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61#

 听了课忍不住跟学生交流,想不到被偷拍了。

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着想,也是为了给上课教师一个提示:教学应该时时刻刻想着学生是怎么思考的。

TOP
62#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4-3-21 8:53:00的发言:

    
    

 听了课忍不住跟学生交流,想不到被偷拍了。

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着想,也是为了给上课教师一个提示:教学应该时时刻刻想着学生是怎么思考的。


    


那可不是偷拍吧!估计是喻老师专注的样子,和学生交流的那份灿烂给老师们很大的感受吧,及时抓住机会,来个留念!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63#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4-3-21 9:18:00的发言:

那可不是偷拍吧!估计是喻老师专注的样子,和学生交流的那份灿烂给老师们很大的感受吧,及时抓住机会,来个留念!

是的,当时在现场,的确感受很深。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都要有这一种态度,要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科学的真正魅力。

TOP
64#

     定海区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比赛第二站在廷佐小学举行

2013学年的定海区优质课评比中的第三部分——“课堂教学”评比于3月19日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优质课比赛先由参赛教师提前抽签上课的时间,再由教研员提前一天通知上课的内容和地点,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参赛的教师都错开在别的学校上课。本次廷佐小学的优质课比赛为第二站,3月20日,区小学科学第一团的参赛教师们会聚廷佐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评比。


上午和下午各有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了五年级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年级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只有一天的准备,课堂上少了花哨,更贴近常态课堂,有的老师都来不及试教赶来上阵,但依然展现得精彩纷呈:大胆的教材处理、耳目一新的环节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具……反映出参赛教师们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地提升。接下来还有两个学科团的参赛教师将参加本项目的比赛。(王燕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4 15:41:38编辑过]

TOP
65#

期待具体的内容和资料,学习!
TOP
66#

得到喻老师的评课点评太荣幸了!当时的心情激动滴啊
TOP
67#

定海的团队活动不错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8#

优质课第三站活动掠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21:51:29编辑过]

TOP
69#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舟山小学  赵雯文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记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第二部分呈现了“滴漏实验”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随后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如果漏杯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1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将会怎样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速度还和滴孔的大小有关。第三部分:思考讨论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教材以“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结束。  


设计思路:   


古代的水钟能计时吗?学生对流水可以测量时间的意识还比较模糊。自制水钟,让学生观察水钟的流水,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再让学生经历水钟流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实验,知道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  


我在学生对前面测量100毫升水所需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突出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随后进行验证,并对数据进行纵向分析,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流水速度不是均匀的,这个水钟是不能精确计时的!再展示古人制作的水钟,了解其原理和精确计时的精妙之处,为水钟能精确计时打下一个“!”号。  


寻找生活中的水钟,使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流水速度均匀的事物,那就是输液器,让学生去探究,让科学走进我们孩子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们根据这一个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量 100 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100毫升水流完的时间,推断出10毫升、50毫升、2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感受到时间就象流水一样在流动,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10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带环)、一个塑料瓶(去底钻孔)、一个100毫升塑料量筒、一个250毫升烧杯、一个水槽(加适量的水)、手表或者秒表、干毛巾。 


 


完整的教学过程  


(8:55)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现在几点钟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1:8点55分,第一节课上课是8点55分


生2:8点56分,我看了手表。


师:是的,我们有钟表能帮助我们知道时间,但是在古代,在这些计时工具没有被发明以前,古人又是如何了解时间的呢?你知道吗?  


生1:看太阳  


生2:日晷。  


生3:一柱香。(师配合图片补充)


师:刚才他们说的我们都听说过吧。但是有一种叫做“水钟”的计时工具,你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54面,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水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学1分钟)


师:老师收集了几种古代水钟的图片,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计时的吗?(多媒体展示3种水钟)


生1:利用水流下来,在盆中积聚的多少来计时。


生2:水滴下来,浮标上升,指示刻度来计时。


师(小结):我们可以把古代的水钟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水面随着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8:58)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只水钟,大家看一看,这个水钟属于哪一种?


生1:受水型水钟,水滴到量筒里面指示时间。


师:是的,这是一只简易的受水型水钟,老师用一个塑料瓶,去掉底部,然后在瓶盖上钻了一个直径为2mm的小孔,那么水就可以顺着这个小孔流下来,流到量筒中。


师:我们首先要用这个水钟来测量从300毫升水中流完100毫升水所用的时间。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有烧杯、100毫升量筒和秒表,这个实验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先在塑料瓶中装上水?


师:装多少?


生:300毫升。


师:用什么装?


生:用量筒装,先量取100毫升,再装水


师:装几次?


生:3次。


师:装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1:用手指把瓶盖的小孔堵住。


生2:眼睛要平视量筒液面的最低处。


生3:装水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水溅出去。


师:水装完后,我们如何计时呢?


生1:一个人喊开始,计时的人开始计时,水到了100毫升,观察的人喊停止,计时的人马上按下秒表,记下时间。


师:看来,这个实验一个同学没法完成,得小组成员配合,我们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分工。


(9:02)师:讨论好了吗?你们小组是如何分配任务的?


生1:他来装水,我喊开始和停止,他来按秒表,他把时间记录好


师:对了,喊开始的人和放手的人要是同一个人才能减少误差。


师:这个实验我们总共要做两次,第二次重复的时候,水要再加到300毫升,才能保证实验公平。实验数据请大家记录在“表格一”中。现在开始实验。


(9:05)学生开始实验


(9:13)学生实验结束,开始汇报


(我等到所有小组都完成了,才开始数据的汇报。请了3个小组来汇报)


《用水测量时间》记录表(一)  第(2)小组

















水量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0毫升


(  97  )秒


( 99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0毫升水大约需要( 98  )秒


 


 《用水测量时间》记录表(一)  第(7)小组

















水量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0毫升


(  86  )秒


( 89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0毫升水大约需要( 87.5  )秒


 


用水测量时间》记录表(一)  第(11)小组

















水量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0毫升


(  111  )秒


( 118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0毫升水大约需要( 114.5  )秒


 


板书记录:     100毫升


          第一次        第二次


           97             99


           86             89


           111            118


师:我们看一看上面这组数据,流完100毫升水第一次的时间和第二次的时间相差得多吗?


生:多


师:第一组相差了2秒,第二组相差了3秒,第三组相差得比较多时7秒,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以第一组的数据为例,虽然它们相差了2秒,但第一次是80多秒,第二次也是80多秒,它们是怎样?


