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02复星桂馨奖学金“苏湘科韵”活动记录贴 [复制链接]

161#

在今年过年之前我阅读了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其实这应该算是一本十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因为它并不像其他的一些科普书籍那么晦涩难懂,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宇宙大爆炸到现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种生动的故事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莱森似乎和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好兄弟,这是说真的。以前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科学家感觉都是满脸严肃、皱着眉头的“老宅男”,但是在这一本书中我们和科学家的距离被拉近了,尤其是介绍哈雷时说: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笔厂副厂长、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提出了测算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到太阳距离的方法,甚至发明了一种把鱼类保存到淡季的实用方法,他唯一没有干过的事情就是发现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之中做过这么多的成就,但是因为最后一句话的出现,他原本应该有的严肃面孔顿时就烟消云散了。诸如这样的介绍或科学家之间的幽默对话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也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偶然发现的例子。比如伦琴发现对电子撞击金属物体后产生的射线非常着迷,在更换实验器材时发现自己的手骨在墙壁上留下了投影才最终发现了X射线。弗莱明也是因为一次疏忽才发现了青霉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的生活也和科学家们的研究经历一样,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在某个角落一定暗藏着惊喜,等着你去发现。
人类历史在宇宙的长河中只是一小段时间,人类的时间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而宇宙所出现的时间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这本书在描述时间的长短时就将地球的历史压缩到一天,那么出现第一批最剪刀的单细胞生物是上午四点,但直到午夜前1分17秒,人类才出现。按这个记录,我们人类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不过才短短几十秒钟,但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十秒钟,我们的存在已经成为了生命舞会中最当之无愧、最耀眼的明星。就每个生命个体,我们的存在更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这一颗转瞬即逝的烟花,是耀眼或是黯淡,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生命脆弱易逝,需要我们努力捍卫。我们生存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无论是地球内部还是表面,甚至是我们人类本身,都暗存了许多危机,战争、地震、瘟疫、温室效应、宇宙射线……一瞬间的肆无忌惮人类就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万物简史》是一本蕴含内容非常丰富的书籍,阅读它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作为人类的责任,作为一个科学老师的责任。
TOP
162#

                                                                                             梦呓之语
                                                     ———— 读《教育呓语》随感

         第一眼便喜欢上了作者“风吹哪页看哪页”的随意,翻阅像是与风的交流,亦像与作者的幽会,轻松,心便能静。但惊喜却不至于此,教育的纬度在书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张,我本以为作者呓语的教育仅为课堂上的教育,但事实上这更像本百科全书,广义教育理应如此,不仅育生、育师,也应育亲长;不仅教知识,教技能,也应教生活。处理好先天之养与后天之教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其实书中直写教学与管理的篇章只占少数,但作者的“歪理邪正说”和“正理邪说”却让我大开眼界。阅读的意义或许正如此,觅得两句三言沁心之语,历经几次思维的碰撞,有益无益暂且不顾,感受新知那刻至少是身心愉悦、爱不释手的。
一、启发式教学
     第一次接触启发式教学是几年前在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课堂上,老师布置任务让我们比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我非天才,难以接受空洞、快节奏的理论教学,所以这样的作业也变得简单了:百度—复制—粘贴。没有任何思考,当然也就没有理解,以至于这几年来记得的唯剩这五个字“启发式教学”。
     今天之所以再提及,是因为作者的观点冲破了我的思维定式。孔子作为一代“圣人”,育人理论人人张口皆能诵出一二,我学识有限,历来都是忠实的传颂者。如今作者关于“启发式教学”局限性的论述,让我感慨万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首先,从孔子的论述中显然把“愤”“悱”作为“启”“发”的先决条件。那未达到“愤”“悱”之状者,便不启不发了呢?这是否过于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了呢?
