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211#

          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举行2014学年第一次活动


 


1028日,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成员在马岙中心学校迎来了2014学年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指向科学核心大概念的课堂教学,由定海区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副会长余海明校长主持召开。


上午上课前,除了上课教师不用进行说课,其他教师都准备了说课。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听课教师事先了解熟悉课的内容与安排,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与质量。


随后,成员们聆听了来自马岙中心学校的董丹凤老师组织引领的《水》和双桥中心学校的吴妙丹老师组织引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位教师都是工作第四年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已经脱离了新手教师的胆怯和生硬。简洁明了的导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以及关键问题的设置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下午,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研讨。每位成员发表了对两节听课的见解和看法,大家激烈讨论,产生了头脑风暴式的评课氛围。最后教研员林宏华从教材理解层面以及评课中出现的意见分歧之处,帮大家进行了梳理。教研员的点评切中要害、清晰明了,让两位上课教师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最后,教研员重申了今年的活动主题“指向科学核心大概念的教学”,要求大家在平时加强理念的学习,并不断实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4 7:30:34编辑过]

TOP
212#

听完《水》这一节课,对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网状图的设计,在这个课上的用意是暴露学生关于水的前概念,但是董老师上的时候变成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水的正确的一个整体认识。我建议这个环节可以先提问:“大家关于水知道什么?”采用先出示网状图,让学生说,说的越多越好,这个阶段不需要概括。然后出示网状图,选择其中一个分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整理,然后剩下的给学生填,再将学生的表格拿上来汇报,但是老师仍然不做评价,在找水环节结束后,请学生再回头看看他们写的网状图,所以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通过活动将学生原来错误的前概念纠正过来。
2.在找水的活动后,提问学生:为什么1到4号物体这么容易辨认出来?567号物体却无法判断?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指向的就是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一个区分,再加以板书,并不需要学生说出很准确的描述,只要言之有理的确是三者之间的不同就可以引出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方法。
3.最后在介绍完分类方法后,应该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液体。或者也可以老师举例亲学生判断是什么物体,帮助巩固学生对固体气体液体的认识。
TOP
213#

如何通过实验让“振动”这个概念很清楚的展现出来?吴老师的课上安排的是先让学生使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同时观察发出声音的时候和原来没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活动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弹拨,敲击,摇晃等等方法,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有些方法,比如用尺子打手,橡皮筋拉长再松掉,这个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两个物体共同发出声音,但是吴老师并没有对此进行纠正,而是赞同了这些方法,这对于学生正确形成“振动”概念是不利的。我认为在教学上可以这样处理,在学生活动后,请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操作,对于不是尺子和橡皮筋发声的发放否定,最后剩下各自只有一个方法,然后再请学生观察,这个方法下,尺子和橡皮筋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在方法唯一的情况下,学生带着更强的目的性去观察,可以比较容易的看到尺子和橡皮筋的来回的运动,或者看到说好像有很多尺子和橡皮筋,在这样的指导之后振动的概念就可以呼之欲出了。
TOP
214#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暨定海区小学第三团科学研讨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活动化”的设计与实践课例研讨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执教素养,深化学科团队的专题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袁优红名师工作室联合小学第三团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活动化’的设计与实践课例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20141119日(周三)



二、活动地点:舟嵊小学善思楼三楼科学探究室



三、活动安排:





  

  

  

  

  

  



  

  

  

  

  

  

  



  

  

  

  

  



  

  

  



  

 


  

  

 


  

  

上课教师


  

  

 


  

  

带班


  

教师


  

  

 


  

  

上午


  

  

8:459:25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舟嵊小学


  

 


  

  

四(6


  

  

刘惠芬


  

  

科学探究室


  

  

9:3510:20


  

(含眼操)


  

  

地球表面的地形


  

  

东海小学


  

孔令文


  

  

五(1


  

  

丁红波


  

  

10:3011:10


  

  

评 课、 议 课


  

  

实验室


  



 