生:比较接近


师:也就是说,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第一次与第二次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水钟可以粗略得用来计量时间。


师:大家再来看一看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数据,为什么同样是从300毫升水中流完100毫升的水,第一组用了八十几秒,而第三组却用了110多秒呢?这两组的什么不同啊?


生:加的水的量不同


师:我们用了量筒量取300毫升,是比较准确的,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生:孔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真聪明,这个泄水孔是老师手工钻的,虽然大概都是2mm,但大小肯定会有差异,我们想一想生活中的场景,如果一个杯子破了,破的洞比较大,水漏得快,破的洞小,水流得慢。我们水钟的小孔也是一样的道理,孔大一点,用的时间就会少一点。


(9:1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能推测出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吗?  


生:能。  


师:你是怎么推测的,能说说吗?  


生:我们小组测试100毫升时用了121秒,我推测10毫升用12秒,因为10毫升是100毫升的十分之一。  


生:我认为9秒就够了,因为水开始流得快些。  


师:把你们的推测写在实验记录表(二)上。(学生讨论后把数据记在实验单上。)  


师:你们能做好这个实验吗?  


生:能。  


师:在实验时,我们可以连续记时,当10毫升流完时,观察员喊停,,记时员把时间告诉记录员,观察员继续观察水面的变化,等到50毫升时,再喊停,按刚才的方法记录下来,大家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全部完成,教师组织汇报。) 


(9:25) 实验结束,学生开始汇报


 《用水测量时间》记录表(二)    第(8)小组
























水量


预测值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毫升


( 13  )秒


(  9 )秒


( 10  )秒


50毫升


(  65 )秒


( 58  )秒


(   60)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毫升大约需要( 9.5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50毫升大约需要( 59  )秒


 


 


 











































水量


预测值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毫升


( 11  )秒


(  9 )秒


( 8  )秒


50毫升


(  55 )秒


( 51  )秒


(   49)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毫升大约需要( 8.5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50毫升大约需要(  50 )秒


 


水量


预测值


实验值


第1次


第2次


10毫升


( 8.6  )秒


(  7 )秒


( 7  )秒


50毫升


(  43 )秒


( 40  )秒


(   41)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10毫升大约需要( 7  )秒


我们的水钟流完50毫升大约需要(  40.5)秒


 


板书记录:


      10毫升          50毫升


     预测 实测        预测  实测


     13    9.5          65   59


     11    8.5          55   50


     8.6    7           43   40.5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实际的时间比预测的时间少一点?


师:说具体点,和100毫升水对比一下


生:水实际流完10毫升的时间小于流完100毫升水的十分之一,流完50毫升所用的时间少于100毫升水的二分之一


师总结:水在流完100毫升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开始会快一点,到后面就会减慢速度。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就可以清晰得看到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我在我的水钟里面加入300毫升的水,开始时,水流得很快,几乎是线性流下来的,我们猜测一下,接下来水流会有什么变化?


生:会变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下雨过后,屋檐的水刚开始流得很厉害,后来就变成一滴一滴了。


师:看来你很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谁还想补充的。


生:我觉得现在水是一条条流下来的,等一会会变成一滴滴流下来的。


师:为什么这么觉得?


生:刚才我们已经发现了水刚开始流的速度与后来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猜测等一会水流会变得很慢很慢,变成一滴滴往下滴


师:是的。请大家看,现在的水钟里面的水,已经是一滴滴往下流了,对吗?


生:是的。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师总结:原来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水位越高,水流速度越快,当水位很低的时候,水流的速度变得很慢很慢,到最后以滴状的形式漏水。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水流得一样快?


生:不断往瓶子里加水,让水为一直保持在300毫升不变。


生:把孔弄得小一点,让水一滴滴往下流


师:同学们,你们和古代的科学家一样聪明,他们的方法就是刚才你们的方法。


我们看一下这幅古代水钟的图片。这里有一个泄水孔,多余的水可以排出去,用来保持水位不变,这里是一个盛水漏斗,孔很小,水可以保持一滴滴均匀流下来的,稳定水流的速度。


师:所以,为了更好地用水来计时,我们可以从流水孔的大小以及水位的高低这两个方面来对我们的水钟进行改造,向大家介绍一个好工具,挂盐水时用的点滴注射器,里面就有很好的滴水装置。


师:我们课后的作业就是用掉地注射器挑战制作一个一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吗?


生:有信心!


师很好!下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13:50编辑过]

TOP
70#

 

《摆的研究》的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末端到摆锤重心的距离也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进行改变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度对摆的摆动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问题是很重要的,并产生对新问题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进行改变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度对摆的摆动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也与摆绳末端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有关,即与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摆长)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个铁架台、一根带钩的棉绳、一个夹子、三个铁垫圈、一个秒表、一把直尺(学生自备)。


教师:视频资料、与学生相同的材料一份、两个摆绳一样长,但摆锤不一样的长的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当今社会,我们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寻找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代,人们曾利用太阳、月亮、沙漏、水钟等工具来计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工具已不能满足精确计时的需求。到了17世纪,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把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小到5分钟。那么,摆钟是怎样做到精确计时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2、学生观看摆钟的短片。


3、谈话:摆钟的指针能运转关键靠摆的推动,我们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一个简单的摆。(板书课题“摆”)用一根棉绳当做摆绳,再用一个铁垫圈当做摆锤,这样一个简单的摆就做成了。(板画“摆绳”和“摆锤”)


4、教师示范组装一个摆。


二、发现问题


1、提问:刚才从短片中我们知道了摆钟的摆一分钟能摆几次呢?(生:60次。)也就是一秒钟一次,这正是它能精确计时的秘密。那么,老师做的摆怎么样呢?不妨来数一数把!


2、教师边示范边提出注意事项:


⑴把摆绳拉开一个较小的角度,并保持摆绳与铁架台的底座保持平行;


⑵手自然松开摆锤,不用力推;


⑶当摆锤再次回到起始的位置就算一次;(和学生一起练习数次数)


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数15秒的摆动次数。


3、谈话:这件事老师一个人完不成,请一位同学当操作员控制摆锤,老师当计时员兼口令员(指导学生使用秒表),其他同学负责数次数。


4、全班进行第一次实验(教师注意纠正操作员的动作),发现老师的摆15秒摆动了12次。(师:老师的摆与摆钟的摆相比,速度怎么样?)(生:慢了。)(师:会不会是偶然?我们再做一次。)


5、全班进行第二次实验(教师注意纠正操作员的动作),发现老师的摆15秒仍然摆动了12次。(师:看来老师的摆确实有点慢了,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摆的摆动快慢呢?)