     其次,孔子在教学上的成功也是以“筛选”为基础的,这就是为何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剩余2900余人境遇又如何呢?或许,当遇到愚蠢的人,孔子也是无可奈何的。
     圣人的教育尚且都如此,换言之今天的大众教育,何以要求每个孩子都当学霸?何以定下“90分以下都是不合格”的潜规则?这便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教育体制明明划分了教育的三级目标:1.培养底线:身心健康,生活自理的人。2.中级目标:服务社会,独善其身的人。3.最高理想:社会精英,兼济天下的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直奔最高境界,高考进不了名校,折杀了一批人;就连小学一次抽考,都让教室变成鸟笼。
      我记得几年前听过台湾中原大学一名教授的讲座,他说中原大学的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不增加社会的负担。所以,从他们学校走出的学生,跻身社会行行业业,普遍不出类拔萃,却安份守己。或许我们多少会觉得他们的学生“胸无大志”,但是于社会来说,这教育便是成功的。
我一直都不认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就像实习遇到的几个“笨学生”一样,即使是同样的课堂,即使从开学起就对她们格外关注些,但是其结果也只能是“好转”,差距是必然的,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
      错为对时错亦对,不知对错,只随心所语。
二、追溯传统
1.文字
      记得大三时有次上辅修课,一名同学上语文导入课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文字方方正正的,很死板、无聊“。我当时为之一惊,后来有同学给予了否定,所以我也就默不作声了。我虽没学过几年书法,篆书也没接触,但从少许的剖文解字中让我相信了汉字是最传神的文字。除了象形字的栩栩如生外,就连非象形字的“哭”、“笑”也是如此达意。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的汉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符号,也负载着祖先对自然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传统观念及道德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汉文字能上升为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可以创作出形式丰富的作品以供欣赏。记得在中原大学教授的讲座中还提到,汉字是唯一能够竖着从右至左读、横着从上到下读,甚至倒着读的文字。
文字的渊源并非我能追溯的,只是看到此,感慨袭来。
  2.天干地支纪年法
     之所以关注到天干地支纪年法,是因为在看养生这一章节时对作者所说的“日四时”不全能理解:日春(寅卯辰),日夏(巳午未),日秋(申酉戌),日冬(亥子丑)。这一迷惑刺激着我去一探究竟。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10位天干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数位配奇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形成了六十个干支,称为“六十干支”,常用来记录时间,如纪年:甲午年、乙未年等。
记得小学时像念经一样背诵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实是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的对应关系。
      在古代记录时辰也用到十二地支,看古装剧时常常会听到皇上问: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现在已过亥时”或 “现在是子时”。
     之前也是听之忘之,不懂也不深揪。这次特意费了一番功夫才得以理解:一天24小时,每两小时对应一地支,时间从23:00开始算起,地支从“子”轮到“亥”。即,23:00~01:00为子时;1:00~3:00为丑时,以此类推。
     看似复杂,理解了也还好。学习的兴趣总是随着尝试中的一点点收获而增加的。
3.说我的苗族情节
     看到作者说传统文化时想起了一段经历:两年前在长沙公交车上与一位新疆维吾尔族的女士交流。她是位民族文化工作者,来长沙参加一个短暂会议。一听口音就猜到了她是少数名族,于是我也坦诚我是苗族的。我们聊起了民族语言、文字,她问我有没有注意到民族大融合对苗族文化传承所产生的影响?我肯定回答了她。因为作为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我确实已经说不来最纯粹、地道的苗语,不会跳最具民族特色、最传神的苗族鼓舞,不会唱苗歌,甚至也不知道几个关于苗族的传说……苗族文化在我的传承下恐怕只能是“90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你为此做了什么呢?”她没等我道出一二便打断了我的话。
     我深深地记得她的质问让我抑郁了一下午,还发说说发泄了一番。因为我确实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现在,我终于有点理解为何每次我穿上苗服都会异常激动,在大场合也从不避讳说我是苗族的,每次比赛、表演都会先考虑能不能展示有苗族特色的东西,哪怕我不能道出一二,也常常以此为豪。
     仿佛,这就是源于生命的情节,就像千千万万华侨们的“中华儿女心”。
三、关于自杀
      现在关于自杀的报道可谓是层出不穷,用自杀表明观点、用自杀维护尊严、用自杀证明清白、用自杀摆脱压力与无奈……理由多种,结果都是一个“死”字,不知道九泉之下当他们得知自己的死并未达到起初的目的时,是否会为当初的轻率有过一丝悔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的责任便是培养人们对死的恐惧。当一个人连死都不畏惧时,着实是可怕的。作者说:“生命最怕的莫过于对死亡的感受。死这个字眼会在人的两个时期频繁出现,一是第一次心中有了爱慕之人;二是在鬼门关有过一遭的人”。我想补充一点,身边人的自杀同样会激起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说,一个平常人的自杀,平均会让五个人产生类似的念头,而一个名人的自杀甚至会引起社会自杀跟风。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或学校的自杀事件会受到层层封锁。记得三年前与我同级的一个同学从教学楼五楼跳下,当场死亡。那天清早,整个校园都躁动起来,我去现场看过,白布罩着躯体,那画面至今还记得。
      今天之所以提起自杀,是因为前些天这样的念头又浮现在我的脑海,夜里躺在床上,看着左手隆起的静脉血管,我在想假若一刀下去,醒来时会是倒在血泊中还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还是,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
      当然,我不会去自杀,因为我不仅仅属于我。
      在我的印象中,自杀一直是悲凉而凄惨的,但作者又向我开启了新观点的大门:自杀与文化有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杀仅仅被认为是有负亲人的自私行为,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理由充分的情况下,还会受到同情、赞美和褒奖。孔子追求“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孟子更赞扬“以身殉道”之士,正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以及人人奉颂的“文死谏,武死战”不正如此么?古代帝王的‘’赐死”成了恩惠,自杀甚至还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如霸王别姬、孔雀东南飞、梁祝等。
四、养生
      养身是修品,养性是养德,修身养性就是修品养得。我是从来不注重养生的人,万事随兴,兴起黑夜当白天。这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养生的论述,作者这段话令我思量许久:“人生苦短,十五为学而拼命,三十为立而卖命,四十明白才赎命,然至五十如果仍不知天命,赎命之举不异于玩命。”可是,尽管感叹良多,终究还是行动上的矮子:夜照熬不误,饭不照常吃。以下记录几点养生之道,算是给醒悟后的自己吧!
