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02复星桂馨奖学金“苏湘科韵”活动记录贴 [复制链接]

181#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1.不同学生有不同差别。这堂课中,我在问学生衣服有什么作用时,51班的孩子们集体都认为衣服的作用是可以保温。但是54班的孩子们各有分歧1,衣服可以保温。2,衣服可以吸热。3.衣服也可以自己发热。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2.本节课实验落脚点应该在测衣服是否能够自己发热上。我在上课时,不由自主地居然把实验落在了衣服是否可以保温上。其实,衣服可以保温,全世界人用小脑都可以想明白,生活经验也有,没必要去做一个衣服是否可以保温的傻逼实验。所以科学实验课堂实验研究应该落脚在孩子们有分歧的问题上,或者是孩子们认为是这样,而事实不是这样,亦或孩子们感兴趣,乐于研究的问题上。否则一些低级的问题,研究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3.衣服是否能自己发热的实验还没做,可是我让每个孩子带一块毛巾过来。其实很浪费资源的,不过因为他们实验组还没有分好,所以才这样。以后分好组,材料就可以轮流带。.
TOP
182#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1.不同学生有不同差别。这堂课中,我在问学生衣服有什么作用时,51班的孩子们集体都认为衣服的作用是可以保温。但是54班的孩子们各有分歧1,衣服可以保温。2,衣服可以吸热。3.衣服也可以自己发热。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2.本节课实验落脚点应该在测衣服是否能够自己发热上。我在上课时,不由自主地居然把实验落在了衣服是否可以保温上。其实,衣服可以保温,全世界人用小脑都可以想明白,生活经验也有,没必要去做一个衣服是否可以保温的傻逼实验。所以科学实验课堂实验研究应该落脚在孩子们有分歧的问题上,或者是孩子们认为是这样,而事实不是这样,亦或孩子们感兴趣,乐于研究的问题上。否则一些低级的问题,研究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3.衣服是否能自己发热的实验还没做,可是我让每个孩子带一块毛巾过来。其实很浪费资源的,不过因为他们实验组还没有分好,所以才这样。以后分好组,材料就可以轮流带。
TOP
183#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张玉莹

    叶老师的这一课给我的整体感觉,简言之,就是“酣畅淋漓”。整节课结构清晰,教学流畅,作为一名旁观者,一节课听下来,无不拍掌称快!

    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叶军老师这节课我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叶老师都只是一个课堂的主导者,课堂中心都在学生身上。尤其在学生对于“电动机转动原理”的汇报中,叶老师甚至转换成旁观者的角色,只在学生有不同意见时,稍稍进行指导。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动态图片,突破教学难点。“电动机转动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叶老师在学生具有对电动机充分观察获得的经验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制作电动机转动的简化图片,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突破了教学难点。

    3.精心制作的教学用具,便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叶老师的电动机简化模型,两块磁铁可以移动,可以翻转,中间的转子甚至可以转动,十分便利。这也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叶老师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教学预设的,磁铁移动,转子转动可以便于学生演示“磁铁的距离对转子转速的影响”,磁铁翻转,便于学生演示“磁极异同对转子的影响”,等等。叶老师教具地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电动机转动规律”可能出现情况,体现了叶老师强大的教学预设能力。

    同时,作为一个课例的旁观者,我既是教师,也是这节课的学生。从一个当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了几个小细节,也对此提出我不太成熟的看法及建议:

    1.“如何使转子继续转下去”这一环节里,当老师提问后,一生答:“把磁铁换个方向”“把磁铁的南北极换个方向”老师问:“怎么把中间磁铁的南北极换个方向”生答:“改变电流的方向”

在这一个环节中,作为旁观者,基于学生先前对电动机转动秘密的汇报中,曾提到改变两个磁铁的极性,线圈方向也发生改变。可以判断学生“把磁极换个方向”的回答其实是模棱两可的,既可以指两边的磁铁,也可以指线圈的磁极。相信其他的同学也有这两种想法。我认为,教师可以对这两种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商讨中得出“改变电流的方向”可能比较合适,

    2.师问:“中间的电磁铁通电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答:“会转动”师:“通电后会有南极和北极的产生”。

    这一环节的转换似乎有点不太流畅,可能是学生思维没有和教师在一条线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转动”。作为旁观者,我的回答也会和学生类似。

我思考良久之后,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到“通电线圈会产生南北极”,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电和磁》中的“通电导线和指南针”、“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相信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了。

    最后,必须得感谢叶老师这堂丰富多彩的课例,是它改变了我对“电学十分难教”的认知。在今后的科学教学生涯中,我也会继续向棒棒哒的叶老师学习!