6、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


⑴摆绳的长度;(板书“摆绳的长度”)


⑵摆锤的重量;(板书“摆锤的重量”)


⑶摆动的幅度;(师:刚才两位同学进行的实验,没有控制摆动的幅度相同,结果都是12次,说明了什么?)(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的幅度关系不大。)


⑷用的力度;(师:操作员不能用力,是自然松开手,所以这个因素可以不考虑。)


⑸摩擦力;(师:你很会观察和思考,我们做的摆会慢慢停下来,而摆钟的摆却没有,这是因为摆钟内部有一个发条,它能不断给摆提供能量,直到发条完全松弛。)


三、实验研究摆的快慢


1、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摆绳的长度”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了摆的摆动快慢。这两个因素可以一起研究吗?)(生:不能。)(师:对,要一个一个进行实验研究,这就是什么实验呢?)(生:对比实验。)(师:是的,那么做对比实验的要求是什么呢?)(生:只能改变一个量,其他的量不能变。)(师:如果我们先研究“摆锤的重量”这个因素,应该改变什么量?怎么改变?保持哪些量不变呢?)(生:改变摆锤的重量,可以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的数量,保持摆绳的长度、摆动的幅度、时间等因素不变。)(师:那么研究“摆绳的长度”这个因素又应该怎么做呢?)(生:改变摆绳的长度,可以一倍一倍地增加摆绳的长度,保持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时间等因素不变。)(板书改变量和不变量)(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改变摆绳的长度:先量出摆绳的总长,把它平均分成3份,然后利用夹子一份一份地扩大摆绳的长度。)


2、提示实验的注意事项:


⑴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中;


⑵把作业本表格中的“原来重量”、“原来绳长”分别改为“一倍重量”、“一倍绳长”;


⑶组员分工(计时员兼口令员、操作员、计数员、记录员)后,先进行一次模拟实验,再开始真正的实验。


3、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结果,交流发现:


⑴增加摆锤的重量,摆摆动的次数没有变化(如果数据有波动,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操作方法或者配合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多做几次,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说明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无关;(板书“无关”)


⑵增加摆绳的长度,摆摆动的次数越来越少,说明摆绳的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关,摆绳越短,摆摆动地越快,摆绳越长,摆摆动地越慢。(板书“有关”)


5、提问:运用我们获得的结论,怎样使老师的摆快一些呢?(生:减少摆绳的长度。)


四、深入研究摆的快慢


1、教师出示两个摆绳一样长,但摆锤不一样的长的摆。提问:你推测哪个摆摆动的快?为什么?(生:一样快,因为它们的摆绳一样长,虽然摆锤不一样重,但摆锤的重量不影响摆的快慢。)


2、两位学生分别操作两个摆,全班计数。实验发现两个摆的速度不一样,摆锤较短的摆摆动速度更快。


3、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可能是摆锤的长度也影响了摆的快慢,应该要把摆锤的长度也算进摆绳的长度内。)


4、教师揭示:你的猜想是对的,摆的快慢不仅受到摆绳长度的影响,还受到摆锤长度的影响,不过摆锤的长度我们只要考虑一半即可,也就是从摆绳末端到摆锤重心的长度。因此,真正影响摆的快慢的长度是从支架到摆锤重心的长度,我们把这个长度称为“摆长”。(板书“摆长”)


5、谈话: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己做一个摆,继续研究摆有趣的现象,再见!





板书设计:


摆                   








摆锤







摆绳







摆长

                                                 改变:长度








(有关)

摆绳的长度


                                                 不变:重量


                                                       幅度


                                                       时间…


                                                 


                                                 改变:重量








(无关)

摆锤的重量


         不变:长度


               幅度


               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12:12编辑过]

TOP
71#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区分生食和熟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有些食物可以生吃,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吃。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对生食与熟食进行静态观察,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三是观察生猪肉到熟猪肉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各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递进逻辑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生熟食物已经具备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这一知识点并不陌生,但对食物为什么要生吃和熟吃的原因并不是很了解。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对物体进行静态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但对物体的动态观察及对细微变化的描述能力仍需要提高。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2、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真细致地完成生与熟的食物比较活动。


2、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准确的文字或语言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一份生、熟马铃薯、1把镊子、少数牙签、一把小刀、生猪肉一小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实验记录单。


2、教师:一份生、熟马铃薯、生猪肉一小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不同的食物,来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不同的食物,吃法也不一样。有的要生吃,有的要熟吃。比如说这块猪肉(出示一块猪肉),要怎样吃?这个苹果呢?(出示一个苹果)要怎样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吃的食物和熟吃的食物(板书课题)。


新课讲解:


一、判断生吃和熟吃的食物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味的食物的图片,这些食物是生吃还是熟吃呢?为什么?


2)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必须烧熟了吃?


3)小结学生的回答:一般情况下,植物类食物中的水果适合生吃;蔬菜部分适合生吃,部分适合熟吃,还有一部分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动物类食物需要烧熟了再吃。如:各种肉类、鱼类等。


4)那么你们为什么要把水果分到生吃?肉类分到熟吃的呢?生吃和熟吃有什么区别?各自有什么好处与缺陷?(学生回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先不做评论,我们在接下去的内容中会找到答案。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师生交流


1)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


2)老师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哪个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


2、不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方法进行判断。


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看哪一组的发现在记录单上记录得最多而且最快的!


3、实验


1)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做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注意卫生和小刀的安全)


音乐想起,请记录员继续填写记录单,其他的同学快速整理桌上的材料并放到桌下!


2)学生实验


师:请同学从桌子下面拿出装有生、熟马铃薯的杯子。各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开始吧!


3)  巡视指导。


4)  交流实验结果


刚才大家那么认真,肯定有很大的收获!哪一组先愿意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旁板书重点)


其他组有补充吗?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经过你们的观察比较后,想一想:马铃薯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为什么?


熟的食物一般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生的食物常常带有许多细菌、寄生虫卵,会危害人体健康。


三、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的变化过程


1、师生交流


1)食物的生熟变化不仅在植物类食物蔬菜中存在,在动物类食物中也非常明显。(出示猪肉)这个猪肉我想同学们都吃过,但它必须要——煮熟了吃。


2)你们知道生、熟的猪肉有什么不同?猪肉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吗?接下来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这个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老师给你一块生猪肉和一个酒精灯,你要怎么做这个实验?


