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长乐组:刘红星成长记录帖 [复制链接]

1#

[原创]桂馨长乐组:刘红星成长记录帖

20150427雅安庐山科学教师培训一研究课


研究课1四年级下册《一天中的食物》 主讲人:胡燕


     这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记录一天中的食物;二是给一天中的食物分类。


    我认为这堂课存在的问题:1、老师太过于注重调动课堂氛围,以至于说了太多与课堂无关的话语,浪费很多时间。2、老师提问的有效性。(太多是不是?对不对?等)3、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恰当。4、布置任务不明确,以至于很多小朋友填写卡片时乱填。5、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没能给与引导,以至于学生答非所问。6、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没给与回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7、发记录卡花费时间太多,或许可以尝试老师念名字,让学生自己到讲台拿,而不是老师到处找是哪位同学的。

    

    专家建议:1、活动目标达成程度不够(一天中的食物还可包括:零食、饮料等)2、主要目标:关注---了解---发现---思考---研究。3、让孩子们具体地记录一天中所吃的食物,从记录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4、卡片的充分使用:每一张卡片记录一种食物,每组会有很多种食物。用卡片讲解食物中含有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认识到食物的多样化。同时也可以用于后面的教学中。5、检测题目的有效性。检测题应该建立在对本节课新知识的检测,而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上的检测。

    

     我的启发:1、卡片的充分使用。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很少或者几乎不使用卡片。一是觉得很麻烦,而是觉得没必要。但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卡片的重要性。有效的使用卡片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直接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的使用卡片。2、老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往往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是想着我怎样来讲这堂课,怎样把书本上的知识交给学生;却忽略了这堂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我应该知道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注重学生元认知的发展。3、具体记录一天中的食物,让学生具体去做。我顶多会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任务,但是我不会去督促,或者第二天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记录。我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怕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往往忽略了课后活动的反馈。我很赞同章鼎儿老师说的: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的食物,学生会暴露存在的问题。虽然这节课的知识他们已经掌握了,但是他们会忘记。只有自己认真地做了,发现了问题,再改正。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的解决。我会将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我一会的教学中。

    

研究课2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 主讲人:董兴武

  

    这堂课主要活动:点亮小灯泡


    我认为这堂课存在的问题:1、实验材料的控制。实验做完之后,老师在讲解分析,学生基本没听老师讲课,而都在继续做实验。2、老师的引导不够。


    专家建议:1、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先观察小灯泡、电流。2、学生活动记录:降低学生难度,提供小灯泡、电池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拼图,然后画线表示电流的方向。3、学生思维的整理: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分析。4、学生实验材料藏起来或者收到讲台上,让学生关注老师讲课。5、小组点亮小灯泡,并没有达到每个人都点亮小灯泡。分组人数2-4人一组,采用围起来坐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让每位孩子都参与活动、都亲手点亮小灯泡。6、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形成回路才能点亮小灯泡,而不是画小灯泡。7、示意图判断能否点亮,应老师展示几种连接方式,让学生判断能否点亮。或者让学生自己操作,看是否能点亮。8、老师要交代清楚电池接线位置(正、负极),小灯泡接线位置(2个接线点)。


      我的启发:1、学生实验材料的管理。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学生天性好动,实验材料放到学生桌上他们就会去玩,不听老师上课。要是把实验材料收起来又很浪费时间,所以一直都很纠结。章鼎儿老师提到几种办法:花费2分钟时间收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没玩的了,自然会听老师讲课;用盒子将实验材料装起来,学生用完之后放到盒子里,自然也不会再继续玩;将实验材料藏起来;将实验材料交给小组长,让小组长保管,并放到桌子左上角,用书盖住。2、注重每个孩子都参与实验。在我的教学中,往往是以前后4人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并不参与实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孩子们的座位换成两两合并对着坐,围成一个圈,方便孩子们交流和做实验。其次,尽量每2个孩子一组实验材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5 14:46:4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主讲人:章鼎儿


     主要内容:科学课程是迅速、并持续发展中的课程;是小学的核心课程。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人人具有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科学课堂的改革: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对改革的认识、对认识的改革、对改革的尝试这三大方面改革。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认识的研究(发展、教育)。教师是影响学生主体发展得一个独特的因素、能动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专注做一个孩子的工作,让这个孩子去影响其他孩子。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习的障碍以及学习特点。


     我的转变


     培训前:通过大学老师交给我的知识,我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做中学。在备课时要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通过这堂课你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又有什么变化?


