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教师联合发展共同体”研训总帖 [复制链接]

91#

        今天来到了萧山区档次和规格最高的实际实验小学,又再次的参与了新学期科学教研的“启动仪式”。在今天的活动中,王芳老师给我们带来一节研讨课《不同的季节》。王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很好的符合我们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基本是跟着教材的思路走,同时也没有什么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研讨的环节,王老师做的比较透,大量的列举了四季变化中,人类行为以及动植物的变化,特别是在王老师能够做到从点到面,一片树叶四季的变化,再延伸到其他事物的四季变化,可以说研讨的非常详细。
        但是,在第一个环节中,王老师和教材中设计的一样,让学生用成语分配到四季的环节,我个人觉得是可以修改一下的。第一:二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二上的学生,只接受了才一年的教育,他们的成语累计比较少,并且对成语的理解还没有透彻;其次,二年级的学生在思维层次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耳成语对他们来说有点抽象;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环节中能不能把抽象的成语具体为图片,最好是在成语上面配上相关的画面,这样对二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加的贴切。
最后编辑萧山沈华梁 最后编辑于 2018-09-12 20:59:49
TOP
92#

《不同的四季》听课反思
         2018年9月12日,在世纪实验小学,我们听了一节二年级的研究课《不同的四季》,这节课 是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的第六课,可以说在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于学生的元认识来说,四季太熟悉不过了,他们每年都在精力,把这些精力如何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且又要有所推进,确实难度比较大。王芳老师从听声音辨四季,到看词语辨四季,看图片辨四季,不断的在让学生回忆四季,似乎整个流程非常流畅,加之王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但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地方,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知道什么?目标定位在四季的了解似乎又太浅,如果要深挖,要挖什么环节,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但我知道这节课要呈现的东西肯定不止这些。
TOP
93#

首先,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是一节好课,是能让我们一线老师能够模仿着上的一节好课,加上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我相信,孩子们的科学课一定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
那这节好课,还有没有往前走的可能,我觉得就如徐春建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的立意可能还可以再高一点。譬如说:能让孩子在交流不同季节的利弊时,渗透一些“辩证看待世界”的思想。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培养孩子的一种“批判质疑”的精神。当然角度还可以更多,如让孩子不断感受、体验、交流由于四季变换对我们人类生活、动植物生存都会带来影响进而意识到事物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或许也能算在“理性思维”这一素养里面)……但以上观点,还只是观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点,目前也想不出,如何设计或组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些立意或者观点。
最后,还是要对王老师的课,给一个大大的赞,绝对值得学习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8-09-13 09:08:20
TOP
94#

    9月12日,在高大上的世纪实验小学,听了王芳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科学课《不同的四季》。王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清晰巧妙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着孩子们从风景、植物、动物、人类活动几个维度认识春夏秋冬,进而体会到四季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整节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本节课学生的生长点在哪里,是值得思考的,现在的孩子对于四季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在这节课中,如何在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我们去实践。
TOP
95#

        9月12日,在世纪实验小学观摩了王芳老师的《不同的季节》一课。王芳老师上课的教态、亲和力值得大家学习,教学设计上围绕四季安排了图片、声音、成语等多种展现形式,课堂内容很丰满。课堂展示和研讨也做的很到位、很充分,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当然也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一节课要上好,定位很重要,对于《不同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的定位应到那?是让学生认识四季或者四季变化吗?我想这样的定位并不是最准确的。根据课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本课的定位应该在描述四季变化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四季变化与我们的地球家园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课如果能够把这块内容做得更透,那们这节课就更加成功啦。
TOP
96#

专家眼界比较开阔,我们的太狭窄。看贴学到很多
TOP
97#

2018年9月12日,我参加了在新落成的萧山世纪实验小学参加了专题研训活动。世纪小学高大上的校园让我们大开眼界。
王芳老师执教了《不同的季节》一课,王老师的课从动画声音导入,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由不同季节听到的声音不同引出课题。再用四季图片,让小朋友们辨别季节并说明理由。接下来三个活动分别用一个词语体现不同的季节,从人们的活动、动物、植物、气温等不同,梳理概念,加深孩子们对四季的认知。
徐春建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二年级上册的两个单元,许老师的解读视角是从编写者的角度切入的,更加的原生态,属于第一手的资料,这让我们对二年级的新教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对于自己的教学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杨春晖老师对本学期我们科学老师面临的几个重点任务进行了布置,尤其是实验测试部分,她嘱咐我们要多方借力、思考创新,将实验教学真正开展起来。
TOP
98#

