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俞波---2011--2015学习、摘录、感悟 [复制链接]

1#

俞波---2011--2017学习、摘录、感悟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学习摘录

作者简介:张红霞,女,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博士(Ph.D.,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与文化。开设“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

张红霞老师于200212月设计了包含130个变量、118个题目,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过程、科学性质、科学态度四部分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在全国21个省市对科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取得了1727个样本,获得了有关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最新统计资料。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她尖锐地指出,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摘自<>   郁波


1、。。。。。。


综上所述,可以推论,我国教师目前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因为科学知识的培训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师最大的困难在于其非理性的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一些教师在自以为为科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况下,宣扬非科学的东西。这是我们面临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第十一章
我国教师的特殊问题
155


2
我们有百分之七十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竞争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鼓励竞争的做法已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不仅是公布分数,在作业和实验上进行竞赛,而且培养了孩子们严重的嫉妒心而不是合作态度------第十一章
我国教师的特殊问题
151


我的思考:张红霞老师基于科学调查、统计而得出的上述论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警惕和重视。因为现在我们绝大部分任教小学科学的老师,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张红霞老师所说的:一些教师在自以为为科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况下,宣扬非科学的东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没有,而是很有可能正在发生。而且不仅仅是科学教师。

比如:通过实验知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样的推理是否符合归纳推理的规则?仅仅依据这几个实验证据就可以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吗?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原载:《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中出现的一个教学环节。详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236&replyID=&skin ,公开课、一位经历过一些大场合的科学教师尚且如此,平时的课、一般教师就更不用说了。

如何应对我们面临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我认为关键是每一位教师(不仅仅是科学教师)都应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尽可能不要出现在自以为为科学呕心沥血的情况下,宣扬非科学的东西。

最后编辑xsyubo 最后编辑于 2017-02-14 16:48:10
分享 转发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