     培训后: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活动失控了,需要教师对实验材料的控制与发放的问题的掌控;交流汇报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倾听,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养成孩子积极回答问题,上课动脑筋的习惯。不一定要抽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更多的抽不举手的孩子,给孩子们形成一种时刻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主要的大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TOP
3#

20150427雅安庐山科学教师培训一示范课


    示范课1: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     主讲人:丁建国


    专家建议:1、测力计的调零需要老师再次强调,以及实验过程中怎么拉、拉的距离、什么时候计数。实验时桌面整理干净,防止阻碍。2、数据处理欠缺,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

  

    我的感受:这种完全放手让学生做的课堂,我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感受到这么棒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看起来乱糟糟的,但是孩子们玩得很快乐,在玩儿的过程中也学到了知识。整堂课并没有明确的体现教学目标,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亲历实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老师应多关注学生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注重于对数据的分析、整理,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这堂课看似没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便从无形的目标变成了有形的目标,并且不断向总目标培养兴趣靠近。小学科学的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习兴趣,丁老师的课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交流解决问题,老师主要是引导作用。

  

    同时我也产生很多疑问,这样的课堂在我们这个地区真的适用吗?老师怎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控制的这个度呢?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真的能学到知识吗?我怎么将学生玩的过程与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呢?

  

    面对我们这个地区科学教育的形式,要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似乎有点困难。因为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只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境,我该怎样改变学校、老师、学生固有的观念,而注入开放式的学习观念呢?学生自身的素养也有很大的差距,而我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孩子们自身的素养,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善于思考、乐于分享交流的能力。只有孩子们的自身素养提高了,才会提高科学素养。

  

    示范课2:六年级上册《电磁铁》     主讲人:叶军


    专家建议:1、实验材料的处理。电磁铁铁芯应该是纯铁,或者将铁钉退火之后再用,就不会出现断电后吸引大头针的现象。2、交流环节时应把实验材料收起来,让学生关注老师讲课,习惯、学会交流。3、活动研究范围太广,一定让孩子明确研究的是什么?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产生什么问题?老师引入到本课主题: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我的感受:这堂课以电磁铁为切入口,引发孩子学习兴趣,学生在玩儿电磁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比较、梳理、归纳。叶老师这堂课给学生准备一个电磁铁,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整堂课大放手,孩子们自己研究。虽然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范围太广,以至于部分孩子研究的跟本堂课无关的问题。叶老师这种教学理念是我们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值得我的学习的。听完这堂课我获益匪浅,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好奇、喜悦、兴奋,孩子们大胆的去玩儿,在玩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通过做实验来寻找答案。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孩子们玩儿兴奋了,怎么把他们从实验的兴奋中引导到与别人分享、交流的环节中?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了,交流、研讨怎么办?

  

    通过这堂课我受到一个最大的启发: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培养孩子们交流、研讨、倾听别人的习惯。建立一种做完实验后进行分享交流、倾听的教学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5 14:44:55编辑过]

TOP
4#

20150427雅安庐山科学教师培训一讲座


参与式科学探究课堂活动和讲座      主讲人:路培琦


     主要内容:路老师主要跟我们分享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跳青蛙。6只青蛙一边三个,中间空了一个位置,共7个位置。每只青蛙只能平行的跳一个位或者隔一个跳一个位。要求用最少的步数使青蛙回到原位。分析数据,形成一个奇数差数列。(数学模型)活动二:钟摆。15秒摆9次,摆长是多少?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摆的次数分别为7、7.5、8、9、10、11、13、14、15、16、17、18。每组将测出的摆长挂到黑板上,形成一个美丽的弧形。经过每一小组的努力,我们大家一起建起了完美的弧形。其中,12次、19次、20次也直接根据弧形就知道了他们的摆长。12为内插法,19、20为外推法。15秒7.5次,那么60秒就是30次,说明1秒摆一下,通过这个活动可知:一米的摆能动当表用。活动三:黑盒子的秘密。在不打开黑盒子的情况下,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二根导线检测黑盒子里面的线路。灯亮---里面有导线,灯暗亮---有2个灯泡,灯更亮---有2节电池(检测出电池的正负极)。


