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31#

吴老师一句贪多嚼不烂点醒我这个梦中人,而研读教材的能力望尘莫及。
TOP
32#

期待吴彬上《神奇的纸》
TOP
33#

吴老师一句贪多嚼不烂点醒我这个梦中人,而研读教材的能力望尘莫及。
润羽 发表于 2018/12/13 21:45:12
是我们的师父讲的!
TOP
34#

重思“探究课堂”——听闻老师《电磁铁》后反思
      2018年桂馨基金会“走向探究的科学课”12月5日在杭州进行。我获悉后,觉得这个活动含金量会很高,应该是有很多思考的。我没有机会现场参加,但后来所有视频资料都可以下载,我就马上看了。果然没耳目一新。可能是民间团体没有功利的压力,相对可以一心搞教学研究——在一个点上长期做下去。探究从一开始小学科学提出来就已经开始研究了,20多年了,现在仍然是“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言下之意,还没有研究好。确实越研究问题越多,但同时我们发现我们的科学教育确实慢慢往探究在迈进!但我们仍然要知道,我们的科学课堂离理想中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距离。



      第一堂课闻老师的《电磁铁》。我看了两遍,认真做了记录。记录学生和老师的每一句话。为什么这么做?我认为这节课的含金量很高,跟我理想中的科学课堂整体上很接近了,但自己总是无法进行很好的课堂实践,但闻老师很成功地演绎了。







      这堂课的结构很简单,总体三个环节,第一,聚焦一个问题。第二,学生自主研究。第三,研讨。在聚焦问题中,教师出示了一个电池铁的装置,吸了一些回形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在问题是梳理中,聚焦的问题是“这个装置与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学生自主研究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材料(见图片)总共时间是18分钟。最后是汇报交流。
      这节课带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第一,探究课总的环节是简约的,模块式,大环节与“探究——研讨”接近。
      第二,探究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在学生主动探究时,教师不要做任何导向性的提示和指令。
      第四,教师的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在是不停地讲,而是做一些差异性的支持。这样一来,反映在课堂上,教师有时是很少讲大篇的知识,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要在面对你无法预知的状态进行合理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并对教学的知识点要非常了解。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准备100分,但反映在课堂上你可能只用了10分或者更少,因为在探究的课堂上,你永远不知道你需要用的是哪10分,所以你必要要准备100分甚至更多。所以闻老师看似在课堂上很少的讲话,却在课外花了很多很多精力。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22 15:56:34
TOP
35#

仰慕大师级别的吴老师!真得很厉害!
TOP
36#

探究的层次和学生的思维问题——听闻老师《电池铁》后反思(二)