  养生原则:
     1.“顺四时而避寒暑”(即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四时指:年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日四时(日春03~09点,日夏09~15点,日秋15~21点,日冬21~03点)
所以最佳运动时间在早晨(日春),最佳睡眠时间为日冬。
    2.“和喜怒而安居处”
     a.不能喜怒无常,养生必得先养心性。
     b.“风为百病之长”,故应随气温增减衣服。
     c.饮食注意搭配,不偏食。“嚼汤喝饭”最佳,把汤嚼成“琼浆”,把饭嚼成“玉液”再喝下。
     d.居处要小,养生最好。睡觉防风,一夜轻松。(以免破坏“卫气”)
五、扑朔迷离的“前科学”
  1.手相
       我一直很佩服根据手相就能知过去未来,能言凶吉祸福的人。据说这种人都是有师傅的,给人看相前得先请师,师傅厉害与否决定了他们寓言的准确性。要想成为这种人必须得经过一番磨难,所以我一直把他们当半个“神人”,想了解,却又怕。
      手相学是心理学的前科学理论。所以有时候算命先生的话之所以能够兑现,就是因为暗示起到了作用。
      我之前在关于手相的一些问题一直是有误解的,比如,我们手相线其实是变化的,手线中变化最快的是婚姻线,据说最快时在三个月内就有变化。其次,手相书上说,有健康线者不健康,说明健康人手上原本是没有这条线的。再次,在一般情况下,左手表示先天,右手表示后天,所以一般所说的男左女右可能是没有依据的。
    我不相信手相能够决定命运,但自己的命运确实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多少还是想了解下如何识相、看相。
  2.梦与释梦
      昨晚刚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半睡半醒时我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记住这个梦,但现在无论我如何努力都记不起了。之所以想记住,是因为我想试着给自己解梦。
      心理学家阿沙托克在对4000份梦例子进行分析统计后指出:“多数梦可以预报疾病及某些特有的生理状态。”而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愿望的达成。”可能是直接满足,也可能是反向满足或是象征性的满足。
      看到此,我想起了小时候令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尿床,那时我应该有五、六岁了,起因是我就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里我是生活在战争年代,有一次我坐在家里,听到外面吵吵闹闹的,就跑到门口,冲着迎面跑来的人询问怎么回事儿。他们说敌人来了,要我快跑。我当时紧张极了,连口答应,然后说了句“让我先拉尿尿。”于是床变成了海洋……第二天我被全家笑话了许久,当他们得知原因后更是一直拿这事儿打趣我,所以至今难以忘怀。
      现在回想当时的梦境,其实与我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之所会梦到打仗,可能与我爸经常看战争片有关,并且对战争心怀恐惧,记得小时候每当一个人在家时就很闹心,看着门外就在想万一等下来敌人了怎么办?我躲哪里去?而之所以梦中听到敌人来了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尿尿,那真的是梦境中对生理的直接满足了。
      看来梦真是无意识发泄的最佳场所了。
TOP
163#

爱---最好的教育


       天使般的容颜下除了一颗天真、纯洁的心,还可能隐藏着一个“小恶魔”,刚踏上教师岗位,我便遇到了这样的学生,每天的教学都像是在“战斗”。
     吴永贵,四年级2班的一个男生,班上的“活跃分子”,连座位也享受着“特殊待遇”——坐在讲台边上,所以开学没几天我便记住了他。刚开始他上英语课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后来课堂上他常“顾左右”、“惹前后”,多次劝导无效;厉声呵斥他时,他还总是举例子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
     我决定好好驯服这匹“小野马”,可是经验的匮乏和方法的欠缺让我对他不知所措。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于是便向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一番交流后,我知道他家住在乾州,爸爸在吉首上班,妈妈在卖水果,一般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每天都是他奶奶接送,所以平时在家里没有人督促他写作业。而且他三年级才转到我们学校,因为学籍问题,他成绩的好坏不会影响到班级和学校,加上他性格桀骜不驯,很少有老师管他,他们一致认为,不需要在他身上花太多心思。
     了解情况后,我便想对症下药,可回想看过的每本教育著作,密密麻麻的字句中,没有一个和他类似的案例---无药可下吗?
二、寻途索经,软硬兼施
  1.亲近随和
      当美国教育家托德的名言:“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映入眼帘时,我如获珍宝!“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我恍然大悟。
于是,课间我开始融入他的小圈子,聊天、开玩笑;加入他们的跳绳队伍;和他进行篮球比赛……我尝试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接近他,让他接纳我、喜欢我,从而爱上我的课堂。
     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度”,我们的“朋友”关系从课间延续到了课堂。他在课堂上开始肆无忌惮地说笑、玩闹,批评他时还朝我做鬼脸……一堂课常被他搅得中断几次,我手足无措,败下阵来。
2、冷嘲热讽
    人人都说“严师出高徒”,于是,我开始转变自己的角色,扮演严师。每当发现他玩小动作我就恶狠狠地盯着他,要是多次提醒还不知收敛,我便对他厉声呵斥、罚站、冷嘲热讽……
    记得有一次他又在闹,于是我讽刺道:
   “你还老是在闹什么,要吸引所有人的注意是吧,也不拿镜子自己照下,你以为自己长得很帅么?”
    “那不是的咯!”
