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t一步一脚印 [复制链接]

221#

在上完第一课和第四课后,才上第二课《天气日历》,感觉这样调整顺序更便于孩子们去记录天气。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2#

 《天气》单元教学反思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044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3#

我主持的一个区级课题在上个学期进行了开题,是关于课堂交流研讨策略的,这个学期打算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作为课题的研讨课,下面是我两次试教的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014.9.29)

 

     一、教学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四上内容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使用过滤的方法,认识溶解和不溶解不同,以发展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现象平时生活有一定接触,比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不过一般学生会把“溶化”或“没了”、“化了”等来当作溶解,即使是说“溶解”的,也不清楚“溶 解”的概念。并且有部分学生认为水的多少和搅拌的次数是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的关键。

学生对溶解现象更关注的是溶解的结果,而忽视物质的颗粒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他们在解释溶解现象时往往是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进行解释。

    三、设计理念

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建构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认为不需要在本课就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大部分现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记录并描述颗粒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在交流研讨中逐步建构“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为此,我想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课堂结构尽可能简约,集中学生的关注点,把食盐、沙和面粉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大活动并把过滤实验放在下一课。

2、通过“图+文”引导学生观察颗粒的变化过程。

3、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用证据来解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一些区别。

   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初步初步形成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并初步形成“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六、教学准备:

   1、每组需50ml烧杯3个,分别放等量的水。 

   2、玻璃棒3根,抹布一条。

   3、装有等量的有标签的食盐1、沙子2、面粉3的小纸包。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故事导入

1、(课件)把盐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吗?今天这些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根据生活经验描述盐在水中的变化。

2、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板书学生的关键词——颗粒)

2、如果我想知道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我们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说明呢?(引导学生观察颗粒大小的变化)(板书:颗粒)

3、(课件出示记录表)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盐和沙在水中是否会溶解,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刚倒入水中、搅拌20圈、30圈、静置一段时间的现象并用文字解释是否溶解了。完成前面的记录后可以出来老师这里拿面粉进行后面的实验。所有实验进行完就把材料放入抽屉。

4、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指导。

5、交流研讨(课件出示提纲):

1)我们观察到盐颗粒在水中的现象是。。。。。。

2)我们认为盐能(否)溶解在水中,原因是。。。。。。

3)溶解是。。。。。。。。

(板书:颗粒看不见  没有沉淀)

1、说出对“溶解”的理解。

2、思考在实验中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了解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内容。

 

 

 

 

 

4、分组实验。

5、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解释食盐和沙是否溶解。

通过提问暴露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接着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更能展现他们要表达的东西。

 

 

 

 

 

先对食盐和沙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总结出溶解的两个现象。

三、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通过刚才的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的共识: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那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下面我们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把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副板: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能   不能)

2、交流研讨(课件出示提纲):

1)我们观察到面粉颗粒在水中的现象是。。。。。。

2)我们认为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原因是。。。。。。

(板书:学生的想法)

1、粘贴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

 

 

 

 

 

 

 

2、各小组发表对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的想法。

让各小组粘贴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一方面是让刚才实验的一个结果汇总更好地可视化了,另一方面则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对“面粉能否溶解”的研讨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出对溶解认识的进一步需求。

四、总结我们的认识

1、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下节课我们将会用其他实验方法和其他实验材料来获取更多溶解的认识。

2、今天我们知道了像食盐在水中。。。。。叫溶解。

总结这节课对溶解的认识。

小结对“溶解”概念新的认识,引发新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

         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能       不能 

 

 

学生记录表: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食盐颗粒的变化过程(画图)

倒入水中     搅拌5圈     搅拌10圈    静置一段时间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吗?证据是?

 

 

沙颗粒的变化过程(画图)

倒入水中     搅拌5圈     搅拌10圈    静置一段时间

 

 

 

沙能溶解在水中吗?证据是?

 

 

什么是溶解?

 

面粉颗粒的变化过程(画图)

倒入水中     搅拌5圈     搅拌10圈    静置一段时间

 

 

 

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证据是?

