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教师联合发展共同体”研训总帖 [复制链接]

11#

       面对着一群活泼好动,组织性,纪律性淡薄的小朋友,一年级的科学课该怎么上?这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科学教师,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第一次深化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中,胡立平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充满童趣的图片,语言吸引孩子;细致周到的指导,示范引导孩子;耐心细致的倾听尊重孩子……一年级孩子观察起来也可以有模有样,开展活动也可以那么井然有序,这些都得益于胡老师渗透在课堂中的种种细节:“请手放得最好的摸一摸。”“请坐得最端正的说一说。”组内说一说,怎么说,用课件说明。
TOP
12#

017年9月28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在新街一小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的研训内容紧主要围绕一年级科学课和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展开。
  上午第一节课是胡立平老师执教一年级科学课《观察叶》。胡老师面对一年级小朋友语态亲切生动,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方法去观察叶子,课程最后精心准备并展示的芭蕉叶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很大,相信孩子对于叶子有了更多的兴趣。而我个人认为用肢体语言的表演来让小朋友猜是哪种树叶的环节非常出彩,但仅限于用手比划形状来模拟叶片过于单一,可以改用更生动的方法,比如用手扇一下后捏住鼻子来表示这是一片很臭的叶子,又如用手模拟叶子来扇几下引导学生猜出该叶子应该是像一把扇子。紧接着聆听了徐春建老师关于《一年级教材解读》的讲座,受益匪浅。
    中午全体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像孩子一样参加了两个一年级实验培训,探究了测量方法和折纸青蛙的小窍门,找回了天真,并让我开始试着换位思考,从一年级小朋友的角度去感受一堂课的过程,帮助我在今后一年级的教学中更全面细致地做设计。
下午的一节课是方琼飞老师带来的《做一个生态瓶》,方老师的语态沉稳,非常适合高年级学生。生态瓶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准备起来非常繁琐,方老师真的太用心了。整体课程的设计顺畅,而且层层递进,让原本枯燥难上的课变得生动起来,这样的课程流程设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自主设计与探究,在合作中制作了自己的生态瓶。
TOP
13#

刚发表的帖子去哪里了?
TOP
14#

这次培训活动收获很大。首先是胡立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程《观察叶》,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1.展示各种叶子;2.学生绘制树叶并进行细致观察;3.学生小组和集体讨论描述叶子形态特征。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学内容(叶片、叶脉、叶柄、纹路等)顺利传递给学生。胡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的叶子,包括最后展示的巨大芭蕉叶,非常生动的告诉学生每种植物的叶片的千差万别,不需要过多的语言,用事实说话。其次是方琼飞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程《制作生态瓶》,主要流程为:1.设计生态瓶;2.修改生态瓶设计方案;3.制作生态瓶。方老师在授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动手设计生态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入到这个活动中,虽然在最后的操作过程中是通过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设计单他们也会有想要真正实现他们的愿望,回家之后也会进行各种尝试。最后是一年级参与式培训体验(折纸青蛙和用各种不同工具进行测量)这一次的参与式培训亲身体验,收益颇多,在这种动手操作的教学中要适当多给予学生耐心和帮助指导,毕竟一个成年人都可能无法完成,就不能要求一年级的小朋友做的有多完美,重要的是过程。
TOP
15#

       2017年9月28日参加了在萧山新街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研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
      首先来说一说第一节《观察叶》,这节课整体把握较好,教师胡老师对课也大胆进行了改编,做足做大一个活动,把同一个植物的叶子也是不同的活动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可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整个流程也非常流畅,特别是一些细节处,让每个学生都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画画等等,值得探讨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一年级小朋友天性活波,可是课堂略显沉闷,这可能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课堂删减之后还拖堂10分钟,感觉太追求面面俱到。
     中午进行了参与式培训,分别是制作纸张青蛙和测量桌子的长度和高度,2个活动看似简单,但也难住了我们的一些老师,从最后的比一比,测一测,就可以发现原来老师们也会出现那么多的失误,更何况是我们的一年级学生呢,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细致仔细。
    下午是方老师的做一个生态瓶活动,这样的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感觉材料精心准备,从结果来看也是非常的美观,让学生自主的设计制作了生态瓶,一定是意义非凡。
    中间有徐春建老师和杨春晖老师的专业讲座,都是从理论和实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杨老师的工作布置,细致而操作性强,能够帮助我们萧山小学科学的老师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TOP
16#