第一次来到世纪实验小学,美好的一天从这里开启!首先是由王芳老师执教的《不同的季节》,通过两段差异明显的关于不同季节的音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王老师先让每组学生对关于季节的词语进行分类,在之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法引出人类、植物和动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最后在用色彩丰富的季节图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课堂流程清晰,尤其是王老师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春姑娘”、“夏小伙”等词语的使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接下来是徐春建老师对二年级新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每一个束手无策的新教师提供了良多的建议。最后是杨老师的工作布置,满满的一天,满满的收获!
TOP
99#

本学期第一次教材培训,来到了新落成的世纪实验小学,听了本校王芳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科学课《不同的四季》。王老师教态亲切、语言优美、教学设计基本按教材思路走,循序渐进地引导着孩子们从风景、植动物、人类的活动几个维度认识春夏秋冬,进而体会到四季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整节课下来,课堂条理非常清晰,层次分明,学生也学有所得,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接下来是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二上教材培训,给我们刚接触新教材的一线老师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锦囊妙计,值得我们回去后细细品味。
TOP
100#

9月12日,早早出发,满怀期待前往世纪实验小学参加萧山区“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首先,东道主王芳老师执教了《不同的季节》一课,王老师从四季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说一说四季的特点;从而引入活动:把描述不同季节的语句进行四季分类。这个活动遵照的是课本的模式,本人认为,纯语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太难,建议以图片为主,更加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加感兴趣。总体这个课感觉比较扎实,王老师语言也很有亲和力,课堂效果也很好。接下去,聆听了徐春建老师对二年级上册教材进行解读,徐老师以编写者的视角,生动地解读了教材,让我收获很多;同时,对二年级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最后,杨老师布置了2018学年的工作,提前了解,早做准备!
TOP
101#

今天在钱江世纪实验学校听了《不同的季节》一课,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却很难上,所以听到王芳老师对这课精彩的演绎,由衷的向王老师学习。从图片导入引出四季,到用语言描述不同季节,再到每个季节的四字成语,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四季的成语可否换成每个季节的拼图,拼图材料由老师课前提供,学生小组拼出代表不同的季节图,然后反馈展示,再来引导不同季节的一些词汇。二、教材中的一个拓展内容——做一个季节礼盒,建议老师展示后,可以播放制作的微课,让学生课后完成,再带回课堂评比。
TOP
102#

    2018年9月12日,有幸参加了在世纪实验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东道主王芳老师执教了《不同的季节》一课,精彩纷程。
    首先,我认为王老师细节处理得非常棒,板书贴纸准备得非常精致,七彩五色的字贴增加了学习情趣,每个季节代表性的动植物图片也准备得很有代表性,做到磁性板上使用方便效果加倍。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了很好的上氛围。
    课程设计流畅明了,围绕课标设计了鲜明简洁了寻找四季相关动植物的环节,只是环节内个人意见可以强化加入人和环境的意识,潜意识中教授学生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板书中讲到温度变化时,王老师运用拆线图简明扼要画出温度变化,反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用极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了一种拆线图的新式数据呈现形式,细节处理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从辩证的角度来描述各季节,这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提升,让学生在这节课有了新的认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培养孩子的一种“批判质疑”的精神。这堂课无疑非常成功,只是内容过于简单,可以把重点放在不同季节对动植物而言的利弊进行深入研讨,可能效果会更加惊艳。这只是本人不成熟的感想,非常感谢王老师和世纪实验学校孩子们精彩的演绎,此处教研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103#

