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9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1 18:27:07编辑过]

TOP
92#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和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等途径,自主获得了热传递的一般规律: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并了解了热传递一种方式——热传导。学生能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到获得的成功喜悦。本课教学较好达成了教学之目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觉得以下几点是自己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一,以学定教,改变教材和实验材料。根据教材安排,课一开始学生用手去触摸一根浸在很烫热水中的金属条,感觉到热后,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但学生认为未浸入水中部分金属条热是由水蒸气熏蒸形成的,这样难以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对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开始出示铁片和酒精灯,让学生想办法使这块铁片热起来,当出现火焰在铁片一点处加热时,教师问:铁片其他地方会热起来吗?这样自然引出了热是会传递的结论,接着就出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问题产生自然顺畅。而热水中插入金属棒这一内容我安排在引出“热传导”概念时出现,这样安排既是对热总是从较热一端传递到较冷一端的知识的运用,也为揭示“热传导”概念作了铺垫。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引出研究问题自然,学生理解了“热传导”的概念。
第二,探究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就本节课教学内容而言,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缺少的是将热传递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我从二点着手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一是实验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铁片在左、右、中间三处加热时热如何传递进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集中了注意力。二是让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及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三个实验完成后填好好热是怎样传递的结论,实验报告单填写好的组教师用五角星进行奖励,这样学生就得分析三个实验中热传递的共同之处后,才能得出结论。
第三,探究教学注重学生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规范的引导。本课学生还缺少的是如何用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加以证明及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为此,在学生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设计如何让我们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学生说到在铁片上滴水、粘火柴棒、用温度计测量等方法,当教师说明我们用铁片上涂抹变温油漆方法后,让一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规范了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白了实验的步骤。最后教师用PPT出示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由于实验规范,各组学生都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
TOP
93#

听《昼夜交替现象》有感
《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节课,我在第一年的汇报课,第二年的校教研课和前阵子的优质课比赛中都上过,我自以为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已经很自然,课堂的提问也能比较有针对性,学生的活动和实验的组织都比较有序。但是在北蝉听了喻伯军老师对这堂课的分析,才发现自己的一直在原地打转,课堂的组织的再有序再和谐也敌不过对教材的错误理解。
这节课的起始阶段,教材安排请学生说说他们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我总是想尽方法的让学生说的多一点,甚至希望他们能把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也都清楚分出来,好像学生的猜想越多,学生的活动越多,我这个课越出彩。但是现在想来我的设计完全和教材安排的意图背道而驰,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要学生来猜测,不是猜的越多越好,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这么设计的。学生脑子中对昼夜交替成因的前概念是什么,然后要想办法找证据来验证他们自己的想法。以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起步,模拟实验做到自圆其说。然后在实验中去发现,除了他们的原来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些也是会出现昼夜交替的,或者说同一种想法,不同的操作,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真的理解了教材安排的用意,才能抓住这节课的重点是怎么把模拟实验做到位,而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的猜测。而我在设计的时候,却完全本末倒置,将大量的时间和指导放在了猜测,实验的环节反而被忽视了,觉得只要证明出现了昼夜交替就可以,没有想到要怎么转,南北转东西转,转的速度等对这个现象的影响。
教师生涯进入第三年,自我感觉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进步,但是对于教材意图的了解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真正的了解教材吃透教材将会是我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TOP
94#

 


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




 


继续努力,加油!