2016-4-11

最后编辑湖南一师张玉莹 最后编辑于 2016-04-11 10:34:10
TOP
184#

《给冷水加热》《液体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没有按照书上的来。甩了冷水袋子沉浮,加热后称重,试管装满水蒙气球皮。之前我微型赛课时上过这节课,发现直接在试管中加热的水受热以后水位会高于原来的水位,学生不难发现。如果装满水再蒙气球皮,你会发现总是会装不满,总是会有气泡,气球皮一鼓,学生就会以为是里面的空气撑大了气球皮,而不是水。
2,所以我的做法是,直接拿一支长试管,装大半试管水,为防止水分蒸发可以用气球皮堵住试管口。用热水加热,然后观察。
3,上一节课学的是热,这节课还是学热,研究对象是水。"让水受热以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不外乎这几点:蒸发,沸腾,气泡,升温。有的班级会说水会热胀冷缩,有的班级不会。如果学生说了出来,必须追问:“热胀冷缩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热胀?什么是冷缩?"学生一般可以很好地解释出来,热了体积膨胀,冷了体积缩小。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举手,认为水可以热胀冷缩的举手,认为水不能热胀冷缩的举手。科学靠嘴巴讲不行,既然意见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兴高采烈:做实验!!。。现在就请你们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目的是,验证水是否可以热胀冷缩。到了这一步,学生一般都能想出实验方案。
4,然而,如果有些班同学说不出热胀冷缩怎么办呢?那就以观察发现为主。给他们实验器材,让他们观察水受热以后的变化。学生也能观察出来水平面上升的现象。因此,如果学生不一样,班级比较多,就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以观察为主的实验要提前在试管水平面处画一条刻度线。而验证为主的,则让他们自己画刻度线。虽然是细节,可我觉得还是挺重要。另外,用热水,玻璃器材还得操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实验前要反复强调,另外,自己下到实验桌给学生发热水!!
5,如果时间够,可以让把液体的热胀冷缩和给冷水加热合并为一课。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他们在课堂上基本没脑子设计出来(换了我我也设计不出来),但是这个装置十分有趣,可以用实物展示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会特别开心和喜欢。之前许多学生认为是热水中产生气泡把水的体积撑大的,这个器材做完实验给学生看以后,学生基本都不会认为是由于气泡了。
6,我们知道,物质在自然界中,有最基本的三种存在状态,分别是气体,固体,。。液体。水是属于。。液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有同学说有,那就请他举例子。生活中有那些地方,哪些东西,充分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一般学生会想到温度计,想不出来老师就亮出一支温度计,学生自然会说。温度计里的液柱是没有气泡的,这一点更好地推翻了学生之前的“气泡猜想"。
7,最后,可以给学生看一段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视频。
8,许多同学还发现,在给冷水加热时,除了液面上升,还有气球皮也鼓起来了。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热胀,气球皮鼓起来是为什么?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这里除了空气热胀冷缩外,水中释放溶解空气也是一个原因,我在考虑要怎么说明这个问题。)..
TOP
185#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其实是比液体的热胀冷缩更好上的。液体的热胀冷缩针对的对象是液体,所有液体,但空气的热胀冷缩对象只有空气。因此,这节课的开头我没有太多的情境,而是直接抛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发现,液体有一种重要的性质,那就是热胀冷缩。生活中,我们把会流动的这种物体叫做液体,液体可以热胀冷缩。那么生活中,还有一种物体也会流动,我们的生活和它息息相关,能感受到它,但是看不见它,这种物质是——空气。没错,空气和液体一样,会流动,但是液体可以热胀冷缩,空气也可以热胀冷缩吗?。。。。。此时,有同学认为可以,有同学认为不可以。接下来则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可以热胀冷缩。这里,许多同学提出用试管套上气球看气球是否膨胀,然后放到热水,冰水中。我们一般不提供冰块给学生,但学生又总是提冰水。我觉得怎样引导学生直接用冷水是个问题。——告诉他们老师这里没有冰水?说起来倒是未尝不可。或者说,开水泡过的玻璃再用冰水泡会炸?直接从热水中放到空气中也是可以的。我觉得,要不直接让学生先证明空气可以热胀。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随着温度的下降,气球会慢慢变瘪。加热以后立刻把它从热水中拿出来,也立刻瘪了。冷缩就在做热胀的时候自然而然发现了。不过,这和前面的导入又衔接不上。最后,我觉得还可以演示或者发给学生一个液体喷泉和一个空气喷泉,将它们同时用开水加热,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发现空气膨胀比液体膨胀的幅度更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做空气热胀冷缩的时候,试管的效果不明显,可以换成烧瓶,但是,烧瓶或者试管里千万不能有水,否则学生会认为是水蒸气是气球膨胀。
TOP
186#

