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t一步一脚印 [复制链接]

1#

st一步一脚印


 

      5.27——5.31去了南京的一所小学跟岗学习,五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从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这五天学习的点滴。     


      培训的第一天,主题是《延伸课堂探究活动》,他们学校很多学生的作品都是课外的探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一本本厚厚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自办小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些成果集都是她一个人辅导学生所做的,从作品集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作品集的质量很高。我们平时发动学生去做科学小论文研究很吃力,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作品质量不高,辅导花去我们不少时间,并且学生参与的面不广,但王老师一个人就能辅导学生做出这么多成果,这是让我们非常惊讶的,听她介绍她的方法真是学到了不少,下面是她的具体操作方法:


     从四年级开始,先写身边的科学小论文,有三块——提出问题、研究过程、结论。小论文要求四种调查方法(访问调查、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中的一种。并把一些优秀作品作为范例给学生参考。


     然后结合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例如蚕观察日记。对专题研究有具体的要求,统一格式。还有要求学生用统一规格的纸彩打,拿回来一定不能折叠,每个学生都要交。以养蚕为例,除了要写观察日记还要写养蚕的专题研究论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五六年就可以开展调查研究,一到三人为一组,自由组合。要求调查报告四种调查方式中要有其中的三种。收集了学生的作品后把学生的作品装订成册,并用展板的形式向全校展示。上交作品的成绩作为学生的科学平时成绩之一。


     因为学生的研究活动都是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一般需要家长带领孩子去进行,所以每次家长会科学老师就会和家长讲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或者科学素养培养的进展,提出每学期科学研究的要求。


     王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先从简单的开始并且全员参与,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开始把小论文的难度增加,要求用三种以上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成果的收集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纸张打印,这样也便于装订。每个学期结合教材或学校活动安排一到两个这样的课后探究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4 13:01:5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

 

      第二天培训的主题是数字化实验室使用策略研究,所以安排了两节数字化的科学课给我们听,执教的老师都是杨聪老师,第一节是《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用到了电脑;第二节是《探秘呼吸》,用到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传感器。下面来重点来谈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这课我的听课感受: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这课的教学思路是:1、了解学生对月球的相关知识2、提问:月球表面有什么?要了解事物应该怎样做?(观察外形)3、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的图并利用电脑上画图软件画出环形山的纵切图。4、提问: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过哪些类似的地形?(盆地、火山口、陨石坑)5、学生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环形山的猜测。6、汇报猜测:地壳运动、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水干枯。7、对哪种猜测提出质疑?能不能拿出证据来证明你是对的或你的质疑?8、模拟实验怎样做?还有哪些方法?9、找证据:模拟实验、查资料、亲自考察。10、一半的小组进行实验、一半的小组上网查资料,老师提示实验的小组要用电脑把实验过程拍下来。11、活动结束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发现,还有查资料的结果以及谈谈对资料自己的看法。12、小结全课。


     这课我在四月份的时候听过武汉的一位老师上过,那位老师的课的亮点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模拟实验,老师最后把每组学生最后的实验结果用相机拍下来,小组汇报的时候就把相应的照片调出来。而杨老师这课的亮点我觉得有以下几点:1、在让学生对环形山成因提出猜测前先让学生回顾地球上有哪些相似的地貌,通过让学生对熟悉事物成因的推测迁移到环形山成因的猜测。这样比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让学生推测环形山的成因更好。2、要求学生对猜测提出自己的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且对不可能的猜测进行筛选。3、要求学生对质疑找出证据来证明,而这证据不仅仅是通过模拟实验来收集,还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搜集,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好的。


     这节课在数字化方面的运用我会从几个角度来思考:1、这个环节的运用是否有必要?传统的教学能否也一样达到目的?2、学生运用了数字化工具是否比不运用有更多的发现?3、数字化工具仅仅是为了展示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第一个运用到数字化工具的环节就是利用电脑上画图软件画出环形山的纵切图,其实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记录本上画,但如果学生除了能在电脑上画图外还能调出其他同学的图来看,通过比较发现一些问题,这样的运用就有价值了。第二个环节的运用是上论坛发表自己的猜测,同时同学也可以对别人的猜测发表意见,如果在常规课上我们通常使用的就是四人讨论,但四人讨论的面还是比较窄,利用论坛每个人都要参与,并且交流的面就不局限在小组而是全班都可以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论坛投票的功能,看看哪个猜测是最多学生支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环节数字化的运用是适合的。第三个环节是实验的小组要用电脑把实验过程拍下来,数字化在这里的运用也是挺适合的,这样就可以把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汇报时把过程展示出来就比常规教学只能展示结果要更好。如果能马上把实验视频上传到网上让其他组的学生能看到这样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另外这节课最后的汇报交流环节太匆忙,学生仅仅是把实验结果说出来就结束了,这里就没有用好数字化过程性的资源,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各组做出来的环形山都不一样?和真实环形山有哪些区别?陨石到哪里去了?等问题。


