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t一步一脚印 [复制链接]

251#

 

      这次到杭州学习,我们还进行了《探索宇宙》一课三讲,一节课是徐特徒弟孙老师上,另外两节是我们广州的陈老师和许老师上。刚听说要上这课时真的楞住了,这课我们往往是用视频解决的,而这次是要让这课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上,真的很有难度。正是难上的课才会给人更大的启发,先来说说三节课的教学思路:


《探索宇宙》执教:孙海洲


教学思路:


1.用花、海螺、多肉植物、鹦鹉螺、松果、仙人球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分析(提示:花瓣排序、叶片的排序、松果的纹理、螺壳的纹理去分析)


为什么自然万物会长这样?古人抬头看天空,想到了什么?(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天空,粘贴在黑板上)


2.(出示梵高的星空图)人类对天空的想象都一样的,怎样去探索天空呢?


3.介绍航天器、望远镜,并介绍重要科学家


4.宇宙有什么特点?(很大+运动=宇宙)什么是光年?


5.播放视频介绍宇宙的组成、恒星的一生、中子星的一生、100亿年后的太阳、黑洞


6.联系开始的动植物有什么共同点?绕中心运动


7.拓展:这些运动方式会影响到地球吗?会影响到地球上的生命体吗?它们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从哪里找到答案?



《探索宇宙》执教:许广玲


教学思路:


1.杭州在哪?中国在哪?地球在哪?有比银河更大的地方吗?宇宙有多大?


2.介绍天体系统


3.什么是恒星?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本身会不会有变化?


4.恒星的一生是怎样的?学生分组看视频然后写出恒星的一生,接着粘贴。


5.学生介绍


6.介绍恒星一生、宇宙的结构


7.播放视频介绍宇宙


8.任务三:人们是怎样发现这些星系及恒星的变化?哪些人类发明的探索宇宙的工具


9. 对于宇宙还有什么感兴趣的可以通过qq和老师联系



《探索宇宙》执教:陈莹


教学思路:


1.播放哈勃望远镜拍的宇宙图片、介绍哈勃望远镜


2.播放视频介绍探索宇宙的历史


3.小组讨论: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介绍宇宙的组成


板书:天体系统组成  最重要个体:恒星


4.小组看资料、视频恒星如何变化,画出变化示意图并判断太阳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5.展示、交流


6.介绍恒星的一生。太阳处在哪个阶段?


7.你对宇宙有什么新认识?



      三位老师先说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孙老师的观点是:不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要找寻事物本质的方法。怎样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从学生身边的入手,再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大,宇宙的运动,联系到是生活中的现象。许老师的观点是:学生看的宇宙方面的书可能比老师更多,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反应。一节课能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多是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方式。现在的认识都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如果有新工具的出现,可能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陈老师的观点:侧重于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接下来是听课的几位老师进行议课。


徐闻音老师:


     本课目标:宇宙很大、。。。。目标的作用是前进的作用、方向的作用。什么的目标能实现的?制定目标时具体、可操作。例如“宇宙很大”这个目标不具体,光年就具体。宇宙运动,具体的是螺旋。什么操作能完成目标?详略得当。选一到两个目标,有动有静。小孙老师重点目标放在天际运动,用视觉冲击力大的视频。许老师放在恒星一生,让孩子自己归纳。面面俱到只能平淡。选一两个点教学,使教学质量最大化,使学生心情愉悦。


    选择这个内容是在学生身边但我们触摸不到,诱惑力大。这节课的终结目标是有兴致、想象,而不是知识性的目标。选择这节课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认真去过一次你就会充满乐趣。


 


徐绪标老师:


      小孙老师的课很有激情,重视认识过程中自己的体验,教育反刍。孙老师用螺旋的物体引入,许老师用地理位置引入,陈老师从观察者、观察工具、图片引入。这其中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学生都喜欢看视频,不存在纪律问题,在40分钟有效的视频如何筛选与依据。小组阅读看什么?看的中间有什么指导?帮助?四个人看得结果一样吗?(非常不一样)


     另外徐老师还提到几个问题:材料的阅览与讨论,电子课件时代中板书的作用,教科书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课后是否可以让学生出练习题来相互检测学习效果。最后徐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


 


胡主任:


     对难上的课、知识储备不够的课我们常常会避免,今天我们勇于把这样的课拿出来上很好。


     教学设计要从线性(学生根据老师预设去走)到非线性(蛛网型),另外学生可能都知道的课怎么上,课前阅读书籍整理出ppt,课堂上教给其他同学,促进相互学习。


 


柯老师:


     教材、目标、学生前概念、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宇宙首先有通感,这是学习的前概念,让学生说说你对宇宙是怎样的,暴露他们的前概念。通过视频资料学生能感受到宇宙的大和宇宙的运动(就让学生看视频是比较难让马上提炼出要点的),最后你想知道什么,这就涉及到探索,如何探索,带出人类探索的历程。



      孙老师的教学思路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徐特的阐述让我更明白用生活中螺旋状的事物贯穿整节课的用意,因为学生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用他们能触碰到的事物来开展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螺旋状的植物和动物与宇宙的联系我也真的没有想过,这样的联系很有意思。另外徐特提到怎样使抽象化的目标具体、具操作性,我们应该选取哪些目标来达成也是值得我以后备课注意的。


    边听这三课时我边在思考,我觉得这节课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于学生的矛盾点、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来开展教学。学生对宇宙这个内容是有所了解的,我是同意柯老师的做法,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宇宙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是模糊的,这就是教学的起始点——宇宙的结构可以由此展开。当然胡主任说的也是一种教学思路,让学生课前先学然后在课堂上互做小老师。我觉得三位老师都利用了学生的矛盾点——太阳是恒星,它是不变的吗?但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我觉得这三节课都没有很好的突出,徐特说这节课的终结目标是有兴致、想象,而不是知识性的目标。我对几个学生进行了访谈,我问他们对宇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说黑洞、未知星球、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如果课的最后能把这些内容稍作介绍将能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更大的兴趣。


     许老师和陈老师在这节课上都用到了广场舞的视频机,让小组来看视频并整理出恒星的一生,我觉得这个视频机挺好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来看视频,也可重复看,但正如柯老师说的让学生看视频是然后马上提炼出要点的是挺难的。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还是有些距离。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52#

原来司徒是到我们学校来学习的“广州名师班学员”啊!可惜那天没能过来。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53#

 

                       我和“创客”的初次接触


                              ——记广东省第一届创客教育论坛活动感想


 


 


      去年开始听说“创客”这个词,觉得那是高大上的事物,应该是初高中生、大学生才有能力做得事。今年“创客”再次进入我的视线缘于吴向东老师带领学生做的一些创客作品,我开始关注“创客”,但“创客”究竟与“做中学”、与stem有什么不同呢?“创客”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刚好吴向东老师工作室承办了广东省第一届创客教育论坛,于是就有了我和“创客”的首次接触。


       第一届的创客教育论坛没有先让专家们对创客进行讲座,而是先让我们观摩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直观向我们呈现什么是创客。观摩的课例是《小电机创意设计》,卢宝生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很简单,振动电动机、LED灯、纽扣电池、各种形状的泡沫,任务就是制作一个创意小电机。学生在讨论、设计、制作过程中都很投入,他们做出来的作品真的让人意想不到,很有创意!原来这就是创客,这时我觉得创客很草根,我也可以做,我正在教四年级《电》单元,完全可以用这些低廉的材料让学生做出这些有创意的作品,关键是技术难度不高。看着学生的作品我觉得创客很有意思,真的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在生活中,能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实施,而不仅仅是知识与应用割裂,这就是学习的意义所在。我觉得林君芬博士对这课的点评很到位,创客唤醒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创客过程中学生一直沉浸在其中,他们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制作出作品并获得成就感,其实在分享大家的作品时还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改进,继续去创造。


      下午三位专家的讲座让我从模糊走向清晰,不需要太过在意“创客”这个词,我们要做的是把知识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是多么有意思、有挑战性的活动啊!创客其实是兼容了“做中学”和stem,但创客更突出的是创造性,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在和创客的初次接触后,让我挺有冲动带领着孩子们来做小创客,原本打算在上完《电》单元让学生做电路房间,但现在发现电路房间太没意思了,我想让孩子们做出一些关于电的创意作品,期待着看到精彩的创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5 15:38:51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54#