TOP
95#

作为定海小学科学的一份子,落后了,冒个泡先
TOP
96#

以团队记录形式见证团队成员的成长,真心不错!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97#

   


       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暨教师专业发展24学时第一次培训圆满结束


 


  424,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暨教师专业发展24学时培训在定海区檀枫小学拉开了帷幕。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本区的科学教师,还邀请了临海哲商小学总校长、特级教师程技誉老师担任点评和讲座的嘉宾、邀请了临海师范附属小学的黄申友校长作为上课的嘉宾,特级教师、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定海区教育局副局长喻伯军亲临现场指导。本次培训活动时间一天,上午安排了两节研讨课,分别是定海区檀枫小学王卓梅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和临海师范附属小学黄申友校长执教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在课堂中,王卓梅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她“对地球如何自西向东转动的细心指导”,“巧妙利用生活知识体验相对运动的做法”以及“闭上眼睛冥想自己跟着地球转动”等的教学,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申友校长的课则利用了导学案的功能,充分体现了课的“思辨”特色。在上课时,他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如在分析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时,他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再猜测——再实验……”的过程,在否定了一个又一个猜测的过程中,既是对学生证据意识的一种培养,也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接下来的分组评课环节中,定海区小学科学四个教学团的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向执教的老师提问、向在座的专家请教,在轻松和谐氛围中实现了研讨的高效化。


下午安排的是两场讲座,分别是程技誉校长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喻伯军老师的《科学论文怎么写》,两场讲座的最大特点都是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让听讲的老师个个受益匪浅。尤其是喻伯军老师的讲座,除了实用性,更体现出他独有的智慧和幽默。他语言风趣,旁征博引,举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使听讲的老师不时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楼下将陆续发上本次活动照片、教学设计、课堂录像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6 10:12:52编辑过]

TOP
9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6 9:55:32编辑过]

TOP
9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6 9:56:24编辑过]

TOP
100#




TOP
101#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预设


           定海檀枫小学  王卓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和方法: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2、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感受地球的自转。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科学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手电筒照亮一半地球,有晨昏线)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此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中,当中国转到这条明暗交界线时,是什么时候呢?(黎明)


中国地域辽阔,所有的城市同时迎来黎明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是谁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


二、模拟实验


1、课件出示标有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中国地图。


我们先来找找看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怎样?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随机板书:乌鲁木齐 西   北京  东)


谁先迎来黎明呢?你怎么证明?实验时注意什么?


我们还可以用这个塑料壳表示黑夜,另一边表示白天。塑料壳的一端有个洞,注意这个洞和下面的南极附近的洞重合起来。套进支架里。边缘表示明暗交界线,在转动的时候,用手固定塑料壳不动,地球仪慢慢转动。


2、观察到怎样的现象说明这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学生可能会说先处于明暗交界线的那个城市就是先迎来黎明。)


师:同意吗?那也有可能是黄昏啊。应该是先从黑暗转向明暗交界处。


3、学生模拟实验


4、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同学上来演示你是怎么实验的?边转动地球边介绍你是怎么自转的,同时说说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有不同意见吗?


(随机板书: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四、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意见相同


大家一致认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你有感受到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了吗?


那你怎么能肯定地球是自西向东呢?你的证据在哪里?


●意见不同


地球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自转方向吗?


地球只能由一种自转的方向。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看到、感觉到地球的自转方向呢?


1、观察生活中的相对运动


科学研究上,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有所帮助。


认真看视频中物体运动的方向,再思考实际上汽车等物体的运动方向。(视频:汽车前进、汽车后退、旋转木马顺时针旋转)


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2、体验相对运动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现象。怎么体验呢,我们也来体验相似的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用手卷成框,放在眼睛的正前方,然后在原地慢慢转2圈,转动的时候注意你是向哪个方向转的?你看到的周围的景物又是向哪个方向转的?有了结果请马上坐下。


(学生站起来体验相对运动。)


你有什么发现吗?


(汽车向前进,景物向后退;汽车向后,景物向前;旋转木马顺时针旋转,景物向逆时针转;我自西向东转,景物自东向西转。)


你有什么发现吗?


