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俞波---2011--2015学习、摘录、感悟 [复制链接]

81#

41、回复:[转帖]“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研究计划之我见


 


虽然没有上过这篇课文,仔细读了课文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铁生锈了》以后,观察了解了铁和铁锈的变化、区别,初步探索了铁生锈的原因后,通过实验结果来讨论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铁生锈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实验的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解释不同实验方法为何结果(铁生锈快慢)不同,进而理解铁生锈的原理(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小学生能够认识到铁生锈需要有空气就可以了;除了有空气,如果和盐、水接触,更容易生锈;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运用铁生锈的原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一些方法:在铁表面涂油漆、镀铬(不易生锈的保护膜,隔绝空气)、保持干燥(减少接触水,水中溶解的氧气更容易与铁亲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防止酸碱盐的侵蚀(防止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2#

42、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选自  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熟悉教育的人会明白,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习惯,而父母的习惯如何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此,《人民日报》曾发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的呼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大批青少年的父母与教师,并有机会听到他们许多心里话。我发现,中国的父母绝对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虽说改造一词难听,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们也心甘情愿。但是,他们有一个普遍的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有一些积习颇深的坏习惯还改得了吗?需要的一些好习惯还能够建立起来吗?


的确,习惯的养成与年龄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年龄越大越困难。例如,幼儿时期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养成品德习惯的最佳阶段,中学时期可能是养成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容易的并非能自然形成,困难的未必就不能做到,最佳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准确地说,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552,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周士渊先生的文章,题目为《管理自己的学问》。巧极了!他专门谈自己50岁后是怎么养成好习惯的,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等,这对广大父母朋友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他写道:


习惯培养当然应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但我以上所有习惯,除气功外,几乎都是50岁以后逐步养成的。在习惯问题上,不论老幼,人人都可大有作为,年龄绝不是一个障限,关键是看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是否真正高度负责……”


周先生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是指三个性,即认识必要性、选择可行性、具有操作性;两句话,即关键在前三天奥妙在缠缆绳,后一句出自西方著名教授曼恩对习惯培养很精确的比喻: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只要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一个简单的口诀,即三七二十一。周先生认为,关键在前三天,指前三天要启动、要认真、要咬着牙熬过它。这是指一星期七天。二十一可是个习惯领域里的重要数字,必须记住。因为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一种习惯的培养如果认真去做,平均大概是二十一天。但请记住,这是平均数。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克服所用的时间一定差异很大,认真程度不同,对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所用时间也显然会大不相同。


我与周士渊先生相识几年了,相识也是因为对行为习惯的研究。我认为,他的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虽然习惯的培养过程比他讲得还要复杂。我敬佩周先生,因为他不光在说更在做,他在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毅力惊人。


那一天,周先生在我的办公室里,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可以养成意想不到的新习惯和新能力,他当场做了一个表演。


当时已经56岁的周先生站正后,低头把腰慢慢弯下,膝盖绷直。他先是手指尖触地,后掌跟触地,继而又全掌稳稳着地。紧接着,他又双腿左右叉开,叉成大字形,两手抓住脚后跟慢慢弯腰,头顶渐渐向地面接近。最后,他的头顶竟触到了地面!


我看得惊呆了!我比周先生年轻许多,手指尖却够不着地面,头顶触地更不可能。可是,腰髋关节炎严重的周先生怎么做到了呢?


原来,2001年春节周先生回上海时,他快60岁的四姐为他演示了一遍这样的动作。于是,他开始练,每天坚持练。到了当年的81日,他终于达到了原先以为达不到的目标。


周先生对我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一个月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第二个月再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难的是什么?是坚持。


我想,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我曾经谈过一个观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因为许多家庭和学校虽然也重视德育,却大多只重视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例如,父母与老师总对孩子讲道理,也要求他们落实在行动上。可是,认知到行为,这只是德育的前50℃如何从行为到习惯,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后50℃,往往被忽略了。也就是说,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比如,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如此想来,父母以及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


总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教育才真正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中常常痛苦不堪?那不是教育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丢失了快乐,也就丢失了教育,剩下的只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折磨。教育的核心是人,而本质是诗。


也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3#

俞波老师看书比较多!