2、转载:2007,1,30,三亚会议--张红霞.ppt

<p><font face="Verdana"></font> <font face="Verdana" size="5">2007,1,30,三亚会议--张红霞.ppt</font></p>
<p>下载地址:<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xxkx.cersp.com/jspx/jspx/200703/2650.html">http://xxkx.cersp.com/jspx/jspx/200703/2650.html</a></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老师们好!<br/>科学究竟是什么 ——兼谈科学教育国际进展<br/>科学学习的“三层含义”<br/>learning science – 学习科学知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doing science – 参与科学发现过程( inquiry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learning about science – 理解科学性质,了解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font size="4">一、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br/>二、科学的性质<br/>三、小学科学教学常见问题<br/>四、美国的进展<br/>五、一点建议 <br/></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一、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br/>诗人: “看啊!苏格兰的奶牛都是综色的!”<br/>科学家: “我想不是这样。应该说苏格兰的奶牛至少有一头是综色的。”<br/>数学家: “我想你们都错了。应该是苏格兰的奶牛至少有一头的半身是综色的。”<br/>不同的目标<br/>科学家:令人信服地发现和解释世界。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普遍规律。<br/>数学家:探讨事物的数字上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数学是科学家的语言)。<br/>文学家:表达对事物的情感、意愿、价值,并以此感染他人。</font></p>
<p><font size="4">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br/>          父亲<br/>农民问题调查研究<br/>您的家庭人均年收入 :      元。<br/>您几点钟起床?      点钟。<br/>您每天休闲时间多少?     (小时)<br/>您参加了医疗保险吗?   [1]是,[2]否<br/>您对今天的生活满意吗? [1]是,[2]否<br/>(形象?肤色?)<br/>             发现:满意度与自变量的关系</font></p>
<p><font size="4">“父亲” ——农民在默默地支撑着我们这个国家;累断了脊梁也无冤无悔!!!<br/>     —— 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br/>典型形象——科学理论<br/>罗中立的《父亲》<br/>张籍的《秋思》:<br/>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br/>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来时又开封。</font></p>
<p><font size="4">——“形象”没有转化为心理学“理论” :强迫症、性格理论。<br/>不同的手段<br/>归纳推理<br/>演绎推理<br/>科学探究:发现和解释世界的过程<br/>                         提出问题(假说)<br/>                          <br/>                                                    <br/>提出新的假说                             收集数据资料 <br/>     (修正)                                (观察、实验…)</font></p>
<p><br/><font size="4">      得出理论                           分析数据资料<br/>     (证明)<br/></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二、科学的性质<br/>1. 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font></p>
<p><font size="4">2. 科学是一种价值观</font></p>
<p><font size="4">1. 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br/>客观观察<br/>可重复<br/>可证伪<br/>可积累</font></p>
<p><br/><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霍桑实验<br/>尊重数据<br/></font>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br/>开创“人本主义”管理学<br/>斯肯纳箱 :可重复<br/>顿悟实验(接杆实验):不可重复</font></p>
<p><font size="4">什么东西可积累?<br/>观察数据可积累<br/>假说和理论可证伪</font></p>
<p><font size="4">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font></p>
<p><font size="4">   <br/>      科学知识是逐步积累的。<br/>可证伪的科学陈述(理论)<br/>陈述A:“素质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证伪</font></p>
<p><font size="4">陈述B:“我国在现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br/>2. 科学是一种价值观<br/>求真<br/>  严谨<br/>民主<br/>  平等<br/>杜威<br/>问题出在哪里?<br/>  (小学三年级)</font></p>
<p><font size="4">   对五种不同品牌(洁云、清风、五月花等,全部是白色)卫生纸的白度进行排序 。</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科学是一种文化</font></p>
<p><font size="4">65个国家的文化与发展关系地图<br/>65个国家的GDP分布图<br/>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国际对比(2003)<br/>科学素养<br/>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br/>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发现、提出、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br/>能够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br/>能够读懂通俗报刊上的科学文章;能够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进行社交谈话;<br/>能够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并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br/>能够对一种观点的根据进行评价,从而恰当地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 <br/></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三、小学科学教学常见问题 <br/>1. 忽视求真的本质<br/>2.混淆科学与人文等的关系<br/>3.不清楚“科学问题”的特点<br/>4.对科学探究的误解<br/></font>1. 忽视求真的本质<br/>卫生纸排序<br/>教师:  将回形针逐颗、缓慢放入一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br/>         学生:观察最多能够放入多少回形针而不使水溢出。真在哪里?回形针颗数?<br/><font color="#ff0000">发现过程中错误的意义(兰本达)<br/></font><font color="#ff0000">对“重复性”的不够重视<br/></font>魔术课:不让学生重复;不解释为什么要“逐颗、缓慢”地放。<br/>卫生纸课:对重复实验的结果不感兴趣</font></p>