周围看起来是运动的物体,实际上是静止的。我们运动时,观察我们以外静止的物体,静止的物体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3、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


那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星辰是怎么运动的呢?(看视频)(板书:日月星辰看上去  东升西落)


日月星辰看上去是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自转。(观看地球自转视频)


4、感受地球的自转


有一个小孩,他站在地球上,面朝太阳,现在他要跟着地球自转一周。(教师慢慢转动地球仪)


现在,我们面朝东方,太阳公公就在我们面前。闭上眼睛,想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现在太阳在我们的头顶了。地球继续自转,太阳在我们的头顶了。慢慢的,我们把太阳落在我们身后。地球继续自转,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地球转到了背朝太阳的一面。继续转,我们的眼前出现一丝光亮,太阳在远处的地平线上等着我们,继续转,我们来到了太阳公公的面前,它笑眯眯的对我们说:“欢迎回来!”


你的脑袋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5、确定先迎来黎明的城市


清楚了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谁先迎来黎明呢?北京先迎来黎明。


五、认识时区及时差


1、在地球仪上找到纽约、伦敦、北京、重庆、乌鲁木齐这几个城市,让地球慢慢地自转2周,观察这几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会发现每个城市都可能是第一个迎来黎明。)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是不停自转的球体,没有绝对的东西之分。所以不同地方的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也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谁都想自己的城市先迎来黎明。那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国际性问题,1884年多个国家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规定了将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地球上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这条线也成为“今天和昨天的区别。越靠近这条线的东边城市,越早迎来黎明。


我们沿着这条“国际日期分界线”把地球平摊开来来看,先来找到0度经线,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那里的时区叫东时区,0度经线向西180度属西经,那里的时区叫西时区。


我们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哪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小时迎来黎明?找到伦敦和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和北京相差几小时?一起数一数。


六、总结延伸:


学到这课,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信息,我们很有必要来做个小结。(PPT出示表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表格应该怎么填?


地球及其运动小结表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谁来谈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导学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内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  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   气体。剩下还有哪些物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阅读资料不断推翻原结论的思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后物质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新物质思辨的过程。








迁移导入

学案


导案


                       


 


1、  在日常生活中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和用途?


                                                    








探究活动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用一句话概况它们的特征.


                                              


                                                                                


2、小苏打能     在水中,这过程通常叫          反应。


3活动一: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活动提示:一勺一勺的往白醋里加小苏打,及时记录发现。


1)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看、听、闻、用手摸杯子外壁等)


                                                   


                                                   


2)我们的问题?


                                                   


                                                   


3)探究新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师生思辨:假如我们认为是         气体,我们该拿什么证明、说服自己?


 



一、前概念导入:


1 生活中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途


 


 


 


二、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小苏打和水的混合演示;


3、猜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怎样?


4、师生共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变化。


 


 


 


 


师生合作研究


1)产生的气泡里是什么?


 


活动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把液体分成两份以上,把小苏打也分成若干等份。


我们的发现                                   


                                       


白醋还是白醋吗?          


小苏打溶在液体中吗?    


我们的结论:


 








学习自我评价

 学习自我评价


          






延伸拓展

              





 小组评价


☆☆☆☆☆


 


 延伸拓展


 


1、思考:这节课我们的收获?


 


 




2、完成课堂练习


2)留下的还是白醋吗?还有小苏打吗?


思考:如果还是白醋,怎么做来验证?如果还有小苏打,有怎样做来验证?


 


 


 


 


 


 


 


三、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还尝试不断推翻原结论的思辨过程研究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作业本


 


 


探究者:舟山定海      学校六(  )全体同学


引领者:临海师范附属小学  黄申友


 


 


 


王卓梅《谁先迎来黎明》课堂视频


 


黄申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堂视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0 18:05:49编辑过]

TOP
102#


2、体验相对运动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现象。怎么体验呢,我们也来体验相似的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用手卷成框,放在眼睛的正前方,然后在原地慢慢转2圈,转动的时候注意你是向哪个方向转的?你看到的周围的景物又是向哪个方向转的?有了结果请马上坐下。


(学生站起来体验相对运动。)


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体验活动不错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03#