关于世纪实验小学,听了邵老师介绍后,真是羡慕这边的孩子,能够在硬件设施这么好的环境中就读,听说投资了2.6亿,虽然还有很多教室没有装修好。上午东道主王芳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王老师待孩子亲切,教态大方得体,确实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上午和下午杭州市教研员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徐老师依旧是那么睿智幽默。听完徐老师的讲述,觉得二年级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要把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学习方法在40分钟课堂上传授、引导给孩子们,确实不容易。而且有些课,像《各种各样的天气》,《不同的季节》,太简单的课,怎样在孩子们原先认知基础上有所提升,又不超越课标,确实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自己静下心来
TOP
104#

         2018年9月12日,在世纪实验小学,我们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课《不同的四季》,这节课 是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的第六课,其实这节课是比较难上的。王老师凭借她亲切自然的教态、清晰巧妙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孩子在40分钟里学得不亦乐乎。“1号小朋友负责春姑娘的房间,2号小朋友负责夏小伙的房间”这样适合低段的语言,需要我学习。整节课,王老师让孩子们从风景、植物、动物、人类活动几个维度认识春夏秋冬,进而体会到四季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整节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之后,徐春建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二年级上册的两个单元,上午下午各一场的演讲,干货满满,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需要慢慢消化。
最后,杨春晖老师对本学期我们科学老师面临的几个任务进行了布置。
TOP
105#

9月12日参加本学期萧山区第一次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王芳老师执教《不同的四季》一课,整体感觉课堂较为顺利,条理也十分清晰。其实,在暑假中我已经对二上教材中的所有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对《不同的季节》也是有一定的思考,不过听了王老师的教学还是让我学习到很多,尤其是研讨部分,这一课的研讨需要多维度展开,横向上有四个季节,纵向上分别是人类活动,植物,动物的活动,所以如何将研讨梳理清楚很需要思考。不过王老师通过列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有点带面,小中见大,做的十分到位。在这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将四季所带来的变化讨论的比较透彻,美中不足,缺少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影响联系,需要思考。
TOP
106#

        2018年9月12日,有幸参加了世纪实验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
        上午,世纪实验小学的王芳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二年级的科学课——《不同的季节》。王老师的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不同季节动物的声音引出四季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描述四季。而后由词汇中的具体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不同季节中动植物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的。最后使用了“我喜欢/不喜欢**季节,因为……”的方式描述环境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整节课上,王老师用童趣的语言将孩子们的目光牢牢吸引到了课堂上,值得我学习。对本节课的展开,我也存在一定的疑问:课堂上学生对四季动植物的变化很有兴趣,特别是对根据图片辨别四季的环节,是否应该将本课的重心放在这里,让每个学生都能贴一贴。
         王老师的课让我对二年级的科学课有了新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学习,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实践。
TOP
107#

9月12日,在这夏末秋初之际,《不同的季节》恰逢其时而来,不过,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实则难上,王芳老师对于课堂的掌控恰到好处,把握住了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成语、优美的四季图片等素材吸引学生到课堂中去,牢牢抓住了学生。特别是展示研讨环节,孩子们把自己对四季的认识,以及四季中动植物的变化和原因做了充分的展开。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正如徐春建老师所言,本课放到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大班上,也能基本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当然这是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既然如此,如何找到二年级适合本课的生长点,就成了教学中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个人认为本课需要展示的是四季交替的纵线和动物物及人类活动的横线之间的,用温度变化作为纵线和横线之间的联系,把这个脉络理清,在这个基础上,辅以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四季景色就更有画面感。
TOP
108#

3.6参加了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上午两节课我们参与了青云在线带给我们的STEM体验课——建一座地标性建筑。课堂上,培训师先然我们观察了一些著名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寻找在建筑上的共同点,然后通过情境创设引出STEM项目的任务——建一座地标性建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出了评价标准,紧接着培训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材料,让我们对材料的承重性进行测试,可是当我们拿到材料后都已无心再听老师讲解, 进行设计画图和承重测试,而是直接进入了动手制作环节,由此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用有效利用材料控制课堂的进程,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具有调控性。在紧张的制作中,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由此反应出由于我们缺乏设计而导致的项目制作的随意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作品设计意识,只有精心设计后才能尽可能避免一些由于思考不周全而带来的错误。这样的实践性培训非常符合我们教师当前的需求,使我们对STEM课程的设计、课堂模式、实施等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希望能多开展类似的实践性培训活动。
湘师实验小学  高春雅
TOP
109#