四、参加对象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成员,小学第三团全体科学老师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



                                     201411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9 16:33:01编辑过]

TOP
215#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暨定海区小学第三团科学研讨活动



在舟嵊小学举行



 



   1119上午,袁优红名师工作室联合小学第三团在舟嵊小学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活动化’的设计与实践课例研讨活动。



   舟嵊小学的王琳老师和东海小学的孔令文老师分别执教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让学生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颗粒变化,初步感知溶解,再由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引发思维冲突,引出过滤法,进一步建构溶解的概念。孔老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重点,在整理资料中帮助学生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中国地形图的应用,让学生在寻找五种地形的同时,学会尝试用读图的方式巩固地形,了解中国地形的分布特点。



   课后,特级教师袁优红围绕她主持的省教研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小学科学活动化教学探索》进行了研讨。袁老师先简单介绍了此课题的研究价值,然后从“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的目标”、“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活动的内化”、“学生的参与度”四个方面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使活动效率更高。



   之后,教研员林宏华老师作了总结发言,他对王老师和孔老师所上的课给予了肯定,对于工作不到两年的新教师来说,她们的课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实验指导都做得比较到位。同时,希望新老师能够再接再厉,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次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执教素养,深化了学科团队的专题研究,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9 16:37:17编辑过]

TOP
216#

这样的团队活动一般多久会举行一次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17#

想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怎么上的,感觉这个课要上的有意思比较难啊
TOP
218#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舟嵊小学  王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3、过滤装置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实验了,今天,老师在你们的桌上准备了食盐和沙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可以组内轻轻地讨论一下。哪个小组来说说食盐和沙子分别是怎样的?(食盐是白色颗粒,沙子是棕色颗粒)



2.如果我们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你觉得会怎样?(学生猜测食盐会溶解在水中,沙子不会溶解)那什么是溶解呢?我们看到怎样的现象算是溶解?(放到水中看不到)



二、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1.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食盐能溶解,而沙子不能溶解,我们要来做一做实验。这里,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同学们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写着食盐和沙子的烧杯中,来观察它们在不搅拌时,搅拌后,以及放置一会儿后的变化。你们知道放置一会后是什么意思?(不再搅拌,静静地等半分钟或者1分钟再观察)



[注意:1.搅拌的时候,要轻轻地搅拌,筷子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



2.另外,每组老师都发了2根筷子,上面分别写着食盐、沙。这样做是为了提醒同学们筷子不能混用,写着食盐的搅拌食盐······



3.别忘了,边观察,边记录在作业本上,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图。]



2.请同学来描述食盐和沙子在水中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后的状态。



投影(不搅拌的时候,食盐堆在一起,颗粒在变小;搅拌后,食盐颗粒看不见了,放置一会后,颗粒还是看不见)(沙子不搅拌时沉入水底,搅拌后盘旋在水中,放置一会后,沉入水底)4



     3.经过同学们的观察,发现食盐搅拌后在水中颗粒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呢?(因为食盐溶解了)那沙子在水中能不能溶解呢?(不能溶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4.回忆一下刚刚的实验,我们观察到哪些现象使得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食盐搅拌后用肉眼看不见了)哪些现象使得我们说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沙子沉到水底)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吗?



    1.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面粉,如果我们将面粉放到水中,能不能溶解呢?(溶解/不溶解/溶解了一部分)



    2.这都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测,现在,我们要对面粉进行实验,也和前面一样,分别观察面粉在水中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后的变化,搅拌的时候用上面写着面粉的筷子搅拌。边观察,边记录。



    3.面粉在水中怎么样?