    我的感受:我是第一次听这样的参与式的课堂,我也是第一次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亲历去做实验,体验实验中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以前,我从不知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时是什么感受?或者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思维变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一次的培训,我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学生对实验活动的浓厚兴趣。当路老师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实验材料时,我们都还不停的在做实验,在探究,根本停不下来。对于大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更别说你让小孩子放下手中的实验材料,停下来听老师讲。如果学生继续做实验而不停老师讲,这样学生的学生忽略了交流、倾听的重要性。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怎样让实验中的孩子停下来听你讲课?


        除此之外,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亲历活动,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提升小组内、小组之间互相分享、交流的能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对科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对科学实验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将这样的参与式活动带入到我的课堂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试着尝试以这样的教学形式来给孩子们上课。同时,我也得思考:这样的参与式活动是否适合我们现在,我们这个地区,我们这所学校?我该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怎样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倾听结合起来?等等......


     要说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创建了很多的疑问。只要你不断的提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便会寻找到答案,找到解决的办法,以自己的方式将参与式的活动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4月29日教学工具箱使用培训     主讲人:章鼎儿


;    主要内容:工具箱结构设计。主要从两个案例来分析:一是磁铁的探究活动。学校基本有条形、蹄形磁铁,那么工具箱里面就得准备圆形、方形、环形磁铁。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生对磁铁磁性的认识;二是滑轮。学校基本有实验用的滑轮,而工具箱里面应准备实际生活、生产中使用的滑轮。工具箱里的滑轮提供省力的实际体验,让学生获得滑轮应用的实际经历。工具箱的设计理念:学生主体、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工具箱的材料的应用:雨量器、年轮、透明方格、影子测量器、心脏模拟泵、便携式显微镜等等......


     我的收获:我一直对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及选用很疑惑,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给每册教科书准备一个工具箱,用来装该册所有的实验材料。现如今的课堂可以没有教科书,但是不能没有实验材料。有教科书没材料不能上课,而无教科书有材料是能上课的。可见,材料对于科学课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该充分、有效的利用材料。实验材料的使用需要老师认真的思考、专研一种材料的多种用法,老师在课前应将所要用的材料都亲自做一次,避免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材料的使用过程应当包括:学习---观察---思考---推测---尝试---修正。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很大,体验到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堂氛围、新的活动方式。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学习到了新知识,领略了不同地区老师、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及老师之间教学模式的差异。章老师、路老师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的去学习、去升华、转变成自己的理念、知识。丁老师、叶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展开、升华。


     感谢桂馨给我机会,让我能参加这么有意义的培训,让我能在培训中成长,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希望二期、三期培训也能有机会参与,期待不一样的科学课堂,期待与各位老师深入的交流学习、探讨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5 14:45:52编辑过]

TOP
5#

《小学科学课与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

        

                                                                                                                                  ——章鼎儿


一、科学是一门发展态势迅猛的课程——需求。


     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科学素养的具备对人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为了孩子们更好地生存,更为了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何孩子们要进行科学素养的提高?因为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科学可以让人们识别和避免身边潜在的危险。


    例如:遇到火灾的时候应该如何逃生?仅仅是弯腰行走还是贴在地面上爬行?在楼层的中央四处找出口还是顺着墙壁爬行?入住宾馆的第一件事你是否关注了安全通道或者逃生路线?你是仅仅看了一眼还是按照路线的指示完整地走了一遍?坐飞机或者开车时你是否会自觉地系上了安全带?老人坐自动扶梯时为何会频频摔倒?这些生活中的常见小事都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只有懂得了科学,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世界万物的运转之理,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去改善生活。

