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共同体章兴波专帖 [复制链接]

121#

回复 112楼章兴波的帖子

实验创新与推进的真实样板,有个想法,只要搜罗一下论坛中的实验优化与改进,可以搞一整天的上虞实验教学专题培训活动。
TOP
122#

五下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这节课我选择不用橡皮泥了,原因有二,一是橡皮泥数量有限;二是橡皮泥第一次用好用,第二个班就容易开裂,第三个班基本报废了。
我改用造一艘纸船,每人提供A4纸一张,设计制作一艘小船。提供两个努力方向:一是追求承重;而是追求像一艘真正的船。
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一开始得到大家羡慕眼神的是一批能折纸船的孩子,我们评选了最佳造型奖;到后来承重比赛开始,那些能折漂亮纸船的孩子反过来把羡慕的眼神投向了简单盒子形船的孩子,虽然他们的船看起来很不像,但承重确实强。在经历承重测试后,大家对做大船舱能增大承重能力能形成共识。
给孩子们讲一讲船的发展史也是不错的,孩子们很愿意交流这个话题。
TOP
123#

五下第五课《浮力》
在经历了前面几节课对材料沉浮的探究之后,这节课算真正进入了浮力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好浮力的概念非常关键。所以教材第一部分安排了浮力的感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让孩子们来体验,而且最好能购用更大的漂浮物来体验,我选择了一块大泡沫和一个比较大的茶叶铁罐子让学生体验。
教材直接告诉学生:当泡沫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上过五六届的班级,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在上课之前就理解了的,还有好多同学在上课之后还是不理解的。特别是在学了下沉物体的浮力后,就更易混淆了。他们的前概念里泡沫塑料块在水里的浮力是非常大的,他们并没有泡沫是否浸没在水里的概念,所以当问他们:泡沫漂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在水底,谁受到的浮力大,他们会毫不犹豫就说泡沫。这样的错误其实很大原因,就是这节课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到位。
我对这句话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出示一盆水,把一块泡沫放在水面上。问:泡沫为什么没有沉下去呢?是谁托着它?(水)这个力的方向是朝哪里的?(向上)水对泡沫向上托的力就是这个时候泡沫受到的浮力。(板画浮力箭头)那么假如这时候,盆里的水突然没有了,你觉得泡沫会怎样?(往下掉)为什么?(受到重力,师板画重力箭头)现在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既不上浮了,又不下沉了,说明两个力的大小是怎样的?(一样)所以说,当泡沫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待续)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03-05 08:05:33
TOP
124#

章老师每课一记,值得我们学习。
TOP
125#

本课第二个难点就是对浮力的测量了。漂浮的时候测重力即可,但泡沫很轻,一般测力计很难测出。这一次,我借助了精确电子秤,先测质量,再换算成力。要测量泡沫不同体积进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拉力   再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又画了一幅泡沫在水面以下的图,问:你觉得泡沫如果还是只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和一个向下的重力,它会待在水面以下吗?(不会)说明当泡沫块在水面以下时,受到的哪个力比较大?(向上的浮力)理由是什么?(泡沫块会向上浮)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要让它待在水面以下,需要向哪个方向对泡沫施加力呢?(向下)谁来演示?当**同学向下施加了一个力后,泡沫块在水面以下静止了,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平衡了。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个时候泡沫受到的浮力是多少,需要知道哪两个力呢?(重力和向下压的力)重力已经测出来了,学生重点要测向下的压力(拉力)和对应的排水量。
对第一个实验的处理,我制作了这样有多块泡沫组合的泡沫块,这样容易区分小部分、大部分和全部浸入水中。方式采取了师生互助的演示实验,一方面利用滑轮在水槽力测出拉力并计算浮力大小,另一方面还要在有比较精确刻度的烧杯中测出对应的排开的水量,一上手就让学生做难度太大了。


后一个测量大中小三块泡沫进入水中的浮力,则要求学生小组实验,有了前面的互助演示,学生小组实验开展相对准确率高很多。但课堂时间还是非常紧张,所以这个课时可考虑分拆2节课进行。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03-05 08:27:10
TOP
126#

我也喜欢这批材料,曾经也上过这课,但这个圆柱体材料,在限定重量改变大小的情况下操作有点难度的!
TOP
127#

章老师能够坚持每课一得,佩服
TOP
128#

章老师,我又来学习了,你进度比我快,每课必看,这里总能为我解决疑难问题,谢谢你的无私分享!
TOP
129#

回复 122楼章兴波的帖子

我也发现了橡皮泥开裂的问题,但每次换橡皮泥,我也就那点家当,省着点,不知密封袋里放着来年还能不能用?
TOP
130#

章老师的帖子要好好收藏起来,等到我教五年级时,来取取经
TOP
131#

本课第二个难点就是对浮力的测量了。漂浮的时候测重力即可,但泡沫很轻,一般测力计很难测出。这一次,我借助了精确电子秤,先测质量,再换算成力。要测量泡沫不同体积进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拉力   再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又画了一幅泡沫在水面以下的图,问:你觉得泡沫如果还是只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和一个向下的重力,它会待在水面以下吗?(不会)说明当泡沫块在水面以下时,受到的哪个力比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3/5 8:24:00
章老师坚持一课一记录,有改进有优化,真好!特别是准备工作展示的很详细,大赞!
TOP
132#

