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1#

对活动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真好!——项目有大有小,可以一节课呈现,也可以多节课进行,为了研讨的需要,可以展示完整的也可以展示部分的!
TOP
12#

师兄,分数整理一下哦
TOP
13#







       给学生一些橡皮泥约50克和60根牙签,与泡沫比较,橡皮泥的优点在于第一,比较重,如果进行抗风测试有优势。第二,可以重复使用,适用于常态课。第三,用途更丰富,不仅用于连接,还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于学生想用的地方,如配重和美化。缺点在于,橡皮泥作为连接使用时,容易坏。需要学生熟练后才能方便使用。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3 15:30:21
TOP
14#

2018年绍兴市“品质智慧课堂”教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讨小结

    一、课堂的主要亮点
      教师靓丽,美女教师对低段更有亲和力。
      教法体现对低段学生的学法,如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师用粘贴的方法来记录,在《神奇的纸》中教师采用绘本的形式来进行。
    二、课堂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问题。
      课堂过于高效,《神奇的纸》中教学内容很多,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常态中是无法落实的。这节课作为绍兴市一等奖的第一名,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同时在科学味上比较缺失的,一位听课老师说,学了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认为一张纸是万能的,遇河可以变成桥,遇水变成伞,还可以隔热,这样想法本身就是不科学。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的,低段的科学课需要借鉴语文学科上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有自己学科的特点。科学课的一个意义是让学生能区分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评课应该要有这样的导向。
      优质课是包装后的产品,讲究在一课中教师的完美表现。相对而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真正探究的成分比较少。
    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优质课的评比模式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问题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优质课不能是上一堂课,而是要考察一阶段的课,在这一阶段中,考察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让教师从原先的关注一课教材,过渡关注一单元的知识结构;能更加深入的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同时也能冲淡对课的包装,让课回归到常态;这样能降低偶然性的失误,真正能发现有实力的教师。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2 09:23:39
TOP
15#

吴彬的思考整理很多,真好!
TOP
16#

你不感到惊呆吗?一年级的记录单——《在比较中观察》反思(一)

      这是一张一年级学生的记录单,你感到惊讶吗?
      这是今年12月7日,我到嵊州实验小学去上《在比较中观察》时一个孩子的记录单。
      这些学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上过分组实验的科学课。科学课由数学老师兼着。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记录方式——提供一张白纸进行记录。
      在上课之前,我关于记录的指导是,每人会有一张记录单,请写上班级姓名,活动时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仅仅如此,学生就有这样精彩的记录。
     你能看出学生在干嘛吗?
     他对四只恐龙进行排序。你发现它有图画,还有划掉的部分,那是因为他在不断的调整。体现着思维的过程。
     再仔细看,你发现他在图画下面有√和×,这个我本来想在课后去问,但课后到了另外一个学校研讨,我猜想是他在确认或与同伴交流的记号。(后来我用于该班班主任取得了微信上的联系,通过微信向这位同学询问了√和×的意义,原来是他在利用我提供的树林,山洞、陷阱时,能穿过就打√,不能就打×,多么严谨的记录,我的神啊!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这位同学在上课时我让他在全班上交流发言,他解释了他的画是根据恐龙是否来穿过树林(见图,我在上课时提供的一个材料)来排序的。






     这个案例启发我们,低段孩子完全可以进行出色的记录。
     提供的记录单不要有事先的条条框框,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在解读时花费很多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像这样的方式如果坚持教学一段时间,很多学生会有自己的记录,重要的是上面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的轨迹。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5:57:34
TOP
17#

用“高结构”的材料达到“低控制”的课堂——《在观察中比较》反思(二)

        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与老师们分享!这可是我“里抽斗”的东西了。你懂得!这是11月分我在学校里教研课后的反思。