金属的热胀冷缩。
金属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特别有意思。我曾经见到一位老师展示,用音乐电路来做实验的。只要一用酒精灯对金属片加热,金属片受热膨胀合二为一的时候,音乐电路接通,音乐就会响起来。如果可以,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用来做导入部分,请学生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另外,证明金属是否可以热胀冷缩时我没有直接先抛出问题,而是问他们,金属铜球(既然这里用到铜球,之前就要用铜片接电路。即:铜片可以热胀冷缩,铜球是不是也可以热胀冷缩?怎么证明。此处也可以证明,和热胀冷缩和铜的形状没有关系)是不是可以热胀冷缩。一般来说,学生都会想到铁环,用酒精灯加热。但是,这里有个误区,什么误区呢?那就是,学生实验时总喜欢把铁环套在铜球上方一起加热!所以一定要在学生说实验步骤时,就反问铁环要不要加热?肯定了不用加热以后再进行实验。另外,可以多选几种金属材料进行加热。最后,千万千万不要把酒精灯换成蜡烛,千万不要!酒精灯没有燃烧完全顶多就是酒精,无污染,可是蜡烛不一样,会搞得乌漆墨黑!惨痛的教训。另外,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热胀冷缩,有两种是不可以的。生活中,有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TOP
187#

桂馨-苏湘科韵小组会议记录20160417.doc (, 下载次数:58)
TOP
188#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石银芝
会议时间:    2015年3月14日星期一20: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魏红春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点到

2.观后感点评:魏红春

1)石银芝第一位交作业,不仅提出了本课的优点,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一个会反思的老师才会进步。

2)张玉莹讲到了叶老师课件做的好,我有同感: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动态图片,突破教学难点。

3)张玉莹的建议也很好:

4)肖爱玲讲的很好,都是赞美,再想想建议怎样改更好。

5)彭文静找到叶老师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但写的太短了,再增加一倍。

6)朱玉洁的观后感1145个字,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值得学习!写文章的范式,内容表达的清楚,思考很深入,从叶老师的课中确实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这才是我们研修的真正目的所在,而不是为了评一个优秀学员!但要有批判精神,朱玉洁欠缺。

3.小组研讨:

肖爱玲:其中在这节课中,我感觉只有学生自己能好好理解,讲出其中的原理;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叶军老师充分利用材料让学生自我理解小电动机转动原理。


马颜青我们或许欠缺的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到底是给定要求的实验报告单好,还是自我发现好。有几条写几条会比较参差不齐。在常课中能不能达到教学任务呢

魏老师:马颜青和石银芝说的对,但一节课容量有限,怎样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可能是老师先要考虑的问题,他在黑板上演示的那个模型也非常棒


马颜青我们或许欠缺的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到底是给定要求的实验报告单好,还是自我发现好。有几条写几条会比较参差不齐。在常课中能不能达到教学任务呢

周翠:叶军老师的教具很好地突破了这堂课的难点

肖爱玲:黑板上的教具能很好帮助学生表达指导的结论

朱玉洁:演示的时候有不到位的地方下面的同学还能及时的指出,叶老师课堂的组织形式确实给我这个新教师很多启发


张玉莹叶老师的电动机简化模型,两块磁铁可以移动,可以翻转,中间的转子甚至可以转动,十分便利。叶老师教具地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电动机转动规律”可能出现情况,体现了叶老师强大的教学预设能力。


朱玉洁:达到了交流研讨的高效


石银芝很直观


张玉莹这个教具让我惊艳,太赞了,好可惜没看到现场,要是在现场,不知道我会多激动


魏红春叶老师上课简洁明了,一线教师能上成这样的课,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4.建议与任务:

1)没完成本期作业的五个人抓紧上传,一人1000字以上,该修改的修改,都发到小组帖和个人帖,张玉莹负责检查!下周反馈!

2)我们组有同学报了去芦山的培训,希望你们也要像先前几位去过的同学一样,把学习到的东西深入思考,与大家分享!而不在于混个脸熟,与几位名家拍照合影这么简单,一定要有所得!