他的回答顿时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哭笑不得。
批评、罚站或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冷嘲热讽,他好像并不在乎。几个星期下来还是本性难改,此方法又宣告失败。
  3.欲擒故纵
渐渐地,放弃他的念头在心中开始萌发、蔓延……
我开始跟他“冷战”,在课堂上不再关注他是否理解所讲内容,对他没有交作业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转眼一个学期已过半,情况却愈演愈烈。11月考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我在班上狠狠批评了他一顿,这次,他终于哑口无言了。
我胜利了么?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么?作为一名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本应有的责任感让我满怀愧疚,我本可以慢慢开导他,教育他,让他有所进步,而现在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一步步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我到底该如何激起他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呢?迷茫与无助在我心里交织着……
三、不耻下问,广纳贤策
     于是我到处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解决的方法:
   1、多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他,多与他交流,或许能在课堂之外更清楚地认识他;
   2、家访;
   3、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
   4、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看到你的宽容。
     宽容?在抽考的压力之下,我似乎总着重于苛刻地、严厉地要求孩子们完成学习任务,却忽略“宽容”了这个词。
四、教无定法,贵在践行
      有次在课堂上,我发现他一直在临摹书上的插图,趁着全班读课文的间隙,我走到他身边,刚想责骂他,然而桌上的画却让我眼前一亮 :小老虎画得有模有样,笔画流畅、连贯,顿时“宽容”二字浮上我的心头。我想,如果我先不批评他,试着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处理这件事儿,结果会如何呢?
     “画得不错,你今天画幅画给我好吗?只要你现在认真听课,我下课就给你纸。”
     他一听,兴致勃勃地问:“画什么啊?我只会画老虎”。听到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内心的那扇门已经微微地打开了。
     “就画你画得最好的吧”。
      中午他果真来办公室了,拿了张纸便趴在桌上认真地画了起来,后来上课了,他把这张半成品拿了回去。下午看到他跟其他孩子说起这纸的来处时甚是得意。那天课堂上,他非常积极,为了给小组加分,他不断地举手回答问题,连下课铃响了还叫我继续上课。我想,我已经抓住了引导他学习的切入点了。
      放学时,碰到了他奶奶,我想了想,没跟她提及永贵平时的表现,只当着孩子的面说:“吴永贵画画得非常好呢!”----我相信他能够看到我的包容与鼓励。
    次日清早,当我来到办公室时,发现作业本上多了一张图画,上面画着两棵树、一个房子、一只俏皮可爱的布满花纹的老虎,以及一些整齐排列的白云和蜻蜓;两排黑字和蓝字写着:“给英语老师的卡”、“英语老师辛苦了”——我知道是他的杰作。看着他的笔触,从心理学上分析,他应该是个果断、严谨、爱整洁的孩子,除了调皮捣蛋,他还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我觉得自己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他,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我跑到文具店给他买了一本画册。不过耽搁一个星期没给他。前几天考试,他又是倒数第一。于是,我喊他来办公室找我。
     “干什么哦?是不是又要讲成绩啊?你别说咯!”他进门的那刻仍旧是一副不耐其烦的表情、还是一腔无所谓的语气,但我知道他是充满期待的。
     “我只是想把上周买的画册送给你。看了上次你送我的卡片,很漂亮,我很喜欢,所以特意给你买了一个小礼物,不过这是我们的秘密,你要是能保密我就送给你。”
    “秘密?”他迟疑了一会才点点头。
    “你每天画一张画给我好么?画完了我再给你买”。我从抽屉里拿出画册。
     他点点头,很意外,也很开心,反复翻看着画册。于是我趁机跟他撒一个“美丽的谎言”:
    “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期末考试要是有一个人不及格,下学期我就不能教你们了”。
    “为什么啊?”他若有所思的继续问道:“是不是只要考60分就可以了?”
     “是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学校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吧,以后你基础训练可以不用写,但是书必须到我这里背。”
      他笑嘻嘻的点点头,于是打开书开始背。
      那天在课堂上,他很积极,每次我看他时,发现他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下课后,他飞快地跑过来把画册递给了我。我知道,他又要和我进行“画画交流”了。翻开扉页,还是一样的作画风格,几个醒目的大字写着:“石老师你辛苦了”,在“屋顶”上还写着一段话:“您就像是我的父母,教我们读书,我这次期末考试一定考80分以上。”    
     我望着这幅字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五、以心交流,以爱育人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我看着这个与班级和学校无关的“后进生”从当初在课堂上的嬉皮笑脸、调皮捣蛋到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这种进步,这种改变,就源于一次包容、一份关爱、一次态度和方法的转变。记得《爱的教育》中所言:“爱是最真诚的教育,而教育又使爱得到升华。”我希望以一份耐心与爱心,让这种改变发生在每个“后进生”身上。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我应去发掘孩子们的闪光点,更应抓住这些闪光点,让这些光芒能够更好地延伸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于是,我开始反思:对待部分“后进生”应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引导,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加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合理的批评和教育,一步一步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最终让他们产生兴趣、拥有信心。而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正在我和他之间产生了,这不仅仅对他的成功引导,更是我的教育历程中重要的一课。
      教育家杜殿坤曾说:“知识好比种子,学生好比土壤,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没有亲切阳光的播种,不会获得丰收!”以一颗之宽容心去交流,以一份虔诚的爱去育人,以一双慧眼去发现那些调皮生“可恶”之外的可爱之处,多去关注那些被冷落的身影,或许你会发现,他们也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TOP
164#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读书笔记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读书笔记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兰本达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小学科学教师中被广泛称道的,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被大家研究至今,我有幸捧起这本书细读兰本达教授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内心甚是喜悦和崇敬。