每次亲自参加考察学习,都能大开眼界,这种感觉很棒!
TOP
255#

       2016.1.13参加了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模拟上课比赛,模拟上课不同于说课,是模拟真实上课的过程但没有学生参与,13分钟内模拟上完这节课。比赛是提前两周告知课题,我抽到的课题是六上《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在备课过程中先找来了送审稿的课程标准来看,发现只有两句与本课相关“植物能适应环境”“动物能适应环境”,然后再看教参和四、五年级的教材,看看哪些地方是与本课有关联的。最后写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针对这些材料,我先拟定了两个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用生活在水中的穿戴设计作为主线贯穿,希望用复杂的情境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典型的鱼身体结构与环境关联的分析,再到其他动物和植物的分析。第二种思路是从前面的课校园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引入,然后分析这些动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环境的关联。在集备时大家觉得不应该从单一的动物开始分析,立脚点应该是“从众多的事实中让学生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这一点在比赛中是得到评委的认可的。所以课的设计一开始是呈现三种环境中的多种动植物让学生进行配对,然后再具体分析两种植物的叶和另两种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与环境相适应,重点是放在对三种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这个环节,突出不是一个明显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而是多个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这是学生的迷思概念所在)。最后用纺锤形模拟实验来再次验证该结构对环境的适应。
比赛当天是13个选手同上一课,其中有两位选手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一位是用“丹顶鹤是生活在松树林还是生活在沼泽地”这个问题作为引入,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来进行分析,通过找资料寻找证据来证实(动物信息和环境信息),然后就是比较北极熊和企鹅的身体形态结构,仙人掌和香蕉树的根茎叶。这个设计的出彩之处在于不仅要分析形态结构还要分析生活习性来判断适宜生活在哪里,然后通过学生的举证来进行思辨。这样的设计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建构概念。
       另一位选手的优胜处在于化难为简,另外对模拟授课的形式拿捏得好,让人听得很明白。这位老师的设计是先从鸽子和另一种鸟身体的各部分比较然后到啄木鸟的脚和青蛙的蹼特点,然后进行模拟实验(爬树干、在水中游)。最后是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
课后和一些评委交流一下,发现我在讲述过程中有两处出现了科学性的表达“为了适应环境。。。它有。。。。。”,另外评委们觉得这课不是学习鱼和鸽子的形态结构特征,没必要去纠结那些学生不易懂的东西(纺锤形),主要是摆出更多的事实,所以模拟实验完全可以不做。另外金鱼是人工饲养,选这个作为例子不适合。评委们认为教学目标要定得准确,活动围绕目标展开就可以,至于用什么活动是没问题的。
      经历了这一次比赛,我觉得先要从课标中把握住本课核心建构的概念,然后再去思考有什么活动适合,而不是被教材限制了,只是想怎样完善教材,我们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自己去编排活动。很感谢这个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尤其是一开始思路的调整给了我很多启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TOP
256#