     我们以往数字化工具用得比较多的是虚拟实验室和传感器,今天的听课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数字化工具还可以这样运用,但怎样才能把数字化工具用得更好,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3#

      5.29下午的培训是由他们科学科组的另一位王路路老师给我分享她对于课堂常规管理的经验,王路路老师是刚毕业的,但跟着王宁老师这位师傅她成长得很快,对于三年级的课堂管理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她的课堂管理主要是通过模糊评价来进行的,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分纪律章、作业章、能力章,3个印章换1张券,1张券换5分,这分数就可以加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就是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满分是60,再加上平时成绩才是总评。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年各科都拿到优就可以去到优秀的中学,所以家长都很紧张每个学科期末的评优。有了家长的重视,这个评价对学生就比较有效了。下面具体来说说她的三个印章是如何操作的:纪律章由每个小组的纪律组长来盖章,每节课选出一个小组里纪律最好的同学给纪律章,对纪律表现不好的同学只要有进步都会倾斜给这些同学盖章,鼓励他们;能力章由老师盖,对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先贴红花,下课后再到老师那里换章;作业章也是由老师盖,作业分成每节课后作业和一个月一次的大作业,大作业是研究性作业或者制作类的作业,曾经布置过的大作业有蜗牛观察日记、树叶拓画、节水小报、收集布料、液体和固体实验视频、肥料袋。这些作业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日记、肥料袋都有一定难度,他们对实验视频是最积极去完成的。
     通过路路老师的介绍看得出她的评价做得非常细,为了得到优,学生都积极获取平时成绩,这个评价比较全面,不仅仅是看重期末的考试成绩,同时也看重平时成绩,包括与同学合作、上课的发言、作业的完成等方面,就是盖章比较繁琐,尤其是教这么多的班,操作起来确实很费劲,如果能找到一些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比较好了。我们通常采用的小组评价和个人作业评价,小组评价主要是课堂上的发言、合作、纪律方面,个人作业是指观察日记、手抄报、实验视频等,小组评价一个单元结算一次分数,奖励最高分的两个小组实验材料,而个人作业的就是完成一次就发一次礼物,因为作业也差不多一个单元一次。这种评价方式虽然比较简便,但对个体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对平时上课不积极的学生这种评价还是没有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4#

     5.30参加了白下区的科学科教研,这次教研是展示的三节课都是教龄未满一年的刚毕业老师执教的,这三位上课的老师都有一到两位区内的老师作指导,所以他们的课完全不像刚毕业的老师上的而是像有几年教龄的老师上的,这些年轻老师在这些平台上成长的非常快。
    
     今天听的三节课分别是《大脑》《质疑》《使沉下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三节课都分别对教材进行重组,重组后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确实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大脑》这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1、认识大脑的模样(观察核桃的表面、摁一摁豆腐)2、讨论大脑有哪些功能,从而认识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3、保护大脑。执教的吴老师是这样重组教材的:1、用测试题引入,完成这些试题是靠身体的哪个部位?2、小组用橡皮泥捏一个大脑。3、展示学生捏的大脑并与真实的大脑比较有什么不同。4、摁一摁豆腐、感受一袋钩码的重量,从而认识大脑的硬度和重量。5、学生推测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资料介绍爱因斯坦的大脑质量比平常人要小,但他的大脑有很多沟回,继而让学生思考沟回有什么作用。6、出示一个一面光滑另一面凹凸不平的纸球,把两面的纸展开,让学生比较两张纸的面积,再推导沟回的作用。7、继续介绍爱因斯坦是顶叶处有较多的沟回,为什么是顶叶处?再出示病例让学生思考大脑不同的位置作用不同,总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8、怎样保护大脑。这节课有一个创新的地方是老师让孩子用橡皮泥捏大脑,孩子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就会暴露他们对大脑的前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认识大脑的内在需求。然后老师出示真实大脑的图片来纠正学生的前概念。这节课另一个创新的地方是老师利用爱因斯坦的大脑质量比平常人小来冲击学生的前概念,再用小球的两面面积来形象展示沟回面积的大,接着继续深入爱因斯坦顶叶处沟回比较多,从而让学生关注大脑不同位置的作用,最后的病例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脑不同位置的作用。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度得非常自然。
    
    《质疑》这课是完全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了质疑的概念,而高老师是用一个贴近学生的话题“夏天吹风扇是降低了什么温度让我们感到凉爽”来贯穿整节课,老师出示了三种流行的说法,这三种说法就是大部分学生认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说明进行质疑,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呈现质疑的概念并通过伽利略的两球同时落地实验让学生明白质疑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课的最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是蜜蜂是用哪里发出声音,让学生提出质疑,并课后探究。这样的改编比教材多个活动的质疑更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并且所选取的话题又是学生熟悉,这样开展讨论学生就有更多质疑。《使沉下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王老师的处理也是用一个营救回形针的活动把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串联起来,这个营救回形针的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是有层次性的,先出示锦囊,让孩子思考怎样使沉的锦囊浮起来,再思考怎样利用这个锦囊去使回形针浮起来。
      
