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7学年陈建秋(不睡觉的兔)听课笔记汇编 [复制链接]

71#

20180503听课笔记钱慧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地形

册数单元

五三第3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上课时间

201853

学校班级

莲都区联城小学

活动主题

莲都区信息技术融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暨青年教师学习团队专题研修活动

执教老师

莲都区联城小学
钱慧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14081508,共6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活动揭题(3分钟)

  

1408师:同学们,这堂课,钱老师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法宝,想不想看?

  

生:想。

  

师: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1409师:地球仪上有许多颜色,有哪些?

  

生:红色、蓝色、绿色。

  

师: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的地图,也有这些不同的颜色,表示什么?

  

生:绿色表示的是草地,蓝色的表示是海洋,白色的是表示雪地。

  

师:那这些雪地、海洋,都是什么?

  

生:地形。

  

1410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地形。

  

二、反馈先学情况,汇总学习方法(5分钟)

  

师:那要学习地形,可以有哪些方法?

  

生:查资料。

  

生:看书籍。

  

1411师:看书籍,是不是也是查资料?是,还有吗?

  

生:实地观察。

  

师:怎样叫实地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到那个地方进行观察。

  

师:我们外出旅行的时候,就可以可行实地观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找到模拟地形。

  

师:同学很聪明,已经知道老师准备了材料。

  

1412师: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我们可不可以借助工具来学习?

  

生:可以。

  

1413师:那我们昨天也布置大家去学习,你们知道有哪些地形吗?

  

生: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师:讲出了五个大的地形,谁有补充吗?

  

生:湖泊。

  

生:冰川。

  

师:还有吗?

  

1414生:瀑布。

  

师:还有吗?

  

生:岛屿。

  

师:我们知道有各种各样、凹凸不平的地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五大地形。哪五大地形?

  

生: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

  

1415师:那这五大地形,有哪些特点,你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三、根据地形特点,制作模型(6分钟)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用沙子来堆五大地形,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生:敢。

  

1416师:那我们来看一下温馨提示,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提示。

  

1417师:对这个地形,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几个组长上来,抽到什么地形,就模拟什么地形。

  

生上台抽地形,然后领取材料。

  

1417师:拿到材料的小组就可以动手,可以开始了。

  

1418师(补充):先要研究你们的资料,你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1418生分组进行地形模拟。

  

1422师:好了,先请坐,我看声音已经小了。

  

四、展示模型和交流(21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请平原小组来展示下他们的模型。

  

生两人上台展示。

  

1423师:你们先来介绍一下平原的特点。

  

生……

  

师:刚才他读了一大段文字,那能不能概括一下, 平原有什么特点?

  

生:平坦。

  

生:宽广。

  

师:还有什么?

  

生:地势在200米以下。

  

师:这是海拔。

  

……

  

1424师:这个是他们制作的模型,像不像平原?

  

生:像。

  

师:我们来看一下平原的特点——低平,宽广,起伏很小。

  

1425师:我们来看一下高原小组。

  

生:我们组制作的是高原,它的特点是……

  

1426师:那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小组制作的高原,有没有按高原的特点去制作?

  

生:海拔高,地势高……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小组做的高原。

  

生:我们高原……

  

1428师:我们来看一下高原的特点——海拔较高,面积广大,地形开阔……

  

1429师:这里有个海拔,那什么叫海拔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一起读一下。

  

生: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430师:那这个海拔是多少?

  

生:1500米。

  

师:这个1500米是怎么得出?

  

……

  

1431师:山地组来展示下。

  

生:我们组做的是山地,它的特点是……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你心目中的山地吗?符合不符合?

  

生:不符合。

  

1432师:为什么不符合?

  

生:他没有明显起伏。

  

生:我从这里看,他不陡峭。

  

师:可能是太远了,老师从这里看,是陡峭。

  

师:山地,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连绵起伏。

  

1433生:云雾缭绕。

  

生:沟谷幽深。

  

生:蜿蜒起伏。

  

生:坡度陡峭。

  

1434师:我们来看一下,山地的特点是……

  

师;请丘陵小组上来展示,有2个小组,抓紧时间。

  

生:我们小组做的丘陵,而丘陵的特点是……

  

1436师:我们来看一下盆地——

  

……

  

1437师:一起来读一下,盆地的特点——

  

生: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1438师:老师还有一个巧妙的办法,我们可以画简图……

  

……

  

1441师:平原和高原怎么区别?

  

生:海拔不同。

  

师:我们看一下同学画的简图,看看他画的合理不合理。

  

……

  

五、拓展总结,练习巩固(25分钟)

  

1443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看一下视频,大家看一下,五大地形,有什么特点。

  

1443生观看视频。

  

1446师:下面我们打开平板,来进行练习。

  

生完成连线图。

  

1450师:我们来看一到大家作业情况(饼图,学生选择情况直观展示)

  

1451师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说明。

  

1457师介绍雪线。

  

1458师:从这个地形图上,你观察到哪些信息?

  

生观看平板上的中国地形图,交流发现信息。

  

1459师: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中低。我们走出中国放眼世界,这个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你又发现什么?

  

生:海洋多,陆地少。

  

1500师:那我们继续看,颜色最深的地方,这是什么?

  

生:珠穆朗玛峰。

  

师:这个地方被称为什么?

  

生:世界屋脊。

  

师:它的海拔达到了8844.43米。

  

1501师: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答题,认真答题,思考清楚,老师那是有倒记时的,抓紧时间。

  

1501生在平板上完成测验题。

  

师之后进行分析。

  

1506师:还有许多地形,我们来看一下(播放视频)河流、湖泊、岛屿……

  

生观看视频。

  

1507师:最后,老师来布置一个作业,我们的家乡丽水有哪些地形?有什么方法?