同感!平常司空见惯不会去注意什么,但静下心来、带着目的去观察和体验就会有发现了。楼上熊二老师所提到的王老师所用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实用!效果也不错。
TOP
104#

    在模拟实验中,王老师用地球仪的转动代替了学生手拉手的转动。我觉得模拟实验修改得挺好的,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模拟实验是尽可能地寻找材料去展现这个情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地球仪,这是顺应学生思维的修改。再加上在本单元接下来几课的模拟实验中都是用地球仪来模拟的,前后联系,我觉得还是选择用地球仪好。
TOP
1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8 15:56:53编辑过]

TOP
106#

黄老师思辩的理念领教了,受用了。
TOP
107#

                                                  听喻老师的讲座——随感

      今天很有幸在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活动中聆听了喻老师关于如何写好论文的讲座。喻老师给我的最大印象是亲切、平易近人,没有所谓的“领导大架子”。前段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论文。虽然完成的质量不怎样,毕竟是交差了。然,写论文时那种手足无措感、要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感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喻老师的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唤醒了一颗沉睡混沌的心。
     与别的专家讲座不同,喻老师的讲座内容是从上午刚刚上过的两堂课引出来的。这让听讲座的老师多少有了一种亲近感,很有针对性。喻老师PPT中的内容很简洁,但是切中要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怎样写好论文的三点:1、没有积累就写不好论文。2、找到问题也就找到了写好文章的题材。3、不断反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现场,喻老师很注重与老师们的互动,请老师们想一想以上午的两节课《谁先迎来黎明》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切入点,找一篇文章的写作方向。比如,《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怎样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经历基于证据的结论》等等。是呀,这就是喻老师让人佩服的地方,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在平时积累材料。同时,他也是个有心人。他说自己很喜欢兰花,家里养了很多品种的兰花,有一年夏天,他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记录了不同品种的兰花生长情况,把收集的数据整理成了表格,发表在了某植物期刊上。
      写东西,这件事,是件让我害怕的事。但是喻老师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这个心理。他说,“去写吧,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不用担心条条框框,不管多少字,第一时间记录你当时的想法。”真好!
      做个有心人、善于积累、善于发现、不断反思。这就是我今天听了喻伯军老师的讲座后最大的感悟。谢谢喻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9 9:45:34编辑过]

TOP
108#

《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王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塑料壳套在地球仪上,用手固定塑料壳不动,地球仪慢慢转动,来观察谁先迎来了黎明。这个比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的现象还要更加料壳在这里的用处让我听课的时候瞬间眼前一亮,通过实验器材的改进,非常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值得学习!
TOP
109#

  •     2014年4月24日,我参加了定海区教研之春,非常高兴听取了两堂非常有启发的课:王卓梅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和台州临海黄申友校长执教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以及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
  •  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两堂课进行了处理。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地寻找证据学习并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
  • 王老师让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寻找证据,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球的两种不同转法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先迎来黎明,王老师用三段录像、一个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这些新的证据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 黄老师较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但老师放弃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思辨非常重要,但动手操作学生更感兴趣。因此,我想黄老师可以放弃最后一环节的安排,验证集气瓶里是不是还是醋,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验证,同时也可以保证思辨的时间。
  • 有时鱼与熊掌也能兼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1 13:15:57编辑过]

TOP
110#




定海区小学科学第四团队开展“生本课堂”研讨活动




近期,以“立足生本,打造精致课堂”为主题的定海区小学科学第四团队教学研讨活动在小沙中心学校举行。来自该区廷佐小学、海滨小学、紫薇中心、石礁中心、小沙中心等五所学校的科学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还邀请了区教研员林宏华老师到校指导。