                          

二、加强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加强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在餐桌上我们应该吃什么?吃多少?苹果片该不该削了吃?碘盐该不该多吃?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更不用说尚不入世的小学生了,所以加强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减少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知识而导致身体,甚至生命危险的概率是我们教师需要奋斗一生的目标。

                                  

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1)如何去加深学生对生词的认识?抄十遍一百遍真的对学生的认知有提高吗?例如“桊”这个字,是牛鼻子上的环,一旦我们知道了这个意思,将这一事物展现出来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便抄也不用抄,高效率地完成了学习。这就是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我们是怎样学习“桊”的?实际上需要对“桊”这一事物的实际认识做基础,没有实际事物的认识基础,学习便变得很困难,效率也会变得很低,而一旦有了直接认识的基础,孩子们便一下子记住了。人的间接认识的活动是建立在直接认识活动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我们的科学恰恰就是建立在直接认识活动上的,例如观察、实验。所以这门课对学习语文、数学的学习是有价值意义的。有的人认为语文、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而恰恰相反,小学科学才是语文、数学的基础,因为它是实际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将会变成一门核心的课程。

    

    (2)教学活动失控。但是,这不是纪律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研究认识学习主体的问题。例如:混合水的活动。本来章老师给学生备好了红水、黄水、蓝水,让他们分别混合。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课堂根本不受控制,学生想混合什么就混合什么。然后,章老师对此改进为,先发黄水、红水,让他们混合;接着让他们用红水换蓝水…以此改进,让他们自主管理纪律,养成好习惯。

  

四、交流——学会尊重

  

    在活动中,交流汇报的倾听也是一大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忽略了这一点。有时发言的同学声音小,别的同学听不见,老师就再重复一遍,这样便作罢。但章老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当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时,再进行汇报交流;坐在前面的同学转身向后汇报,左边的同学转身向右汇报,右边的同学转身向左汇报,后边的同学发言,前面的同学可以集体往后转,这样,不仅可以使得交流环节更高效,也教会了孩子们彼此之间的尊重。

  

五、促进、强迫学生思考

  

    在现在的学校里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却越来越少,很多教师见怪不怪,但这是很反常的。学生们可能认为我不举手就不用思考,只需要等着别人和老师的答案就可以了,这是不可取的。     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没有举手发言这一规矩,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们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但是老师点名不看这位同学是否举手,而更多情况下老师喊不举手的同学发言,这样,大家的思维都会紧张地跟着转起来了。

  

六、知识的学习应以直接认识为基础

  

    在章老师分享了他教《啊,瓢虫!》这一节课的故事,这是一节在学生们语文课上学习过瓢虫之后的瓢虫观察课,但是学生们在学习过语文课文后见到瓢虫实物却叫不出名字,而是叫它“小包车”,章老师由此提出了知识的学习应以直接认识为基础,学习离开具体事物之后是困难且容易遗忘的。

  

七、有效利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章老师还分享了他听一位老师上“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老师用了实物、花名、拼音以及简笔画来带着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的热情也都很高涨。但是在老师拿出杜鹃花时,孩子们都说它叫做映山红,老师反复强调这种花的学名叫做杜鹃花。在反复识记、认识各种花之后,学生们再次看到映山红却怎么也叫不出花的名字了。这节课老师的失败就在于太依赖于教材,教材上写的是杜鹃花,老师就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是杜鹃花,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叫法其实是可取的,老师未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师的主体地位,“教教材”的做法让人遗憾也给我们以警醒。。

  

八、活动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主要的大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8 21:58:09编辑过]

TOP
6#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验,加油!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TOP
7#