    通过这三节课值得我思考的是当我们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用教材,不是说改动了教材就是不好的,只要改得适合就可以了。另外教材里零散的活动要用一个大活动串起来或者是替换相似的活动,这样让便于学生深入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因为活动而切断了学生连续的思考和对事物的认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9 12:48:32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5#

     5.31参加了南京市“做中学”项目推进会暨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的内容有国家教育咨询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作报告“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还有由南京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单道华执教二年级《制造影子》。
韦院士的报告是围绕神经教育展开的,过去十年将科学教育和神经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结合在一起:1、促进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法研究和实践2、促进儿童早期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3、提出和实施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4、发展基于实测的教育评价手段(科学概念的评测,同感功能的评测,执行功能的评测)。韦钰院士说对下一个阶段的思考,两个重要的方向,其中一个是教育研究方法将会有颠覆性的变化,第二是通过科学教育为抓手服务于从出生开始到高中阶段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接着韦钰院士就具体来谈神经教育、脑科学:科学上有关精神和脑关系的颠覆性创新的出现催生了神经教育学,本世纪新形成的教育学研究新范式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神经教育学将改变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讨论,改变学习、教学和教师的培养。从神经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创新过程是一种转换研究。创新的本质:1、创新思维是一种直觉,而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2、创新思维过程需要特定情感的伴随。3、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认知的基础: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进入潜意识(直觉),即不受当时的意识所控制的直觉。创新思维可能是四类心理过程不同组合的结果:(1)经过仔细考虑的认知过程。(2)有意识追求成功的情绪。(3)(4)    通过创新思维和脑的研究,韦钰院士提出对教育的启示有:1、以探究式的方法学习核心概念2、注意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3、按照脑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1)脑具有可塑性(2)脑的发育主要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的20多年(3)脑的发育具有关键期(4)基因和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决定了脑的建构。
      最后韦院士又提到教育评价手段中的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执行功能主要包括三个分量:1、工作记忆2、抑制控制(延迟满足)3、认知或思维的灵活性。三者不是分离的而是在一起作用的。执行功能可以采用个体化的形成性评测和干预(在学校建立研究和实践基地):1、多用户的实时应答和记录系统2、社会情绪能力评测系统3、儿童执行功能评测和行为训练系统4、对学生核心概念熟练掌握程度的评测系统。
     韦钰院士今天讲座提到的都是很前沿的研究,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方向。韦院士最后介绍的执行功能的评测同样是教育评价的新手段。
      今天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由单道华执教二年级《制造影子》,在这个学期的二年级科学课我刚好也有安排这个内容,这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谜语引入,提出问题“怎样产生影子”“什么物体是不会有影子的”,然后让孩子围绕这两个问题自己进行实验来探究,最后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让孩子画出影子,并思考影子的方向。最后就是做手影的活动。单老师这课的思路和我的思路有些相近:1、通过人像影子歌舞剧引入;2、活动一:任意选一个物体,用手电筒在桌面上制造出它的影子,关闭电筒,再打开,仔细观察电筒光没有照亮的地方。活动过程老师用相机拍下学生制作的影子照片,活动后引导学生认识影子的产生的条件;3、活动二:为同一个物体制造不同方向的影子,通过活动认识影子出现的方向和位置的规律;4、在屏幕上表演有趣的影子;5、课后的作业:制造出来的瓶子影子要消失,但不能拿开电筒和物体;找找图上影子的错误。
     单老师的活动做得很细,每个活动都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例如在实验前先让孩子出来摆电筒的位置,实验时提供一张有八个方向的大纸给学生,并对记录单作详细的讲解,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击掌示意,课后的作业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研究影子。精心准备的材料、记录单、挑战题都是促进学生思考的脚手架,年龄越小的孩子确实需要更多的脚手架帮助他们学习。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6#

三年级学生在上完动物的一生单元后做的养蚕手抄报,下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作品: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7#

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科技节,活动主题:“玩转新科学,创意中国梦”。本次科技节有以下内容:科普讲座、动手做体验活动、创意挑战活动、科普电影。动手做体验活动我们是请来一个机构提供了38个有趣的实验活动,以下是孩子在进行体验活动的一些照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8#

看到论坛上这么多老师的帖,真是自愧不如,所以开帖也像大家学习,把点滴记录下来,同时也激励自己多学习多反思。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9#

在科技节过后为了能引发孩子的一些想法,而不仅仅是觉得科技体验项目很好玩,所以我让孩子们写了科技节体验活动感受。下面是一年级学生的感受: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