学情预测:像研究土豆一样,先看看生猪肉有什么特别,然后再煮熟了看看煮熟之后有什么变化。


2、实验步骤和要求


1)我们在做实验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三脚架,烧杯,烧杯是不能直接加热的,所以我们要用到石棉网;酒精灯,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酒精灯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1、用火柴引燃,不能用另一盏酒精灯引燃。2、不能将酒精灯倾斜。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还要关注水的变化


小组可以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煮猪肉,另外三位同学在猪肉煮熟前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生猪肉,并做好预测,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3)演示操作方法,并提醒注意安全。


课件温馨提示:


(1)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热完毕把酒精灯熄灭。


(2)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别烫着。


(3)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4)巡视指导。


5)交流观察结果。


在水煮猪肉的过程中猪肉是怎样变化的,你观察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板书重点)


熟食就一定比生食好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从营养的角度比较生食和熟食,让学生知道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板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的食物                                  熟的食物








容易消化和吸收,安全卫生,但营养会有一些损失。







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但要注意卫生。

 





 


 


 



 


实验记录: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班级            第      





























方法特征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看体积、颜色




摸软硬




闻气味




尝味道








                    




 


 猪肉的变化 








加热前(生)







加热中







加热后(熟)







颜色:


气味:


软硬:


……



……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记录表


年      班    第       组



































一、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使用方法


(感官、工具)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二、          观察比较生熟鸡腿肉


使用方法


(感官、工具)


水煮前的鸡腿肉


预测水煮后的


鸡腿肉变化


水煮后的鸡腿肉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17:38编辑过]

TOP
72#

 

骨干引领 共同促进

                 ——海山小学骨干教师展示活动

   为了更好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328日下午,海山小学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暨小学科学第二团教研课在海山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紧紧围绕着“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主题开展。第二团全体科学老师均参加了此次活动,另外还吸引了部分海山小学其他学科老师一起探讨科学奥秘,定海区教研员林宏华老师莅临指导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有2个环节,首先是陈平军和李善力2位骨干教师分别执教了《传热比赛》和《热是怎样传递的》。陈老师利用铜棒、塑料棒和木棒开门见山引出课题“传热比赛”,既简洁又承上启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比赛的热情,陈老师精心设计的传热比赛实验材料让实验现象更精彩,比用手摸更明显;李老师的课从对铜片不同部位加热后热是怎样传递的猜测开始,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到最后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猜测——设计——验证”的探究过程,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第2个环节是精彩的评课议课活动,每位教师针对两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成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精彩点评,气氛民主活跃,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最后由教研员林老师结合各位老师的意见,根据课堂教学实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出了指导,并对整个活动进行了评价,林老师高度肯定了2位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发言,及时根据学生生成调整教学思路,很好地体现了活动的主题“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思想,希望其他老师在平常的课堂中也从此出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海山小学 
沈芳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08:55编辑过]

TOP
73#



 热是怎样传递的



  
                      
编者: 李善力   时间:2014/03/2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出示一根金属条、酒精灯,说:“谁能把这根金属条加热?”。指名一生上台演示。



2、试问:“如果在金属条的某一点加热,整个金属条会热吗?为什么?”学生交流想法。
师板书:热会传递吗?



         热是怎样传递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揭示课题







  



  

  

    

  

  

    

    

B


    

    

  
 



二、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如果酒精灯在金属条右端加热,师画图



问“热会怎样传递?”在图上标上A、B、C三点,问热会先传



到哪点?再传到哪点?最后传到哪点?板书:C    B    
A    



2、如果酒精灯在金属条中间加热,师画图



师问“热会怎样传递?”在图上标上A、B、C、D四点,问热会先传



到哪点?再传到哪点?



3、如果酒精灯在金属条左端加热,师画图



问“热会怎样传递?”在图上标上



A、B、C三点,问热会先传到哪点?再传到哪



点?最后传到哪点?板书:热   C   
B     A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
“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师:今天我们用一种变温油漆来进行实验,这种变温油漆在温度高于50摄氏度时会改变颜色,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了。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实验过程。教师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那位学做,下面学生和教师及时更正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在加热时不要移动酒精灯,注意不要用手去碰加热后的金属条,正确使用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酒精灯放到金属条右端,点燃酒精灯;



第二步:观察变化



第三步:看到变化后,将酒精灯熄灭,填写观察记录表一;



第四步:当金属条冷却后,将酒精灯放到金属条中间,点燃酒精灯,观察变化;



第五步:看到变化后,将酒精灯熄灭,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二;



第六步:当金属条冷却后,将酒精灯放到金属条左端,点燃酒精灯,观察变化;



第七步:看到变化后,将酒精灯熄灭,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三。



8、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9、汇报:指名说说(1)热会传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三种情况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方向怎样?先传到哪点?你怎么知道?



10、讨论:热传递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板书: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如果在金属片加热边缘,热会怎样传递?让学生将猜测记录在作业本P17活动记录上;



4、师出示一杯热水,说:如果将金属条插入水杯中,金属的哪个地方最先受热,然后热会怎样传递?在黑板上画图:



 



5、师要求学生完成金属圆片实验,之后再到老师处拿热水。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7、揭示热传导概念: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四、学生完成作业



五、拓展:师:刚在我们探究的热传递都是在固体物质中传递,是以热传导方式传递,那热在液体、气体中如何传递的呢?又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呢?还有热传递是否物质之间都要直接接触才能传递吗?不直接接触,那又以什么方式传递呢?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是会传递的。


    

 


    

    

  
 



 






C    B    
A    







  

  

  

  



  

  

  



  

  



  



  

  

    

  

  

    

    

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C   
B     A







  

  

  

  



  

  

  

  




 






实验记录单(一)



1、在[  ]中用箭头画出热传递方向。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空。



1)右端温度较(        ),左端温度



较(       )。



2)热传递的过程是:热先传递到



      )点,再传递到(     )点,



最后传递到(     
)点。



 



实验记录单(二)



1、在[  ]中用箭头画出热传递方向。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空。



1)两端温度较(       ),中间温度



较(       )。



2)热传递的过程是:热先传递到(    )点



和(   )点,再传递到(   )点和(   )点。



 



实验记录单(三)



1、在[  ]中用箭头画出热传递方向。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空。



1)右端温度较(        ),左端温度



较(       )。



2)热传递的过程是:热先传递到



      )点,再传递到(     )点,



最后传递到(     
)点。



 



我们小组认为热是这样传递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12:18编辑过]

15.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15.png

16.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16.png

17.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17.png

18.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18.png

19.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19.png

20.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0.png

21.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1.png

22.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2.png

23.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3.png

24.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4.png

25.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5.png

26.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6.png

27.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7.png

28.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8.png

29.png (, 下载次数:0)

(2014/3/29 13:11:00 上传)

29.png

TOP
74#



传热比赛



设计:陈平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铜棒、杯子、热水;金属导热能力强弱演示器、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热是怎样传递的?