投影(不搅拌的时候,会团成一团,搅拌后,变成了白水,放置一会后,面粉沉入水底)3-4



    4.比较一下面粉、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你觉得面粉在水中是与食盐接近还是沙子接近?(学生猜测与食盐接近、与沙子接近)



5.看来,我们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不过没关系,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好方法——过滤法。这就是我们待会要用的过滤装置,下面是个杯子,上面有一张薄薄的滤纸,不过这张滤纸可不能戳破,不然就没有过滤的效果了。我们只需要将要过滤的东西倒在滤纸上,过一会儿,仔细观察滤纸上和杯子里过滤下的液体,你会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呢?过滤的时候,特别像沙子可能倒不进去,我们可以先将杯子晃一下,再倒。一组三个过滤装置,分别过滤食盐、沙子和面粉。每个小组用三根筷子来换上面的三个过滤装置。



6.学生实验并汇报。



投影(学生汇报)



7.所以,这三种物质,哪些是能溶解在水中的?哪些是不能溶解于水中?(食盐能溶解于水,沙子和面粉不能溶于水中。)



8.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溶解?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肉眼看不见       溶解



             +      沉入水底       不能溶解



           面粉+                        



 



 




 



<<地球表面的地形>>



东海小学  孔令文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钟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名称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点,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的凹凸形成了高原、高山、盆地、山地、峡谷、丘陵、平原等各种各样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相向对照,形成对地形初浅认识,初步学会观察地形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



【重难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形地球仪、3D中国地形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观察地球仪,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海洋多,陆地少



再拿出一个地球仪 :提问这两个地球仪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个光滑,一个凹凸不平



机动:来,你摸摸看,感受下?



引导:我们实际生活的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还是光滑?(凹凸不平)



对的,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究竟是怎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



2.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过渡语:上周五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单,关于地球表面的地形你已经了解了什么?下面我们先小组内交流一下,等会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把预习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填写记录单(小组活动要求出示在PPT



                     地球表面的地形记录单(1























地形名称


按照地形特点用简图画出来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


 


 


 


 


 


 


 


 


 


 



3.小组汇报



如果学生出现海拔词语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都提到了海拔,那什么是海拔?PPT出示:海拔概念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海拔:教师引导:为了清楚的辨析各种地形的凹凸程度,地理学家提出以海拔为标准进行区分,那什么是海拔?(预设:地面高度)课件出示海拔概念



4、巩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考一考你们



出示典型地形图片,学生回答!(判断家乡的地形,意图:让学生明白判断地形要大范围的去判断)



(二)、观察地形图



过渡语:刚才我们掌握了判断地形的方法,知道了常见地形的名称与特点,那我们整个中国,她的地形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办法知道吗?PPT出示中国地形图



1.交流经验   提问:怎样观察中国地形图? 小组内讨论1-2分钟,然后班级汇报(预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PPT出示顺口溜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棕褐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积雪寒)



图例   比例尺)(解释比例尺)教师追问:还需要注意什么吗?(还要带着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才能发现更多的信息);你会看了吗?(会了),今天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中国地形图,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观察任务: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这些地形,在我们国家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吗?分别有哪些?要求:你们一边观察一边填写《观察地形图记录单》 我给你们6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观察地形图的本领最强。(课件呈现观察任务及要求)



 



观察中国地形图记录表



                                   组名: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找一找表格中的地形,并把它们的名称记录下来。

























地形


              名称


高原


 


盆地


 


山地


 


平原


 


丘陵


 


填写完,请大家思考:我国的地形分布存在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两人汇报两人在地形图上指出 (其他小组补充,上台指出)提问:观察大家找出的各种地形,思考:我国的地形分布存在什么特点?



3.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



 课外延伸:地球现在的地形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若干年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又是什么力量再使它发生变化?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共同探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0 12:48:18编辑过]

TOP
2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0 12:47:39编辑过]

TOP
220#

一学期会有一次课例研讨,每个月会有网络研修活动。

 

TOP
221#

我们定海区小学有四个团队,每个团队每学期都会有自己的活动安排。一般一个月一次活动,以网络研修为主,一学期肯定有一次主题式的课例研讨活动。
TOP
222#



“科学活动化”初探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小学科学活动化教学探索》特级教师袁优红主持的省教研课题。此次团活动,我们从课题出发,通过课例,来研讨科学活动化问题。



  王琳老师让学生从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溶解,又从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引出过滤方法,理解溶解概念。三次活动,层层递进,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王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交流,“你来说,你再来说一下”,让学生充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多次的回答,学生对实验所看到的现象就会有深入了解,就会去思辨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同时,王老师对于实验的指导非常简洁到位,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渗透有关的实验重难点,如如何搅拌,怎样观察,怎样记录?