    历来的教学论都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和怎样教”本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那就是“为什么教”,怎样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来教,但我们恰恰忽视了。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可是不少人总是把这样一个本来统一的概念分开来理解,说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实际上就是说“教书”和“育人”是两回事,“教书”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育人”就是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在兰本达那里,“教书”和“育人”完全是一回事,“育人”才是目标,“教书”不仅仅是进行“智育”,同时又成了育人的手段,而且育在根本上。兰本达不仅找到了育人的根本问题,还找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体系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探究-研讨”教学法。

    和其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样, “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探究。探究就是获得事实、收集事实,是为探究作准备的。但并不是获得经验就结束,还要学生经历“研讨”的过程,要求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思维加工,找出自己新的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大家的讨论不断深化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新概念。这样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结合,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各自都得到发展。

兰本达教授提出“为什么教”是“教什么”与“怎样教”的前提,教学应注重让儿童用已有的认知来同化新知,从而使生活更加积极有益。“探究-研讨”教学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目标取向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学生从现实中学习、共享集体思维,通过集体的影响来完善个人的思维。②重视概念,一是提高概念的水平,二是提高概念的功能,逐步使儿童分散的概念互相关联,形成概念网络。③注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孩子们分享他们的发现时,通常会争相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这一过程使思维活动被“说出来”,而“说出来”的活动又会影响后面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陈述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充满意义。

    兰本达教授还阐述了教师应如何准备、实施探究-研讨”教学法。首先起始点是概念,概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尽管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实物是它的基础。起始概念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对起始概念和与此相关的从属概念含糊不清,那么学生建立概念的希望是渺茫的。第二点是材料,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要精细合理,以便于学生认识一系列与概念有关的现象。第三点是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学生小组中巡视,观察他们做什么,听他们说什么。第四点是研讨,教师要懂得组织研讨的艺术,学会耐心等候,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代替他们作结论。第五步是做记录,在研讨结束后,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重要的东西概括到笔记本上。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一座富矿,需要我们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抓住它的基本特点去理解、去实践,从而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进步。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2-28 14:42:10
TOP
165#

这一周的任务是交流读书笔记。最近期末了,倒也没读过新的、特别指向性明确,关于教育或者科学教育类的书籍。但是,又觉得有时候读书,读的内容倒也不必很刻板去读哪一类,重要的是,能够将一本好书中的思想,内容最好最大地发挥于实践。到底说是求甚解呢?还是不求甚解?这都不重要,关键是看书的人怎么解。
我最近看的是楚辞和易经。
楚辞,一边令人神往,一边又怆然。这样一部典籍,从美学角度出发,极大地培养了人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若单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出发看,给我的感觉是,现在孩子对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着实少得可怜,欣赏的少了,源自内心与自然的沟通和互爱也就少了。后世学者常常将屈原称作是“香草美人”,因为他对自然,对植物动物走着难得的热爱。屈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将君子,君王等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比作是芝兰蕙芷,杜若芙蕖等香草,而他本人也总是用自己热爱的花草装点门楣或者自己,尽管当时有许多人见他奇装异服不能理解。他还很善于观察,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习性都很好地体现在了作品中。自然和人性的养成永远是分不开的。小时候在老家村小上学那一年,路上也总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一年四季有三季能在路上吃到各种植物的果实,冬天还能用蕨茎做成吸管吸食茶花蜜。那是我至今为止过得最最快乐的一年。同样地,我弟弟性格不大好,自从送了他一只兔子几棵树以后,好多了。
实习学校在长沙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每次上科学课,感觉孩子都很厉害,知道许多的课外知识,他们的家长,大多数也都是很有学问或者条件比较好的。唯一让我感觉很不足的是,他们对于真实的自然,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发自内心对于自然的爱,总是少了很多东西。除了科学教育的这一层缺失外,我想,没有真正地接触自然,学习语文的时候,尤其学习古文,肯定也就难以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想到这儿,我倒是觉得,虽然农村地区设备不行,但是大自然却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啊!而身处城市的老师们,也应该有让孩子认识自然的意识和行动,无论能找到的资源有多少,也要尽力让孩子爱上真实美丽的大自然。
易经,一部由来已久的深奥典籍,很多人说读不懂它。可以理解,要读懂易经,最起码要先学会伏羲八卦图,以及八卦如何转变为64卦。易经汇聚了我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易经对人思维,性格的养成,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阐述。里面有许多文字现在都没有了,是死文字,但如果真正用心去参悟它,对人,对事,对自然,对教育的理解会有全新的参解。
TOP
166#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杨淑琴
会议时间:    2015年2月29日星期一20: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魏红春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    点到。
2.    检查寒假读书情况。
张玉莹: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正如袁老师所说,我对自己实习中的角色定位是“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一个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可面临真实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老师,当课堂纪律已经渐入佳境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的高效性成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有以观察为主的《天气》、《我们的身体》单元,也有以实验为主的《溶解》、《声音》单元。如何有效观察?如何有效研讨?如何有效提问?等等,都是值得深思,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4.组长监督论坛发帖情况。没人须完成一篇贴,5天内发给朱玉洁。.