  

生:去实践。

  

1508师:老师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到丽水博物馆,到那里去查看,下课。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查询资料

  

实地观察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借助工具

  

制作模型

  

画简图

评课:

  



TOP
72#

20180503听课笔记张尚雷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题名称

  
  

食物链和食物网

  
  

册数单元

  
  

五上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上课时间

  
  

201853

  
  

学校班级

  
  

莲都区联城小学

  
  

活动主题

  
  

莲都区信息技术融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暨青年教师学习团队专题研修活动

  
  

执教老师

  
  

丽水市实验学校  张尚雷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1302——1355,共5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前测导入(4分钟)

  

1302师:首先,我们先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内容《食物链和食物网》,那关于食物链,你知道什么?有什么想法?   

  

生只是无问题。

  

师:刚才我有个问卷小调查,我看了一下,李涛同学做的最好。我查看了一下,为什么李涛同学做的最好呢?

  

1303师;我把它放大给你们看,看看李涛怎么做。(实物投影先学单)

  

生观看投影。

  

1304师:请李涛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麻雀是吃小虫和蚯蚓的,所以麻雀在这里的食物链是顶端的。

  

1305师:有没有同学有补充?有没有发现,李涛同学这里有一个方法,有“被吃”,所以我觉得他写的最经典,这样我们就知道谁被谁吃。

  

1306师:还有,我发现我们班有10几个同学,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一学,把李涛同学的方法带给大家。

  

二、学习草丛中的食物链(26分钟,其中微课6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往下看,我这里有几幅图,图上的小动物,你们都认识吗?

  

生:认识。

  

师:有哪些?我找个同学来说一说。

  

1307生:有蚜虫,蚯蚓,麻雀……

  

师:花丛中的小动物,要吃什么吗/我请个同学来回答——

  

生:食物。

  

师:那接着我再问,我举个例,蚯蚓的食物是什么?知道吗?

  

生:落叶。

  

1308师:那蚜虫的食物是什么?

  

生:小草。

  

师:瓢虫的食物是什么?

  

生:蚜虫。

  

……

  

1308师:那麻雀会被谁吃掉?

  

生:老鹰。

  

1309师:麻雀一定会被老鹰吃吗?

  

生:不一定。

  

师:还可能被谁吃?

  

生:猫。

  

师:还有呢?

  

生:蛇。

  

1309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请大家看你们平板。

  

1309生观看平板中的微课。

  

(视频提出“谁吃谁”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来,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1315师:通过刚才的视频,你学习到哪些知识?我发现李涛特别积极,你先来。

  

生:不可破坏生态资源。

  

师:还有没有?

  

1316生:生产者和消费者两者不可缺一。

  

师:还有吗?

  

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师:除了这些,还有吗?

  

生:食物网比食物链复杂一些。

  

师:恩,食物网比食物链复杂些,还有吗?

  

1317师;我们在表示食物链时,有哪些要求?接下来我们回到练习当中,比如,想在图中,准确地画好食物链,你觉得有哪些要求?李涛——

  

生:被捕食者要画在食物链的前面,捕食者画在食物链的后面。

  

师:那我们先来试一下。

  

1318生修订课前的作业。

  

1323师:好了吗?好了,那我们看一下,刚才的图,有些修改的痕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1324生:箭头要指向消费者。

  

……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画的对不对。草指向谁?蚜虫,蚜虫被谁吃?瓢虫,瓢虫又会被谁吃?麻雀。那这个图表示什么?

  

1325生:表示食物链。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的更准确?

  

生:表示食物链之间两者的关系。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表示食物网。

  

……

  

1326师:那上面的小草属于什么?

  

生:生产者。

  

师:蚜虫、瓢虫和麻雀呢?

  

生:消费者。

  

师:那能不能把箭头换一下呢?

  

生:不能。

  

1327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换了,就表示动物会被植物吃掉。

  

……

  

师:其实,这个到五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学到,这个箭头表示的是能量的转换,所以不能换。还有一个要求,我们刚才是从小草开始,那我们能不能把麻雀放在最前面?为什么?

  

1328生:因为食物链要从植物开始。

  

师:要从植物开始,到哪里结束?难道要一直延续下去?

  

生:食物链的最顶端。

  

师:最顶端有哪一类?

  

生:食肉类。

  

1329师:刚才,有几个是画的比较好的,我也挑出来几个,我们来看一下。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班同学发现,在画的时候,在旁边标明了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那刚才说了,食物链从哪里开始?

  

生:最底端。

  

1330师:最底端是谁?

  

生:植物。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生产者、消费者,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就是生产者,不能自己制造食物的,需要捕食,那我们就叫它为消费者。如果给你们一幅图,你能找出,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课件出现各种动物、植物图。

  

1331生:蔷薇,小草,它们属于生产者。

  

师:那,哪些是消费者?

  

生:青蛙,蛇,蝴蝶,鸟,蜻蜓,属于消费者。

  

……

  

1332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这只是一小部分草丛中的生物,但实际上生物是很丰富的,那这些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下,田野里的生物关系。

  

三、学习田野的食物网(18分钟)

  

屏幕出现田野的生物图。

  

1333师:我请同学来说一下,到底有哪些食物。

  

生:上面有猫头鹰、鸟、蛇、蜻蜓、老鹰……

  

1334师:如果,直接让你们在图片中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吗?老师提醒,如果原来有箭头了,那我们就不需要再连了。我们来试一试。

  

1334生在平板上完成食物网的连线。

  

1342师:看一下这个图,哪些有问题?

  

生:田鼠是不能吃白鹭的。猫头鹰不吃黄鼠狼。

  

师:这两个问题标一下,还有吗?