国培第三年的培训与东莞的全国科学教育会议结合在一起,听了专家讲座和名师上课,收获很多,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专家讲座指引方向
      郝京华教授的讲座《从科学探究到工程实践》真精彩,有以下三点我觉得
值得关注:1.美国新一代标准的核心提到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三股绳扭在一起。2.对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包括资讯通讯科技素养、思考与学习力、能处理与分析并评估资讯的准确度、进一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组织资讯成为有用的知识。3.如何处理科学、工程、技术三者的关系:让科学研究真正带有“探究味”,给非良构问题的探究以“一席之地”,用工程实践的思路改造知识的运用环节。
    《stem 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周建中老师的讲座很有激情,讲座中有两部分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如何设计科学课程中的stem 活动。1.吸收工程与技术活动的思路和方法。2.善于发现身边的工程与技术问题,综合stem的多种视角。3.实现科学探究向stem的转变。如怎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的科学问题,改为怎样让房子更保暖的工程问题。又如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科学问题,改为怎样制作一个保温杯的工程问题。二、stem 课程六大特征。1.包含s.t.e.m四个要素。2.以工程设计过程为导向。3.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4.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实践。5.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对我而言,我觉得最难是把科学问题转化为工程问题,并且课程的设计也是一个难题,现在还是停留在活动阶段,如何从活动走向过程,还需继续努力。
二、        名师上课拓宽思路
      曾宝俊老师的《第一节科学课》用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这节课四个环节:了解科学家的性质、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开展工作、观察竹蜻蜓的叶片、玩竹蜻蜓及学习记录竹蜻蜓外形。这节课曾特安排80分钟。我对这课有以下看法:1.玩得太理性就没有了趣味性,不符合一年级年龄特点。2.科学研究方法不是一节课能让一年级孩子明白的,是每节课慢慢渗透。3.如果思路倒过来是否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先活动,活动后再和孩子们总结用到的一些科学方法,然后再和孩子们说科学家是怎样工作。
      吴向东老师《海豚是鱼吗》这课是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然后让学生写出鱼类及哺乳类的关键特征,最后对照这些特征判断海豚是不是鱼。当学生弄不清什么是关键特征时,吴特出示了视频资料让学生再次明晰什么是关键特征。吴特课后说课:进行逻辑推理时先要把概念界定清楚,所以要先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进行严谨科学判断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考过程。批判性思维就是要用确凿的证据去质疑。在我看来这节课的重点不是知识点的达成,而是思维方法的培养,吴特的教学思路我是认可的,但在让学生写出关键特征前应该提供资料而不是后面再出示,因为没有证据支撑的讨论难以突破思维框架,所以支架要提前给。另外刘绍江老师也说得很对,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有时候在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待放低些,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人放开手脚去教。
      南京玄武团队打造的stem课《博物馆之夜》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围绕做一个博物馆安全防盗系统工程问题,构造一个真实生活的经验情境,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该项目总课时10课时,前面3课解决了光的反射、设计与搭建模拟环境、组装报警装置。本课为第4课,采用“进攻破解”的方式进行测试,获得修改完善设计的信息。真正是解决真实问题的stem课程。指导老师冯凌老师说他们设计的课程具有开放性,体现在任务设计有明确的目标但迷糊的任务路径;内容安排以学生为依据;课时灵活安排;器材准备是多样性。如果孩子们经过长期这样课程的学习,综合素养会大大提高。吴同学问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复制回学校上吗?我觉得比较难,就是那个支架我都不知道如何订做,所以学别人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
     《种子的传播》是一节很有亮点的课:1.用建模来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概念。以往这课大体的上法是先观察各种种子的特征,然后推测它们是怎么传播的,孩子们在观察时有些特征容易推测出传播方式,有些则较难。而本课是把思路倒过来,先让学生带着任务(让种子传播到更远)制作模型,然后找出自然界中这些植物种子的原型。通过建模学生就更清楚植物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这些结构与功能怎样相适应。在建模过程中也渗透了stem 理念。2.学生在本课的交流非常精彩,一个小组陈述完就会问大家有什么疑问,然后再对同学的质疑回复,看得出孩子们平时交流习惯训练有数。但如果在设计方案时讨论的时间缩短一些,放更多时间在找原型的环节与分析上就更好了。3.课前微课与课后拓展微课都起到铺垫与延伸的作用,不过信息化在这节课用得不充分,制作好模型就应该让学生拍照分享,相互评价。交流会更充分。另外说说一些小想法,感觉有些地方老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亮点进行引导,有以下问题学生是不清晰的:种子的传播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当种子没有适合的条件时它就靠自体传播,也有传播不远的情况。
最后编辑stm21 最后编辑于 2016-11-30 21:57:45
TOP
257#

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了,希望这个学期我有更多的时间上论坛,把点滴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明天就上开学第一课了,四年级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有5个内容:1.常规(无规则不成方圆,还是让孩子们再次重温课前、课中、课后的常规)2.小组评比规则及科代表重选(小组评比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手段)3.学习回顾(便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4.新教材导读(让孩子们了解新学期的内容)5.布置实验材料准备作业(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材料及实验让学生提前准备或下水实验,为正式学习作准备)
QQ截图20170212171011new.png (, 下载次数:0)

(2017/2/12 17:10:57 上传)

QQ截图20170212171011new.png

最后编辑stm21 最后编辑于 2017-02-12 17:10:57
TOP
258#

积累了这么多材料,却知之甚少,看来确实需要打打广告.
TOP
259#

细心的好老师。
TOP
260#

今天上六年级开学第一课,这个年级从2年级带到现在,我的开学第一课他们听了9次了,这第10次本来不想上,因为大家都有了默契,大家都了解彼此,但在正式上课前需要有一节热身课和收心课,所以就还是上了这开学第一课。课上由两个问题“你想怎样上这第一课”“你喜欢听怎样的第一课”展开,接着学生的回答,我就把讲台让给他们来讲这第一课,当然我有ppt提供给孩子做参考讲解六年级下学期的课我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把讲台多让给学生来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