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02复星桂馨奖学金“苏湘科韵”活动记录贴 [复制链接]

151#

我认为本课优点在于: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提出科学问题。


2.器材简单却冥冥中透露着细致。


3.好神奇,居然一张ppt没有用。


4.教师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比如,冥冥中教会他们填写实验记录单,直接坐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说出实验计划,走进了学生当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


5.简单器材轻松突破传统。你看这个细节,吴老师课堂一开始是用一个密封的透明广口瓶装好了100毫升水。在传统的课堂中,我常常听到孩子们用玻璃棒搅拌个不停,叮叮当当乱七八糟,又是碰到杯壁又是砸烂玻璃器材,烦躁。吴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可谓妙哉。


6.三个勺子兄弟。10 克,5克,1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用,将学生自己叫上台,学生发现刻度,教师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看懂。这和章鼎儿老师《磁铁的磁性》让学生看示意图如出一辙。


7.教师详细指导,学生明白实验怎么做了。我去听课,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在台上讲了实验开始,学生却在下面乱搞,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基本常常是因为没有详细指导的缘故。当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怎样做实验,只是为了突破学生觉得非常诧异,左右为难有不知所措的关键点。


8.学生的实验水平得到了提高。本节课制定计划用了多久,,没记,总之比较充足。实验时间有十几分钟(具体十几分钟忘了记,人家金枝玉叶,而我是粗枝大叶),学生活动时间还是可行的。我之所以认为这堂课孩子们实验水平有所提高,是因为觉得吴老师在实验前给了孩子们思考交流的时间和余地,实验时给了孩子时间,实验后给了孩子分析的和反思的空间。那么,如果再做一次这个实验,或者再做其它类似的实验,孩子们一定会得心应手多了。这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9.为下节课打下了基础。下节课重点是是食盐与水的分离实验,重在操作,这节课最后的处理也为下节课买下了伏笔。(请注意,吴老师对学生说出的方法未置可否。)不过,我分析了教材,不知道这里的学生是不是吴老师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学过溶解(我估计没有),他们之所以能够提出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就说明他们对于溶解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10.我在这里写帖的时候好像忘了有一点要写来着,,什么呢?突然想不起来了,先留着。


就这样说我能看到的好吧。如果非要姑娘我找不足,我。。。。。功力尚浅,再多看几遍,自己上上。自己目前还是学生,不太会评课,也不知道评的怎么样,所以不能瞎扯,我要先去上。。看。。模仿

TOP
152#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杨淑琴




















会议时间: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20: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朱玉洁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     点到,检查作业情况



2.微课观赏,交流感受


张玉莹:杨淑琴声音标准,可惜太短,意犹未尽。


石银芝:1、爱玲的《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她的自然而简洁的导入、顺口溜的总结、PPt的用心制作都是我比较认可,也值得学习的。优点就不多说了,讲几点我觉得不足的。


    <1>对微课的讲解内容不熟悉,多处出现卡壳、停顿和解说和显示不相符


    <2>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时班、语速有点快,关键是讲解不够形象生动,给学习者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不多,反正我是没跟上。建议:可以边讲解边用鼠标指着,引导的效果可能更好。


    <3>讲解“镜头的区别和注意事项”这一部分就这4分12秒的微课来说感觉是多余的,我所理解的微课应该是整堂课截取的一小部分,重点只有一个,突破就可以了,而不是一整堂课的压缩版,从整个微课来看我感觉有点杂了。从你的选题中我自然而然理解的课堂重心是“使用的方法”,但是在你讲解到这一部分时反而弱化了,只用PPT图片显示了出来,连讲解都没有,我就是在等待你讲解中迎来了下一张图的内容。


<4>我对最后结尾的那句话思考了好久,但是还是没有明白。你说:“有关显微镜的我们在课后交流”,想问问是要交流什么?是最后一张PPT显示的观察细胞的形状??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还是什么??