2.出示铜棒:铜棒能传递热吗?出示塑料棒和木棒,它们能传递热吗?它们都能传递热,那么它们传递热的本领一样吗?



3.那么到底谁强谁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传热比赛。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铜棒、木棒、塑料棒。猜测:把他们按传热能力从强到弱排列一下。你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材料的传热速度快?怎样做才能使比赛更公平?(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铜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6.除了铁,还有哪些材料也是热的良导体?除了塑料、木头还有哪些也是热的不良导体?



7.出示平底锅、高压锅图片,问:为什么许多炊具都用金属制造?而它们的把柄却是用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



(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铁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出示铜条和铁条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实际应用:



1.为什么衣服能保温?



2.冬天用手摸铁棒和木桌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3.冬天时,地上铺的地毯和瓷砖具有同样的温度,但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比站在地毯上冷得多,为什么?



4.冬天,北方户外自来水管为什么会包上稻草?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传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13:33编辑过]

TOP
75#

李善力老师执教《热是怎样传递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23:22编辑过]

TOP
76#

听课评课议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26:45编辑过]

TOP
77#

陈平军老师执教《传热比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9 13:25:03编辑过]

TOP
78#

 

《传热比赛》课后反思


这次是这学期在第2个班上这堂课了,总体上来说感觉还不错!完成了任务,心情轻松呀,可以过个愉快的周末。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来对“铜棒、塑料棒和木棒”进行一次公平的导热比赛,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对比试验中变量的控制是实现实验公平的重要前提。应该来说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这两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达到了预订目标。


其中第一个目标在我开门见山引出课题“传热比赛”后,便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学生有的说用夹子夹住这3根棒的一段,在另一端等距粘贴3根火柴,然后加热夹的地方,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进行判断;有的说涂上变温材料也在同一端夹上夹子后加热;还有的说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用手去摸,还有的说涂上变温材料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变色……学生的设计各种各样,有的沿用了《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实验器材,说明学生对上节课知识学习的到位,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此不断冒出火花;遗憾的是第一我只给学生准备了一种方法,其次这里没有让学生选择最优的方法,而是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用最后一种方法,不够民主。


第二个目标也同样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一步步铺设到位,体现了科学学习的自主性,也算是达到了本次活动“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主题,对比试验中变量的控制从四下开始就已逐步培养,5年级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这个,应该说今天这节课对变量的控制考虑得很到位,只可惜在第2个实验中“金属导热能力比较”实验中在理论中实现控制,但实际却没有做到,因为试教时学生没有用到我预设的这种方法,所以试教此实验没做,问题没有暴露,在本节课中铜棒一直浸在热水中、而铁棒刚发下来,二者温度不同,变量没有控制。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则是自制实验材料,因为把3根棒同时放入水中用手触摸同一点,由于手的灵敏度不同,可能导致实验结果错误,因此采用涂变温材料,可是水蒸气上来后,3根棒同时变色,影响实验效果,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最后采用在塑料盖上打洞插入的方法,实验效果杠杠的。

TOP
79#

这堂课陈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主导,实验的进行也很成功,同学们对于科学探究兴致高昂。对于实验材料的取用陈老师谨慎入微,多次修改,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肯德基塑料盖上打洞,使得塑料棒、木棒、竹棒避免受到水蒸气的影响,这份对于科学实验的严谨、认真值得我学习!
TOP
80#

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设计以及对变量、不变量的阐述,由此可以更好得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TOP
81#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十分严谨,可见准备十分充分,如果能有机会当堂听听他们的课那该多好。

TOP
82#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和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等途径,自主获得了热传递的一般规律: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并了解了热传递一种方式——热传导。学生能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到获得的成功喜悦。本课教学较好达成了教学之目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觉得以下几点是自己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一,以学定教,改变教材和实验材料。根据教材安排,课一开始学生用手去触摸一根浸在很烫热水中的金属条,感觉到热后,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但学生认为未浸入水中部分金属条热是由水蒸气熏蒸形成的,这样难以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对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开始出示铁片和酒精灯,让学生想办法使这块铁片热起来,当出现火焰在铁片一点处加热时,教师问:铁片其他地方会热起来吗?这样自然引出了热是会传递的结论,接着就出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问题产生自然顺畅。而热水中插入金属棒这一内容我安排在引出“热传导”概念时出现,这样安排既是对热总是从较热一端传递到较冷一端的知识的运用,也为揭示“热传导”概念作了铺垫。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引出研究问题自然,学生理解了“热传导”的概念。
第二,探究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就本节课教学内容而言,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缺少的是将热传递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我从二点着手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一是实验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铁片在左、右、中间三处加热时热如何传递进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集中了注意力。二是让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及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三个实验完成后填好好热是怎样传递的结论,实验报告单填写好的组教师用五角星进行奖励,这样学生就得分析三个实验中热传递的共同之处后,才能得出结论。
第三,探究教学注重学生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规范的引导。本课学生还缺少的是如何用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加以证明及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为此,在学生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设计如何让我们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学生说到在铁片上滴水、粘火柴棒、用温度计测量等方法,当教师说明我们用铁片上涂抹变温油漆方法后,让一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规范了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白了实验的步骤。最后教师用PPT出示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由于实验规范,各组学生都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
TOP
83#

 

听李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有感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依然是那么严谨,听他的课犹如潺潺细水,滋润心田。整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堂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主题,整堂课环节紧凑,丝丝入扣,衔接自如。


这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实验前的猜测,教师让学生猜测“在铜片的左边、中间、右边分别加热”,热会怎样传递,从那个点传向那个点,然后让学生实验验证,这比教材只在一个点加热更全面的得出热是从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结论,考虑更全面。其次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热传递的过程,学生的思路被充分打开,有的说“涂蜡烛油”、有的说“滴水”,还有的说用手摸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李老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视。

TOP
84#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舟嵊小学    孙永军     王 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递的现象。


难点: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准备】


勺子1、烧杯1、金属棒24、蜡烛环50、蜡烛12、火柴12、金属圆片12、课件、热水、变温杯子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


1.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烧杯和一个勺子,请前排同学帮大家用手摸摸杯子的外面和勺子的柄,是冷的还是热的?(让前排的两到三个学生摸)


2.怎么样?(冷的),这些都是冷的物体。(师板书:冷的物体  冷杯


3.现在,老师在杯子里倒热水,你觉得再摸杯子的外面和勺子的柄,它们还会是冷的吗?


