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教师联合发展共同体”研训总帖 [复制链接]

1#

       9月28日,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在新街一小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的研训内容紧跟学科热点,围绕一年级科学课和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展开。
      上午第一节课是胡立平老师执教一年级科学课《观察叶》。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学生在观察结束后的交流,胡老师提供了5种不同的树叶,每种树叶两个小组进行观察。他采取了5种不同的交流方式,简单介绍、你说我补充、你说我猜、画一画猜一猜、用身体描述叶猜一猜,用这些多样的交流形式吸引着学生。整节课给人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一年级的学生怎么这么乖,专注力也保持得很不错,我想与胡老师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是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带来的一年级教材解读。每次听徐老师的讲座,都是收获多多,因为他总能深入浅出地结合案例分析,这次也不例外,让我们对一年级科学课的整体架构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午,我们进行了一年级科学课的参与式培训。说说是给一年级小孩子做的实验,但对于我们这些老师,要完全理解教材的意图,从实验设计、材料提供、有效开展这些方面为孩子们的科学实验服务,还是不简单的。比如,纸蛙的制作就难倒了很多老师,即使做好了,跳得效果也不好,不利于进行跳远比赛。这里,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按正常的跳远规则,应该是纸蛙完全站在起跳线后面,然后终点是纸蛙离起点最近的一部分算起。但是纸蛙的身长比较长,如果跳得不够远,可能后脚离起点线会很近,甚至后脚还没跳过起点线,这样该怎么算?是否可以把纸蛙放在起跳线得前面,后脚刚好紧贴起跳线,再来比较跳的长度?
      下午,东道主新街小学方琼飞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五年级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做一个生态瓶》。从初步设计到二次设计再到实践、展示,整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技术与工程的特点。有一个感觉,就是最后的展示,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没有起到其他的教学功能,是否可以再作思考。然后是三个共同体的班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从一串串数据、一句句肺腑之言中,深深觉得在萧小科的团队中前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一天的活动,容量满满,收获满满,借着班长们的话:第三期研训,我来啦!
分享 转发
TOP
2#

    11月3日,我参加了在湘师实验小学举办的萧山区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之二,活动的主题是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上午,先是由上城区教研员闻蓉美老师执教《在观察中比较》,本节课是之前教坛新秀的选拔课,也是我这段时间重点研究的一节课,所以非常期待。闻老师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亲切、随和,能走近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整堂课孩子们学得很轻松,老师们听得很舒服,这样的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闻老师着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找到各种比较的方法,并在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来,降低了教学目标,但效果很好。第二节课是东道主沈华燕老师执教《起点和终点》,这节课我参加过青云在线的资源包编制,也有一定的了解。整节课环节清晰,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纸蛙跳远比赛,沈老师制作的纸蛙让现场老师各种点赞,跳远的效果很好,我想没有下一番功夫,是准备不出这样的材料的,值得学习。
    接下来的三个讲座,真可谓是精神大餐。闻蓉美老师结合加拿大的访问经历,介绍了她眼中的STEM,让我们深受启发;姜向阳老师从理论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细致地分析了《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结构、目标、教法建议等,非常受用。一天的活动,时间有限,收获无限。
TOP
3#

    12月20日,参加了在长沙小学举行的区小学科学联合发展协同体的年末教研聚会。方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一年级科学课《起点和终点》,整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设计巧妙,孩子们在方老师的引领下开展有趣、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本课的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1.方老师给每个小组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让孩子们更有团队意识和归属感,比通常的第几小组更能让一年级小朋友接受;2.方老师尝试了教学区和活动区分开的形式,效果显而易见,孩子们在听课时更专注,在活动时更开放;3.方老师在讲解实验方法时运用了微视频,比单纯的讲效果更好。我也有几点自己的想法:1.导入部分,方老师精心设计了比较两只青蛙的高矮,指向比较要公平,我个人觉得不妨让两个孩子上台跳远比赛,故意让其中一个孩子后面一点,不在同一起点,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这样比可不可以,如果那个孩子上前与另一个孩子对齐再跳,就抓住时机问他为什么要对齐,可能这样学生更能意识到起点的作用。2.方老师本课使用的是纸蛙,但效果并不是最好,有些纸蛙已经跳不起来了,我觉得倒不如纸带宽一点,然后选择用塑料蛙,这样就减少了我们老师的材料准备时间,效果也差不多。
    之后,每一位学员都谈了自己的两年规划和一年级期末测评策划方案,真真切切地让我学到了很多,学到了老师们精彩的一年级测评方法,学到了老师们对于科学教学的百分百用心。再次感受到在团队中学习、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
TOP
4#

