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第一次听课感想
4月26日,项目组成员又一次聚集在一起,聆听了两位新教师的课,拉开了2015年活动的序幕。
这两位新教师教龄都不到两年,却已初步具备了老师的基本素养和功底。比如:教态自然有亲和力;适合与小朋友交流的儿童化的语言;对教学基本环节的把握到位;一堂课能完整的上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回想我自己第一年上公开课的样子,只能用两字形容“糟糕”。我想,这肯定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和付出分不开的。当然作为新老师,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孔老师的《油菜花开了》和沈老师的《动物的卵》都是四下教材中生命领域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认识植物和动物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就离不开实物或资料的观察。所以观察活动是这两节课的重头戏。下面就是我对这两节课中观察活动的一些想法。
一、观察活动目的不明确
总感觉两位老师的观察活动是为了观察而观察,比如《动物的卵》一课中,观察完了鸡蛋的外壳后,老师说:“想知道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吗?”,然后老师直接演示怎样打开鸡蛋,并没有明确要观察的内容。其实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在平时看到过了,他们是有生活经验的。老师要给学生明确,观察鸡蛋的内部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然后观察熟鸡蛋也是一样,老师也直接说想不想观察熟鸡蛋?并没有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目的是看里面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与生鸡蛋相比,又有什么新发现? 同样的,《油菜花开了》这一课,老师让学生整体上观察完整棵油菜植株后,也是直接说我们来观察油菜花,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观察花?而不是油菜的果实?正是因为观察目的的不明确,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也没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观察活动要求、注意点不明确,指导不到位
其实这一点还是和老师自己对活动目的不明确有直接关系,如果老师在备课时认真的想过:我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达成什么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达成?学生在操作时容易出现什么错误?那么我就要采取什么措施让活动更有序高效地完成,比如油菜花解剖,怎么解剖?按什么顺序解剖?老师可以示范强调一下。而不是直接发下两朵花让学生自己解剖,毕竟学生第一次接触用镊子解剖。观察油菜花这一活动,不光只有解剖,还要观察各部分颜色、气味、形状、雌雄蕊区别等。那么老师在活动前就要强调观察顺序:先解剖再闻一下各部分气味怎样,黏贴后在纸上后比较各部分形状特征有什么区别。当学生在活动时,老师应该下去小组指导,目的很多:一是看看学生在操作时有没有按照实验要求,即理解了实验的目的,二是学生在操作时有没有技术层面的困难,三是老师为教学进度做好心理准备,在汇报总结时有所应对。
三、观察后的汇报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于科学课来说,观察和实验等活动是基于事实的证据获取,体现学生动的一面。但是观察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工思维,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感悟科学学习的方法与本质。其实汇报也是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的,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争辩后,达成一个认识。比如,《动物的卵》一课,在观察完鸡蛋的外壳有什么特点后,学生汇报说:一头大一头小,用放大镜看有小孔。老师就可以追问:“鸡蛋壳很脆,一敲就破,可怎么用力也捏不破,这与鸡蛋一头大一头小这样的形状有关吗?”“猜猜看,鸡蛋壳上的气孔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生长,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不是简单停留在看到的事物表面现象上。
四、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作出的评价不够客观
我在听课时感觉两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就只有“好的,很好,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是好的,但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还是无关紧要的还是知识性的错误进行区别对待。如果是知识性的错误,老师是要指出来的,或者是给他一个点拨,而不是忽略掉。
其实,以上这些现象在我自己的课堂中也经常出现,只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去反思。而通过这次活动,听与自己教龄差不多老师的课,看到了自己的缩影。所以,很感谢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组织的每次活动,真正为我们新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与进步的阶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3-30 13:15: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