 



回看录像后,特别有以下的感觉:


1、通过提问学生:要关注什么才知道是否溶解?希望学生能回答出颗粒,这其实是很难的,首先学生就只关注溶解的结果而忽视过程,所以他们就不会想到要观察颗粒的变化,反而会去想观察水是否变颜色这些其他的事情。而为什么要记录4个变化过程学生不清楚目的。

2、实验用了17分钟,交流研讨用了10 分钟。在10分钟里老师讲了很多话,引导表达的有6次、引导回应的有2次、追问的有5次、提问3次、作出解释1次。在研讨中感觉老师很多牵扯着学生走,其实记录纸已经提供了支架,所以在引导表达和回应方面可以节省时间,老师应该在学生表述不清楚和关键问题时追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2 22:20:41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4#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014.10.10)

 

     一、教学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四上内容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使用过滤的方法,认识溶解和不溶解不同,以发展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现象平时生活有一定接触,比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不过一般学生会把“溶化”或“没了”、“化了”等来当作溶解,即使是说“溶解”的,也不清楚“溶 解”的概念。并且有部分学生认为水的多少和搅拌的次数是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的关键。

学生对溶解现象更关注的是溶解的结果,而忽视物质的颗粒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他们在解释溶解现象时往往是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进行解释。

    三、设计理念

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建构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认为不需要在本课就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大部分现象,应侧重引导学生关注、记录并描述颗粒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在交流研讨中逐步建构“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为此,我想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课堂结构尽可能简约,集中学生的关注点,把食盐、沙和面粉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大活动并把过滤实验放在下一课。

2、通过“图+文”引导学生观察颗粒的变化过程。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研讨,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用证据来解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一些区别。

   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初步形成并说出“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做出自己的解释。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做出有依据的判断并初步形成“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六、教学准备:

   1、每组需50ml烧杯3个,分别放等量的水。 

   2、玻璃棒3根,抹布一条。

   3、装有等量的有标签的食盐1、沙子2、面粉3的小纸包。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故事导入

1、(课件)把盐倒入水中,盐会有什么变化呢? 

2、面粉、沙倒入水中又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根据生活经验描述盐在水中的变化。

2、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暴露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

二、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如果我想知道物质在水中会不会有变化?是否溶解了?我们需要记录什么现象来说明呢?(课件)

2、(课件)讲解实验步骤。

3、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指导。

4、交流研讨:

1)盐和沙颗粒在水中的现象是?

2)盐颗粒到哪里去了?沙颗粒呢? 

3)它们溶解了吗?

4)什么是溶解?

(板书:颗粒看不见  没有沉淀)

1、 思考在实验中

需要收集观察和记录什么来说明是否溶解。

2、 了解实验过程

中需要记录的内容。

3、分组实验。

4、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解释食盐和沙是否溶解。

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更能展现他们要表达的东西。

先对食盐和沙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总结出溶解的两个现象。

三、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通过刚才的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的共识: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没有沉淀的现象,叫溶解

2、那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组的面粉拿出来观察,并派一个代表把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交流研讨:面粉溶解了吗?证据是什么?

 

 

 

 

1、观察静置后的面粉并粘贴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

2、各小组发表对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的想法。

让各小组粘贴对面粉的溶解情况判断结果,让各小组的想法汇总更好地可视化。

在交流研讨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出对溶解认识的进一步需求。

四、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在下节课我们将会用其他实验方法和其他实验材料来获取更多溶解的认识。

2、今天我们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在水中。。。。。叫溶解。

总结这节课对溶解的认识。

小结对“溶解”概念新的认识,引发新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

         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能       不能 

 

 

学生记录表: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食盐颗粒的变化过程(画图)

倒入水中     搅拌20圈    搅拌40圈    静置一段时间

 

 

 

 

食盐       (能或不能)溶解在水中,证据是                          

 

沙颗粒的变化过程(画图)

倒入水中    搅拌20圈     搅拌40圈    静置一段时间

 

 

 

 

       (能或不能)溶解在水中,证据是                            

 

什么是溶解?                        修改后:

 

 

把面粉倒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面粉颗粒。

思考: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证据是什么?

 

 

以下是我回看录像后的感受:


1、“颗粒”的概念还是有些强加给学生,并且这个词出现得有些突兀。

2、“怎样才算是有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是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前后的颗粒的状态。而学生回答是“越来越小”,然后为了达到目的,老师继续追问“怎样才说明变小了?”其实这里完全可以画出几个示意图说明学生的越来越小,然后顺理成章的讲解我们等会也这样记录就可以了。

3、实验用了13分钟,交流研讨用了14分钟。在14分钟的交流研讨中,引导表达2次、引导回应2次、解释4次、提问7次。老师提了不少问题希望能让学生转变对沙减少和面粉溶解的看法,但是都是徒劳,因为一开始出现问题时老师没有及时追问,错过了关键问题,后面的提问也不会改变学生的看法。