<p><font size="4">霍桑实验却大不一样!!!<br/>2. 混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br/>“科学探究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童话世界”。<br/>    “未来的教育是充满激情的”。体验什么样的情感?<br/>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或降低噪音,放一段音乐。</font></p>
<p><font size="4">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用这个艺术的手段传播科学精神。但不能传播伪科学或反科学。刘默耕说:我们是科学教师……。<br/>成功的例子:相对运动 <br/>             “假设一个昆虫和一只蜘蛛落在小溪中一片顺流而下的百合花瓣上,蜘蛛正围绕着花瓣的边缘走动,而昆虫蹬在中央瞧着蜘蛛。那么昆虫如何描述它自己的运动呢?如何描述蜘蛛的运动呢?一只站在小溪边上的小鸟又如何描述昆虫和蜘蛛的运动呢?”——文学类比手法的运用<br/>3. 不清楚“科学问题”的特点<br/>  <br/>探究性问题与教学中的程式化提问<br/>科学问题的特点及其开放程度</font></p>
<p><font size="4">探究性问题与程式化问题<br/>  </font></p>
<p><font size="4">探究性问题与程式化问题<br/>           authentic / procedural questions <br/><font color="#ff0000">1.知道学生的回答,“明知故问”(Nystrand & Gamoran, 1991)<br/>2.考学生的知识量</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其他方面<br/>1.置不期的学生的回答不理或逃避<br/>2.对学生回答没有反馈<br/></font> <br/>     比较两个课例.课例1里面是什么.doc<br/>                         课例6一杯水的观察.doc<br/>     <br/>科学问题的开放程度<br/>  怎样控制 “开放性”<br/>   课例《蚯蚓》中有三个层次的问题:</font></p>
<p><font size="4">    A:蚯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B:  在教室里“怎样才能为蚯蚓营造出一种与它们   的天然环境极为近似的生存场所来?” C:  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吗? <br/>           教师没有将问题A直接丢给学生。问题B的提出也是在进行了“户外实地考察”之后,并且不是要求马上回答,而是在进行两周的对蚯蚓的观察活动后。问题C才是孩子们自己可以探究的问题,这里只涉及两个变量:环境的亮度与蚯蚓的反应。<br/>问题的开放性与年龄<br/>           课例《化石》:<br/>              高中。两粒看似相同、实际并不相同的腕足类化石:<br/> “它们之间是否代表着一种进化关系?”</font></p>
<p><font size="4"> “它们是从不同的岩层里挖出来的吗?”(岩层与化石) “如果是不同的岩层,它们的地质时代相差多大?”(岩层与地质时代。) “它们之间的差异代表着进化还是正常的变异?”(形态差异与进化特征。) “它们作为个体是否有群体上的代表性?” (个体与群体) <br/>  老师端出了两大盘的化石,让学生们开始测量和统计。<br/> <font color="#ff0000">4. 对科学探究的误解 <br/>a.只要动手(hands-on)就是科学探究<br/>     将卫生纸排序<br/>b.科学探究必须要动手<br/>      科学教学要以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是为了弥补经验的却失或不足。因此动脑也是一种探究。如“里面是什么?”课例中的前半部分。“仓鼠威利”<br/>c.一节探究活动课一定要覆盖所有过程环节<br/>    “一杯水的观察”<br/>d.探究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教学法(inquiry-centered)<br/>  “科学学习三层含义”。简单、有经验基础的知识,讲解教学是可行的,或借助于模拟游戏,如太阳系中的地-月-日系统;细胞-染色体-基因-DNA的关系。还有概括性知识与具体领域的知识的区别。<br/></font>Hands-On 的三种理解<br/>激进的建构主义哲学意义上<br/>  科学知识没有客观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动手孩子们才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不告知答案也有两种意义。<br/>正统科学意义上<br/>  科学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发现的过程(客观),因此,学习科学必须要包含学习动手的环节和通过动手产生知识的过程的环节。<br/>认知心理学意义上<br/>  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感官接触可以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增大(Flick,1993) 。更利于知识的记忆与迁移。<br/>Hands-On 的时间分配?<br/>NSTA <br/>(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1990):</font></p>
<p><font size="4">小学阶段 60% (大多数综合课)<br/>中学阶段 80% (大多数综合课)<br/>高中阶段 40% (全部分科,概括性知识为主)<br/>   <br/>虚拟动手(virtual hands-on)<br/>   David Klahr (2007, 1).不经济、费精力。而且:<br/>   (1)有时实验条件难以控制,使得孩子们动手的结果与理论之间产生不一致;<br/>   (2)孩子们会离题活动;<br/>         通过四组(一定时间完成鼠车的制作数量;一定数量车的任务需要的时间;实物的和虚拟的)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实物的和虚拟的两类学生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异。<br/>    在许多情况下虚拟动手可以更方便、省力,达到同样效果。而且可以限制或部分限制上述两个问题。<br/>不可完全替代实际动手<br/></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四、美国的进展<br/>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6(12)-2007(1) <br/>在探究的环境下,学生概念形成研究,通过分析学生的对话、写作、图画、手势等。 <br/>在探究的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法<br/>科学史材料的运用,促进对某概念的理解 。<br/>教育技术的运用。Hands on what? <br/>教师培训方法:参加权威性(authentic)的探究过程。<br/><font color="#0000ff">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来信<br/>美国学校的科学教育注重探究和实验。