(学生猜测,是热的)


4.好,我再让前排的这几位同学来摸一摸。(热的)


5.杯子是热的,这热是哪来的?(热水)热水是热的物体。(师板书:热的物体 热水)


热水和杯子是不同物体:板书。这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热是怎样传递的?指点板书(热从热的物体热水传到冷的物体杯子。师画箭头


6.勺柄也是热的,勺柄有没有碰到热水,(没有)与热水直接接触的是勺子的哪部分?(勺子的底部,勺口),那勺柄的热是从哪来的?学生猜测:(水蒸气传递、从勺口传到勺柄、从杯子底部传递到勺柄) 老师边画简图。  


7.大家的猜测很多,水蒸气传递、从杯子底部传递到勺柄是不同物体不同冷热直接接触方式,从勺口传到勺柄,是同一物体:板书。那么同一个物体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是否跟我们猜测的一样——从热的勺口传递到冷的勺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课件2。板书:课题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把勺子换成金属棒,把热传递给勺口的热水换成点燃的蜡烛,为了不烫手,金属棒手拿的一端用塑料管套住。  


1.现在老师从金属棒另一端加热,板书:简图。师演示。你能看出热是怎样传递的吗?(不能)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热是在传递的?如果学生说不出提示:能不能借助其他物体放在金属棒上面来观察。热了,传递了,会变样。(粘火柴、涂……)


2.大家想的方法都很棒,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遇到热会有变化。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类似的材料,用蜡烛油制成的蜡烛环。课件3,蜡烛环一部分。蜡烛环遇到热会融化,想一想,如何利用蜡烛环帮助我们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挂在金属棒上)怎么挂蜡烛环更科学?让学生上来演示并说说分开挂的理由。课件3,蜡烛环另一部分


3.你觉得做这个实验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课件4:温馨提示:1. 加热后不能用手触摸金属棒 2.蜡烛环全部挂好后再点火3.用外焰加热金属棒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 5.分工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记录单(一)


课件5记录单(一)看一下,记录单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 好,现在让我们动手研究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实物投影记录单。


6.小结。从实验现象中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热是从热的一端沿着物体传到冷的一端。板书:热的一端→冷的一端。并画箭头


三、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中间到两端


1.如果加热的点不在一端,在中间,热在金属棒上又怎样传递呢?板书:简图(学生猜测)


2.这个实验利用蜡烛环来做效果的确很好,但时间很长。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涂有变温材料的金属棒,这种材料受热后,原来的颜色会逐渐显示变化,冷却后,颜色会复原。(小演示。大家看,这个杯子外面就涂有变温材料,原本是蓝色的,倒上热水后,热水与冷杯直接接触后,热水把热量传递给杯子,杯子由蓝色变成了白色,倒掉热水,又恢复了蓝色。


3.我们在涂有变温材料的金属棒中间加热时,特别要注意,课件6:演示图金属棒要稍离外焰,大约2—3厘米高,以免烧焦变温材料、熏黑金属棒,影响实验效果。


4.现在请同学拿金属棒来老师这换取涂有变温材料的金属棒,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热是怎样传递的?(从中间传递给较冷的两端)教师板书:热的中间→冷的两端 并画箭头


四、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


1.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很多,有的是圆形的,比如锅,我们一般在什么部位加热?(中间)那它是怎样传递热的呢?教师板书:简图  如果在圆锅的边缘处加热热又怎样传递呢?教师板书:简图


2.大家猜测一下,把你们的猜测用箭头记录在记录单(二)的猜测地方。课件7:记录单(二)(小组上台板画)


3.热在圆形物体的传递真的如你们画的那样吗?我们要验证一下。这是一张金属圆片,我们用它代替锅,老师在这个金属圆片上也涂了蓝色的变温材料,想想怎么做实验?实验时要注意什么?(中间加热的位置要正确,别忘了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加热金属圆片时要离外焰2-3厘米,避免温度太高烧坏器材)老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4.各小组成员来老师这里换取金属圆片,并进行实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实物投影记录表。有不同的意见吗?


6.热在金属圆片上是怎样传递的?结合课件8,9,10教师概括,板书:热的一点→冷的周围


五、总结、拓展


1. 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冷热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会从热的物体传递到冷的物体,同一个物体,热会从热的一端传递到冷的一端,从热的中间传递到热的两端,从热的一点传递到热的四周,这就是热传导。课件11 板书:热传导


2.大家学得非常好,下面王老师来考考大家,热在M形的铜条上会怎样传递。课件12


3.热的传递方式除了热传导,还有其它的方式,我们来阅读课本资料47页。(或者延伸到课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20 20:25:52编辑过]

TOP
85#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2.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促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若干。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记录单。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可以考虑透明与不透明的、不同材质的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又到了春游的时候,去春游时我们肯定买很多食物,好吃的食物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味,增加我们的营养。但有一些问题食物却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那你们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安全、卫生的呢?


生:有QS标志的、新鲜的、正规厂家的、没有过期的等。


师:同学们真有经验呀,现在超市柜台上的食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形态各异,非常的漂亮。(课件播放)


师: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可见包装的重要性。对于有包装的食品我们不能只看外表,要通过包装去了解一些情况,老师在你们每组的书桌里都放了一些食品包装,现在请拿出来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这些漂亮的食物的包装吧。


师:包装袋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呢?为什么包装方式会不一样呢?


生:保存方式不同、食物种类不同。


(二)观察比较:包装上的信息


1、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包装上的介绍,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了食用的方法


生:我发现了食品的名称


生:我发现了生产日期


生:我发现了生产厂家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的信息也很多,汇报的也很精彩。如果把小组内每个同学发现的信息都加在一块儿,应该有很多很多,这么多信息,同学们能不能给它们归归类,也就是说,一般的包装袋上都会有哪几类信息?


生:(讨论)一般的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请学生汇报。)1、食品的名称、营养成分、生产日期、配料、保质期、储存方法、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


师:我们小时候都喝过奶粉,为什么小时候主要喝奶粉就可以了呢?