4、在沙的观察中有一组的学生说沙减少了,所以他们认为沙是溶解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组织各小组通过举手来发表意见,结果有些组也认为是减少了,溶解了。这个环节处理是失误的,当第一个学生说沙减少了时,老师应该追问减少的沙到哪里去了?然后告诉他们沙其实没有减少,还是在杯底,只是我们感觉少了,沙还看得见说明沙没有溶解,而盐看不见了,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所以说盐溶解了。明晰了溶解和不溶解后,后面的面粉学生就容易判断了。不然,前面没有标准,后面面粉的判断就无意义了。

5、在建构溶解的概念过程中,面粉是较难判断的,所以在判断面粉前,一定要建立起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学生有些错误的认识当无法通过研讨相互纠错时就不要展开讨论,直接告诉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2 23:16:45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5#

       今天用上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请了区教研员进行指导,教研员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提到了我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时还是以教学设计为主,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没有顺应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展开。这个问题教研员和我提过多次了,对于这个瓶颈问题我很困惑,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实际操作确实以教师为中心,为什么理念和实践脱节呢?是因为我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很想去达成,但学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两者并没有往一个地方去。如何让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呢?教研员给我的建议是要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典型错误认识、采用什么策略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时少些老师话语的设计,多些学生反应的预设,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细节反应。还有可以通过看自身的课堂录像,对自己课堂上的引导话语进行分析。
      缩小理念与实践的距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是要去突破的事,当下我会先从回看录像自我分析和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空间上下工夫,希望慢慢能缩短距离。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6#

    几次试教下来,我不得不重新再去好好思考“这节课哪些地方适合交流研讨?哪些地方不适合展开交流研讨?”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交流。在科学课上有以下的几种情况会使学生产生交流的需求:第一种情况是探究前期,在不清楚探究实验该如何做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是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疑惑时;第三种情况是想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这
节课是不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所以在探究前期就没有必要开展交流,这节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来解释溶解和不溶解,所以在实验后就适合开展交流研讨。盐、
沙和红糖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描述三者在水中的情况,解释盐颗粒在水中为什么看不见,并关注到沙沉淀在杯底,红糖溶液颜色均匀。第二
个层次是对盐和红糖在水中的共同变化进行归纳,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并能依据这个特征来解释沙的不溶解。

    第
一个层次中描述三者在水中的情况不应该存在分歧,若学生对沙的减少有异议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只是视觉的差异,不应该让学生在这个时候展开研讨,因为这样的研
讨是没有结果的。这里更准确是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对“盐颗粒在水中为什么看不见”这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二个层次学生对盐和红糖在水中的共同变化可能归
纳得不完整,这就需要研讨,相互补充、完善。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哪些地方需要展开交流,哪些地方需要展开研讨,哪些地方是直接告知而不需要交流研讨的。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7#

司徒老师,答应帮你找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次活动是2013省小学科学疑难问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陈吟菊老师上的课。资料地址是:

http://www.zjxxkx.com/Soft/Class10/Class13/201305/467.asp


你去下载来看看。


很抱歉直到现在才找到!也是得到了群里朋友的大力支持有了线索。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28#

感谢丫儿老师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29#

      以前没有做课题时经常很盼望上公开课,但每次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好。自从做课题后,教学就有了一个目标,公开课都是围绕课题来选择,现在更喜欢的是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去做行动研究,上课--回看录像--修改--再上。很享受这种专注的感觉,少了浮躁多了踏实。
     以前很渴望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但现在更喜欢看名师的优秀课录像。其实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外出培训是一种高强度培训,往往学完回来过段时间就忘记了,而看优质
课录像则可以细细品味,一节课录像可以看一节课,两节课,需要思考时把录像暂停。说实在网站上学习的资源实在太多了,就看能否潜心去学。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30#

以下是引用stm21在2014-10-29 11:31:00的发言:
      以前没有做课题时经常很盼望上公开课,但每次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好。自从做课题后,教学就有了一个目标,公开课都是围绕课题来选择,现在更喜欢的是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去做行动研究,上课--回看录像--修改--再上。很享受这种专注的感觉,少了浮躁多了踏实。
     以前很渴望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但现在更喜欢看名师的优秀课录像。其实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外出培训是一种高强度培训,往往学完回来过段时间就忘记了,而看优质课录像则可以细细品味,一节课录像可以看一节课,两节课,需要思考时把录像暂停。说实在网站上学习的资源实在太多了,就看能否潜心去学。

同样的感受 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