  孔令文老师则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导学单,自主学习地形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反馈,初步认识五种地形的特点,然后用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寻找五种地形,加深理解五种地形,在体验中感知中国地形的特点。中国地形图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学习读图的方法,可能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两堂非常不错的课”,借用林老师的话,的确,两位新老师都能从活动化的效率出发,安排科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6 10:50:19编辑过]

TOP
223#

地球表面这课,我上的时候过于理论化了,学习了。
TOP
224#

  124日,定海区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东海小学隆重举行。本届年会对第二届年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常务理事会。随后,由新当选的第三届年会会长——省特级教师、东海小学校长袁优红谈对第三届年会的工作思路,并由她为全体与会者做了题为《小学科学活动化课堂》的专题讲座。短暂休息后,安排的是两节观摩课,分别是定海区廷佐小学青年骨干教师王燕萍执教的《电能和能量》以及来自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的省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执教的《点亮小灯泡》。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精彩演绎、亮点频出科学课堂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全体教师以学科团为单位分成四组进行了务实、高效的评课交流。活动最后,由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喻伯军对新一届年会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对两堂观摩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喻老师指出:王燕萍老师的课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十分到位,摆脱了本堂课容易出现的学生对各种能量概念的纠缠不清,通过合理引导、巧妙点拨,让学生了解、感知几种典型的能量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师在课中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并能及时追问和质疑,是一堂各项目标落实得比较扎实的课。而沈晓英老师的课,最大的亮点是她善于创设学生最佳的学习时机,即当很多小组的小灯泡都无法点亮、急需帮助时,她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从正、反两方面帮助学生建构起“通路”的概念。整堂课采用任务性学习,教师点拨、鼓励十分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


 本届年会得到了定海区教育局、舟山教育学院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除区教育局副局长、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全程参与活动外,区教育局副局长应朋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俞金海以及舟山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陈增仕等也参加了年会,并分别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言,对本届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表示祝贺,同时也对新一届年会提出了希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7 21:15:33编辑过]

TOP
225#



电能和能量



定海区廷佐小学 王燕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铁丝  阅读资料、手摇发电机



2.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能量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量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电能和其他能量



1、出示4种用电器:图片上有四种用电器,每一种电器在做什么事情?



这些用电器是利用电所具有的能量工作的,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电能。



2、电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灯泡发光、播放电视、使电水壶工作等等,除了电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这种能量可以做些什么工作?请你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参考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这份资料,完成表格的记录并思考下面的一个问题。





  

  



  

  



  

  



  

  



  

  



  

能量形式


  

  

可以做些什么“工作”


  

  

电能


  

  

1.使灯泡发光  2.播放电视  ……


  

  

 


  

  

 


  

  

 


  

  

 


  

  

 


  

  

 


  



思考:运动的人 车具有什么能量?我们身体运动、汽车开动的能量从哪里来?



      交流:



除了上述这些能量,你还知道其它能量形式吗?(PPT展示一些新能源)



二、能量的转化



能量存在的形式有很多,你觉得各种能量之间能互相转化吗?



(一)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1.刚才呈现的四种用电器在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小组内先讨论交流。



汇报: 



2.回顾一下第三单元前面几课中出现的电磁铁和小电动机,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小结:经过用电器之后,电能可以转化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个用电器就好像是一个电能转化器,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二)其它能量之间的转化



1. 电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



A、大家说得很不错,下面我们来做2个体验活动,想一想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① 两手互相摩擦。



② 反复弯折铁丝。



交流:



4. 这个难不倒大家,有两个挑战任务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① 挑战一:说说燃烧木柴和燃放烟花鞭炮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② 挑战二:这幅图有一定的难度,先要看懂这幅图,想一想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分别具有哪些能量,能量之间又是怎样转化的?



