真的不止一点点失败。
TOP
205#

二年级磁铁单元总体感觉对学生记录等难度有点大
TOP
206#

回复 195楼wubin98146的帖子

吴老师研究的好透彻,学生的思维中不知道镍和钴是什么东西连字也不认识,这个加入有点强硬
TOP
207#

如果有学生在这个吸铁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材料是不锈钢,学生预测时觉得可以吸,但实际操作时发现吸不住。
汇报发现时A同学说说:“老师,我发现磁铁不是所有的铁都可以吸。”
同样的现象B同学说:老师这个(指不锈钢)没有铁。
你认为谁的思维真正发展了呢?谁有更严谨的科学态度?你会表扬谁?
TOP
208#

虽然不教二年级,但觉得吴老师对这节课解释与分析的很透彻,让我学习了
TOP
209#

回复 1楼wubin98146的帖子

吴老师目录制作太贴心啦!
TOP
210#

回复 207楼wubin98146的帖子

首先ab两个同学都从现象,推断出不能吸引不锈钢的解释,这个思维逻辑很清晰。其次这边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铁?按照铁的正确定义出发,去判断谁的回答更加有思维发展。最后,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让学生有这样的认知,"老师这个不是铁",那就得不偿失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