            这是我的看视频的记录,由于视频可以反复看,所有就把学生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这是可以研究的。
      闻老师的课很具有思考性,与一般老师的课很不一样,他上课时仿佛是是一个记录员,学生在说,他拿了个文件夹在记录,下次好好向她学习,问问她,记的是什么。他把自己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其实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闻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只能仰望,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连专家郝京华老师都说,没有挑剔,并指出课堂超时部分(闻老师上了49分钟)是完全允许的。
      突然想到多年前有一位在美国自考出博士的张红琴老师,曾来过浙江调研,受喻老师的指引来到过上虞,并在我校宋老师邀请来我校指导并开课。当时我和张老师同课异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两堂课完全是两种模式。当时是根本无法理解她的上课方法。现在随着对科学课的深入研究,慢慢体会到那样才是探究的科学课,我们上是探究味是很低的(自己当时还洋洋得意自己上的课),现在想想在她看来就是井底之蛙啊!
      当时我印象深刻是她有一个观点分享,她说探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给你问题,给你方法。验证性探究。第二层次是给你问题,不告诉你方法。第三层次是,问题也不告诉你,方法也不告诉你。而科学家进行的探究就是第三种高层次的探究,因为科学家的问题都是自己提出的,不可能是谁告诉他的。而我们进行的都是第一层次的探究。往往把问题讲清楚,方法讲细致,然后让学生快速动手做一下。现在闻老师的这一课,已经努力接近探究的第三个层次了。但还在第二个层次中(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关键就是问题是学生的,还是教师的。这节课教师安排了学生提问的环节(后面的课有相同的环节),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关注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提问的能力,并开始在课堂上实践了。但在闻老师的课堂上最终万法归宗,在教师把大家的问题梳理后,变成一个教师要大家研究的问题,因为课堂设计是已定的,教师不可能去改变这个,否则将是多么恐怖的事!郝京华老师在评课时也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她说目前当下的班级授课制和现行的教学模式极大制约了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所以闻老师用问题梳理的策略,既照顾到了当下的教学状态,同时又让学生自主提出了问题。
      教师梳理的问题或许包含了大部分学生的研究想法,但我们不能肯定他代表的是全部,因为学生的差异性不同,一定有学生想研究其他问题,一定有学生还无法达到教师所梳理的问题的程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梳理出来的研究的问题“该装置与磁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定会限制一些学生的其他想法,并用记录单(研究单)的形式再次强化,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往这个胡同里去钻。事实上还是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往教师的思路去,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并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研究(从研讨中学生说了圈数与磁力大小的问题)可以想象这个同学在进行这项研究时要受到多大的阻力。因为这不是老师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小组成员也会反对。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老师的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在研讨时,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当然比我们当下的课已经不知道要好多少了),学生说的就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更多的“副产品”出现。请大家思考,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实验必定只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往往出现很多副产品,而恰恰这些副产品才让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真正的探究课堂应该鼓励学生有更多的探究,这样的研讨才有更多思维的递进。由于老师要学生比较的是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和不同,在研讨时,学生往往只被要求关注一些“事实”,而当有学生提出有关现象解释时(尝试建模)教师就会制止。如有一位学生在其他同学讲到电磁铁可以吸起铁钉回形针后,他说“有一个奥斯特实验,通电线圈会产生磁场,会干扰指南针,”教师追问说:“你想说……”学生说:“这与磁铁相似”教师说:“今天我们不需要那个,今天我们只需要这个(电磁铁装置)就可以了。”老师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他在讲什么吗?你看出他是思维了吗?他在建模啊!他想解释电磁铁为什么有磁铁这样的性质,这是一种高级科学思维,比前面只陈述事实的同学的思维在往前递进,但由于教师研究问题的限制,被制止了。这导致了另外同学没有再朝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
      旁观者清,上课者迷,角度不一样,点不一样,就会对这节课有不同的看法。综合这些看法会让我们的科学继续深入下去,就像真正的研讨一样。以上作为这个时期我的思考并记录。
      在此感谢朱老师的鞭策,才促使我们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今天是2018年12月15日,周六。现在是22点31分,本来是来学校玩玩的,想发一篇专贴吧,结果一弄搞这么晚!朱老师真有招啊!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6:57:28
TOP
37#

仰慕大师级别的吴老师!真得很厉害!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8/12/15 22:10:26
感谢李老师的吹捧,。不过大师级别还是朱老师重量级的人才当得起!
TOP
38#

闻老师《电磁铁》后续交流与思考        

      前几天,看了闻老师的《电磁铁》把以上的想法与闻老师进行了交流,闻老师进行了回复,我认为闻老师的回复中讲到的问题很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对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有指导意义,我转发如下:
    “吴老师好!认真阅读你写的感想,真心觉得您对小学科学的热爱与钻研。我非常赞同您的看法,只是关于我那节课到探究的第几个层次,我个人觉得肯定没有到李老师说的那第三个层次。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中,特别是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课堂上,好像很难到第三个层次。第一学生人数较多;第二实验器材不够丰富。我感觉课后一部分对科学特别有兴趣的孩子,如果老师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引导,可以让他们往第三层次走。
    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1.老师设计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还需进一步提升,往往见到很多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再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是让学生做一个实验,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它上位的任务是不清晰的。2.老师相对缺乏有效、有层次的支持策略,主要原因是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察与研究不够。3.当学生有较丰富的自己的想法或发现时,老师如何回应或如何引导也相对较弱。这三个问题我都有,需要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思考与剖析。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9 11:25:36
TOP
39#