5.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自然界没有能量,将会怎样?



6. 师总结:原来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了,也就没有生命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能可以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处处可见。(出示手摇发电机请学生操作)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动能是怎么转化成电能的呢?后面一节课将重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宁波行知实验学校  沈晓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直接用导线把电池两端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记录、描述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和培养安全用电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教学准备:小灯泡、1.
5 v
的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的剖开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卡片纸(大小)、软磁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灯丝。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只小灯泡,看起来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是什么现象让你判断灯泡2是亮的?



师:你知道是小灯泡的哪个部位在发光呢?



师:在桌面上,老师给大家放了4只小灯泡,请观察,看谁先找到小灯泡发亮的部位——灯丝



二、安全用电教育 电池构造认识 。



师:孩子们,你觉得是谁使得灯泡的灯丝发红?



师:哪些物体中藏有电呢?



师:介绍电池;出示插座图,提醒这种电是直流电,是从发电站输送过来的,它的电压很高,一般有220伏,危险,不宜去触碰。



师:刚才同学们的意思是要把这里的电流到灯丝上小灯泡才能亮,对吗?那么,你有办法让电流动起来吗?



三、探究点亮小灯泡 



师:出示任务单:





1.每种能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请实验二次。



2.每次连接时间请短一些。



3.将能点亮的链接方法用“卡片纸和粉笔画出导线”表示在磁贴上。



4. 比一比,哪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哪一组的点亮方法最多。





师:巡视、评价、鼓励



生:汇报



师:整理归类。



四、回路认识  小灯泡构造认识



师:观察,这些能让灯泡发亮的链接方法都有什么特点?



师:你来说说看,电流是怎么走到灯丝这里的?



师:想知道灯泡里面的秘密吗?



师:发放解剖的小灯泡



师:现在谁再来说一说这节干电池是怎么让小灯泡的灯丝发光的?



师:这是一个完整的回路  课件展示电流流动。



五、断路、短路认识



师:回忆一下,刚才不亮的连接方法有哪些?请上来摆一摆。



师:大家仔细看看,思考,它们不亮的原因是什么?



师:如果不能回到负极或者不能回到正极,中间断开了的,我们称为断路。(板贴)



师:刚才你们在点亮小灯泡的时候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师:分析电流直接从电池的一极回到了电池的另一极,这种现象就做短路。短路不仅会让电池发烫,还会损坏电池,如果在家里的电路发生短路,还有可能发生火灾等。



六、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课后任务:如果给你两盏灯泡么你有办法让他们同时亮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7 21:59:30编辑过]

TOP
226#

讲座专家:特级教师、东海小学校长 袁优红

讲座内容:自主建构小学科学“活动化”教学

PPT链接地址:

http://pan.baidu.com/s/1nt9hTzj

执教教师:王燕萍   课题:电能和能量

PPT链接地址:

http://pan.baidu.com/s/1gd1SAVT

执教教师:(特级教师)沈晓英   课题:点亮小灯泡

PPT链接地址:

http://pan.baidu.com/s/1qWx631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5:18:02编辑过]