生:牛奶里有各种营养成分。


你们注意过奶粉的配料表么~


(三)调查研究:了解食物的配料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达能牛奶饼干的配料吧(出示配料表)


达能牛奶饼干配料:


 小麦粉、白砂糖、食用植物油、全脂奶粉、


 鸡全蛋粉、钙质、疏松剂、食用盐、铁质、


食用香精、维生素、乳化剂


1、谁来说说,哪些配料是你熟悉的?你知道它的成分和作用吗?


2、哪些配料是你不熟悉的?它是什么?


 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


 生1:我想白砂糖和食盐在饼干中是调味的作用。


生2:全脂奶粉、精炼植物油可以使饼干更加的香脆


生3:……


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们是什么东西?


生1:我知道,食用香精是一种香料。


生2:膨松剂能使食物更松软,膨大一些。


这些配料表的信息对于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帮助么~


生:合理的选择健康的食品。


(四)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师:同学们真的很历害呀!能从包装上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信息。那你们在买食品时,最关心的是什么信息?


生:交流。


师:很多同学都认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着重来 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你们组带来的这些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把它记录下来。      


 生:分组观察、记录、讨论,汇报情况。


(五)探究讨论:食品的保质期


师:你从记录的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交流。(这些食品的保质期都不相同,最近生产的食品,最早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短的食品,保质期最长的食品)


师:请各小组选择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两种食品进行比较?哪些因素影响了食物保质期的长短?(分组研究,交流结果。)


生1:通过分析,我发现香脆笋的保质期最长,光明风味酸牛奶的保质期最短,这说明食物保质期的长短和自身的特点有关系。


生2:可能跟包装的材料有关,盒装的食品可以延长保质期。


生3:可能与包装的严不严有关。


生4:我们小组认为食品的配料也能影响保质期


师:为什么同样是奶制品,这瓶保质期长一些,这袋奶保质期短一些?


生5:奶放了添加配料,保存期长。


师:那么食品的配料是不是能影响保质期的长短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食品的配料的确对保质期有影响。各种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还是短的?


生1:我会择保质期长的食品,因为这样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这样就不用每天都去买,节省时间了!


生2:不,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会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样的食品才新鲜!


生3:我也这样认为,我刚才网上浏览到一篇文章说,保质期长的食品含有防腐剂,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最后形成共识:(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如果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食用的,可以选用保质期长的食品)


(六)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科学购物,科学的消费,拒绝那些对我们身体没有好处的垃圾食品,不买三无食品,那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了,同时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科学均衡的营养。从今天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好不好,下课!



 


【板书设计】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食品的名称


食物配料


营养成分


生产日期


保质期


储存方法


食用方法


生产厂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20:29编辑过]

TOP
86#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定海小学  钟卓巧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三、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或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地球仪、火柴、实验记录单、水彩笔、五角星贴纸


教师:蜡烛,大地球仪、火柴、磁铁、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昼夜及昼夜交替现象


1.出示同一处地点的昼、夜两张照片【PPT出示白天夜晚对比照片】


师:从这两张照片中你能看出什么不同吗?(生答后板书:昼夜)


2.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两种景象?是怎么形成的?


生:当太阳照到地球的时候,照到的一面是白天,没有照到的一面是黑夜。


3.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昼和夜吗?生:不会


4.概括: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球体,阳光同时只能照到半个球,被照到的半个球是昼,没被照到的半个球就是夜。【PPT出示一张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5.我们知道每一天,昼和夜是交替出现的,昼夜为什么可以连续不停的交替出现呢?你们觉得和什么有关?(板书:交替)


(指名一生说,师板画,说明画的方法:大小两个圆代表太阳、地球,带箭头的线表示运行的路线、方向。)


二、推测,建立假说


1.只有这种推测才会出现昼夜交替吗?还有没有其他推测呢?(再请一个学生说,教师再次示范画图)


师:其实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也是提出了很多假说的,我们今天也来学一学科学家的方法。【PPT出示太阳照亮地球图片】


2.小组讨论,把你们认为会出现昼夜交替的想法用示意图画出来(用记号笔),能画几组画几组。(提供记号笔、画纸)


3.师巡视,把各小组不同的假设情况贴到黑板上。(尽量在每个组都找到一种画法,汇报的时候可以让更多的小组参与进来)


师:真会动脑筋!看来每个组都有好几种假设,现在老师找出了几种贴到这里,请同学说一说他们画的意思是什么。


4.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学生再次补充不同的假设,也一一的贴到黑板上。


5.到底哪些假设确实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哪些不能?我们要进行检验。怎样去检验呢?   生:做模拟实验


需要哪些材料?   生:(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2)用小球模拟地球。(3)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


6.教师出示蜡烛、小地球仪,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了呢?


生:当地球仪上出现亮暗亮暗的交替变化时说明出现了昼夜交替。


师:为了更好的说明昼夜交替,要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地点,我们的家,已经贴上了五角星的标记,我们通过观察五角星所在地方的亮暗来观察。【PPT依次出现说明实验操作】


7.请两个同学上台示范第一种假设: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手拿着地球仪、蜡烛平稳地转动,模拟地球、太阳的转动,台下的同学观察五角星处有无昼夜交替出现。


三、做模拟实验


1.学生小组内开展模拟实验验证这些假说,看看贴五角星的地点是否出现了昼夜交替,并相应打上√或×,贴在黑板上的让组长做完后上来打√或×。


【PPT出示温馨提示:1、调整蜡烛和地球仪的距离,使蜡烛光刚好能照亮半个地球。2、手拿着固定蜡烛的盘移动,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吹灭蜡烛。3、仔细观察在哪些情况下我们的家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打√,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打×。4、如果在实验中有其他发现,先组内讨论思考。】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


3.实验完毕,汇报结果


(1)根据黑板上所贴的假说,学生汇报这些假说的检验结果,各组都一样吗?(如果遇到有不同结果的再请学生上台操作观察)


(2)请一组学生上台操作,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发现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3)教师操作,模拟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请学生观察,发现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师:同一种假说,为什么我们做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球自转要比绕着太阳转快一点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四、发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1. 【PPT出示四种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假说的动画】


师:上面我们讨论了很多种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你觉得要产生昼夜交替,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吗?生答后【PPT出示:一般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


2.既然这么多假说都能支持昼夜交替,难道地球和太阳今天这样运动,明天又换了一种运动吗?事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没有新证据之前,我们怎么办?(暂时认定它们都是合理的)然后再怎么办?(寻找新的证据去一一排除。)科学家也是这么做的!