让学生在研究中提出真正的问题——闻老师《电磁铁》听课后深入再思考
    闻老师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科学课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改进。
     这几天我一直仍然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闻老师《电磁铁》这节课指向的大概念是什么?这节课在指向大概念教学中,哪些地方是使得学生朝着大概念发展的,在朝着大概念发展时,是否可以再进一步。
    第二, 我在与闻老师交流中,闻老师也表示在刚开始问题梳理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碎,而且不深入。如果在这节课中要落实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目标,仅仅5分钟是不够的。所以我有个大胆的设想是,索性把让学生提问的环节去掉。整节课就是教师出示一个电磁铁装置,演示怎么组装,然后吸一吸回形针和大头针,通电再吸一吸。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探究。最后研讨。
      我尝试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可行性。首先,学生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是很浅层次的,以“为什么+看到的一个事实”(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总结这一种模式是孩子提问的普遍模式)的形式出示。因为这是基于学生观察到的事实,并且观察的时间很短,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要求提问题,所以学生只能这样提问。假如你不让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在他头脑中也会出现,这时如果你给他一些材料,学生会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去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已经揭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会马上得到解决转变成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可以尝试不进行问题梳理,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引导下,把浅层次的问题变成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也能实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中去。
      闻老师最终梳理出来的问题是“该装置与磁铁的相同和不同”先不说闻老师在梳理过程中的艰辛——很不顺——说明有一定问题,教师一下子提炼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来得太容易——学生没有能概括到这个水平。学生虽然不能概括,但学生会操作。这就是“前语言思维”在作怪。我们假设闻老师没有提这样一个问题,直接给学生同样的材料进行操作,学生同样会操作的。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能调动磁铁的有关学习,并把今天的操作与之相关联,并用顺应和同化的学习策略(皮亚杰认知轮)来学习新的知识。在研讨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这样学习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随着探究的过程慢慢提炼问题,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真正提问题的能力!(闻老师也感觉到,课前的提问有点问题并指出这样5分钟的提问,其实并是不真正的问题)我想说,真正的问题的提出是学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操作后才提出的,在尝试性的探究中问题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聚焦,越来越深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节课先提一个问题,然后来研究。问题的提出本身包含着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才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用“为什么+观察事实”这种问题不能算是真正的问题。

       老师不提供问题,让学生在通向问题的道路上迂回一下,可以调动更多原有知识参与到本次学习中,这就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了,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个。认为干嘛费那个劲,最终不就这么一句话吗?直接告诉你多省事,效率多高啊?大谬!这样得到的知识全是碎片式的,没有连接的,孤立的,面对解决问题是没有活力的(章鼎儿老师在评课时讲到这个观点),全是“知识垃圾”。这就能解释,中国高中、大学里的优等生在知识测验上都领先于国际,但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都差得要命。中国的教育中舍弃了很重要的一块——怎样让知识有活力。闻老师的课中已经努力再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大家好好看看闻老师的课,有收获。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7:02:42
TOP
40#

吴彬真是有心,能够利用视频进行观课学习,而且对一堂课进行深入剖析,认真聆听、仔细分析、结合理论和实践,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认识,真好!
让探究更深入,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素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一起努力!
TOP
41#

二年级《不同材料的餐具》我这样改进






         我在学生观察到一定时间,我给四个碗中加上了热水,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些事实很快被学生发现,“铁碗很烫”“木碗是冷的”。一些小组的同学,一开始拿起一个碗,发现烫到手了,来不及放下,有些小组倒掉了一些水。
     加热水有两个作用,让材料对碗有意义,一种材料做成碗,它有它的优点和缺点,热水能让学生对四种材料的特性有另一维度的了解。第二,我要强调的是,科学的研究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内化实验探究时的一些常规。
TOP
42#

有些典型课例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讨!——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论道和实践活动!
TOP
43#

今天是2018年12月15日,周六。现在是22点31分,本来是来学校玩玩的,想发一篇专贴吧,结果一弄搞这么晚!——吴彬老师周六晚上还到学校玩玩,玩着玩着在听课,认真听课,太佩服了!
TOP
44#

老家什拿出来哉!