TOP
227#

沈晓英这张照片我猛一看,以为金燕娜又回来了,哈。两个人感觉好像。
TOP
228#

我主要谈谈王老师执教的《电能和能量》,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内容本身就非常平淡,很少有老师拿它来上公开课。但老师大胆选用这堂平常课,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扎实而有深度的观摩课。在此我主要谈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各个教学目标把握到位。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在点评时也强调,这节课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新名词,例如:化学能、机械能等多种能量的形式。而老师在处理教材时避免了这些新名词的混淆,就以教材中的动能、水能来替代机械能的概念。可见,老师对于教材和学生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同时也让我们观摩教师学会了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新名词的方式。(2)随时关注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例如老师在学生做完眼操时,善于抓住时机补充了倾听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而然体会到如果没有静下心来倾听确实听不清楚,从而更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同时王老师在教学中不时提醒学生把重要的知识记录下来,小组交流要轻声等,这些点点滴滴的提示贯穿于整堂课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在科学课堂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3)课堂教学技巧运用熟练。在课堂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能应对自如,这主要源于王老师能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运用点拨、质疑、追问等方式应对学生的回答。例如,在追问运动的人具有什么能量时,老师及时跑动起来,这样让学生能马上意识到动能的存在。又例如,学生在汇报时说到了热量,此时王老师并没有及时提出来,而是在下一位学生提到热能时,马上抓住时机,反问学生热能和热量哪一个更好?让学生自己来辨别,而不是由教师说了算。可见平常王老师在对学生概念教学时,教学方式把握非常到位,同时这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21:57:54编辑过]

TOP
229#

学习中!
TOP
230#


 本届年会,袁老师为全体与会者讲座的题目是《小学科学活动化课堂》,袁老师的讲座紧密联系她本人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以小学科学教师最熟悉的科学课堂为切入口,以科学实践观点、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托,把一个个探究活动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她希望科学教师每一节课都能为为学生量身定做若干个“活动”环节,把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学生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带领孩子,学着像科学家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来学习科学。学生活动要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发展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袁老师十分接地气的讲座对我和不少老师来说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引发了我对平常司空见惯的课堂活动进一步的思考。王燕萍老师的执教的《电能与能量》,能抓住能量与能量转化的主线,教学设计严谨致密,目标落实扎实到位。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质疑和追问,点拨及时,学生学得扎实。另外对本堂课也有一个类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建议:本堂课学生学的氛围稍显沉闷!我想如果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能多考虑“不是教师自己提问,而是创设一个学生提问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和“提供机会安排一些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这两个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涨,课堂气氛会更好点。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的《点亮小灯泡》也是我爱上的一堂课,在本课中,沈老师从观察灯泡的灯丝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在一次次错误的尝试和与正确的对比后,再进一步认识灯泡金属套内部的结构,最后再次点亮小灯泡。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一步步建立起“通路”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沈老师语言亲切、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学得愉快。对该课也有几点小建议:一是如果在课的开始先安排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可能效果会更好,可以把认识小灯泡结构放到后面,因为对学生来说,看到小灯泡他们最想先做的肯定是怎样点亮它!二是觉得可以把前面学生错误的接法也归归类,等到最后再去自己修正,并说说哪里接错了,效果会更好!本课中是教师自己出示几种典型的错误接法,让学生改正。当然,课无完课,总体来说,两堂课都让我获益匪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9 9:23:18编辑过]

TOP
231#

点亮小灯泡这课我也上过,总觉得容量有些大!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232#

沈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的有意思,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后,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而且弃用了教材上的画图的方式,采用磁贴的方法,方便有效,非常值得学习。
TOP
233#

定海的科学团队越来越强大了
TOP
234#

我的背后有一个很不错的团队,我在台前,一群人默默无闻地在台后给我力量给我帮助!
TOP
235#

1217日,舟山市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2014学年第二次活动在双桥中心小学举行。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结构化设计”,由定海区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副会长余海明校长主持召开。


本次活动沿袭第一次活动时的做法,非上课教师先行说课,每位教师针对两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根据自己平时上课时候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不仅给上课教师提供了参考,也让接下来的听课更具效率。


接下来,来自山潭中心小学的谢丽丽老师与舟嵊小学的王琳老师分别执教了《测量力的大小》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两堂课。两位教师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理念与做法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午,老师们进行了评课交流。大家从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处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点评,执教老师也对自己的上课进行了反思。之后,余校长与教研员林宏华也对大家的评课进行了点评与总结,余校长指出老师们上课一定要有自信并且要关注细节,教研员提出大家要有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使科学技能的操作落实到位。