为进一步促进本次活动实效,活动前,第四团队的科学教师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了精心准备,凝聚大家的智慧安排了三堂精品课堂,分别是紫薇中心吴妙丹老师执教的四下《食物中的营养》、廷佐小学王燕萍老师执教的六下《垃圾的处理》、小沙中心王雪文老师执教的三下《磁铁有磁性》。三位教师充分展示了自己对生本课堂的理解,以学定教,创新灵动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浓浓的“探究味”。




五所学校的联动,虽然在交通、换课等方面有诸多不便,但教师们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大家就课堂教学的创新变革、生本课堂的构建打造,进行了细致入微、积极有效的探讨交流。教研员林老师听取了大家的点评交流后,又分别从教材的处理、立足学生实际、课堂教学机智等方面对活动进行了点评。




本次研讨活动,是定海区小学科学第四团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实践,半天的时间虽短,但令老师们获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契机,立足学科特点,勇于创新实践,为打造生本快乐的课堂而努力,使小学科学学科更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讯员:小沙中心学校  王雪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1 13:17:20编辑过]

TOP
1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1 13:22:00编辑过]

TOP
112#

 


《磁铁有磁性》教案


小沙中心 王雪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磁铁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其它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学生:条形磁铁、一号袋:回形针(铁)、螺丝钉、铜线、玻璃珠、木块、卡纸、橡皮筋、塑料棒、铝片、铁片、铜丝、铜片、弹簧、布、木棒、泡沫塑料。


二号袋:卡纸、布、塑料片、铝片、铜片、木板(木块)、回形针


教师:试管、水、回形针。回形针、磁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些回形针怎么跑到老师衣服上不肯下来了?请你们猜猜原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老师先不揭示答案,学了这堂课,你们就知道了。


二、探索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磁铁(出示磁铁,并板书),你们认为磁铁能吸引说明物体。(学生举例)


2、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呢?(做实验)实验前老师为大家在信封中准备了这些材料(投影)


3、有了这些材料和磁铁,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实验前我们先预测这些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能被吸引的打“√”,不能被吸引的打“×”。)并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5、同学们的预测出现了争议,那么到底谁对谁错,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正确答案。


6、出示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件材料多测几次,测完的材料及时放入信封内并记录。


2、听到音乐响起,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实验结果。(板书:磁铁能吸引含铁的物体


8、教师归纳:磁铁能够吸铁的性质叫磁性,我们可以这样说:磁铁有磁性。(回顾板书,补全课题。)


三、辨认铁制品?


1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吸引铁的性质,那么同学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铁做的呢?1我们坐的铁凳2门把手3窗户锁窗户框4讲台5我的铅笔盒6电风扇7水龙头(表扬这为同学观察仔细)8电灯的外壳。硬币)


2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可以怎样检验?


3寻找之前,老师有几个温馨提示


1、2个或3个同学为一组,在教室内去寻找铁质物品。


2、磁铁不能随便靠近任何物体,比如说手机、电脑,银行卡等。


3、当你听到音乐响起,回到座位上。


4、找到了哪些?他找的都对吗?还有补充吗?有没有之前觉得是铁做的物品,但用磁铁吸引一下,却不是的?那我们平时判断物体是不是铁做的,用什么方法最可靠?


四、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老师身上的回形针是什么材料?再推测原因?揭秘,刚才我们都是用磁铁直接接触物体,而老师身上的磁铁是隔着衣服吸铁。那是不是磁铁隔着所有不是铁的物品都可以吸铁呢?


2、老师这里有木片,纸片,塑料片,回形针和一根磁铁,你会怎样操作?(生答)


3、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磁铁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真的是很精彩,我们发现磁铁除了隔着纸、布、薄木板以外,隔着其它物品也能吸引铁,但是中间隔的物品越多,它的磁性就越小(磁铁吸引铁的能力),我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磁铁,它的磁性是不同的。


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五、知识应用 


1老师手上有只装满水的试管,里面放着一个回形针的试管,你怎样在不碰到水的前提下,取出回形针。


用磁铁放置在试管口部,因回形针在试管底部,距离太长磁性不足,没有成功。


利用磁铁隔着物体也有磁性的特性,把底部的回形针吸引至试管口部。成功)