2017年9月28日,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2017学年第一学期“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在新街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中我既作为一名学习者又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因为在此次活动中我需要执教一年级新教材《观察叶》一课。回想起三年前(2014年2月28日)的“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我也作为一名执教研讨课的老师在湖滨小学参加活动,可是此次却没有三年前的自信,因为是一帮一年级的小孩子,心里没有底气。这几位了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共试教了三个版本,从同组异叶到同组同叶,再到去掉同一枝条上的叶是不同的这一环节。一节课上下来,磕磕碰碰总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到研讨还是比较流畅,但学生交流这一环节却成了硬伤,即使让学生体验感受了从“说叶、展叶、猜叶、画叶、到演叶”的交流过程,但交流的最佳效果没有达到。我自己也从磨课到正式上课的这段日子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我还是需要不断的研磨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徐春健老师的专业讲座《一年级教材解读》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解读了教材内容和如何教学的措施,让我眼前一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研员杨老师为我们布置了第三期协同体研训的任务和工作。每一次的研训活动都能够有新的体会和收获,本次活动对我来说,收获无疑是最多的。一年级的教材很难教,一年级的孩子很难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而逃避,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弯下身子和孩子交流,同时在不背离教材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难度,让孩子们能真正的徜徉在有趣的科学世界里。
TOP
17#

9月28日,一年级科学教学专题研训活动终于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开始了。
这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任务,从六到一的大跨度,也让我焦急万分。课堂教学组织的困惑,课堂纪律的难以掌控,让我让我措手不及。所以,非常期盼着听胡立平老师执教《观察叶》一课。听了胡老师的课,再结合自己在一年级教学中的困难和经验,我似乎对一年级教学慢慢理出了思路。1、教学形式多样化。比如胡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法中,就采用了多种教学组织方法。从看一看到画一画,从画一画到说一说,从说一说到演一演。期间还利用课件,将图片欣赏和视频都结合在一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被牢牢地聚焦在了一起。因为一年级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所以采用各种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和措施。2、减轻容量,短时探究。胡老师先以银杏叶为例,引导孩子们对它进行观察,这里是引导孩子们的观察方法,也为孩子们下面的分组观察做好了辅导和铺垫。经过前面银杏树的观察,在分组观察中,孩子们的观察就有效多了,也降低了一年级孩子科学观察的难度。正因为低年级孩子有效注意力较短,所以不适合长时期地探究同一主题的内容;3、用好奖励。胡老师采和了个人奖励和小组奖励的形式。市教研员徐教师说,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比较适宜更多地采用个人奖励。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也将两种奖励融合在了一起。我专门定置了一批科学的个性化奖励卡,对孩子的科学学习班产生了比较好的作用。
    一年级的教学之路,刚刚起步,还需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
TOP
18#

        学初的深化课程改革活动总能邀请到一些大咖空降,此次如约而至的是徐老师。徐老师的讲座总能带给我们带来一些最前沿的小科信息,本次也不例外。关于“新教材”,我想跟教师关联最大的是两点:一是两年后3-6年级教材的改版,3、4年级由四个单元减少至三个单元,而每单元的课时从7课时增加到8课时,总课时从28减少至24,这对3、4年级每周两课时的安排量是比较合理的,不至于加班加点的赶工上新课 ;5、6年级在保持单元数量不变的基础上由每单元的8课时减少为7课时,总课时从32减少至28,课时量的减少,使得教师教学更具有伸缩性。但是,教材的改版势必会对教师造成不小的冲击,教材的编写依据课标,而课标对学习进阶分段式的目标要求也必定会在新教材中有所体现,比如说,我们熟悉的热胀冷缩、月相变化、土壤结构等内容被提前至3~4年级,空气的组成、云雨雾霜等的形成原因被延后至5~6年级,还新增了很多例如脑科学等新内容,这样的变化,绝对比让科学老师来教“中医药与健康”这样的课程更为震撼。二是每篇课文都依照“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样的步骤来设计,说是步骤,又不全是步骤,因为徐老师在本次培训中特别强调“探索”和“研讨”的关系:不是先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步骤编排,使得教学的逻辑线索更加明确,更适合老师明确每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但会不会产生一种让老师去“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结果,也需要等待实践的检验。所以对于“新教材”,就让我们抱着一种期待且又敬畏的态度去耐心等待它的到来吧。
TOP
19#