和国内比起来,这里的学生在提出科学问题和分析科学实验上花了更多的时间;他们课本的内容比较浅,但是更加丰富。<br/></font><font color="#ff0000">关于教材<br/>美国的科学教材有的注重探究,有的则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我所遇到的那位科学老师,她则倾向于选择不会直接给出答案的那种。不过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课本是否直接给出了结论,而在于学生是否经过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到达结论。<br/>……好的教材和教学是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得到结论之前建立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思考过程的。从我的观察看,美国的科学教育在这一点做得相当好。</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科学的负面作用<br/>关于科学课中对科学的负面作用的介绍,我询问了一位这里的科学老师,她在IDS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参与撰写了一套科学教材。她说:美国的科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科学的负面影响的内容,尤其是在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br/>她有时会给学生听一些简单的关于科学负面影响的内容,但都是从正面的角度讲:例如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她在学生的野外实习中特别强调爱护环境。 <br/>另外,我的观察是,美国老师对科学负面作用的反思并没有达到你说的层次。美国人非常信仰科学,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一切。<br/></font><font color="#ff0000">中国模式适应少数精英学生</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4">我觉得中国的科学教育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它强调基础,同时,也能在少数比较适应这种教育方法的学生身上建立起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素养。但是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适应中国这种模式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font></p>
<p><font size="4">动手以外的补充和连接<br/>大量优秀的科普杂志,例如Popular Science,News Weekly -Science,都有儿童版和学校版。这些读物上面的文章通俗易懂,富有启发,能够很好地满足和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br/>70年代,以佛朗克.奥本海默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教育家创办了以Hands on Science为办馆思想的现代科技博物馆(有人又称之为科学中心),其代表就是旧金山探索馆和伯克利大学的劳伦斯科学宫。 </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文化与发展问题<br/>我觉得美国的这种科学教育和他们的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学校非常不注重学生的排名,给我的感觉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小,他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升入自己理想的高中是他们唯一的压力。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他们的升学方式,但我知道有些学生是要参加一些统一的考试的,让我纳闷的是他们并没有向中国的学生那样提前一两年就开始着手准备考试。<br/></font><font color="#0000ff">中美比较小结<br/>美国<br/>     教育哲学:从知识—方法—素养<br/> 教学:从动手—分层次、分内容、全方位、虚拟动手<br/>     全社会参与:国家科学资源中心(NSRC)下设三个分中心:</font>  <br/>Curriculum Development Center (CDC)<b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PDC)  <br/>Leadership and Assistance for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LASER) Center Laser Program.doc<br/><font color="#ff0000">中国<br/> 徘徊不定。外国的东西我们常常用不上:文化基础<br/></font></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五、一点建议</font></p>
<p><font size="4">素质:增强求真意识<br/>活动:以观察为核心<br/>内容:少而精;一滴水见太阳<br/>备课:重视学具结构和课堂提问设计<br/>以观察为核心<br/>        结论的正确与否要以观察为标准(《搭一个电路》),错误或不全面的结论要通过重复观察去纠正。<br/>分类(有比较的观察)<br/>测量(精确的观察)<br/>实验(精心设计的观察)<br/>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关系的认识)<br/>解释(对观察现象的解释;产生理论)</font></p>
<p><font size="4">一滴水见太阳</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4">一学期重点上好几节课。集体备课。<br/>先模仿,后创造。体验一下探究的情境。<br/>重视学具结构</font></p>
<p><font size="4">           <font color="#0000ff">学具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学具的结构;<br/>          学具的结构要严密:即各个学具之间、学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结构严密的学具可以自然引领孩子们走向教学目标(兰本达)。<br/></font>           学具图<br/>重视课堂提问设计<br/>    集体备课共同设计课堂提问。      <br/>    从分析教师的课堂提问人手:<br/>帮助教师提高探究性科学教学方法<br/>帮助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评价学生</font></p>
<p><br/><font size="4">我国小学阶段目标</font></p>
<p><font size="4">小学阶段概念与过程目标不宜多,“一滴水见太阳”。<br/><font color="#ff0000">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br/>           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初步学会根据观察事实来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品质。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font>(《里面是什么》)。</font></p>
<p><font size="4">谢谢<br/></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3 0:39:11编辑过]