  

1343生:蝗虫是不吃稻螟虫的。

  

生:我在网上看到,有些青蛙是吃蛇的。

  

师:那学了这个内容,我们也可以到网上查一查。

  

1344师:那我们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条食物链?

  

生:4条。

  

师:哪4条?

  

生:……

  

1345师:她说了有4条,谁还有不不同意见?

  

生:田鼠不吃水稻的。

  

师:田鼠吃不吃水稻?

  

生:吃。

  

师:那,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了,那我们能不能就这个问题继续研究?可以,那,这里有个小问题在这样,猫头鹰吃不吃蛇?

  

生(少量):吃。

  

1346师:如果猫头鹰吃蛇,那应该怎么表示?

  

生:从蛇的地方,指向猫头鹰。

  

师:食物链当中,要表示吃要被吃的关系。

  

1347师:那有些有争议,还可以查阅小资料。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个食物网当中,少掉了两个食物,会发生什么问题?

  

1348生:食物会消失。

  

生:食物链会断开。

  

生:会少掉一些食物。

  

师:比如,这里鱼消失,会发生什么?

  

生:……

  

1349师:……

  

生:几条食物链如果少了任何一种生物,就会导致生态不平衡。

  

师: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下。

  

生鼓掌。

  

师: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动物,为什么说保护一种动物,就是保护许多种动物呢?

  

1350生:可能那种动物就是其他的动物的食物,而其他的食物可能是更多的动物的食物。

  

师:先坐下,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说法?

  

生: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少掉了,其他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

  

四、达标检测(5分钟)

  

1351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比如把刚才的学习单拿出来,有另外一张,实着填一填。

  

1351生进行练习检测。

  

1352师:也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两分钟时间,快速!

  

1353师:好,时间到,这么多同学,我不知道大家掌握的这样,我有一个巧方法,请大家打开平板,快速答题。

  

生在平板上答题。

  

1354师:好,我来收题,完成是才有30……39个完成。那我们来看一下, 有哪些人掌握。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人出错。看到吗?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错?

  

生:题目没有看清。

  

1355师:以后我们看题目一定要看清楚,这节课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评课:

  

 

  
TOP
73#

20180508听课笔记楼曙光比较水的多少
                                                        
  

课题名称

  
  

比较水的多少

  
  

册数单元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

  
  

上课时间

  
  

201858日星期二

  
  

学校班级

  
  

莲都区联城小学201

  
  

活动主题

  
  

义乌稠城一校送教莲都联城小学活动

  
  

执教老师

  
  

义乌市稠城一校   楼曙光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10581143,共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3分钟)

  

1058师:我们先确定几个组长。

  

师:你知道组长干什么用呢?要知道一条,就是你们要听组长的话。

  

生:好的。

  

1059师:你们上过科学课吗?

  

生:没有。

  

师:一年级有科学课,三年级有科学课,为什么二年级就没有呢?你知道科学课是用来干什么吗?

  

生:科学课是用来认识世界的。

  

生:科学课是发展世界的。

  

……

  

1100师:下面我们开始上课,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姓楼,你们学校有老师姓楼吗?

  

生:没有。

  

1101师:我这个楼,就是楼上的楼,也是楼下的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课。

  

[评点:因为时间匆忙,老师没有和学生提前交流,这样的谈话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却巧妙地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特别是在回答科学课用来干什么用时,几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功力。]

  

二、简单比较水谁多谁少(4分钟)

  

课件出示:小联1个苹果,小城有2个苹果,谁多谁少?

  

1102师:会做吗?

  

生:会。

  

师:再来一个,小联有1瓶水,小城有2瓶,谁多谁少?

  

生:小城多。

  

1103师:老师把他们水都带来了。你们看,谁多?(小联1个大瓶,小城2个小瓶,小联明显比小城多)

  

生:小联多。

  

师:没有看到,和真的看到,是不一样的。

  

[评点: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一个简单题目的辨析,1瓶水不一定比2瓶水少,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使学生明白许多问题必须要联系实际情况来解答,同时把课堂教学开始带入佳境。]

  

1103师:继续看题目,谁多谁少?

  

小联有1瓶水,小城有1瓶水,谁多谁少?

  

生(迟疑):不知道。

  

[评点:这是上一环节的巧妙延续,学生学会了深入思考,他们知道除了看题目字面上的信息,还要了解具体瓶子的大小,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思维层次提升。]

  

1104师:看来这个老师不行,把你们的数学都教不会了。

  

师:老师把水带来了,为了看的清楚,我加了点红墨水。大家看,谁多谁少?

  

生:小联多。

  

1105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

  

生:看高度。

  

师:瓶子大小一样的时候,我们就看什么?高度。谁来说一下?

  

生:瓶子大小一样,就看高度,高的水就多。

  

1106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个瓶子,它们大小不一样,高度一样,谁多?

  

生:瓶子大的水多。

  

[评点:楼老师先从同样大小的瓶子里面装水量的不同,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比较水位高度得出谁多谁少。之后又通过高度相同,瓶子大小不同,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比较瓶子大小得出谁多谁少。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地探究,非常适合低幼儿童的认知特点。]

  

三、深入比较水谁多谁少(14分钟)

  

师:恩,那现在这里有2个杯子,大小不一样,里面的水位也不一样,你觉得谁多?

  

生:1号杯的水多。

  

1107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是2号多。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根据杯子的大小。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2号杯。

  

1108师:根据什么来判断?

  

生:因为杯子比较大。

  

[评点:认知往往是从冲突开始的,大小不同的杯子,水位的高度也不相同,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当无法用简单、直观的方法解决时,小组讨论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纷纷想方设法去寻找新的解决思路。]

  

师:这个和前面不一样,你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出来,而且不一定能马上得出谁多谁少。想一想办法,比出水的多少。小组讨论一下。

  

1109生分组讨论。

  

1109师:好,很多组都有办法了,谁能说说你用什么办法?