3.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点资料,你们能从资料里寻找新证据,找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吗?【PPT播放录像】课后也可以去找找资料,下节课再来和同学们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21:36编辑过]

TOP
87#

 

垃圾的处理


l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l      教学重点:


做垃圾简单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讨论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


l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l      教学准备:


1、烧杯、洗净的小石子、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镊子、培养皿。


2、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l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向学生送“礼物”:王老师从家里给大家带了个礼物,请一位同学来看一看。”“为什么不喜欢?”(展示)“这是老师家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产生不可避免。(出示垃圾堆放图)这么多垃圾露天堆放,你觉得好吗?那该怎样合理、科学地处理掉这些垃圾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垃圾填埋的利弊


1、你能说说生活中是怎样处理垃圾的?(丢进垃圾桶、回收)这些丢弃的垃圾将去哪里呢?(清洁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


2、填埋、焚烧都是人们常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板书:填埋)追问填埋怎么操作(这个方法简单,找个低洼的地方把垃圾填进去就好了)这种方法跟露天堆放相比有什么好处?是否安全有效?(学生思考)


3、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


4、了解模拟材料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出示材料)这些材料分别可以模拟什么呢?(幻灯出示)


学生讨论回答:小石子——土层 、清水——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被填埋的垃圾、用喷壶喷水代表下雨。


5、讨论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该怎么做呢?(把垃圾填埋后,再在上面喷水)实验中我们还需注意哪些问题?(与上面同一张幻灯出示温馨提示)


(1)纸尽量塞在杯壁,喷水要慢


(2)思考并讨论你们所发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6、学生实验,师巡视


7、实验汇报:现在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8、各组都一致发现瓶子里的水都黑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地下水倒出来与干净的水比较?发现?)师小结:把垃圾简单地填埋,还会污染地下水(板书:污水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还会有哪些危害?(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垃圾中的污水扩散是一个很严重的危害。”


9、同学们,刚才这个模拟实验只表现了一种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散发臭味,污染空气;土壤污染,影响生产,滋生蚊蝇、害虫,引发疾病)


10、听说过垃圾会爆炸吗(随机出示沼气爆炸的新闻)


师补充:沼气,也叫甲烷,是一种容易燃烧爆炸的气体。录像中只是一户人家的垃圾,堆的时间长了产生的沼气,但它的爆炸威力就这么大了。如果我们整个舟山市的垃圾所产生的沼气发生了爆炸,那可不得了!所以,简单填埋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垃圾中产生的沼气会爆炸。”(板书:沼气爆炸)


三、新型填埋场


1、如果你是环境专家,你会设计什么方法啦解决填埋产生的危害呢?(学生讨论2分钟)


2、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安全合理的填埋场。设计前先考虑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画图或是文字说明的方式将你们的设计记录在白纸上。(学生设计)


3、学生上台介绍


4、同学们提了这么多好建议。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填埋厂是否已经采用了这些先进技术了呢?很多大城市已经采用了这种新型垃圾填埋场。(看图片),这些设计都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4即使是这样先进的填埋场,它对环境难道就没有危害了吗?填埋后的土地可以种植庄稼么?建筑房屋么?(土壤有毒性,地基不稳固)


看来,再先进的垃圾填埋场对环境仍有污染。”


四、焚烧


1、师过渡:看来即使再新型,再先进的垃圾填埋场也不能根除它对环境的污染。


2、那垃圾的另一种处理方式焚烧是否会对环境有污染呢?自学优点和缺点(缺点:产生有毒气体、二次污染)焚烧这种方式有没有优点呢?(占地少,减量,能减少90%,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


3、看来再先进的垃圾焚烧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


五、课后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填埋和焚烧两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发现这两种方法对环境的污染都是不可避免。


2、那么,怎样尽可能的减小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下几节课中去解决。(减少垃圾,回收利用,重新利用)


3、需要说明的是,老师一上课把垃圾作为礼物,只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垃圾的关注。真正的礼物在这里,这是《走进科学》纪录片中真实记录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工作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间的时候到电脑上下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


垃圾的处理


填埋:污染地下水、占用土地、危害健康、滋生蚊蝇、沼气爆炸


     (危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2:22:52编辑过]

TOP
88#

看了以上老师们的教案,感觉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各有一定的亮点在。我都下载下来了,要再深入地学习一下。

TOP
89#

昨天在北蝉也听了一节《昼夜交替现象》,对比自己的设计,发现在模拟实验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只是为了验证而验证,没有把模拟实验做扎实,是为了通过这个模拟实验获得证据证明学生自己原有的概念。我反而注重让学生说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希望学生说的越多越好。昨天喻老师和林老师指出,教材上安排的假说,其实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再实验中寻找验证,并且能够在实验中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并不是为了比较谁的猜测多。看来对于教材安排的用意,我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还需要继续努力。
TOP
90#

 


舟山市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开展以研究改进教学研讨活动


 


410,舟山市定海区小学科学项目组教学研讨活动在北蝉中心小学如期举行。来自定海区科学项目组的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还邀请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到会作专家的课堂指导和讲座。


上午,北蝉中心小学的夏校长和舟山小学的赵雯文老师给我们带来两堂各具特色的研讨课。其中夏校长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通过出示学校白天和黑夜的情景图片引入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随之提出是谁让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该问题指向目标明确,使下一环节对日地关系的交流活动更有针对性。赵老师执教的《用水测量时间》这课中,让学生根据第一次活动中3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所需的时间,推测流出100毫升、150毫升、200毫升所需要的时间。该设计适当地改变了教材的原先意图,采用倍数关系推测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午,与会教师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听课后的体会,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如实验操作如何更简单?实验数据与教师预设的结果不一致该如何处理?换用怎样的接水仪器可以使测量更加准确?模拟实验该如何做到位?整个研讨过程在喻老师最后的精彩总结中,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共识。同时喻老师为我们项目组接下来活动的主题帮助儿童指向科学大概念提出了几点宝贵的建议。


最后,喻伯军老师为我们作了以研究改进教学的专题讲座。他从教学研究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研究,需要理论来反思”“教师的研究需要善于寻找小课题”“当前课堂改进的方向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教学研究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


整整一天的教学研讨,大家努力克服工作困难积极参加,在教学研讨中使我们对科学课堂有了更多思考,在专家引领中得到课堂教学的梳理,大家获益匪浅!(小沙中心小学  王雪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1 18:31:2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