 


2.周翠的《酒精灯的使用》


时间2分钟,很短,但是看完了我觉得重点很突出,同样是介绍器材使用的课,我个人更倾向于周翠的这种讲解形式,说明课本身就不需要多复杂化,讲解形象生动,看完后我明白了酒精灯的适应方法,怎么加热,注意什么,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3.淑琴的三个微课:


声音十分优美动听,图片制作也十分精美,整个观看的过程都是一个极度享受的过程,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但是,这种形式貌似不是我所理解中的微课。我觉得“微课”重点还在“课”字上,有教授者也必有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互动、激发一些思考、或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对此,我貌似没有特别多的感触,或许我已经被淑琴的声音迷住了。


 


4.彭文静的《风向标的方向》:


4分10秒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值比较成功的微课。虽然制作不够精美,但是从教学设计中我体验到了很精髓的一部分,课堂带有探究式的味道,而且我觉得文静的提问是具有一定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我愿意跟着她的思路去思考,而且作为一名学习者,我觉得我和他是在平等的交流。


我对教材不熟悉,但是从她对问题的提出到解决,这个疑问贯穿了整个微课教学过程,重点十分突出,虽然视频拍的不够完美,实验也有误差,但是实验能突破难点,有实效性。


在此对实验有一点小小建议:实验前可以把风向标的位置固定好,在桌面上也可以先标出正东、正西、正北、正南,实验过程中就避免移来移去的,或许严谨些。


马颜青:像“你准备怎么分?你是如何分辨的,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法辨”提问的好。在给出实验单很独特,我觉得给出答案的顺序与语速要吻合。图片简单明了,像素高。我要学习。


周翠: 觉得朱玉洁的有点长,内容太多了一点。虽然我的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我理解的微课就是这个样子的,将不太适合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的内容用微课展示,目标比较明确,一个微课就是讲一个内容。


肖爱玲:张玉莹的做得很精致,但声音不流畅,声音有点不自然。液体,固体讲得不透彻,真空实验、演示直观较好。可在液体,固体像真空那样,加一个演示实验,这样会清楚些,学生也能理解。


   3.推荐微课制作软件


   1.camtasia studio  2.屏幕录像专家v2015   3.会声会影   4.拍大师


 


4.就教学设计和吴建伟老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交流感受


 


TOP
153#


虞相如:我之前上过这个课,看了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自己太模式化。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一起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很值得我学习!也特别考验一个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周翠:我觉得这堂课的重点落在了怎样设计出最优的实验方案。直接振荡瓶子特别好玩,加快了溶解速度,并且瓶子里的水不容易撒出来
朱玉洁:1.海风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比起实验,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验前思维的引导和碰撞,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


      2.海风老师的实验器材准备得非常好,勺子三兄弟简便好用,适合学生进行操作。


      3.用振荡的方式代替搅拌,不仅可以加快溶解节省时间,还方便操作,符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


      4.海风老师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步骤怎么样加盐,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反思操作的不当之处,自己总结,自己改正。整个过程海风老师并没有硬生生地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尝试、思索中自己发现加食盐的正确操作步骤。


      5.海风老师在课上用了很多接地气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课堂氛围愉悦起来,例如用“计划不如变化”这句话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要及时记录等。


      6. 实验时学生难免激情高涨收不回来,此时海风老师用表扬的方法使全班同学迅速安静下来,效果非常好。


      7.最后课外作业的布置老师用一句“记得还我盐”,巧妙有趣地让孩子将焦点转移到取出盐水中的盐上,为下一节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作铺垫。
         8.整节课分为5个步骤,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享结果、分析数据和回顾总结、延伸拓展,结构非常清晰,整堂课一环扣一环,老师的语言平易近人,学生也得到了思维上的提升,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我学习了海风老师的课的感受。
肖爱玲: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思想活跃。
   5、布置任务,散会
魏老师:下个月小组的特色活动是实验,请大家下周一研讨怎样开展这两次活动。


 


 