  

生:就是用两个一样的杯子,把两杯水都倒进去。

  

1110师:然后呢,比什么?比水位的高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他比较的是水的高度,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生:用测量水的重量。

  

师:用测量水的重量,也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用一个东西来称。

  

1111师:你说的也是用个天平一样的东西来称。还其他办法吗?

  

生:用两个同样的杯子,然后把水倒进去,看水的高度。

  

师:这个同学前面已说了,看来这是大家讨论出的办法,那老师今天给你们增加点难度,我只是给你们一个杯子,这叫3号杯,你有没有办法比出水的多少?有些同学开始想办法了。

  

1112生:把1号杯里的水倒到3号的杯里,用秤称一下。

  

师:用秤称一下还要不要倒?不用,我可以直接称。谁还有其他办法?

  

生:把1号杯里的水倒到3号杯,然后画一条线,然后把水倒回去,再倒2号杯。

  

1114师: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还有人举手,说明还有不同的方法,你来说——

  

生:把1号杯倒到3号杯,然后称一下——

  

师:老师没有提供称量的工具,只有一个杯子。

  

1115师:老师要提醒大家要认真听,还有谁有办法?

  

[评点:学生这此时的表达有些混乱,有些学生重复前面同学的方法,另外这个环节其他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主要还是老师和发言学生的交流。当然这和二年级学生没有进行科学学习常规的训练也有关系。]

  

生:把1号杯的水倒过来,画一条线,再把2号杯的水倒过来,再画一条线,比线高低。

  

师:他说的很好,明白了吗?现在老师要把这些东西给你,然后还要注意,不要抢,把水洒出来。组长去领器材。

  

1116生分领2个杯子的水,老师分发3号杯。

  

1117师:1号、2号、3号杯都有了,就可以开始做了。

  

1119师:停下,那一号的杯子里的水比较多?

  

生:1号。

  

师:都一样吗?

  

生:一样。

  

师:把杯子整理好。还有一两个小组还没有比好。

  

生:比好了。

  

四、比较具体多多少(10分钟)

  

1120师:又要做数学题了,看屏幕——多多少?

  

生:多多少。

  

师:多多少,老师要请你们比出来,多多少要写在小纸条上,你还要用上老师提供的工具,组长把盒子去拿来,可以用里面的工具,你们要想一想,多多少怎么写到这张纸上去。

  

1121生分组领材料,进行比较水多多少的实验。(每个组提供的材料不同,有尺子,有勺子,有滴管等。)

  

1127师:下面把东西整理好,面向老师,组长看一下你们组都坐好了没有,手上的东西都放下了没有。面向老师。

  

1128师:刚才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把比出多多少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拿过来。每个组都贴一张就够了。我们来看一下。每个组多多少的数值。

  

1129师;这个组是多1厘米,他们是用什么比出来的?

  

生:尺子。

  

师:还有个多100厘米,有这么多吗?估计是写错了。

  

师:有一个组是63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还有一个组是一盖子高,还有一个组是多一点。我觉得用一点来表示,也是可以的。

  

[评点:各组提供不一样的器材,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解决了多多少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学生也发现,这样的测量结果不方便交流,为后面测量工具的介入作好了铺垫。当然,到底给学生准备怎样的器材,能和前后的教学环节紧密相联,还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和优化。]

  

五、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14分钟)

  

1130师:现在我们还这么多的答案,我们组是知道,大概是多多少。但是别的组就不知道了,能不能做一个工具,在班里让大家都知道多多少。

  

生:能,用尺子。

  

1131师:刚才我们有一个3号杯子,我们再用一个小标签,上面有一格格的格子,我们把这个格子贴在杯子上,那是不是就可以比出多少了。

  

生:是。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工具?

  

生:想。

  

1132师:组长上来领材料。

  

[评点:有了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做有刻度的杯子就成为学生的需要,之后量筒和量杯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分组领材料,制作有刻度的杯子。

  

1135师:已经量好的组请坐好。刚才我们用3号杯,做了一个有格子的杯子,现在量出来多少?

  

生:1格。

  

生:2格。

  

1135师:现在我们有一样的杯子,我们用多几格,这样交流起来就没有问题了,对吗?

  

生:对。

  

1136师:我们是201班,如果你要告诉2班,谁多几格,他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1136师:同样,你告诉爸爸妈妈,说在科学课上测量水的多少,多几格,他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1137师:科学家也在想这个事情,如果有一个同样的工具,这样大家交流就方便了,看——(出示量筒和量杯)

  

师:有了这个量筒,就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知道,我们说一统天下。

  

[评点:一统天下的说法很幽默,也非常的贴切。当然还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和前面的方法比较,量筒和量杯有哪些作用和好处。]

  

1138师:看一下这个图,要怎么用呢?有2个叉,说明什么?(怎样正确使用量筒)

  

生:不能这样做。

  

师: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要平视。

  

1139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个这样的杯子,你会测量吗?组长上来领量杯。

  

生分组领量杯,测量水的多少。

  

……

  

1141师:看老师这里,手停下,组长看看你们组谁没有停,看老师这里,有些组1号杯、2号杯的水搞混了,还有的组把水都洒了,这些以后都要注意。

  

1142师:要怎么倒,有一句话,叫杯壁下流,知道这个词吗?