    我学科上的师父林校,分派的任务,有两个湖南来的老师前来学习,是桂馨基金会的一个项目。他们来我们学校听课学习,我要担任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与其中一位张老师反复讨论后确定了上《在比较中观察》这一课。这节课我曾经在绍兴参加活动时听过,但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核心内容是对四只恐龙进行大小的比对,一般教师会在比对前讨论怎么比对,明确高矮的比对,和长短的比对,然后让学生去操作,最后得出结果。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任务过于单一,探索味不强,而且缺少趣味性,但要怎么改进却一下子找不到好的途径。

    我首先考虑的是有结构的材料,按照兰本达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所述,学生在有结构的材料中,是能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现在,学生面临的是4只恐龙,它们能进行怎样的探索呢?我想除了把恐龙当做对打的工具,实在没有其它活动可以进行。与对比高度和长短相比,恐龙本身更有吸引力。也就是四只恐龙并没有形成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从恐龙出发,我想到了是否可以让恐龙通过一些固定的物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比较恐龙的大小。而在通过不同的物体时,可能对恐龙大小会有不同的定义,如通过没有盖子的通道时,身体的宽度会成为大的标准,而通过有盖子的物体时,身体的高度就成为大的主要标准。但时间很紧,要去敲这样的木头架子可能已经来不及,是否有现成的物体可以替代。当周的周日,由于老婆要去杭州参加一次排球的嘉年华,我与女儿一同去玩,在宾馆吃早饭时,我看见了餐桌上放餐巾纸的架子,“这不是可以充当通道用吗?”于是在万能的淘宝上搜索餐巾纸架子。在搜索中发现了有树林样子的架子,这提醒了我,为什么不把恐龙放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呢?纯粹的恐龙大小比较显得多么枯燥乏味,认识到恐龙大小在实际环境中的意义,该是多有趣的活动。脑子中想出很多能比较出恐龙大小环境,树林、山洞、隧道、陷阱、笼子。最终根据恐龙的实际情况和材料的容易获得的程度,选用了树林(餐巾纸的架子),山洞(用了两个不同直径的钥匙圈),陷阱(用一个圆形的油烟缸和塑料盒),考虑到材料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所以在所有材料上都贴上名称。

    一开始,对学生会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有所担心,试教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材料并不是一下子都放在桌上,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下发,学生只在下发的一瞬间会问“老师这是干吗用?”几秒钟后学生就开始探索到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发现恐龙的大小,并开始进入到探索的状态,开始与同伴交流,有些会主动拉住老师说出自己的发现。所有这些都再一次有力说明了低段学生强大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问题在哪里?在研讨和交流上,学生进入探索自主活动,长达14分钟,学生仍然保持着探究的精力,时间到后,让学生离开围坐在实验室周围一圈,一年级的人数还是多了点有45名左右,我感到明显照顾不到一些学生,教师眼神不及之处,学生无法有高度的注意力。问道学生“你为什么这样排”时,学生感觉无法述说,只是回答“我刚才已经观察了。”或许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学生难以把这个依据讲出来。或者说,当我问“你问什么这样排时”学生根本不知道我要让他回答什么?说到底是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教师的语言没有进入到低段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去。

    在第一次试教后,研讨部分我进行了改进,在活动之前我明确了,按照从大到小给恐龙排序,研讨时,先让学生说说你的排序,每一种排序都让支持的人举手,最终确定四种排序方法,同时把问题聚焦到1号和2号谁大,3号和4号谁大这两个问题,然后我提问,谁能把你的理由展示给大家看。这一策略使得研讨效率大大改观。但学生依然不会主动去从提供的材料中寻找证据。课后我想到应该要进一步引导“恐龙在钻山洞、穿树林、落入陷阱时,能否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6:00:19
TOP
18#

思考有深度,向吴彬学习,下次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
最后编辑上虞樊少飞 最后编辑于 2018-12-10 19:39:16
TOP
19#

孩子的思维在纸面流淌,在不断的修正中提升,赞!
TOP
20#

思考,深度思考,边走边思,肯定会有所发展!真好,一堂课优秀的课就这样不断提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