TOP
154#

因为教学进度有点赶,导师对课堂也有不同的构思,最终,导师决定将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以及砖瓦和陶器,瓷器两课合并成一课。还是和以前一样,第一堂课,我的导师不会给我任何指导,完全由我构思。星期一的科技课在教室上,地点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导师和我的想法是,一方面由学生说,因为他们的前概念已经相当丰富了。另一方面放视频,激发兴趣,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此,我到网下了不少视频,没办法,教室的网速实在差到不行。 第一堂课。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材料,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种新材料:砖瓦和陶瓷。 首先,我让孩子们说出了金属和陶瓷的用途,根据上节课比较金属,塑料,木块和纸的方法,比较了砖瓦陶瓷的韧性,硬度和吸水性。这些东西,主要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描述。其中,硬度的争议比较大,吸水性的争议也不小。 对于他们肯定的地方,我自然是板书写到黑板上。有争议怎么办?——看视频。 通过视频,他们了解了陶瓷和砖瓦的制作材料和硬度,吸水性。他们对陶瓷的制作工艺很感兴趣,我又给他们放了陶瓷的制作过程。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材料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果我把不同的材料丢进水中,这些材料会有什么不一样? 生:吸水性不一样,沉浮不一样。 不同的材料丢进水里沉浮不同?主要是因为什么? 学生:轻重,性质,吸水性。(铁重沉,木头轻浮) 如果是轻重,那我把一个小铁钉扔进河里,再把一大块木头扔进河里,谁沉谁浮? 生:木头浮铁沉。 因此不是轻重的问题。 塑料和金属同样不吸水,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 现在就只剩下性质。我们看,是不是这样——看视频。 刚好看完视频,下课了。 于这堂课的反思是: 1.环节不够明晰,层层深入感不强。 2.应开课即问:之前学过许多材料,具体是哪几种?主要比较了他们的哪些性质?。。。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种新材料:砖瓦和陶瓷。生活中,你常常在哪里看到这两种材料? 3.没有將陶器和瓷器分明。(当然,我也在想,有没有必要很分明,还是将它们这种分明一带而过。) 4.砖瓦和陶瓷分别有什么特点?(韧性,软硬,吸水性,表面光滑程度)他们有许多不一样,但是制作的他们的材料都是什么?——泥土。 5.制作陶瓷和砖瓦的泥土一样不一样?制作陶瓷的泥土是怎样的?制作砖瓦的泥土是怎样的? 6.看视频,砖瓦和陶器,瓷器。 7.瓷器的制作工艺。 8.说到吸水性的时候,就可以顺势问:我们把不同的材料丢到水里,除了吸水性会不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说,沉浮。然后,再思考影响材料沉浮的原因。再看关于沉浮的视频。 9.另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硬度的比较方式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比如同时用钉子划瓷器表面和划砖头表面,明显砖头抗刻划能力不如陶瓷,可问题是学生说这并不能看出他们的硬度,因为陶瓷比较滑。导师原来认为比较硬度这节课活动简单,没必要做一节课上(当然,也因为课时紧急),就看了看视频。如今想来,非常有必要,这是基础。
TOP
155#

有思考有反思,不过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和砖瓦陶瓷一起上不太合适。
TOP
15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走向

1.请你利用身边的物体,使他们发出声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让物体发声的?

3.敲,打,摩擦,实际上是给物体一个什么?——力

4.给物体一个力就一定能发声吗?我现在给这把钢尺一个力(按住一下钢尺再放开,不要让钢尺振动),它发出声音没有?——没有

5.看来光有力还不够,那还要怎样才能让钢尺发声?——生,抖动,颤动

6.你们所说的抖动,颤动,等等,我们就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振动。现在你们的意思是,要让物体发声,首先要给物体一个力,给了力以后还需要振动才能发声。物体发声时怎么振动?

7.现在,给你们两种物体,请你让他们发出声音,看看他们发声时是怎么振动的。

8.交流:怎么让尺子橡皮筋音叉自己发出声音。

9.小组长领取器材,实验。

10.交流:尺子和橡皮筋音叉怎么振动——来回运动

11.音叉振动不明显,怎么办?——学生提出,借助水。敲击以后放进水里,看水面波纹,如果有波纹,说明振动。

12.总结:声音的产生:首先要给物体一个力,然后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13.提问:既然物体要振动才能发声,那一旦停止振动会怎么样?——声音消失。真是这样吗?我这里有一一个音叉,敲它一下,那你现在想个办法,让它停止振动,我听听看,还有没有声音。

14.学生用手摸一下,振动消失,声音停止。

15.我手里有一支试管,我们看,试管里面有什么?——空气。现在,我让它发出声音——吹试管,发声了。我们说物体发声一定要振动,可现在到底是什么振动才发出声音。——老师吹的气在振动。可气是透明的,看不出来,怎样才能明显看到试管里空气的振动——加泡沫,再吹。

16.看来不仅是尺子橡皮筋,音叉这些固体能发声,气体也可以振动发声。既然固体气体都能通过振动发声,那液体也可以吗?怎么证明液体也可以振动发声?——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里,水面会有波纹。