  

生:知道。

  

师:就是把水靠着杯壁倒下,就不会漏出了。

  

1143师:下面,请每个组把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板书设计:

  
  

评课:

  

吴振峰:楼老师的课带给我久违的感觉,清新自然,看似云淡风轻,实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能带给人很多的思考。课始的数学题导入简单有趣又耐人寻味,接着跟着楼老师一步一步探究,当各组拿到各不相同的器材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妙,实在是妙!

  

吴柱芬:今天楼老师的课真是精彩!开场用几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信和怀疑,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比较两杯水的大小"。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是楼老师要为难下学生,只给出一个杯子让学生比多少,学生们也是积极动脑想出好办法比较出来了。接着楼老师又抛出问题"多多少?"给了每组不一样的器材,学生也都比较出来了……整堂课十分流畅,过度自然,老师语言亲切随和,教学过程不花炮,学生被楼老师的问题牵引着思考解决了好多难题,学生的收获很大,我们听课老师的收获更大,难得在家门口听到这种水准的课,没来的老师真是亏大了。

  
TOP
74#

20180511听课笔记王兹平我的木棒是大力士

                                                        
  

课题名称

  
  

我的木棒是大力士

  
  

册数单元

  
  

《好玩的科学》课程

  
  

上课时间

  
  

2018511日星期五

  
  

学校班级

  
  

宕昌县城关二小三年级

  
  

活动主题

  
  

担当者行动甘肃宕昌“好玩的科学点火人”教师研习营

  
  

执教老师

  
  

宕昌县城关二小  王兹平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09561030,共用时34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4分钟)

  

0956师:你们爱科学吗?

  

生:爱。

  

师: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如果在玩游戏当中学科学,学原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0957师:游戏是有规则的,我们“好玩的科学”,也是有秘诀的,倾听,合作,尝试。

  

0958师:我们大声的读一下,好玩的科学秘诀是什么——

  

生:倾听,合作,尝试。

  

0959师: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大车倒在路边,用杠杆撬。)

  

生观看。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活动吗?

  

生:见过。

  

师:它需要什么材料呢?

  

生:木棒。

  

师:这么大的车,用一根木棒把它抬起来,你们说,这个木棒棒不棒?

  

生:棒。

  

1000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木棒是大力士。

  

[评点:开头出示“倾听,合作,尝试”显得有些突兀,学生没有太大的感触,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也没有具体结合,只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可以略去。另外开头可以直接从让学生想办法搬动教室里的重物来引题,更贴切。]

  

二、学习杠杆知识(9分钟)

  

100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原理,当用一根木棒,把重物撬动的时候,这根木棒就叫杠杆。

  

……

  

1002师:大家看一下,这是块大石头,下面用个支撑的部分,就叫支点。然后,我们用力的部分,就叫用力点。障碍石头运动的部分,就叫阻力点。

  

1003师:现在大家看一下,下面有一叠书,谁能想个办法把书拿走?

  

生:用身体……

  

师:你能说清楚点吗?需要什么材料?

  

1004生:用杠杆。

  

师:那你会怎么做呢?

  

生:需要挂钩。

  

师:需要挂钩吗?不需要吧?

  

生:需要木棒。

  

师:老师这有个木棒。除了木棒,还需要什么?

  

1005生:需要一个支点,也就是石头。

  

师:你可以来试一下,同学们也可以过来看一下,试一下。

  

生离场进行实验体验,撬起大袋的重物。

  

1006师:同学们看到什么了?

  

生:书起来了。

  

师:如果要挪动的话,怎么做呢?再往边上挪。

  

[评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省力杠杆(撬棍)的作用设计相当好,假如此活动放在开头导入会更自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这个活动老师没有放开,真正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思考讨论,给予的时间不足。此环节可以按以下问题进行:有这么大袋书在这,大家说怎么办?怎么才能移动呢,谁来试一试?如果分开几小本几想本拿,也非常不方便,直接拉或者拖,也基本上无法移动——然后顺理得章地拿出木棒。]

  

1006师:现在有个同学,给咱们试验了一下,现在我再叫一个同学,来认识一下这个杠杆的三个点,拿实质的杠杆试一下。这位同学你来。其他同学看着黑板上那个,来做一下。

  

2个生被老师点名,进行展示。

  

[评点:学生展示的时候面向听课老师,这种方式不妥当,一定要注意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听课老师只是观察者,不要为了迎合听课老师而造成主次不明。]

  

师:支点在哪里呢?阻力点呢?

  

生:在这里。

  

1008师:如果我们用上木棒,然后用上支点,会怎样呢?如果让你提一下,你试一下,能提得动吗?

  

一生去实践尝试直接用手提书。

  

师:你提书的感觉怎样?

  

生:特别重。

  

1009师:那你用杠杆试一下。

  

生用杠杆尝试。

  

1009师:用杠杆感觉怎样?

  

生:省力。

  

[评点:从木棍到杠杆,承接有些生硬,而且这个环节的组织交流有些混乱。建议可以继续用木棒来教学,比如给每个小组提供筷子当小木棒,用钩码当重物,再提供弹簧秤和滑轮来测量力的大小,然后让学生模拟实验来体会,怎样才能让手中的小木棒成为大力士。]

  

三、探讨杠杆原理(15分钟)

  

1010师:所以说大车掉下去的时候,用杠杆就比较省力。那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杠杆能省力呢?我们今天用上一个新器材,就是杠杆尺。所有的管理员来这里,领实验器材。

  

生分组领实器材和记录单。

  

1011师:然后,我们认识一下这个杠杆尺,看这个图,和桌子上的对比一下,和这个图片怎样?

  

生:一样。

  

师: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地方有一个钮,我们把它叫作固定轴,这个上面有个支撑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支架,下面有个底座。

  

1013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固定轴左右两边有什么?你说一下。

  

生:这两边底下都有两个小勾。

  

师:还有什么?