                                                                                                                                          研究课---《折形状》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张A4纸托起一本科学书,至少离桌面10厘米,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上台展示)
师:为什么现在就可以托起科学书呢?因为改变形状,折成圆柱形纸筒,承受力增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折形状。
二、认识各种形状
师:这张纸除了可以折成圆柱形,还可以折成什么形状?
生:圆柱、长方形、六边形、三边形
师:有四条棱的叫四棱柱,有六条棱的叫六棱柱,有三条棱的叫三棱柱。  还可以做成球形和台形。
师:你们想不想折一折?比比哪个组最能干,完成的好的奖励两颗星。折形状的标准(视频展示) 要想最快完成,小组要分工合作,完成的小组将作品放到材料盒内,然后拿到讲台上。
     全班展示哪个组折的最好,进行评比。
三、研究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师:这些形状能有多大的承受力呢?(用图星的形式来表示) 谁来说说你们组预测的结果?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其他组有不一样吗?
   用钩码测承受力(视频展示:如何放钩码?)每组操作员放钩码,观察员负责观察形状的变化,记录员负责记录承重钩码个数,监督员负责监督放钩码的方法是否正确。整个实验六分钟完成。(倒计时时间)
  (平板统计每组数据,然后直接传到电脑进行数据分析)
   组长汇报,补充数据,检查每组数据是否正确。
师:那组最多?哪组最少?哪个正确?取平均数,接近平均数说明操作规范,超过平均数说明实验已经非常标准,达到极致,小于平均数的组,你们找到了什么原因了 吗?(折或者测的原因)
  你发现承受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纸坍塌的时候那里发生了变化?
生:连接处发生了变化
师:连接处就是棱,棱越多,承受力越大。
   柱形图分析数据
师:通过这幅图你能推测五棱柱可能在什么范围?八棱柱呢?
四、了解各种柱形在生活中的应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些柱形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吗?(图片展示:国家大剧院、杭州会议中心、人民大会堂)
五、研究蛋壳的承受力
师:薄的蛋壳你认为能承受几个钩码?你来试试。还加吗?三个蛋壳承受了50个钩码还没坍塌。
     16个鸡蛋能承受一个人吗?(投影一位孩子站到鸡蛋上的过程)
球形比柱形承受力还大。
师:相同高度的台形和柱形,谁承受力更大呢?请孩子们下来研究,将研究结果发到老师的QQ上。
TOP
8#

黎霞老师对《折形状》这一课的评价:1、有效的课堂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重视科学探究实验,学生经历感受、探究。3、重视实验设计、方法指导,动手前先动脑。4、采用微课的形式展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做实验的方法。5、用事实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透彻,处理到位,现场汇聚各组数据制作出一张大表再分析数据,重点突出了数据的分析。但是老师用语的严谨性还不够。6、对于异常的数据单独提出来分析,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这一块处理很好。
TOP
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doc (, 下载次数:126)
TOP
10#

“让学生循疑至探,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堂”主题教研活动

“让学生循疑至探,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堂”主题教研活动


温江区小学科学循疑至探,生态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在东大街第一小学举行。主题教研活动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彭伟老师主持,全区共20多位小学科学老师参与研讨。

     本次活动研究的课例为东大街一小刘红星老师执教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首先,刘老师通过展示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然后学生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动手尝试使物体浮起来,最后学生通过展示汇报,归纳、概括出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味儿浓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理念。

  

观摩课后,科学老师们分成五个组,对课例的教学重难点、亮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开展了教学环节置换的活动。在小组汇报时,教师代表一致认为该课例:⑴具有浓烈的探究味;⑵选择的橡皮泥、土豆等实验材料应用充分、合理;⑶以设疑初探、质疑再探、师生合探为教学推进策略,使活动层层深入;⑷知识建构策略得当,既充分挖掘成功小组的心得,又及时总结了失败小组的经验;⑸课堂教师提问设计在指向性、针对性、时效性三方面还显得不够优化。




会上,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刘晓敏老师进行了引领指导,他指出: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一要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找准活动水平的起点;二要结合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找准活动的重难点;三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找到最适合的活动的形式,因为活动的形式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四要结合信息技术,研究活动结果的呈现展示方法,展示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的过程;五要结合小组活动的实际,研究评价调控的措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沿教师预设的方向进行。如果本课教师以任务驱动来设计探究活动,以带领学生闯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加精彩。


最后编辑0402乐师刘红星 最后编辑于 2016-05-04 20:14:1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