      有一段时间,对教学仪器不闻不问,我当时在盘点仪器时发现这个老家什,长了个心眼,看到老教研组长里面分账清晰,想想一定要妥善保管,现在每年都要检查,又当香饽饽了。我要把它接下去。


    老物件有老物件的味道,当拿出这个账册,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学校的历史,学校要留一点老物件,这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不要想着仍,要新。现在新的东西都是表面光鲜,比起原来的东西,质量差得多。我们要反思,现在条件好了,技术好了,东西却不如以前的了!学校里每天都在更新,但现在的仪器大不如以前的仪器,不是东西不行,现在的环境导致了东西快餐式,质量低劣不堪。看看这些账册的封面,纸板做的,到如今依旧颜色不退,挺刮精神。
TOP
45#

TOP
46#

回复 44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东西,我们以前也有,现在不知扔到哪里去了。年度考核,今年似乎改动挺大的,这块东西都没有了。
TOP
47#

回复 41楼wubin98146的帖子

简单的热水,不简单的见解与功效
TOP
48#

回复 44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东西,我们以前也有,现在不知扔到哪里去了。年度考核,今年似乎改动挺大的,这块东西都没有了。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8/12/21 8:54:38
不一定年度考核,另外关于仪器的检查都可以用!
TOP
49#

木碗有没有裂开啊?我当初和章俐鑫在办公室里试了这个想法,结果木碗个个裂开,严重变形!
TOP
50#

木碗有没有裂开啊?我当初和章俐鑫在办公室里试了这个想法,结果木碗个个裂开,严重变形!
章兴波 发表于 2018/12/21 12:09:55
我的材料是竹子的,目前没有裂开。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放冰,但冰块准备起来比较麻烦。
TOP
51#

老账本还藏着,但已经用电脑账了,方便,搜索,填写很方便!
TOP
52#

老账本还藏着,但已经用电脑账了,方便,搜索,填写很方便!
酸牛奶 发表于 2018/12/21 14:57:48
,什么时候的事,我们怎么还没有要求。
TOP
53#

今天收到嵊州来的开课证明







     12月6日,吕坚校长,吕文焕校长和我在我们师父林特带领下去嵊州剡山小学元培校区上课。王芳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安排组织非常周到,从这个开课证明中工整的字迹可见一斑。
TOP
54#

分类”中有多重标准才有研究意义
——二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课失败经历和反思(一)


      我拿了各种物品到二年级的教室上课,我拿出不锈钢的勺子问“这是什么?”“勺子。”我问:“什么做的?”“铁!”“金属!”“这个呢?”我拿出一个铁夹问。“铁!”“金属”仍旧两种答案。“他们有什么区别啊?”“……”“铁没有反光,金属有反光的”。我再出示一个铜锁问:“这是什么做?”“铁”“金属”。我就一个个展示,学生说不上来的,我就直接告诉他们了,然后每两个同学发到一样物品,过一段时间往后传。最后按照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木材、纤维来分类。
       这个课问题在哪里?分类本来是一项科学探究的能力,需要科学思维的参与,但它的前提是分类的标准必须由学生自己确定,并且允许有多种标准同时存在。现在根据材料来分类,其实不是在分类,而是看学生对这种材料认不认识。这种唯一答案的分类活动已经不属于“探究”的范畴了。学生分错只是它对这种材料不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认识的现状是什么?金属与铁不分,原因是生活中铁是最常见的一种金属。第二,玻璃和陶瓷不分,原因是他们有相同的特征,掉地上会碎。第三,一些学生对厚一点的透明塑料和玻璃也分不清,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特征透明。但这是学生的现状,一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对材料分不清,但恰恰是这就是学生对材料在分类,只是分类的标准不是我们成人的标准,而是基于他自己经历和观察。所以我们的课怎么上更有意义(相对于直接告诉他这种事什么材料)?我想是让他明白这种材料有什么本领。(材料的特性:指向课标中主要概念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1 10:33:58
TOP
55#