  

生:刻度。

  

师:左边两边都有小格子,它们的刻度都是相等的。

  

1014师:我们现在看一下记录表,我们把这个看成杠杆的话,这个固定点就是什么?

  

生:支点。

  

师:我们把左边规定成阻力点,右边规定成用力点。左边钩上一个钩码。我们来看一下。

  

生在左边挂上一个钩码,观看现象。

  

1015师:然后,在右边挂上一个,然后我们来观察一下,记录员注意记录。

  

生挂上一个钩码。

  

师:我们来看一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几格?一格。我们看一下右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多少?也是一格。

  

1017师:那我们来看一下,右边挂上,这样省力还是不省力呢?

  

生:不省力。

  

1018师:然后,我们再来试一下,改变一下,左边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还是一样,钩码数还是一个,我们看一下右边,放到第几格,放到第二格。观察员注意,是什么状况?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生:平衡。

  

1019师:倒在哪一边了,倒在了右边。那这样我们说省力还是不省力?

  

生:不省力。

  

1020师:那我们在数一下,左边是几个格子,右边是几个格子。

  

生:2格,1格。

  

师:然后我们做第三个实验,把钩码取下来,然后我们做第三个实验。在左边第一格的地方挂一个钩码。挂上了没有?然后在右边用力点到支点的地方,第二格的地方,挂上。

  

生挂钩码。

  

1022师:挂上了没有?然后观察一下状况。

  

师:那这一种情况,我们说是什么情况呢?叫省力。记录员做好记录,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填几格,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填几格?

  

生:1格,2格。

  

1023师:现在我们把钩码取下来,放好。这种情况,用力点把阻力点翘起来了,我们就说省力。

  

师;现在我们研究一下,怎样的情况,杠杆尺能省力呢?

  

生:位置。

  

1024师:也就是距离,距离远的时候省力。什么到什么的距离远时省力呢?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的时候省力。相对来说,阻力点到支点近的时候省力。

  

[评点:杠杆尺在教科版小学科学里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现在老师放在三年级上,所以我们要降低要求,不要过多去分析和讲解用力臂、阻力臂的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利用杠杆尺去研究,从中发现杠杆尺省力的根本原因,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活跃。或者就干脆如前面所说的,干脆就一直用小木棒作实验,不出示杠杆尺。]

  

四、拓展应用(6分钟)

  

1025师:这个课我们就上到这,然后我们来介绍一个科学家,这个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阿基米德。

  

师:他是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他还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大声说出来。

  

生: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师: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说明这个杠杆的力量大不大呢?

  

生:大。

  

[评点:阿基米德故事作为学习杠杆后的拓展非常恰当,不过老师还要更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这个事进行思考和评论,聆听孩子们的观点。能不能真正撬起地球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又能够学习深入地思考。]

  

1026师:那我们生活装置,哪些地方用到杠杆呢?

  

生:车子撬的时候用上了杠杆。

  

师:她说的好不好?我们鼓励一下。

  

生鼓掌和口号表扬。

  

1027师: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杠杆呢?

  

生:路上有大石头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杠杆把它撬起来。

  

1028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屏幕。

  

师:铁锹,花铲,小推车,天平,包括翘翘板,都是杠杆。

  

1029师:老师问一下,翘翘板是不是杠杆?

  

生:是。

  

师:是杠杆,这里是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1029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杠杆上有三个点……

  

生读屏幕上的知识总结。

  

1030师:那这节课就结束了,老师不足一个作业,大家回去做一个小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点评:在讲到生活中的应用时,老师找的图例还是不错的,也比较注重知识的巩固。但个人感觉杠杆尺和木棒是有一定区别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合理使用或转化。]

  
  

板书设计:

  

 

  
  

评课:

  

王老师的课比较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落实,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不够放手,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需加强。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紧密围绕“木棒是大力士”这一核心内容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和撬棍相似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发现木棒是大力士的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科学原理。

  
TOP
75#

20180522听课笔记吴柱芬观察鱼

                                                        
  

课题名称

  
  

观察鱼

  
  

册数单元

  
  

一下第二单元第5

  
  

上课时间

  
  

2018522日星期二

  
  

学校班级

  
  

莲都区天宁小学103

  
  

活动主题

  
  

一师一优课录制

  
  

执教老师

  
  

莲都区老竹学校  吴柱芬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0855——0931,共3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2分钟)

  

0855师:我想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生:鱼。

  

师:你猜——

  

生:鱼。

  

师:那个男生猜——

  

生:鱼。

  

师:为什么猜是鱼?

  

生:鱼是生活在水里的。

  

师:你说——

  

生:鱼是没有胳膊的。

  

师:你说——

  

0856生:走路不用脚,它没有脚。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观察鱼。

  

[评点:从谜语开始,让学生说说自己猜谜语的理由,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鱼的图片(4分钟)

  

0856师:看一下(课件出示鱼的图片),鱼的身体有哪些部位?

  

生:鳃。

  

师:你知道的真多。还有补充吗?

  

生:鱼鳍。

  

0857师:你上来指一下。

  

生上台在图片上指出不同部位的鳍。

  

师:老师要给这位同学加一颗星。

  

0858师在黑板上贴出鱼的图片,根据学生回答标注不同部位的名称。

  

(生嘀咕说老师鳃的声调标错了,老师顺势让学生纠正。)

  

[评点:面对课堂上的小失误,巧妙地利用学生来纠正,体现了老师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

  

0900师:鱼身上还有哪些部分?

  

生:鱼鳞。

  

师:还有什么?

  

生:鱼泡。

  

师:鱼泡可以看到吗?在哪里?