最后编辑xsyubo 最后编辑于 2016-11-12 23:50:37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3#

TOP
4#

3、转帖: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说开去
<p align="center"><strong>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说开去</strong></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607872.htm"><u><font color="#0000ff">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607872.htm</font></u></a></p>
<p>   </p>
<p><font size="4">一位教育专家曾谈到,在对我国部分留美研究生的调查当中,这些研究生普遍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非常不错,而美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则是世界一流的。他开玩笑说,如果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中小学很好,大学阶段则相形见绌;而美国的中小学太自由放任、学的东西太少,大学却改变了面貌;那不是“我们一天天烂下去,敌人一天天好起来”吗?当然,他并不同意中国中小学水平很高、美国中小学不行的判断。确实,在最近几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项目(TIMSS)的考评中,美国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但这一个指标落后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毕竟,主要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指标表明,美国仍是世界科技最强国。一个科技基础教育落后的国家决不可能保持科技最强国的地位。   </font></p>
<p><font size="4">然而,美国仍有不少有识之士在为改革完善其科学教育奔走呼号,不懈努力。1995年,美国推出了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译本名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这个标准有什么特点?对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有什么启示?   </font></p>
<p><font size="4">特点之一: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是系统工程   </font></p>
<p><font size="4">这个标准是针对幼儿园至12年级,即大学阶段前的所有学生的。它包括教学标准、教师专业进修标准、评价标准、内容标准、大纲标准和系统标准等6套标准,其要义如下:   </font></p>
<p><font size="4">教学标准回答这样的问题:科学教师如何制定大纲;如何引导学习,化难为易;如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如何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如何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参与学校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修订。   </font></p>
<p><font size="4">教师专业进修标准涉及的内容和要求是:教师的学习活动怎么开展;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内容,还要掌握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许多东西;专业进修有什么要求;中小学科学教师任职前预备教育计划和在职培训计划要注意什么。   </font></p>
<p><font size="4">评价标准的内容包括:评价设计阶段要注意什么;既要注意评价学习成绩,又要注意评价学习机会;对评价数据的技术质量有什么要求;评价的公正性意味着什么;怎样基于评价数据进行合理的推论。   </font></p>
<p><font size="4">内容标准则具体描述了幼儿园到4年级、5—8年级、9—12年级等各年龄段的学生各应掌握哪些科学内容。   </font></p>
<p><font size="4">大纲标准提出的要求是:大纲内容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其他内容必须没有矛盾;大纲必须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发育水平、趣味盎然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大纲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各种广义的资源,包括教师、时间、资料、设备、适当而安全的场所,等等;大纲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所谓高材生;在实施大纲时,学校要成为鼓励和支持教师的社会共同体。   </font></p>
<p><font size="4">只看此书的标题,还以为它只涉及科学内容部分。仔细一读才发现,原来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标准涉及了方方面面。例如,书中说到,为了跟踪了解科学教育质量,有关部门也许会安排很多测验。这样,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对付测验,老师批改试卷和登录分数也要多花很多时间,结果,宝贵的课堂讲授时间被挤占。这就属于“其他政策对科学教育的可能冲击”,应注意防止。反观中国,由于缺乏系统思考和系统设计,这样帮倒忙的做法比比皆是。   </font></p>
<p><font size="4">特点之二:标准阐述与典型示范相结合   </font></p>
<p><font size="4">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是阐述各种标准的章节,而是17个插入的框文。这些框文展示了科学教育可以怎样着手的生动实例。例如,某校某班的小学生们发现星期五灌在浇花水壶里面的水,到星期一时却空了,感到疑惑不解。老师灵机一动,觉得这是因势利导的好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她不是直截了当地给他们讲蒸发原理,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原因。一位孩子说,可能是班级养的仓鼠给喝了。其实这是一个假说。老师就引导他们用实验检验这个假说,比如,将仓鼠放在沙盘中间,夜里它若跑出来喝水,就会在沙盘上留下脚印。实验表明,不是它喝的。后来发现,壶盖打开,水才会减少。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们每天用纸条测水位的高度,看看有什么变化。她接着启发同学们探究影响水位高低的原因。一位同学想到,家里的衣物烘干机,设定了一定温度后,衣服干得就快。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设计了一个新实验,考察水的减少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他们还要研究,壶盖覆盖的面积与水位下降量是什么关系,用扇子不断扇水面会不会影响水位下降的速率。   </font></p>
<p><font size="4">像这样并非事先设计好的探究式教学法,在现阶段的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教师根本就没有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余地,绝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规定死了的,谁敢不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搞别出心裁的实验?本书介绍说,美国教育改革的趋向之一,就是将原先行政管理者在改善科学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改变为让第一线的教师起主导作用;淡化教育系统上层人物的权威性,给实施层次者更大的决策权。我国的典型情况是什么呢?是“学生听老师,老师听校长,校长听学区,学区听市里,市里听省里,省里听教育部”。如果大家认为这很正常,根本不需要改变,那我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一定难以实现。   </font></p>
<p><font size="4">主要启示:目标不对,必然南辕北辙   </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为什么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font><font color="#000000">《</font>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开篇就明确规定了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这也是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认识。<font color="#0909f7">第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从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笔者注:将精神层面而不是功利层面的东西置于首位);第二,为了在个人事务决策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笔者注:没有侈谈“为了祖国”而如何如何);第三,为了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涉及科技问题的公共对话和辩论;第四,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样几条认识和排列次序是发人深省的。   </font></font></p>
<p><font size="4">在我国,尽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样的口号一直在提,而在实际上,大家看得很清楚:在现行教育格局中,家长对幼儿园小孩的唯一期望(经常是很无奈的)就是进入所谓好小学,对小学生的期望是进入好中学,对中学生的期望是进入好大学。同样,小(中)学校长认为,本校有更多的毕业生进入所谓好中(大)学,就是自己的成功。只有这个目标、这个判据是实实在在的,其他都是虚的。都进入21世纪了,中国各级学校的实际教育目标还是这么苍白、浅薄吗?以此为目标,就必然会出现比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描写还要怪异的“怪现状”。例如,素质教育,往往蜕变成了艺术与体育特长教育,而许多家长安排孩子接受这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一块也许有助于孩子日后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不能怪家长,他们是被逼的呀。   </font></p><font size="4">    美国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程度、文化传统都不一样,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照抄美国的做法。不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反映出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确实是值得借鉴的。不借鉴这些东西,不正视自己的严重问题,我们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font>