3月6日,在朝晖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一开场,我们就培训了“小建筑家”的STEAM项目活动。要求我们制作一个层数在8层以上,高度在1米以上,在任何层楼放重物都能不倒的高楼模型,培训师给我们准备了材料,当我们小组内拿到材料后,就直接动手制作,没有人理会培训师在讲什么了,这跟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是一个道理,所以在课堂上呈现材料的时机非常关键。我们小组拿到材料就直接制作,没有画设计图,是一边设计一边改进问题,在课堂上也是一样的,让学生凭空设计也是非常难的,边制作边改进,再呈现设计图,是不是也可行呢?  党山小学陆丽芬
TOP
110#

3.6参加了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上午两节课我们参与了青云在线带给我们的STEM体验课——建一座地标性建筑。这个活动中我们小组的设计思路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所以结果也不好,但是我们的感受却很好,这也是我在此课中的第二个感触——无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内心都是无比地满足,成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失败也带来相应的反思,想着下一次要如何去改进。这是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中所不能让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将失败视为迈向成功的过程,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批判思维和反馈在生活中是必要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中所缺乏的。尽管遇到挫折,学生仍会继续努力,直至取得成功,这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的精神所在。
                                                                                                       益农镇小   韩良
TOP
111#

3.6参加了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上午我们参加了一项STEM培训——小建筑家,要求用所需的材料建造一座层高8层的建筑,高度要求1米以上,当培训师介绍完告他的特点后,小组成员就开始准备搭建。小组成员对高塔的形状,材料里吸管的数量进行了匹配,在讨论中我们也探讨了如何使高塔更加牢固,由此我们小组想到了在吸管中间打孔的方法,使吸管坚固,由于讨论时间稍长了些,桃枝高塔建造时间稍稍不够,最后草草完工。这次活动让我了解STEM项目的技术之处,活动很有意义
TOP
112#

昨天我们全区的科学老师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小建筑师,看到任务,拿到材料的我们,比课堂上的小捣蛋还要激动,各说纷纭不说,未等老师说开始,就一个劲顾自己动起手来,有的忙着打基础,有的赶着套管子,有的不停地东张西望(借鉴学习)这投入劲无法形容,当一座座高塔屹立于面前时,大家又都沉浸在自己杰作的自豪感与满足感之中,这样的活动意义深大,这样的体验感慨颇多,这样的安排令人兴奋。
接着是东道主付丽英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研讨课——磁铁的两极,跟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探究科学,味道特别好!最后是姚老师风趣幽默的讲座,让我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倾听学习,一天的活动满满,收获多多!!!
TOP
113#

3月6日参加了在朝晖小学举行的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活动,本次活动的内容有STEM参与式培训、教研课、特级教师讲座,可谓精彩纷呈。上午,我们分组参与了“建造一座地标性建筑”的STEM活动,我们小组群策群力,合理分工,经历设计、制作、改良,终于完成了“小蛮腰”。也许作品不是最好的,但是那种成功的满足感记忆犹新。我想,这就是STEM带给学生的魅力吧。本学期,作为STEM研究团队的一员,我要努力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STEM精品案例。接着,是东道主付丽英老师的一节教研课《磁铁的两极》,付老师基于教材,循序渐进地引领二年级孩子认识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是不同的,用简单有效的实验去检测不同部位的磁力,最终获得证据总结发现,孩子们全程投入,学习效果较好,值得学习。
TOP
114#

新学期参加了在朝晖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上午第一个活动我们参与了青云在线带给我们的STEM体验课——小小建筑家(建一座地标性建筑)。课堂上,培训师先然我们观察了一些著名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寻找在建筑上的共同点,然后通过情境创设引出STEM项目的任务——建一座地标性建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出了评价标准,紧接着培训师让各小组进行设计画图和承重测试,我们小组在拿到材料后直接进入了动手制作环节。在紧张的制作中,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由此反应出由于我们缺乏设计而导致的项目制作的随意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作品设计意识,只有精心设计后才能尽可能避免一些由于思考不周全而带来的错误。这样的实践性培训非常符合我们教师当前的需求,使我们对STEM课程的设计、课堂模式、实施等都有了清楚的了解。
TOP
115#