TOP
84#

43、回复:[原创]不知道自己的这样教育方式正确与否 


 



这样的场景、类似的学生,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


 


师道尊严,潜伏于很多老师的内心深处,曾经的我,也是如此;即使今日,任然会不经意间在学生面前流露。


 


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这一则师生人际交往的准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这让我想起了《都市快报》报道的美国最牛的小学教师---雷夫,单膝跪地,和天长小学两个孩子留影的场景。我们真的应该向他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平等待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帮助学生更是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你可以不写,位子换了给后面的同学坐”,如果你能以平等的态度和这位同学商量:“那你可以不写,让后面的同学坐你的位子,可以吗?”我想,这位同学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抵触行为了。最近刚看了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中的一篇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其中有一段话印象很深,摘录如下,和大家共勉:


 


父母(以及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比如,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如此想来,父母以及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选自  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5 22:05:2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5#

“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改掉坏习惯挺难,但只要下定决心改,就一定能改的。
TOP
86#

44、回复:孩子们,不要失去做人的道德准则 


 


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很无奈;学生犯错,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正如海儿所说: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成绩看得很重,我也不例外,为了赶课,为了孩子们有个好成绩,我抓紧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在学知识。不敢多说一句废话,更加放松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他们干什么我们都很担待,甚至作为老师都把委屈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了,不敢说过分的话,不敢体罚学生,生怕惹出事端,没有了当老师的原则。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出了问题,一切以成绩、分数论高下,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明知自己很难改变现状,但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7#

45、回复[分享]2012年4.18-5.17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90学时培训专贴


 


2012.4.18徐春建老师讲座《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听课随记:


 


1、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讲究用词规范,尽可能准确;


2、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传统教学),科学概念的建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来说,当然难度也更大、更具有挑战性(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案例:徐春建老师对《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研究,2003-2007年4年中先后共修改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9 16:53:5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8#

以下是引用xsyubo在2012-4-15 22:05:00的发言:

44、回复:孩子们,不要失去做人的道德准则 


 


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很无奈;学生犯错,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正如海儿所说: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成绩看得很重,我也不例外,为了赶课,为了孩子们有个好成绩,我抓紧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在学知识。不敢多说一句废话,更加放松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他们干什么我们都很担待,甚至作为老师都把委屈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了,不敢说过分的话,不敢体罚学生,生怕惹出事端,没有了当老师的原则。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出了问题,一切以成绩、分数论高下,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明知自己很难改变现状,但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说的准啊。当教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并运用政治手法进行管理时,教育很难成为本质的教育!


享受教育
TOP
89#

受教了!!值得好好学习
TOP
90#

46、金子美玲的童谣诗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启迪甚或巨大的震撼。读金子美玲的童谣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是对周围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索,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科学和文学艺术其实是相通的,因为两者都离不开观察和思考。


     那么,对我们的教育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呢?要开启学习者的心智,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必须要培养学习者具有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1、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2、我和小鸟和铃铛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3、幸福


  幸福穿着桃红的衣裳,


  一个人小声哭着。


  “深夜里我敲打门窗,


  却没有人知道我的寂寞,


  只看见昏暗的灯影里,


  憔悴的母亲,生病的孩子。


  我伤心地来到下一个转角,


  两次敲打那里的大门,


  然而走遍了全城,


  也没有人愿意让我进门。”


  在月亮西沉的后街


  幸福一个人小声哭着。


  4、全都喜欢


  我好想喜欢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


  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


  我都想一样不剩地喜欢。


  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


  妈妈亲手做的。


  我好想喜欢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一切。


  比如医生,还有乌鸦,


  我都想一个不剩地喜欢。


  因为世界的全部,


  都是上天创造的。


  5、星星和蒲公英


  蓝蓝的天空深不见底


  就像小石头沉在大海里,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

      白天的星星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干枯散落的蒲公英,
  默默躲在瓦缝里,
  一直等到春天来临,
  它强健的根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6、积雪
  上层的雪,很冷吧,
  冰冷的月光照着它。
  下层的雪,很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很孤单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5 23:02:40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