TOP
167#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杨淑琴
会议时间:    2015年1月18日星期一20: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魏红春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    点到。
2.    检查读书情况,组员已读书目:窦桂梅《玫瑰与教育》,刘沛生《无需懊悔——刘沛生科学教育短论选,屈原等《楚辞》,《易经》,《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万物简史》,《科学发现的逻辑》,王晓春点评100个教育创新案例《今天怎样做教师》。
3.    杨淑琴读书心得:这一周的任务是交流读书笔记。最近期末了,倒也没读过新的、特别指向性明确,关于教育或者科学教育类的书籍。但是,又觉得有时候读书,读的内容倒也不必很刻板去读哪一类,重要的是,能够将一本好书中的思想,内容最好最大地发挥于实践。到底说是求甚解呢?还是不求甚解?这都不重要,关键是看书的人怎么解。
我最近看的是楚辞和易经。
楚辞,一边令人神往,一边又怆然。这样一部典籍,从美学角度出发,极大地培养了人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若单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出发看,给我的感觉是,现在孩子对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着实少得可怜,欣赏的少了,源自内心与自然的沟通和互爱也就少了。后世学者常常将屈原称作是“香草美人”,因为他对自然,对植物动物走着难得的热爱。屈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将君子,君王等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比作是芝兰蕙芷,杜若芙蕖等香草,而他本人也总是用自己热爱的花草装点门楣或者自己,尽管当时有许多人见他奇装异服不能理解。他还很善于观察,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习性都很好地体现在了作品中。自然和人性的养成永远是分不开的。小时候在老家村小上学那一年,路上也总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一年四季有三季能在路上吃到各种植物的果实,冬天还能用蕨茎做成吸管吸食茶花蜜。那是我至今为止过得最最快乐的一年。同样地,我弟弟性格不大好,自从送了他一只兔子几棵树以后,好多了。
实习学校在长沙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每次上科学课,感觉孩子都很厉害,知道许多的课外知识,他们的家长,大多数也都是很有学问或者条件比较好的。唯一让我感觉很不足的是,他们对于真实的自然,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发自内心对于自然的爱,总是少了很多东西。除了科学教育的这一层缺失外,我想,没有真正地接触自然,学习语文的时候,尤其学习古文,肯定也就难以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想到这儿,我倒是觉得,虽然农村地区设备不行,但是大自然却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啊!而身处城市的老师们,也应该有让孩子认识自然的意识和行动,无论能找到的资源有多少,也要尽力让孩子爱上真实美丽的大自然。
易经,一部由来已久的深奥典籍,很多人说读不懂它。可以理解,要读懂易经,最起码要先学会伏羲八卦图,以及八卦如何转变为64卦。易经汇聚了我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易经对人思维,性格的养成,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阐述。里面有许多文字现在都没有了,是死文字,但如果真正用心去参悟它,对人,对事,对自然,对教育的理解会有全新的参解。
4.    周翠心得:我最近看的书有两本,一本是透过镜头看世界系列的《植物之美》,还有一本是《万物简史》万物简史是介绍科学史的,从宇宙的起源到物种起源,从量子到星球,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程度不深,应该算青少年科普读物。植物之美就类似于一本植物图鉴,会介绍植物的生长区域,生物学分类,背负的神话故事,花语这些。寒假计划看《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有王晓春点评100个教育创新案例《今天怎样做教师》。
5.    朱玉洁心得:“无须懊悔”这个名字读来就很有意思,原来是拿了书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作为书名。本是针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实验失误而谈的,实验失误了,当场还可以补救,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要求教师有个好心态。科学课堂教学如此,我们老师的自身教学观念也应如此,慢慢来,把缺陷一点点补救。
黑格尔说,当思维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出毛病的总是思维这一方。套用一下,恐怕也可以说是当教育和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出毛病的总是教育这一方。只能让教育去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让社会来迁就教育。
自然教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教什么”(内容)和“怎样教”(教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非得首先解决“为什么教”(目标)的问题不可。从“为什么教”出发来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平时,我们在备课、评课的时候,往往总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上抠来抠去,很少注意隐藏在方法背后的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就很难取到好的效果。
自然教学中的“1:1”现象(即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言次数之比)认为要研究如何通过材料进行指导,研究指导好学生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也就无须教师不断提示“启发”了。课上需要注意收集来自同学的信息,一是同学间的思维水平大致相近,容易接受和加工;二是它没有“权威”的光环,对学生来说不存在独立思考的心理障碍。只要我们真心放手让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形成概念,学生听了同学的意见就不会是简单的存储了,而是把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认识去比较,也就有了心理学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可以用过河作比方:“前面虽然没有桥,但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上一块大石头,再让孩子们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孩子们找的石头,走的路,都各不相同,但方向都向着老师,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了跟前了,老师再跳上一块大石头,让老师再到这儿来。这比一、二、一,齐步走要显得乱,但乱中有不乱,目标一致,只是各人走的路线不同,适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体力好。胆子大,两块石头,一蹦就过去了;也有的孩子体弱、胆小,要多找几块石头一块一块走过去。还有的可能滑下水去,这时老师就要把他拽上来,保证他不会淹死。过河的过程中, 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摔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
我们每一节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 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学了什么,学生就对什么感兴趣了,就爱上它了,就迷上它了,下课之后虽然没有给他布置作业,也很高兴地自己就去搞起来了,这就扩大到日常生活里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了。”
那一套套的系统科学知识是“科学”的成果,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这种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的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
例如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这和获得自然知识一样,开始总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的,干的过程中就会发生观察活动的事实,然后再引导他们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步骤不对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就出来了,他们也就渐渐会观察了。
对小学生来说,即使是知识也不能灌输,而要让小孩子先捣鼓捣鼓,认识认识,把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语言发表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的知识他不用去背,也不用去记,一辈子都忘不了。
自然教学不是“教给儿童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这样孩子在以后碰到问题不是去依靠别人、依赖本子,而是去捣鼓它、研究它。而这些,正是使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以前,我们总以为只要用自己的“一桶水”一滴一滴地灌给学生就算是教学。不对了!学生需要“水”,但这“水”不应该是从教师摆在面前的“桶”里舀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大海和山泉中取来的。也就是说,要形成我们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质,知识不能简单地拿来,而更要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的加工过程去获取,因此,教学就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将得到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直接“栽苹果”的办法是没有的,一定要先栽树,让它长枝、长叶,如果认为我们要的是苹果而不是枝叶,就把它们砍掉或不去培养,鲁迅说了:“删夷枝叶的人,绝对得不到花果。”
虞相如心得:我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这是村上唯一一本“写自己的书”,讲述了他与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的故事,书本结合他人生经历,写出了哲理的味道,值得读,耐读,重要的是,我感觉村上许多观点和我附和,从15岁我开始读他的书,推荐给大家。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村上。
寒假任务:阅读一本有关科学教育的书籍并写下1000字读后感。1月份简报制作:杨淑琴,二月份简报制作:朱玉洁。

.