2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够办到?运用了磁铁有磁性,并且磁铁能够隔着物体去吸铁。


3、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的这两个性质?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其实在生活中,磁铁有磁性这个性质还有很多的运用,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物品,相信你们能发现地更多。


板书设计:  


4.2磁铁有磁性  


磁铁能吸引含铁的物体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2 21:17:46编辑过]

TOP
113#

祝贺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在论坛创建专贴,为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增添活力。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114#

学习了!本贴收集至: 


【综合】科学教研活动资料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5063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15#

 

《磁铁有磁性》教学后反思


小沙中心   王雪文


1、在第一个活动的环节中,虽然学生能够顺利进行“预测—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并最终得出“磁铁可以吸引铁做的物体”的结论。但是我在课堂上只是询问了学生表面上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些材料哪些是可以被磁铁吸引的?并没有进一步追问学生推测的理由。这样就错失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时机。同事在得出结论后,还应该进一步追问:磁铁就只能吸引铁这一类金属吗?其实还应该有镍和钴,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还有更多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会被发现,只是现在只发现了这些。这样一追问的话,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进一步提升。


2、我将教材中“用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来分辨硬币是否是铁做的”这一环节的活动改成了让学生拿着磁铁去寻找教室中是否是铁做的物体。虽然课堂上,学生很开心,活动开展也很到位。同样也达成了让学生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目标。但是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东西却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教室里寻找铁制材料之前,我只是提问教室里哪些可能是铁做的物品,但是我却没有进一步追问学生猜测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在活动后,学生修正了自己原先错误猜测的时候,教师也应该追问之前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3、在“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这一环节中,我提供给每个小组的木板中有的是薄木板有的是小木块,这样设置的原因是让学生发现同样是木板,隔着越厚的物体,磁性小。隔着越薄的物体磁性弱。但是课堂上由于准备的小木块太小,有时会从中间跑到边缘被磁铁吸引。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结果。我觉得下次要准备木块的话,厚薄的差距尽量大一些,但大小一样,并且每组都有厚薄不同的木块。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更容易发现现象得出结论。


这是我课后的一些想法,如果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TOP
116#

没有现场听课,但看得出来王老师备课用心,一步步下来细节安排十分到位,应该是堂不错的课。提一个更放开点的建议不知是否可行: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磁性以后,教师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玩磁铁,从玩中找到磁铁隔着水、隔着一些固体物质也能吸铁的特性;然后教师出示一块银灰色类似铁的物品(这类材料应该能找到),让学生猜测,从猜错中认识到可以用磁铁来检验铁,然后再从身边、教室内找找铁的物质,用磁铁来检测检测。这样安排课堂是否更有趣味?
TOP
117#

惨愧,还是首次到专贴来留个爪印。愿定海小学科学团队越来越好。
TOP
118#

我也在这个活动中上了《垃圾的处理》一课。这节课原先在优质课中上过,没做什么修改拿到小沙又去上了一遍,真正感受到了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同样的内容、同一个执教者,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的时候不能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来设计问题的表达方式,城区的学生能听懂的农村的孩子不一定能听懂,还要根据学生来选择教学手段。
TOP
119#

以下是引用王燕萍在2014/5/20 12:46:00的发言:

    
    我也在这个活动中上了《垃圾的处理》一课。这节课原先在优质课中上过,没做什么修改拿到小沙又去上了一遍,真正感受到了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同样的内容、同一个执教者,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的时候不能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来设计问题的表达方式,城区的学生能听懂的农村的孩子不一定能听懂,还要根据学生来选择教学手段。
    


是的,以学定教
TOP
120#

 理解儿童,的确,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提出的问题针对的都是部分学生,那些所谓的后20%的孩子,自己在备课时往往考虑不全。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把握之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