[此贴子已经被漫步云天于2011-2-24 20:46:30编辑过]

最后编辑xsyubo 最后编辑于 2016-11-12 23:46:58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5#

挺不错的贴,就字太小,看着费力,我放大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4 21:08:29编辑过]

TOP
6#

4、读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


       


最近在看美国的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和我们现行的教科版教材比较,我觉得美国教材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孩子阅读;




2、并不只是强调动手探究,科学知识比我们教材涉及的多,系统性很强,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系统。(由此我觉得教科版科学教材有点过于强调实验探究,有些实验难度太大,如:浮力、摩擦力的测量;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不够,有许多最基本的概念没有讲清楚(如:质量和重量不分);还有,我觉得学习科学不能一味地依赖实验探究,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3、从一开始(1-3年级)就非常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安全教育、科学探究技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每册的开始都有科学安全指南;物质科学教材中专门有技能手册;生命科学教材中专门有健康手册;地球科学教材中专门有科学手册。对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和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4、许多重要的基本科学概念反复出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3 21:32:4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

5、《卡尔威特的教育Ⅱ》摘记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我认为最轻松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达到轻松的最佳因素就是兴趣。----P96


 


任何兴趣都需要培养,任何热情都需要善于控制。兴趣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便会变得无趣,热情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控制便会很快消失。----P97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

6、教育案例:江干区教育局对“音频事件”的情况通报


 


 http://www.kxue.cn/thread-3862-1-1.html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9#

能在读书时,记录下这些经典的话语,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是好习惯。很开心地分享了你的收获!我要经常来这里学习。
TOP
10#

7、朱德名言的启示


只有能代表士兵利益,能体贴士兵疾苦,不脱离士兵群众的军官,才是好军官。----朱德  摘自《好孩子最想知道的世界名人》  第101页


只有能代表学生利益,能体贴学生,不脱离学生(真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3 14:23:4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1#