3月6日参加了朝晖小学举行的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活动,上午体验了青云在线的STEAM课程体验活动---小小建筑家。每组运用所发的材料在40分钟时间内设计制作一个建筑模型,我们小组老师分工合作搭建了一个富有设计感的模型。由于前期的连接点制作和设计商讨花了比较多的时间, 后期的制作比较赶。最终制作的成果还是很不错的。接着我们聆听了付丽英的展示课带领孩子们探究了《磁铁的两极》。下午聆听了海宁姚特带来的《引领儿童做科学》,姚特实在、丰富的课例资料,一个个他亲身经历的课堂及他自己特有的想法跟大家分享,深深的吸引着我。一天的活动充实又丰富。
TOP
116#

2019年3月6日,小学科学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在朝晖小学举行。活动安排了青云在线带给我们的STEM体验课——建一座地标性建筑,参与之后有几点感触:1、要求我们制作一个层数在8层以上,高度在1米以上,在任何层楼放250克重物都能不倒的高楼模型,课程指南分五步,培训老师做课前指导。2、我们似乎没有像学生那样听话,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就开始制作,虽然最后的成品还是不错的。3、缺乏对成品的评价,评价不够全面。4、由于最后时间关系,拓展提升的功能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TOP
117#

感谢老师们的学习反馈。虽没有参加活动,但仍能了解到此次培训的学习内容,尤其关于stem课程的实施、开展与评价的理念和新颖做法。
TOP
118#

      3月6日有幸参加了朝晖小学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上午体验了青云在线的STEAM课程体验活动---小小建筑家,感触颇多。简单的材料,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觉得这是stem课程最重要的两点。确实,我们这些大孩子五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虽然都30多岁了或者40多了,大家玩得不亦说乎。确实材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老师很尽职,有一次差一点喊破了嗓子,我也替她捏了把汗,当老师确实不容易。我们大人这样,也难怪小孩子。确实,有时材料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我们老师的吸引力。反观课堂,平时我觉得能开设小组实验的尽量开设,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stem课程真的落到实处的话,对孩子的帮助还是蛮大的,最主要的难题是材料的经费问题,老师的师资配备。现在科学老师基本每个学校都缺,如何在现有工作量的基础上开设这样的课程,我想科学拓展课或者社团课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TOP
119#

3月6日在 萧山区朝晖小学 参加了互动stem培训,任务是制作一个高1米,8层以上的高楼,必须要承重一块铁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设计成三角形的建筑模型,分成上下2部分,下面部分6层,上面部分2层,最后非常成功的完成了,我自己总结了下:1、项目学习需要目标明确,这样方便操作和评价,也能在短时间完成一个可以测评的项目。2要有适度的评价系统,我观察到这个活动中,需要我们每个小组都对其他小组的作品做一个细致的提问,让他们来解答,从而推选出最好的几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比如最坚固的建筑,最高的建筑,3、时间也给予充分,在这次培训中,从我们老师的 操作来看,都是花了将近1个多小时,看来 在课时的设计上,也需要做一些处理,可以分成几个课时,分阶段来完成,对小学生可能更好。。。。。。。这次培训非常有意义,让我们项目学习有了新的方向,这个学期也将继续努力。
最后编辑罗海军 最后编辑于 2019-03-07 12:03:54
TOP
120#

3月6日,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在朝晖小学举行,活动中第一个内容是steam参与式培训。何为参与式培训,顾名思义教师自己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体会steam项目的意义。我参与的项目是地标性建筑,利用吸管个胶布建高塔,有一定的层数和承重的要求。了解清楚任务我们组的老师们便和平常的学生一样开始了讨论合作。我们首先是讨论设计,画了简略草图,然后是边做边讨论,问题聚焦在高塔底座,连接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原以为这些项目对于我们而言应该会比较轻松,但结果我们组却超时了。在我看来我们组的建筑在建筑材料上还是比较节约的,但是创新性不是很够。从这次活动中感受到学生的一些实验活动有时我们看来总是拖拖拉拉,动作太慢,其实换到我们自己身上也是一样。我们在实施这些项目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信心.,相信他们也能做的和出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