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51#

经典来了




       看了2018年桂馨基金举办的“走向探究的科学”中其中有一个新书发布的仪式,刚想着我得去弄一本来看看。没有到“心想事成”,喻老师把书本都寄到了朱老师处。感谢喻老师,感谢朱老师!

      拿到书后马上看了起来,确实。我们现在在提倡的很多东西,在那样一个年代(19世纪80年代)已经提出来,进行实践。很多经典的课例到如今我们仍然无法企及。《致敬经典》确实是致敬经典,但他的价值更多的不是在致敬,而是在反思。为什么过去三四十年了,我们的科学课仍然还只能到如今的状态,是什么拖住了科学课发展的脚步呢?
TOP
152#

经典课例《蜡烛会熄灭吗》实录

       朱老师,布置了寒假作业,真是寒假都不放过我们啊!
     《蜡烛会熄灭吗》这个课我在约10年前看过这个课堂录像,当时的感受是科学课可以这样来上,让学生可以话五角星来评价,教师要准备一些支持学生探究的另外材料等等,现在想起来,这些学到是皮毛。
      现在重新看到这个实录,我又去找了这个录像,哦,不得了,发现太多的东西要学习,这节课就是一个宝藏,是凝聚了章鼎儿老师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结晶,比《橘子的认识》更加经典(当然实际两者不能比,是不同科学领域内容的课),以前为什么只能发现这么点东西,是因为自己太肤浅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无论你深到何种程度,它总是比你深一点,不服不行!
      所以我把这个实录先上传,打算以实录为载体,说说对这个课的理解,同时也请老师们斧正!敬请期待……






TOP
153#

回复 119楼wubin98146的帖子

吴老师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和古琴真的很有情操,一位文艺的科学老师
TOP
154#

回复 152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本书我也在看,很不错。可惜不能做笔记
TOP
155#

吴老师的兴致都好雅致,抚琴品茶看书论学
TOP
156#




       看了2018年桂馨基金举办的“走向探究的科学”中其中有一个新书发布的仪式,刚想着我得去弄一本来看看。没有到“心想事成”,喻老师把书本都寄到了朱老师处。感谢喻老师,感谢朱老师!

      拿到书后马上看了起来,确实。我们现在在提倡的很多东西,在那样一个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2/5 16:42:22

我是特地去杭州省教研室背回来的!阅读肯定会有收获的!
TOP
157#

学生会做不会说——经典案例《蜡烛会熄灭吗》学习分享(一)

      当下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师会让学生在实验前把怎么做讲清楚,学生往往又讲不清楚,甚至是讲不出来,教师就千方百计诱导,一些“聪明”的学生就能猜到教师的答案,然后用答案贿赂讨取教师的表扬,也有教师干脆用讲解的方式把实验步骤讲清楚。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研究的是“教法”,而不是“学法”。学生学习有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小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表达能力比较弱(这个表达是指要把实验计划说清楚)。换句话说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善于动手,但不善于在动手之前进行计划性的表述。这是小学生的特点,这就是“前语言思维”。


      我概括了这样一张图(不一定是非常精确)来说明小学生动手操作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前语言思维”必须有很多实践操作来支持,而年级越低的学生,需要的动手操作的比例越多,图中我概括为“盲目性操作”(提法不一定准确主要用于区分针对性操作),小学生的这个操作往往是没有一个清晰计划的——并非真的没有,是潜意识的,难以表达的计划。正是这些大量的“盲目性操作”,学生是探究经验才得以积累,“前语言思维”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这些前语言思维在集体研讨中,会变成一些精彩的发现表达出来(研讨能促使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学生科学实践的经验也丰富起来,这时学生的规划能力会越来越强,表现在探究活动上,可能会先进行制定计划,然后再实验,以提高效率。降低盲目的操作。
      联系到《蜡烛会熄灭吗》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后,引导:“老师给你们20分钟。那么你6秒以后做什么?或者2分钟、5分钟以后做什么?假如给你20分钟研究这个问题,你们将做什么?”(第二页倒数11排)教师是在引导学生计划,但学生的反映是沉默。学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是学生不会操作么?并不是,从课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25分钟还停不下来。学生的沉默说明,这时学生表达不出来。虽然已经是6年级的学生了,但我估计学生对于章老师这样的自然课是很少上的,学生在之前并没有很多科学实践的积累,之前的前语言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来讲出一个计划,有点困难。章老师在课堂中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点,在一位同学回答后决定不再啰嗦,马上让学生进入到实验中去,而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办法。
      现在低段的科学课开设起来了,更需要教师抓住低段学生的特点,能做但不一定会说,所以在实际科学教学中保障充分的动手时间,在动手之后,进行合理的研讨,发展学生的前语言思维。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2-09 17:15:42
TOP
158#

回复 152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里面的教学理念值得深思,正在细细品读中。
TOP
159#

回复 157楼wubin98146的帖子

说的真好,特别这句:一些“聪明”的学生就能猜到教师的答案,然后用答案贿赂讨取教师的表扬,很有体会。
TOP
160#

让知识活起来——《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二)

      《蜡烛会熄灭吗》这个课非常好,产生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没有呢?反过来思考,这节课的知识点在现行的教材中是怎么落实的呢?再进一步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

       章鼎儿老师在后面说课环节中讲到:“未来的六年级学生,会对某一个现象,某一个问题,譬如罩在杯子里的蜡烛会怎样的问题时,他们能进行预测,做出建立在一定依据上的推测。今天这节课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后续进行是一系列活动,正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从章老师的这个目标解读中,我们不难感觉到,章老师的目标主要是在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上的目标,而弱化了科学知识上的目标。我的理解,这节课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一种模型从而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这节课指向什么大概念呢?指向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大概念——科学是在究其所以,或是发现自然现象的原因(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

     现在回到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没有这样的课?”因为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科学概念——地球与宇宙、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三大领域的概念——来编写教材的,并没有涉及到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大概念。老师们,分析到这里,你感觉到这节课的高度了吧!!!我们现在这么多专家编的教材还不及该课的理念前沿,我的神啊,这就是经典,确实要致敬经典
      
      确实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短板,我在前面的一些帖子中曾经感慨,我们学的东西都是死知识(我在教学研究发的帖子《一起来建模》),死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基本上没有经历“建模”的学习。我们现在可能仍然正用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章老师在后面说课中讲到:“提出蜡烛是否会熄灭的问题时,就应该有不同的猜测与预测,而且还都有一定的依据。”从课例中章老师不停地让学生推理,最终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起来,并形成模型来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
    那么这节课中让哪些知识活起来了呢?且听下回分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