今天看到晓秋老师的帖子----牛人!物体浮力的应用: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10199&replyID=&skin=1


 


有感而发:


简单、实用,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希望我们的小学科学课也是如此----简单、实用。不要搞得很复杂,很深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8 22:19:54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2#

今天看到孙洋老师发的帖子----“[求助]水属于食品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955&page=1&star=1


 


有感而发: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1-4-11 12:2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0-4-23 16:04:00的发言:
水是食物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水也是六大营养物质之一。

 


 


海儿说的很对。其实水是不是食物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的科学老师是否有真正的科学探究精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12:26:05编辑过]

对,答案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独立思考以及求证答案的过程。


 


我的思考是:“水是不是食物”真的有必要探究吗?


 


由此我又想到:既然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我们用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检测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很有必要?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到底哪个更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8 22:31:4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3#

实实在在的学习,点点滴滴的进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4#

以下是引用龙山黄泥螺在2011-4-19 6:57:00的发言:
实实在在的学习,点点滴滴的进步。

谢谢你的鼓励。这么早就到论坛学习。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5#


2011.6.9 19:30-21:30浙江小学科学协作组活动“小学科学探究的课内外联动——课外探究”

http://122.225.201.217/zjer2/research.do?pageindex=1&method=main&researchId=257&teamId=7

 

罗海军的发言:各位老师  支持大家去弄课外探究的 精神动力是什么。 大家能说说吗?

俞波的发言:精神动力是教师自身的兴趣爱好。


王海花的发言:说得好。只有教师自己有兴趣,才可能投入大量的精力。我喜欢养蚕,于是带领孩子一起养,结果这些孩子读五年级了,每年春天照样再养一次蚕,乐此不彼啊!


 


徐春建的发言:“精神动力是教师自身的兴趣爱好。”的确,如俞波老师所言。目前开展课外探究的老师都是凭着个人的兴趣和热情来进行的,大家都是有责任心、事业心、爱心的好老师。但是,这都是个人行为,不具有普适性,我们还是要需求并建立良好的机制来推动课外探究。例如,利用县区教研员出试卷的权利,在课标范围内,多出一些课内外联系的拓展实验题作为试题,或许能推动领导和一线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措施?



俞波的发言:我并不赞同。如果这样做,对有些老师和学生会带来压力,会适得其反。


 

俞波的发言:课外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

王海花的发言:我认为课外探究的参与对象应该是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全部学生参与,那将会给一些学生增加负担,可能会有厌学和逆反心理。


俞波的发言: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俞波的发言:我们的教育,太多的统一标准。事实上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是如此。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天赋,让每一位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这才是课外探究,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张俭的发言:说得真好。老师有这样的激情,然后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再发掘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们的探究内容和主题,最后逐步成熟激励手段,建立适合自己的常规体制。课内外联动探究的大门就打开了!


也赞同前面一位老师的意见,可以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配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就有了保障。


 


俞波的发言:说到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享受探究的过程,不在乎探究的结果如何。也不要进行评比竞争。但是必须要有交流和分享。

杨君的发言:交流很分享很重要,最好的形式是变成小论文。


王海花的发言:不一定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观察日记、照片、录像等等,有记录,有分享就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6 13:38:32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6#

 回复:[推荐]英国眼下的一场教育革命


 



教育需要不断的反思,教育改革必须持续而深入。


 


究竟应该怎么改,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应该是相通的:纲举目张


 


这个---纲,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做法,但更需要深入的思考、领悟他们改革的目的和精髓,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起先要慎重,看准了大干特干、彻底的改。


 


就科学教育改革而言,据我所知,我认为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最为成功的,美国科学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从1991年开始研制、历时4年多、先后参与其事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方面的人士数以万计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参见:《丁邦平等: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及其主要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6 13:39:13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7#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倡导国学,向学生推荐各种中国古代“蒙学”“名著”,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有的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能诵读,还要求逐篇背诵。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这些“蒙学”“名著”,有些内容确实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有些内容随着时代变迁,知识已经过时,有些观念甚至已成为历史的糟粕。如此这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让学生狼吞虎咽,岂不是误人子弟。