活动最后,教研员给大家做了题为《如何编制小学科学试卷》的专题讲座。他从试卷命题的阶段、功能、原则与编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林老师指出试卷的编制应适应课改要求,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或问题解决等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究和创新的学习风气。讲座结束后,林老师就3位老师编制的试卷进行了精彩点评与点拨,让老师们了解了今后小学科学试卷命题的特点,也给老师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TOP
236#

“非上课教师先行说课”这个举措让每个青年老师都有了任务,对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肯定好处多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9 16:46:34编辑过]

TOP
237#

1218日定海区进修学校的全体教研员老师在区教育局副局长应朋志、喻伯军的带领下,来到檀枫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教学专项调研活动。当天区教育局副局长应朋志,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定海区教育局副局长喻伯军,区教研员林宏华听了我校三位科学教师的三堂常态课。我校科学教研组以“关注学生前概念,合理呈现教学环节”为主题迎接了本次调研活动。


赵晔老师执教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把火箭在导入环节中作为应用例子出示,直接提出 “能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吗”的问题来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实际上是指将反冲力应用到小车运动上,从而让教学主线更明了。从玩气球导入,到动手实践操作,再到归纳总结,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热闹”中收获知识。


董必金老师执教的《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环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用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语言、游戏和模拟实验,将这堂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董老师让馒头先生做导游,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消化系统内的旅游,呈现学生的前概念: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经过的顺序是怎么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又用塑料管、6米长的塑料带子等材料模拟食道、胃蠕动、小肠的长度,让原本藏在人体内的器官及其工作变得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王卓梅老师执教的《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过程中关注滴管的使用,滴多少等具体的操作。注重学生的表述,语言适合三年级,给洗洁精掺点水的活动,让探究从课内到课外。教学中有依据的猜测这几种液体流动的快慢,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回顾,一堂课自然而流畅。


课后在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老师和区教研员林老师组织下,三位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反思与评课,两位教研员肯定了这次调研中我校科学教研组三位教师展现出来的扎实教学功底,同时也指出在科学课堂中多注重于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科学问题指向性要进一步明确等注意要点,同时也提出教学要跳出科学课堂,拓宽教学思维的新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25 13:30:54编辑过]

TOP
238#

 19日上午,定海区为期一天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暨学具设计与制作培训”活动在檀枫小学顺利开展,定海区各小学全体科学教师参加了活动,来自宁波市鄞州区的40多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同行们也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上午的活动中,檀枫小学赵晔老师和廷佐小学的王燕萍老师为大家执教了两节研讨课,分别是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及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赵老师的课动静结合,通过资料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这两个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营养成分的感性认识。王老师的课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用文字呈现实验操作流程,让学生的长时探究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随后,特级教师、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和特级教师、东海小学校长袁优红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两节课作了点评,他们在肯定两位老师所具有的扎实教学功底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下午的活动中,喻伯军老师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动手现场设计、制作学具,大家像小学生一样合作,一起观察磁铁的磁场、研究浮沉子、做弹射火箭、做热水喷泉等几个小实验、小制作,小组间集思广益,气氛热闹非凡。休息时间,喻伯军老师还带领大家在操场上玩起了弹射纸火箭,看着飞向高空的纸火箭,大家纷纷不由自主的比起赛来,为获胜者欢呼呐喊。短暂的培训在这样的愉快活动中接近了尾声。 


 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推动了我区小学科学自制学具活动的开展,提高广大教师设计制作学具和设计开发探究性实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王卓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0 11:33:30编辑过]

TOP
239#

 两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喻老师和袁老师两位专家的点评更让我获益匪浅,就像喻老师所说:“能在自己的课中把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的课就是一堂好课!”今后在备课中,我要常常提醒自己:你真正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了吗?你在课上把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出来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0 11:42:51编辑过]

TOP
240#

喻老师带领我们制作、操作的学具是真心好啊,下学期的社团活动内容有着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