思考很深入!学习!作为教材中的这一课,定位也不能太深了,带孩子们进入关注材料世界这个话题,激发探索它们的兴趣是这课的主要目标,至于各种材料的特性,能在这课定位到几个点即可了罢……
TOP
56#

思考很深,探究的话题,真的很有意思。有些话题感觉,说着说着就级别越来越高,也很难!
TOP
57#

思考很深入!学习!作为教材中的这一课,定位也不能太深了,带孩子们进入关注材料世界这个话题,激发探索它们的兴趣是这课的主要目标,至于各种材料的特性,能在这课定位到几个点即可了罢……
章兴波 发表于 2018/12/23 12:56:30

f 兴波的话,很有启发,“几个点”大有文章可做,涉及这“几个点”选择的问题,另外很重要一点,在“这几个点”的教学中要落实真正的探究。让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有所发展。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24 11:11:52
TOP
58#

研究材料的难点在哪里
——二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课失败经历和反思(二)



接上页
      在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节,我改变策略,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并在物品上写明什么物品和材料(如图),





然后把材料大致分成4个区域。有一个区域我还专门准备了古代的一些物件。如马镫(骑马时踩在脚上的),马灯(灯具),铜的盘子、古代铜锁、铁壶、锡酒壶。陶罐。学生过一段时间换一个区域进行观察。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各种物体的材料不同,同时认识各种各样的金属,如铜、铁、锡、铝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我在金属观察区域还特地放了一个小磁铁。结果我发现我错了,学生对于物体本身的吸引会比关注这种材料要大得多,大家都拿到自己的一份材料,不停地敲,不停的摸(当然广泛地讲也是观察吧),但学生并没有普遍关注到物体的材料,没有朝着我的设想去研究,课堂上我还不停提示,“大家关注到是什么材料做的吗?”(多么苍白无力!)课时学生仍旧像开打击音乐会一样不断地敲。研讨时,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学生说的基本上就是我观察了某一个物体。我意识到了,我的设计有问题,主要是材料准备上有问题,材料没有结构才导致学生没有朝着老师期望的去发展。


      而在第一个班级中上课,学生之所以会关注到材料,是教师在不断地问:“这是什么材料做的?”现在,当把物体直接给学生时,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关注材料,因为材料相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认识某一种材料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也就是说物体与材料之间缺少一种有力的支撑,让学生能从物品的关注上转向认识到材料的特点,这是这节课可以研究的一个点,突破点。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3 09:24:38
TOP
59#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样的铜、铁、锡、铝他们是不会去关注的,拿个磁铁去吸吸是感兴趣的。第二个班的教学策略明显提高了要求,难度大的。
TOP
60#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样的铜、铁、锡、铝他们是不会去关注的,拿个磁铁去吸吸是感兴趣的。第二个班的教学策略明显提高了要求,难度大的。
章兴波 发表于 2018/12/24 14:54:41
     各种各样的物体,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各种物体组成的教学器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杂乱的,没有任何结构的活动材料。所以学生无法在这么多繁杂的物品种找到可以研究的问题,只能相互之间敲,当然学生捏、看也看到一些材料的不同点。在这种情况下,我提供的磁铁也不能使学生产生任何兴趣。这是一个原因。也就是兴波讲到的,我们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太高了。第二是,认识这么多材料,对于学生来讲,太难了。找不到学生的发展点。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缩小范围。如比较橡胶和塑料。比较玻璃和陶瓷,认识各种金属。分开来研究。以活动的形式来体会各种材料在使用中的特点,就是要学生怎样从物品转向对材料的研究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