昨天活动中讲到的课程开发挺好,有想法有行动,关键是有这样的团队力量!
TOP
133#

章老师的一课一得记录的真详细。要是您教四年级就好了,哈哈。
TOP
134#

回复 125楼章兴波的帖子

再看章老师的材料,这个活动中的测浮力和测排开的水量是不是分成两个活动?在水槽里测浮力,在烧杯里测排开的水量?
TOP
135#

章老师是我的大师兄,真心非常有魅力的好老师。对于浮力单元,章老师研究非常深入,下次我们要上类似的课,向章老师讨教,再好不过了。
TOP
136#

关于物体沉浮的起始课,第一课时,物体要不要放到水里?因为和后面的橡皮泥冲突了,所以我觉得不用放水里。根据现象说事实就可以了。
TOP
137#

但是学生操作时,必要的规范,比如不能扔进去,不能手伸进水里去捞,弄的乱七八糟的,往往影响实验操作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
TOP
138#

这个排水量怎么测?那个带混轮的工具太大,烧杯中放的进吗?
TOP
139#

优秀的老师,学习了!借鉴了!
TOP
140#

兴波对材料的钻研一直膜拜!
TOP
141#

回复 125楼章兴波的帖子

再看章老师的材料,这个活动中的测浮力和测排开的水量是不是分成两个活动?在水槽里测浮力,在......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3/7 21:42:29
是的。去年用压力计就可以在烧杯里一次完成。单学校压力计我看着精度不够,这次又采用了分离式测量。
TOP
142#

回复 125楼章兴波的帖子

章老师的实录,让我了解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拉力”,感谢。
TOP
143#

关于物体沉浮的起始课,第一课时,物体要不要放到水里?因为和后面的橡皮泥冲突了,所以我觉得不用放水里。根据现象说事实就可以了。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9/3/8 8:36:31
我认为需要强调放入水里,不然切小切薄都浮起来了。
橡皮泥这一课如果要不矛盾,只要把橡皮泥做成饺子状,也是可以的。
但橡皮泥这一课重点引导孩子去关注的是橡皮泥沉着的时候和浮着的时候排开的水量。即使是一样的船型,也是不一样的排开水量。
TOP
144#

这个排水量怎么测?那个带混轮的工具太大,烧杯中放的进吗?
一剑飘香 发表于 2019/3/8 9:57:08
分开测的,排开的水量在有细刻度的烧杯中测量,浮力在水槽里测量。学生可以小组实验完成。
TOP
145#

回复 141楼章兴波的帖子

分开测,在水槽里测浮力没问题,容易操作。测排开的水量,在有细刻度的烧杯中测量,泡沫块是用手压下去的吗?
TOP
146#

五下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学生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能够理解重物在水里会变轻。这次课上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一次,有些遗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就让孩子来体验一把就好了,比如准备一个大水桶,在水里面让学生端一个水槽。单元整理课上可以让学生试试。



在理解了“重物在水里会变轻”后,测量下沉物体的浮力就水到渠成了。

我准备的是图中这样的材料,花岗岩石块(这批教材刚出来时,喻老师来听我们试教时准备的,一直用到现在了。)测力计选用的是2.5N的。


小组实验开展很顺利,这个实验也可以在更精确的500毫升大量筒里进行。




TOP
147#

五下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这课老师千万别在是不是盐水上纠缠不清,我们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液体的不同,可能会让物体的沉浮发生改变,盐水只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课上让学生探究盐水大概达到多少浓度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我觉得很有价值。结合四年级100ML水大约能溶解37克食盐这个结论,学生发现其实让马铃薯浮起来,不用在水里加很多盐,少的只需6、7克,多的10克左右就可以了。全班数据一汇总,分析数据差异的原因,大家的思维会很活跃。我能想到的,孩子们都能想到:可能马铃薯不同,有的新鲜有的老;可能水量取得不标准;可能盐还没有完全溶解就计数了等等。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活动,这是这次教学后最大的感受!


TOP
148#

先学习,再收藏。

这份坚持令人敬佩
TOP
149#

记录很及时,学习了
TOP
150#

非常实用有效的材料,可以借鉴,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