很快一节课就上完了,感觉对这堂课依旧是困惑的,这是在老师指导下我设计的课,其实有些地方吧,,我并不愿意那样做。比如,我在思考,学生在提出抖动颤动以后,是应该直接告诉他们,你们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是振动,还是在他们观察完了以后,描述完了振动是往返运动以后再总结,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振动。我认为应该是后者,虽然导师在所以我并未敢做后者的处理。另外,老师的建议本来是让我只用橡皮筋和尺子,因为他们震动起来明显,学生看得清楚。可我依旧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我认为,少了。他们虽然明显,可不足以说明物体发声都会振动,而且这两种材料发出的声音非常小,甚至都听不见,音叉,锣是可以的,虽然不明显,但它在发声,我们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看到它也在振动,而不是只找出两样生活中都不怎么用来发声,而且发声根本不明显的物体来说明问题。另外,宏观上,我认为,物体只要振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就能发声,理想状态下,根本不需要给一个力。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走向

1.请你利用身边的物体,使他们发出声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让物体发声的?

3.敲,打,摩擦,实际上是给物体一个什么?——力

4.给物体一个力就一定能发声吗?我现在给这把钢尺一个力(按住一下钢尺再放开,不要让钢尺振动),它发出声音没有?——没有

5.看来光有力还不够,那还要怎样才能让钢尺发声?——生,抖动,颤动

6.你们所说的抖动,颤动,等等,我们就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振动。现在你们的意思是,要让物体发声,首先要给物体一个力,给了力以后还需要振动才能发声。物体发声时怎么振动?

7.现在,给你们两种物体,请你让他们发出声音,看看他们发声时是怎么振动的。

8.交流:怎么让尺子橡皮筋音叉自己发出声音。

9.小组长领取器材,实验。

10.交流:尺子和橡皮筋音叉怎么振动——来回运动

11.音叉振动不明显,怎么办?——学生提出,借助水。敲击以后放进水里,看水面波纹,如果有波纹,说明振动。

12.总结:声音的产生:首先要给物体一个力,然后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13.提问:既然物体要振动才能发声,那一旦停止振动会怎么样?——声音消失。真是这样吗?我这里有一一个音叉,敲它一下,那你现在想个办法,让它停止振动,我听听看,还有没有声音。

14.学生用手摸一下,振动消失,声音停止。

15.我手里有一支试管,我们看,试管里面有什么?——空气。现在,我让它发出声音——吹试管,发声了。我们说物体发声一定要振动,可现在到底是什么振动才发出声音。——老师吹的气在振动。可气是透明的,看不出来,怎样才能明显看到试管里空气的振动——加泡沫,再吹。

16.看来不仅是尺子橡皮筋,音叉这些固体能发声,气体也可以振动发声。既然固体气体都能通过振动发声,那液体也可以吗?怎么证明液体也可以振动发声?——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里,水面会有波纹。

很快一节课就上完了,感觉对这堂课依旧是困惑的,这是在老师指导下我设计的课,其实有些地方吧,,我并不愿意那样做。比如,我在思考,学生在提出抖动颤动以后,是应该直接告诉他们,你们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是振动,还是在他们观察完了以后,描述完了振动是往返运动以后再总结,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振动。我认为应该是后者,虽然导师在所以我并未敢做后者的处理。另外,老师的建议本来是让我只用橡皮筋和尺子,因为他们震动起来明显,学生看得清楚。可我依旧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我认为,少了。他们虽然明显,可不足以说明物体发声都会振动,而且这两种材料发出的声音非常小,甚至都听不见,音叉,锣是可以的,虽然不明显,但它在发声,我们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看到它也在振动,而不是只找出两样生活中都不怎么用来发声,而且发声根本不明显的物体来说明问题。另外,宏观上,我认为,物体只要振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就能发声,理想状态下,根本不需要给一个力。

TOP
157#

关于,陶瓷和砖瓦的问题,后来我在课上一带而过,陶瓷指的是陶和瓷,砖瓦指的是砖和瓦。陶用来做一些陶器,比如陶罐。瓷用来做一些瓷器,比如花瓶和碗。同时,让他们欣赏了一下陶器,瓷器,砖瓦的图片。很多人认为陶器瓷器的不同主要在于釉,其实不是。主要在于粘土种类和制作工艺,烧制温度等。
TOP
158#