TOP
168#

<时间简史》读后感
寒假下载了一本好书——时间简史。说它是好书,是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宇宙。然而,经常引以“科学工作者”自居的我只能实力揉揉眼看看,别提头皮有多硬了,看了好久,越看到后面越看不懂。不过,似懂非懂总比没看过要强,只是不要满世界自以为是地吹牛逼罢了。
《时间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大作,尽管目前有许多人(甚至他自己)也还对有些东西不太确定,但人们仍旧不能否认这本书的价值。来不及感动史蒂芬霍金的人格魅力,先看了再说。
所谓宇宙,不过有关于两种事物:空间,时间。
我曾经带着小学的孩子看过一个纪录片,名字叫什么已经忘记了,好像是《宇宙大爆炸》。纪录片中有讲到,科学家目前主要依靠光谱仪分析到的光谱测算地球与外星系之间的距离。光谱仪有两个极端:红缎和紫端。如果外星发出的光谱被光谱仪接收到而且是朝光谱仪的紫端移动,就说明这颗星距离地球越来越近。但如果是朝红端移动,那就说明这颗星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当科学家利用光谱仪对宇宙中的星系进行观察时,发现了一个惊人而有趣的现象:所有星系发出的光都在向红端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更有意思的是,距离地球越近的星系移动速度越慢,越远的速度越快!。。。。这一系列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对宇宙的假想,即:宇宙是不断在膨胀的。霍金认为,宇宙是没有边界的,是无限的,所以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作是宇宙的边缘,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做是宇宙的边界。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于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平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所以它们也有自己的速度。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这一说法的提出,倒着实是满足了前几年我在看穿越剧时做过的穿越梦。然而,这一切要是真这样简单就完美了。关于时间空间,《时间简史》讲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霍金讲了许多他的理由和推论,可是我一个也没看懂,基本上能稍微了解的就是这些了。
上个学期,我国首枚暗物质卫星“悟空”发射旨在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很多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我们能感知到观察到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物质”,但是,人的眼界和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了解到的物质只是宇宙中很少的一部分,还有一大步分物质人们根本感知不到,但是它的力量和作用十分强大,我们称它为“暗物质”。(这里我想了想,据说我们都生活在三维空间,难道暗物质是其它n维空间的东西吗?表示疑惑)近期,引力波的证实也闹得沸沸扬扬,看来,国民对科学的热情还挺高的!所以未来的科学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啦!