   1月9日,阳光明媚,想必每一位萧小科人心情也是晴朗的,一年一度的区小学科学年会在北干小学举行。上午听了精彩的两节课,陆祝林老师执教《做一个测量纸带》,从用小方块测量一个塑料圆筒导入,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纸带。通过图片纠错、视频指导等方法,引领孩子们做一条测量纸带,并测量圆筒。整节课陆老师很好地将学生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学生的科学思维也是逐层递进。第二节课,曾夏招老师执教《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虽然是刚入职的新老师,但曾老师已经表现出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大场面不怯场,很了不起。当然,对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觉得可以把重点放在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上,指向尺子的通用性,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测量。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非常犀利到位,让我们对这两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下午,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开展了关于STEM的专题讲座,让我对STEM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又有了新的思考,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要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淡化知识,着重培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接着,两位同行徐韩红老师和胡立平老师的观点报告,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关于一年级科学教学的思考,值得我学习。最后,杨老师用一张张的图片总结了2017萧山小学科学教师走过的路,看到学科影响力逐年提高,作为萧小科的一份子,觉得无比自豪。2018,继续砥砺前行,携手并进。
TOP
5#

本学期第一次全区性教研活动因在外培训遗憾地错过了,小杰的课只能学习课堂实录了,张老师的课周四下午在湘湖小学还有再次学习的机会,章老师的讲座希望如果能有课件或者录像就完美了。
TOP
6#

4月17日,在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新蕊、骨干、联合发展协同体”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这节课教材设计的活动,是有一定争议的,并不是指向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而是指向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固定的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比较难以把握。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猪佩奇“填泥坑”的情境,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盒子中的平铺情况是不同的、同一物体不同面进行平铺也是不一样的,并在活动中发现平铺情况不同,实际上是物体占据盒子空间不同。最后,让学生帮助佩奇解决填泥坑的问题,用什么物体怎么铺才是最合适的。本节课,第一个活动后出现了一个失误,可能是之前对于材料的整理没有交代清楚,有的学生一直在摆弄材料,以至于无法正常进行交流研讨,这些细节的处理,尤其是上一年级的科学课,今后要更加注意。课后,刘特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的确可以设计成一个工程与技术领域的项目式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方法解决情境问题,也许会更精彩,值得一试。
TOP
7#

    9月12日,在高大上的世纪实验小学,听了王芳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科学课《不同的四季》。王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清晰巧妙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着孩子们从风景、植物、动物、人类活动几个维度认识春夏秋冬,进而体会到四季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整节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本节课学生的生长点在哪里,是值得思考的,现在的孩子对于四季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在这节课中,如何在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我们去实践。
TOP
8#

3月6日参加了在朝晖小学举行的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研训活动,本次活动的内容有STEM参与式培训、教研课、特级教师讲座,可谓精彩纷呈。上午,我们分组参与了“建造一座地标性建筑”的STEM活动,我们小组群策群力,合理分工,经历设计、制作、改良,终于完成了“小蛮腰”。也许作品不是最好的,但是那种成功的满足感记忆犹新。我想,这就是STEM带给学生的魅力吧。本学期,作为STEM研究团队的一员,我要努力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STEM精品案例。接着,是东道主付丽英老师的一节教研课《磁铁的两极》,付老师基于教材,循序渐进地引领二年级孩子认识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是不同的,用简单有效的实验去检测不同部位的磁力,最终获得证据总结发现,孩子们全程投入,学习效果较好,值得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