3)下周主题是思考《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个课该怎么上?每人设计一份教案和课件

TOP
189#

《神奇的小电动机》- ---观后感


         对事情的参与程度决定了看问题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此次认真地观看教学视频让我收获良多,以下仅自己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还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学习。
一、学习与借鉴:
   1.教师角色扮演很恰当。导入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的指导和启发;特别喜欢叶老师在学生汇报时认真地聆听,不加以任何对错的评论,让其他学生对疑问和不同观点进行讨论;通过不断提出“什么意思?”这类问题去提醒学生把观点阐述清楚。
   2.语言魅力。叶老师对学生表述观点不够清晰时,不会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说“如何改进你的结论?”;当学生回答准确时,则说“非常感谢你的结论……”,反馈简单而有独特性。让人感觉感觉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同一地位,课堂是在平等的交流和讨论,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传教。
   3.汇报形式值得借鉴。在第二个活动汇报时,叶老师让每个小组派两名学生上台汇报本小组的发现,一个人用展示台展示小组的发现,并读出来。另一名学生则用模型进行操作讲解。将语言、文字及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易于理解。
   4.叶老师对冲突的解决方式值得借鉴。在第一个活动汇报当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对于换向器、铁心、线圈的数量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换向器有1个,有的认为有三个。此时,老师不是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再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探究,等学生统一意见后再做总结:“3片换向器连着3个铁芯,上面有三个线圈。”
   5.叶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简单的记录了下时间,约3分钟言简意赅地导入;约23分钟的活动探究(两次);约12分钟的汇报时间(两次);6分钟的总结。但从时间上不难看出,学生的探究与汇报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
二、反思与建议:
   1.在第二次活动汇报时,有小组发现如果将磁铁竖着放在正上、下方,则转子无法转动。大部分组都同意该观点,但有一个小组有不同意见。叶老师的解决方式是让该组学生课后再探究。个人认为,课堂上大多数的“课后讨论、研究”都是搪塞学生的借口,而且课后很少有学生会去做。当时每组都有器材,如果花几分钟时间让该组派代表上台演示操作他们的不同发现,再进行对比与讨论,会不会对改组学生启发更大些?以及其他学生对此观点理解更深些?
    2.课堂上有个学生发现,磁力的大小也影响转子的转动速度。该学生说他是特意去跟老师要了强力磁铁进行对比探究的,由此说明其他组学生是没有强力磁铁的,那肯定也没有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当时老师让该学生讲解时展示了强力磁铁。我觉得只展示磁铁还不够,如果让学生在展示台上进行对比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转速的不同,这样会不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呢?
TOP
190#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观摩了叶老师的《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对这节课的感觉就是“简洁明了”。

       首先叶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用“玩过玩具电动车的同学请举手。”来聚焦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直接揭示本课的课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神奇的小电动机。”第二个环节叶老师让学生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小电动机和电池、导线)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并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进行观察、研究和记录。接下来交流研讨:(1)小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2)小电动机的构造。(3)猜测:小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起来?紧接着大家一起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仔细阅读研究提示,小组商量怎么研究?(2)利用材料,组装电动机。(3)边研究边记录发现(一个发现记录一张纸条)。(4)研究完成,小组示意,准备汇报。然后学生拿“外壳”和“后盖”换“磁铁”和“电动机支架”,并进行观察、研究和记录。再交流、研讨:(1)让一个组把他们组所有的发现逐条通过展示台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利用黑板上的转子、磁铁和电池模型解释研究中的发现),其他组边听他们的介绍,边把相同的发现整理在一边。(2)对这个组有疑问的发现提出质疑。(3)其他组补充不同的发现。(4)整理:通过研究,我们取得的共识是?在课的最后总结:小电动机是怎么转动起来的?

    整节课叶老师没有过多的不必要的语言,句句教师话语都用在引导学生的思考上,偶尔对于学生的发言稍加点拨和启发。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叶老师还坐到了学生当中去,一起聆听实验结果,就像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样,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值得新教师和师范生们学习。课上学生的探究实验和汇报过程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动手、动脑和表达。

    从这节课,我还发现了叶老师的课堂是秩序井然的。当孩子们完成实验之后,会用小组集体拍手的形式告诉老师,并立刻抱臂坐正。这不仅向老师传递了一种讯息,也向别的小组发出了一种暗示,“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要抓紧时间啦”。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便于老师对课堂的管理,高效有用。

叶老师在学生汇报时使用的教学用具也给这节课添彩,简化的电动机模型使得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能形象化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教具的准备也体现了叶老师对于这节课的预设是相当到位的。两人分工的汇报形式是我第一次见的,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读实验记录单汇报发现,另一名同学用模型进行示范讲解,使得整个汇报过程井然有序。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我非常喜欢叶老师的引导用语,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或者错误的时候,老师会让不同的学生起来进行交流。一句“什么意思”提示着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叶老师的这一课让我收获良多,在检查自身的同时,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前进的方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