本学期的第一次研训活动,再一次深深学习了。尤其是胡立平老师的这节《观察叶》,可以说为我们一线老师如何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好科学课,提供了许多示范。从前我们关注教什么,之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又在关注怎么教,我想现在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多聚焦到孩子身上,他们是怎么学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我们科学老师对他们的研究和认识还太少,所以在课堂上出现最多的情况可能就是“失控”。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有限,或许你设计的活动很吸引人,但时间过长,还是会有部分学生会走神。怎么办?很多老师会选择用口令、用评价来让孩子们坐好,认真听。但是,这样的方式估计顶多维持1-2分钟,孩子们便又坐不住了。所以,需要老师精心来设计活动内容,用活动来不断的刺激孩子学习。不难发现,胡老师对孩子们是有研究的。在胡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他变着花样的让孩子们来观察叶、画叶、说叶、展叶、猜叶……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如果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加些情境、加些趣味,或许孩子们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来学习,当然,这已是吹毛求疵了。总之,欣赏这样的课,向胡老师学习
TOP
20#

杭州市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研讨活动反馈
10月19日,我参加了在杭州文澜小学举办的“运河之声”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研讨会。
研讨活动上,首先是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的使用安排和编写特色。未来两年,一二年级先使用新教材,三到六年级仍是旧教材;从2019年9月开始,一到六年级将全部使用新教材。届时,一二年级科学课每学期有2个单元,共13篇课文;三四年级每学期有3个单元,共24篇课文;五六年级每学期有4个单元,共28篇课文。相比旧教材,三到六年级的新教材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容量。
在2017年9月已经启用的新一年级教材中,每篇课文采用了四个版块的编写模式,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样编写主要是为了提供进行理解性学习的工具,更好地帮助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更好地理清教学线索。同时,作为与一年级教材配套使用的学生活动手册,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学生作业,一年级不需要也不应该有学生作业。学生活动手册应该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手册;是培养学生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主要载体。
接下来,我又聆听了两节非常棒的科学课,分别是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郑伟明老师执教的《用手来测量》和杭州市人民小金筱老师执教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郑老师的课设计非常细致,拍摄了不少有趣的视频,用视频来引导一年级孩子试着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高度。结合设计感很强的纸带,让孩子们认识到原来自己小手的每一拃之间的距离是差不多的,用这样的一拃一拃连起来就可以用来描述桌面的高度了。但是为什么相同高度的桌子,不同的孩子用的拃数是不同的呢?尤其是和老师的一拃比较起来差距就更大了?原来是因为老师的手大,小朋友们的手小,手的大小不同,所以每一拃的长度也可能是不同的。
金筱老师的课堂紧接上节课的内容:“手的大小不同,即使测量相同的高度,其测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测量方法吗?可以用什么样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以及桌面的长度呢?为此,金老师设计了四种有结构的材料,借助标记棒等工具,辅助孩子们测量,孩子们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听了徐老师的报告和两节一年级的科学课,结合我自己对一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理解。我认为一年级新教材虽然经过了一些地区某些学校的试教试行,但还是存在着不少让人抓字眼、抓小节的内容。可是,瑕不掩瑜,新教材符合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作为一年级的科学教师,我渴望自己能在给一年级小朋友上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科学教学,更能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开更大的外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