 


     我觉得倡导国学,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对的,但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接受。而且,这几部“蒙学”“名著”,有些内容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但也需要教师的解读和指导,否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内容的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如果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或者初中生,我觉得一定要读一读《论语》,这才是千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之根基所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6 15:50:4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8#

13、回复:[转帖]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中国的教育很现实: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一切活动以考核、成绩为中心,最终目标是通过高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美国的教育也很现实: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


 


中国的教育,往往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言行很难一致,原因大家也知道,很多人想改好像也改不了。


 


我们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教育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也接受了一些理念,但真正要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障碍。这确实让人有点着急。但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从先前的无所适从,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虽然我们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迎头赶上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9 16:54:2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9#

发现:俞老师不仅善于学习,更善于思考。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更快地成长!
TOP
20#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俞老师的读书心得,值得我学习的太多,特别是那一种心态。

TOP
21#

谢谢紫色鸢尾罗海军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2#

14、回复[求助]知道航模都请帮一把 


 


开展航模活动可以先从简单的、小型模型入手,比如手掷飞机、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线操纵电动模型飞机或遥控直升机最好有室内运动场馆(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大型的遥控飞机需要开阔、空旷场地,一般不太适合在城市学校开展,如果每次训练都要带学生到校外活动很费时费力。


 


总之:根据学校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慢慢积累器材和经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8 19:57:4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3#

15、回复:科学探讨活动:审查电池的利弊


 


显而易见,又是一桩政府管理缺位的问题。


 


和垃圾分类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汽车安全标准问题一样,这些问题的政府管理部门,拿了纳税人的钱在干什么?这些事情光靠老百姓自发的努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必须要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投入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在一些发达国家,所有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池、电视机、电脑等)、产品包装等,他们要求生产企业有义务进行回收利用,这样即节约资源,又防止环境污染,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在我们国家,有些生产企业只顾生产产品赚钱,国家、政府只顾收税罚款,而置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不顾,这样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除了部分生产企业和销售人员唯利是图、丧尽天良的道德原因之外,国家和政府监管不力也是难辞其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8 20:09:4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4#

俞老师的学习笔记和反思很深刻,今天学习了一部分,明天接着来学习。
TOP
25#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8-29 17:10:00的发言:
俞老师的学习笔记和反思很深刻,今天学习了一部分,明天接着来学习。

欢迎光临。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望多指点,共同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0 1:04:0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6#

16、回复:期末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追求。很显然,我国和美国在这几方面都截然不同。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态度比成绩(或者分数)更重要。“no child left behind" (不要让一个孩子落后),给每一个孩子得到公平的学习的机会。这都是美国式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追求。


 


中国式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追求是什么?还真难说!也许是“学而优则仕”吧---读书,有个好的前途,好像许多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中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必须经历无穷无尽的考试和选拔,在高考之前先过中考关,最后千军万马抢过高考独木桥,经过高考层层选拔后少数人俨然成为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更多的人则从小就体验了学习失败的痛苦。高考制度,表面上公平,实则不公平!


 


还有那么多中国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择校,又是哪些人享有择校的权利(无非是有权的或有钱的吧,见2011.8.29《都市快报》A02版《北京“小升初”陷入怪圈》)?


 


孰优孰劣,谁对谁错,我们看得很清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知错不改,还能说什么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1 20:53:5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7#

通读了俞波老师的学习摘录和感悟,甚是钦佩!
TOP
28#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1-8-30 10:19:00的发言:
通读了俞波老师的学习摘录和感悟,甚是钦佩!

欢迎光临,大家一起思索、探讨!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9#

看来真的药好好提升自身的素养。真的应该多来学习学习,多多思考。

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各人又将各奔前程。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简单便是快乐……
TOP
30#

以下是引用断肠草在2011-9-5 10:27:00的发言:

看来真的药好好提升自身的素养。真的应该多来学习学习,多多思考。


欢迎光临,一起学习、思索、探讨!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