  

生:肚子里。

  

[评点:让学生看图片,交流有关鱼的身体结构信息,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处老师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说说各部位的具体形式或作用,若学生说不清楚则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实物观察。]

  

三、观察真实的鱼(11分钟)

  

0901师:好,小手先放下,吴老师这里有活的鱼,想不想要?

  

生:想。

  

师:可以给你,但是吴老师有个条件。

  

生:什么条件?

  

师:观察鱼,1画鱼,越像越好,2新发现,越多越好。

  

0902师:请大家翻开活动手册,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活动手册有个步骤图,大家可以参考,但是要注意,我们要画真实观察到的鱼。画的什么,大家觉得有什么要求?

  

生:不能斜着画。

  

生:画的时候要认真。

  

0903师:下面,请1-4小组到前面领鱼,5-8小组到后面领鱼。

  

生小组长领鱼,有些混乱,水比较满,还因为被移动,有些鱼在跳跃,溅出水花。

  

师:要注意观察。

  

0905生分组进行观察鱼。

  

0907学生慢慢进入观察状态,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各种发现,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评点:面对实物,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当然也就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混乱,这比较正常。若老师能关注到全体,进行必要的调控和指导,比如在实验前就要要求认真看轻轻说,以免影响鱼的正常活动,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交流观察后的发现(17分钟)

  

0912师:12

  

生:坐好。

  

师:我们下面看一下这两幅画,你觉得哪里画的好?你说——

  

生:我觉得右边的画得好。

  

师:为什么?

  

生:他画的比较可爱。

  

0913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

  

0914师:这两幅图,你还觉得哪里画的好?这位男生——上来指一下。

  

生上台:我觉得这边鱼鳍画的好。

  

师:你觉得哪里画的好?

  

生一时说不出来。

  

师:吴老师觉得鱼鳍都画的很好。

  

0915生:这两幅图都没有画鱼鳃。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给你加一个星。

  

0916师:同学们,在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做呢?要注意倾听。你来说,请看前面——

  

生:这个——

  

师:这个怎么了?

  

生:这个圆滚滚的。

  

师:圆滚滚的怎么了,不太规则,是吗?

  

0917师:刚才观察鱼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仔细听清楚了,有什么新发现?请你说——

  

生:鱼的眼睛上面有两个孔。

  

师:鱼的眼睛上面有两个孔吗?

  

生:鳃。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鱼的眼睛上面——

  

生纷纷再看,很惊讶。

  

师:看到小孔的同学请坐好,你观察的真仔细,确实有2个孔。

  

[评点: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相信学生可以有许多精彩的发现。比如这里学生观察到的两个小孔,就是很好说明这一点。鱼头上有两个小孔,用它的鼻孔,用来感觉水里的气味,而呼吸是用鳃进行的,和我们人类的鼻子不同。]

  

0918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鳍可以用来游泳。

  

师:其他同学要注意,看这里,当别的同学在发言的时候,你要注意安静,倾听。

  

生:鱼游动的时候,鳍会动。

  

0919师:下面我们看一下鱼游动的时候,是怎样?小组长可以用手轻轻触碰一下鱼。

  

生观察鱼游动的样子。

  

0920师:看到了吗?都看到了,那请一个同学老师,演示一下哪个部位的鳍会动,是怎么动的?

  

生上台用手演示鳍动的状态。

  

0921师:谁还能上来做一做,其他部位的鳍的游动——

  

生上台表演尾鳍,非常逼真,大家笑。

  

师:她模仿的是哪个部位的鳍?尾鳍。

  

0922师:还有其他部位的鳍,谁来继续模仿一下?

  

生上台表演背鳍。

  

[评点: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精彩,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并将实物观察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学生有许多精彩的发现,老师巧妙地扩大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观察,让更多的学生深入观察、完善认识。]

  

0923师:刚才在观察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几个鳍?

  

生:4个。

  

生:8个。

  

生:5个。

  

生:6个。

  

生:4对。

  

师:对?四对有几个?8个。

  

0923师:请安静,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有几个鳍?(课件出示一一数鳍)共几个?

  

生:7个。

  

[评点:说到鳍的数量,老师抽的学生数太多,有些浪费时间。只要请一两个学生表达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继续看实物,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鳍,这样更有意义。]

  

0924师:刚才有同学告诉我,嘴巴一张一合的,是在干什么?

  

生:呼吸。

  

生:吐泡泡。

  

0925师:除了嘴巴一张一合的,还有哪里也是一张一合的?

  

生:鳃。

  

师:那它的嘴巴和鳃一张一合的,它在做什么?

  

生:呼吸。

  

师:请看前面,我们来看一下投影——第8组非常棒,给你们整个组加星。

  

师:我把鳃盖拿开,这个红红的就是鳃。

  

0926师:那金鱼是怎么呼吸的呢?吴老师这有个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好,当金鱼呼吸的时候,水流会经过鱼的鱼鳃,那金鱼就可以呼吸到水中的氧气了,你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0927师:我们刚才观察了鱼的外部结构,那鱼的身体里面还有哪些结构呢?

  

生:有刺。

  

师:鱼刺是什么呢?

  

0928生:就是鱼的骨头。

  

师:恩,还有什么?

  

生:还有鱼肉。

  

师:还有什么?

  

生:鱼血。

  

0929师:你说——

  

生:鱼心。

  

师:也就是说,鱼的身体内部,有鱼的骨头,还有鱼的内脏。我们一起看一下。

  

师:这是鱼的骨骼,所以可以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

  

五、总结和拓展(2分钟)

  

0930师: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那学了这一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鱼是怎么游的。

  

生;我知道鱼的身体里面有内脏。

  

师:你说——

  

生:我知道鱼是怎么呼吸的。

  

师:它是用——鳃呼吸的。

  

0931生:那你们觉得,这节课有趣吗?