《时间简史》算是霍金的呕心沥血之作了。我至今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文里的霍金“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手指还能活动。。。。。。。”他不仅乐观,而且还很聪明。人们尊敬他和他对抗病魔的坚强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他对科学的献身和他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人太可贵,太少,但他却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地活着,燃烧了他所有的生命。
TOP
169#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   2015  年 6  月 8  日 ~  2016  年  5 月 16 日 (共 47 周)
系(部): 教育科学系          指导教师:莫敏
班级:     学生姓名:
一、选题背景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及“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人们开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逐步提高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未来科学素养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逐步重视,积极推进小学科学教育。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科学教育现状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培养出的人才普遍理论能力强,但整体实践水平较弱,教育者推进和研究“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研究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儿童在小学阶段,有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喜欢动手,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物体,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体验科学过程、迅速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做中学”作为一种有效,有趣的科学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课标》,以“做中学”为指导,旨在研究一条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做中学”的科学探究方法方法,对丰富小学科学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为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由于科学教育事业的崛起与发展,现今对小学科学老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成果也能成为小学科学老师教学方式参考。
三、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先生提出“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教育理念大力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实践中获得了广泛认同。《课标》倡导的科学教学理念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内涵一致。2001年,我国教育部及科技协会共同倡导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做中学”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做中学”强调以学生为原则,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性、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做”为主的科学探究,通过眼、心、手、脑、行、知、学、创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探究型学习模式宗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做本课题方面的研究,已有资料表明:在国内,2001年教育部、科技协会倡导、发起、推动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这项计划是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计划。1969年,台湾实施了科学教育长期发展计划,规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 “做中学”在国内目前尚起步。而在国外,英法日美等国,20世纪中已颁布一系列系统的科学教育计划逐步改革。
以下是 “做中学”应用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统计
            表 1      力学实验统计表
册数    单元                实验名称    
九册    运动与力    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2、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3、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4、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5、用气球驱动小车  
6、认识弹簧测力计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8、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9、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10、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11、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1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13、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14、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15、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十册    沉与浮    1、    观察物体的沉浮:
2、    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    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5、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
6、    小瓶子沉浮实验
7、    感受浮力的实验
8、    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9、    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0、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1、    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2、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3、    做液滴加热实验
14、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5、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6、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十册    时间的测量    1、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2、    滴漏实验
3、    设计制作水钟    
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的能力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4、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
5、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6、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用纸拱做实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    
7、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8、模拟“钢索桥”  用纸造一座有一定大小和载重能力的桥。    
十一册    工具和机械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3、用杠杆尺做实验  
4、  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  
5、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6、 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
7、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8、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9、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10、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国内各版本中教材许多实验需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改进,对教师来说,改进的过程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但不难看出,“做中学”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上相当广泛。对学生来说,“做中学”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也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和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四、主要内容
论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中主要研究在小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指导教学,通过文献的研读,教学经历及调研总结出相关的原则、策略,以此展开相关的实践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方式指导教学。
五、预期目标
    论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主要从“做中学”的综述及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的原因和现状入手,总结在小学科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运用的策略,找到出行之有效的“做中学”教学方法,以此展开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实践中正确有效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六、研究思路
严格按科学研究的准备、实施、总结等几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准备阶段:查阅文献,根据专业特点申报选题意向,确定论文指导老师;实施阶段:论文小组召开会议,在老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开展研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完成论文初稿;总结阶段:修改论文,上交定稿,完成答辩。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及学生的调查以及访谈,课堂观察,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形成理论基础。
八、参考文献
[1] 卢苇.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期刊,2004(24).
[2] 周美华.“做中学”科学教育探究[J].小学时代,2006(21).
[3] 钟晓舒. “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变革[J].科技风,2012(17).
[4] 黄爱民. 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小学时代(教师),2012(11).
[5] 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7)
[6] 李丹.小学自然课程教学中学习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7] 丁邦平. 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2001(08)
[8] 何克抗等.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论课堂教育技术之正[J].开放教育研究,2007(04).
[9] 陈有志.探究性学习与小学科学课程结合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2012(06).
[10] 田澍.运用探究性学习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04).
[11] 顾伟刚.运用科学实践提高科学教学效果[J].小学科学下半月刊,2013(11).
[12] 吴生.运用科学探究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信息与教学探索,2011(04).
[13] 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
[14] 郭立丰.让实践真正服务于科学教学[J].科学教育,2008(02).
[15] 柯淑君.发挥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学习的作用[J]. 新课程(下),2013(06).
[16]张建伟;孙燕青.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4).
九、进度安排
1.资料收集:2013.7.1—2013.9.30  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
2.整体构思:2013.10.1—2013.12.31 根据收集资料,整体构思
3.论文选题:2014.1.1-2014.1.18 选定题目,形成基本观点
4.论文开题:2014.1.19-2014.2.21 提交开题报告
5.论文一稿:2014.2.22-2014.3.22 根据提纲,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6.论文二稿:2014.3.23-2014.4.15 认真修改初稿,完成第二稿
7.论文三稿:2014.4.16-2014.5.6  在第二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成第三稿
8.论文答辩与评定:2014.5.7-2014.5.13
十、论文提纲
“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Abstract
一、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学习“做中学”    
2.“做中学”教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2.有利于科学教师良好组织课堂教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者的年龄与智力水平
(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    
(四)学习材料的特征    
(五)学习情境的多样性    
(六)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教育理论的运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缺乏正确指导和系统的学习材料    
2.教师对学习“做中学”教育理论重视不够
3.主科教学任务重,压力大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教学的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科学学习的的产生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为“做中学”学习方式提供可行性条件    
3.根据“科学六要素”,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做中学”教学的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2.激发探究欲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5.推理分析    
四、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年   月   日
教研室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系(部)审批意见:
TOP
170#

四年级上册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1、常见的天气有(                )(                  )
(                 ) (               )请用文字和符号表示出来。
2、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请你在右边画出八个方位图,并
用箭头表示出南风和西北风风向。
3、水中的(           )慢慢(            )最后(           )
并且(            )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4、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有(            )(           )(          )。
5、声音是由(             )(               )产生的。
6、声音是靠(          )(          )(          )传播的。
7、我们的耳朵是由(          )(          )(            )(          )(          )(         )几个部分组成的。        
8、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物体的(           )有关。
9、    人的身体是由(     )(      )(        )(       )四个部分组成。
10、    人体的骨骼是由(         )块骨头组成。
11、    运动器官包括(        )(         )(          )三个部分组成。
12、    呼吸器官包括(      )(       )(       )(        )和(       )
13、    肺的主要作用是进行(             )交换。
14、    为什么加快运动呼吸也会加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