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1#

昨天在北蝉也听了一节《昼夜交替现象》,对比自己的设计,发现在模拟实验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只是为了验证而验证,没有把模拟实验做扎实,是为了通过这个模拟实验获得证据证明学生自己原有的概念。我反而注重让学生说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希望学生说的越多越好。昨天喻老师和林老师指出,教材上安排的假说,其实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再实验中寻找验证,并且能够在实验中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并不是为了比较谁的猜测多。看来对于教材安排的用意,我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还需要继续努力。
本主题由 版主 吴王不凡 于 2017/4/19 9:15:0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听《昼夜交替现象》有感
《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节课,我在第一年的汇报课,第二年的校教研课和前阵子的优质课比赛中都上过,我自以为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已经很自然,课堂的提问也能比较有针对性,学生的活动和实验的组织都比较有序。但是在北蝉听了喻伯军老师对这堂课的分析,才发现自己的一直在原地打转,课堂的组织的再有序再和谐也敌不过对教材的错误理解。
这节课的起始阶段,教材安排请学生说说他们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我总是想尽方法的让学生说的多一点,甚至希望他们能把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也都清楚分出来,好像学生的猜想越多,学生的活动越多,我这个课越出彩。但是现在想来我的设计完全和教材安排的意图背道而驰,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要学生来猜测,不是猜的越多越好,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这么设计的。学生脑子中对昼夜交替成因的前概念是什么,然后要想办法找证据来验证他们自己的想法。以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起步,模拟实验做到自圆其说。然后在实验中去发现,除了他们的原来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些也是会出现昼夜交替的,或者说同一种想法,不同的操作,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真的理解了教材安排的用意,才能抓住这节课的重点是怎么把模拟实验做到位,而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的猜测。而我在设计的时候,却完全本末倒置,将大量的时间和指导放在了猜测,实验的环节反而被忽视了,觉得只要证明出现了昼夜交替就可以,没有想到要怎么转,南北转东西转,转的速度等对这个现象的影响。
教师生涯进入第三年,自我感觉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进步,但是对于教材意图的了解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真正的了解教材吃透教材将会是我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TOP
3#

《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王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塑料壳套在地球仪上,用手固定塑料壳不动,地球仪慢慢转动,来观察谁先迎来了黎明。这个比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的现象还要更加料壳在这里的用处让我听课的时候瞬间眼前一亮,通过实验器材的改进,非常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值得学习!
TOP
4#

《做一个钟摆》这节课,去年我也上过公开课,我在上的时候把重力放在后面提出来,而且是告诉学生,灌输式的,相比较王老师的课前让学生做一个找重心的游戏,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重心的位置和变化,我认为王老师的这个处理要比我的好,值得借鉴。
TOP
5#

马上进入期末复习阶段,以往我都是发练习做做讲讲来进行复习,这次听了三位老师的复习课后,很想尝试一下各种类型的复习课,肯定会比只是让学生做练习效果来得好,学生的复习投入度也会更好
TOP
6#

听完《水》这一节课,对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网状图的设计,在这个课上的用意是暴露学生关于水的前概念,但是董老师上的时候变成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水的正确的一个整体认识。我建议这个环节可以先提问:“大家关于水知道什么?”采用先出示网状图,让学生说,说的越多越好,这个阶段不需要概括。然后出示网状图,选择其中一个分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整理,然后剩下的给学生填,再将学生的表格拿上来汇报,但是老师仍然不做评价,在找水环节结束后,请学生再回头看看他们写的网状图,所以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通过活动将学生原来错误的前概念纠正过来。
2.在找水的活动后,提问学生:为什么1到4号物体这么容易辨认出来?567号物体却无法判断?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指向的就是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一个区分,再加以板书,并不需要学生说出很准确的描述,只要言之有理的确是三者之间的不同就可以引出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方法。
3.最后在介绍完分类方法后,应该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液体。或者也可以老师举例亲学生判断是什么物体,帮助巩固学生对固体气体液体的认识。
TOP
7#

如何通过实验让“振动”这个概念很清楚的展现出来?吴老师的课上安排的是先让学生使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同时观察发出声音的时候和原来没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活动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弹拨,敲击,摇晃等等方法,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有些方法,比如用尺子打手,橡皮筋拉长再松掉,这个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两个物体共同发出声音,但是吴老师并没有对此进行纠正,而是赞同了这些方法,这对于学生正确形成“振动”概念是不利的。我认为在教学上可以这样处理,在学生活动后,请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操作,对于不是尺子和橡皮筋发声的发放否定,最后剩下各自只有一个方法,然后再请学生观察,这个方法下,尺子和橡皮筋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在方法唯一的情况下,学生带着更强的目的性去观察,可以比较容易的看到尺子和橡皮筋的来回的运动,或者看到说好像有很多尺子和橡皮筋,在这样的指导之后振动的概念就可以呼之欲出了。
TOP
8#

想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怎么上的,感觉这个课要上的有意思比较难啊
TOP
9#

沈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的有意思,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后,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而且弃用了教材上的画图的方式,采用磁贴的方法,方便有效,非常值得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