            走在赛课的道路上
                                                                                                                              湖南一师虞相如
        2015年的事,俨然已是去年的事。回忆起零星往事,用几个词概括这一年,大抵是坚强、欣慰、充满惊喜。这一年,一些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力量,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一、上一堂标准课
       2014年12月,第三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在我们一师举办。我历经两个月的准备,但最终无缘全国赛场。但是,作为工作人员的我同时也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评委面前展示了自己,那则是——上一堂标准课!
        这堂课的意义是什么?在所有评委面前上这堂课,以我作为标准,以免评委评分时起伏太大,保证评分的科学性。收到这个消息的我,暗地里为自己加油鼓气,这堂课一定要上好了!
       终于到了12月5日晚上,面对着一满教室的科教大神,我执教了《蜡烛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的时候手稍微有点颤抖,我极力掩藏这种紧张,想要摄像机记录下我最好的状态。
       课上完了,许多老师作出了肯定,喻伯军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作出了肯定也提出了意见。以前只是听说过科教男神喻老师,学习过他在年会上执教的《声音的高低》,内心充满敬佩。还有一位不知名素未相识的老教师,头发花白,把我叫到走廊里,耐心地,热心的给我提意见,我被他身上的科学精神和对生活的喜悦感动了,最后他告诉我:“你要想信你自己很不错。”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慢慢开始从遗憾中走出来,并更加肯定自己。
       后来得知了“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与这个比赛的关系,也了解到该基金会具有“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奖学金”,2015年,基金会刚好转变了以往的奖学金评定模式,将直接发奖学金改为对优秀的科学教育师范生的三年的支持与陪伴项目,旨在通过网络研修等多种多样的线上及线下交流学习活动来培养科教师范生。
       抱着期待的心情,我在2014年12月29号向桂馨提交了申请书。2015年1月26日。19岁这一天,我收到了桂馨的邮件,我成为了桂馨二组“苏湘科韵”组的学员了,魏红春老师是我们的辅导员,严谨,贴心,真高兴,我也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了!
       在长达一年的桂馨基金会的线上交流,线下活动,我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学习与进步的同时,感恩相遇,与馨结缘。
二、重回赛场,拿一个一等奖
       2015年12月,第四届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将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从9月开始,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收到了自己进入全国赛的通知,我选了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从10月开始,则是辛苦的修改教案,加上自己正时值大四,顶岗实习,在家乡执教五个班的科学,还有抽出闲暇时间准备论文,所以修改教案就常常要拖到晚上,有时候,教案几经修改时至凌晨两点左右,终于定下来,一觉起来,便有了新的思路,于是打长途漫游电话给长沙的几位导师,商量,改进,一步步推翻自己,又重建自己的想法。
       10月,在实习小学的公开课之间挣扎,磨课,改课,制作教具,申请去香港的访学活动,一切都那么紧张。晚上十一点,指导老师范增老师还在帮我改教案,一页页的批注让我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问题。早上醒来的时候,打开邮箱,看到凌晨三点张平柯叔叔发来的修改意见,内心觉得惊悚又感动,便开始马不停蹄的修改,一刻也不敢怠慢。
       11月,在香港访学,赛课的事情暂且放下,11月20左右,请假去长沙,专心准备我的赛课。从基层再次回到大学校园时,我又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与希望,十多天,我们和老师待在一起,练习演讲,去微格教室磨课,录课,看课标·······这样的日子是充实的,但又让人觉得有点喘不过气。
       准备去四川成都的前几天,我不合时宜的生病了——一次前所未又最折腾人的感冒缠上我了!打针,吃药两天没有效果,发了两天烧,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赛前的培训不补的放下。嗓子肿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喝粥都觉得卡住。身体状态不好到极点,家里老人又出了事情,磨课的时候,莫名其妙就开始流眼泪,再者,同样一节课,即便再设计的有趣,日日磨,时时磨,磨上个十天半个月,每天面对同样的“学生”,也没了激情,老师苦口婆心跟我说,你要走心,注意自己的课堂的趣味,语言要具有吸引力。我卡在这种瓶颈状态一时找不到出路,变得灰心丧气。
       我想过要放弃,因为家里的事过于伤心,无法快速调整心情进入状态进行比赛,睡下便是噩梦连天,距离比赛还有三天,我將我自己的状况说与了我的指导老师,我和我的导师在教研室聊天,他认真的倾听并鼓励我,后来一起吃了个饭,我又重新获得了信心。
       去成都比赛那几天,还在成都买感冒药,消炎扁桃体。比完赛那天,一切都发挥的很好,除了评委提问我没有完美回答显得专业知识不够。但我心里无比欣慰,如释重负,璐姐跑过来跟我说,“你真是比赛型选手,平时上课不走心,今天终于走心了!”我笑道:“我平时上课很差吗?”璐姐说:“你平时走肾,今天终于走心了。”我们在走廊里笑了好久,还好我没放弃。望了望手上还有针眼,一满包的舒咽喷雾和金嗓子、西瓜霜喉片,有一种悲壮的味道在里面。
       得知自己是一等奖的时候,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我回想起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老师们帮助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更好的进步,更勇敢的往前走!磨课时,和队友产生的革命友谊也将给我力量。
       2016来临的时候,我们桂馨二组在群里开例会,魏老师对我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想以后我会遇到更多的风雨,也许不如不如现在幸运,那么我要做的就是更加勇敢!更加懂的忍耐。老酒醇香,厚积而薄发,我相信2016会比2015更加精彩!




TOP
159#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20160111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虞相如
会议时间:        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20: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魏红春老师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点到。
2.讨论:期末来临,你是怎么做科学课复习课与期末考试的?
魏老师:区统考;
杨淑琴、朱玉洁、周翠:用试卷考试;
虞相如:复习结合科学笔记本,与学生一起梳理科学知识并板书,考试用基础训练的期末测试卷;
3.另,魏老师提到如何有效的发挥科学笔记本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童出科学试卷;
4.下周读书交流:读书内容必须有关科学教育方面。主持人:朱玉洁,肖爱玲。
TOP
16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书评
    这几天得空看完了拖着很久的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感触良多。
    我闲来无事翻看网上盛传的香港大学推荐的100本名著,幸与此书邂逅。
    这本书讲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代中国女人——姥姥,母亲,作者的一生。姥姥在封建时期是姨太太出身,生下军阀的女儿——作者母亲,受尽苦楚,后来又嫁给了当医生的夏瑞堂才过上好的生活。母亲早年是地下党员,解放后当了大官,也在文革时遭了罪。而作者自己身为高干子弟,本是特权阶级,享受特殊优待,却因为遭遇文革沦为阶下囚。
以上是书籍梗概。本书前面几章讲述姥姥和母亲年轻时的故事,塑造姥姥和母亲善良的形象,稍显拖拉,我不禁有点怀疑本书入选香港大学推荐书籍的真实性。然而当阅读进行到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开始被书中的真实描述深深吸引。我想这就是本书入选该书籍推荐表的原因,挖掘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真相的渴求。
   (一)真实的恐惧。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文革的恐怖是我们早就在历史课本中接触过的。不过,显然短短的两页课本和老师模凌两可的态度不足以表现真实的文革,这本书为我展开了一父完整的文革画卷。
我仿佛看到了满街的红卫兵,无休止的叫骂,无休止的争斗。人们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不敢有任何的反抗。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过着社会主义的生活,其实这根本不是社会主义,不过是控制人心的平均主义,披着社会主义的衣服,干着维护政权,打到对手的勾当。
   (二)绝对的公平
    公平不是所有的人吃一样的分量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不是这样的,这太肤浅。
    文中写到,姥姥得知母亲在大街上游街示众,被别人殴打。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地下党出身,多年为官清廉,处处为民。而今却被当成走资派,被批斗。她向周围的人质问道,为什么是我的女儿?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想,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文革发动自然有它不得不发动的理由。政治谈不得理由的。但是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人,却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要为这样浩大的政治运动买单。放眼今天,这样的情况,从没有被改变。你看,我们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我们没有为了自己的资本破坏自然,却要吞下环境恶化的恶果。越南人民没有任何机会决定国家政策和国家外交,却因为经济制裁卖不出荔枝不得不全民吃荔枝。我们没有任何过错,要承担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挤,教育失衡,就业困难等等。
公平吗?不知道。关于是否公平,本来应该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今却让人觉得迟疑。公平与否,这个问题被太多的人提过太多次了,没有见效。因为纠缠着公平的人,多数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希望制度的完善来弥补自己实力的缺失。这些弱者有朝一日如果有机会走捷径,他们会毫不顾忌的破坏规则。只有我们每个人能够自发的维护制度维护规则,那才是公平的到来之日。
  (三)永恒的政治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小孩子才讲对错,大人只讲利弊。政治不讲对错,不讲利弊,只讲输赢。
    如今这么多的大官倒台,中国政坛满楼风雨。每一个人都不是被冤枉的。因为他们确实都不干净。但是那些没有被抓的呢,未必做得好。我的同事犯错不代表我没有犯错。政治没有对错,只有斗争,永恒的政治,永恒的斗争。
    以上是本书给我的感受。文字浅薄,竟连我十分之一的感受都没有表述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