  

师:有趣。

  

生:那课后大家可以继续观察,比如鱼是怎么吃东西的,鱼是怎么生小宝宝的。

  

生表示很惊讶。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点:必要的总结,梳理学习收获,提出后续研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板书设计:

  

5观察鱼

  

鳍(运动)

  

(鱼的图片)

  

     鳃(呼吸) 

  
  

评课: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很清晰,从谜语导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然后出示鱼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鱼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再用实物观察,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在交流中有许多精彩的发现,最后总结拓展,几个环节设计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因为是一年级学生,课堂纪律是个永恒的话题,老师还要加强管理和评价。当然,这也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有关。

  
TOP
76#

20180613听课笔记吴柱芬《沉和浮》单元复习

                                                        
  

课题名称

  
  

《沉和浮》单元复习

  
  

册数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

  
  

2018613

  
  

学校班级

  
  

莲都区天宁小学505

  
  

活动主题

  
  

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展示暨复习研讨活动

  
  

执教老师

  
  

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  吴柱芬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回顾,静止物体的浮力研究

  

1、提问导入

  

今天要上一节沉浮单元的复习课,你们觉得这个单元难不难?

  

2、复习梳理

  

1)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和材料、形状和液体本身有关,那相同材料改变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怎样?(不变)

  

2)不同材料,体积相同的时候,越重越容易(沉),重量相同,越大越容易(浮)

  

演示几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塑料球(里面用橡皮泥配重)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观看视频,了解形状和沉浮的关系。

  

4)讨论不同液体在水中的沉浮。(酒精、水银)

  

完成练习:

  

船型,排开的水量(    ),浮力(    ),浮

  

实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浮力(    ),沉

  

清水,马铃薯(    ),浓盐水,马铃薯(    )。

  

比重:清水(    )马铃薯(    )浓盐水

  

[评点:课件可以更简洁,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综合在一起。]

  

3、课件出示

  

难题:船从江河进入大海后,虽然没有卸下任何货物,但船身要(    ),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上浮一些。

  

教师以马铃薯在清水和盐水中的状态来类比解释,然后回到船上浮的讨论,分析原因。

  

解析:海水里有盐,海水的比重大于江河水,船行驶到大海排开的水量会变小,所以船会上浮一些。

  

[评点:学生的发言不是特别踊跃,当然这和题目有一定难度有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有还要充分考虑。]

  

二、重点剖析,运动时物体的浮力

  

1、上浮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回答:浮力、重力和拉力)

  

2、实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说明实验要求:

  

任务:组装如图装置放入水中,测量三个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拉力,记录。

  

注意:

  

1.使用弹簧测力计要先调零。2.泡沫块要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定滑轮。3.小组分工。(操作员2,读数员3,记录员1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三个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弹簧秤测量出全部浸入水中的浮力。教师将各组数据汇总在一起,呈现在课件中。

  

3)分析数据:大家看一下,全部的数据,纵向看,发现什么?(生:都不一样)

  

纵向看,有什么规律?(生:最下面行数值最大。)

  

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拉力记录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小泡沫块

    
    

0.25

    
    

0.2

    
    

0.2

    
    

0.25

    
    

0.35

    
    

0.3

    
    

0.2

    
    

0.25

    
    

中泡沫块

    
    

0.65

    
    

0.5

    
    

0.5

    
    

0.5

    
    

0.7

    
    

0.55

    
    

0.5

    
    

0.5

    
    

大泡沫块

    
    

1.0

    
    

1.4

    
    

1.25

    
    

1.5

    
    

1.4

    
    

1.2

    
    

1.2

    
    

1.25

    
  

4)在学生讨论的基本上概括,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浮力就越大。

  

2、下沉的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课件出示:浮力=重力-拉力

  

[评点:学生有些拘谨,发言不积极,基本上由老师补充完成。老师在设计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一些学生个人思考的环节,而不全是采用集体问答的形式。]

  

3、分析:正在上浮的泡沫块受力情况

  

分析在水中和浮出水面时,浮力大小的不同。

  

排开的水量(       ),浮力(      ), 浮力(      )重力

  

4、分析:正在下沉的石头受力情况

  

看课件图,学生分析,然后动态演示,概括出规律。

  

排开的水量(        ),浮力(      ),浮力(      )重力

  

三、总结概括

  

采用软件呈现思维导图,然后分块进行回顾。

  

[评点:小软件使用的非常恰当,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马铃薯    清水    盐水(图示)

  

       (图示)

  
  

评课:教学层次清晰,主要分两个环节,先讨论液体中的静止物体(达到力平衡)受力分析,再深入研究液体中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力分析,抓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复习,巧妙结合实验和软件,效果比较明显。还可以改进的是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全部由老师设计好内容和环节,而是安排适当的自由讨论空间,学生在一定的内容框架下进行反馈和交流。

  
TOP
77#

20180613听课笔记汤雅雅《显微镜》专题复习

  

课题名称

  

《显微镜》专题复习

册数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

2018613

学校班级

莲都区天宁小学602

活动主题

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展示暨复习研讨活动

执教老师

开发区一小
汤雅雅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回顾

  

1、出示讲台上的显微镜,问:关于显微镜,你们知道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摘要板书。

  

学生说到放大倍数、玻片制作和名人等内容。

  

小窍门: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等于7的算式)

  

3、关于显微镜,还知道什么?(显微镜类型)

  

[

  

二、实验深究

  

1、方向问题,如果把“上”字放在显微镜下,会看到什么?

  

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分组领材料进行实验。

  

[评点:有许多小组不会使用放大镜,另外有些组写的上字比较大,没有完成任务,有3个小组完成了这个活动。看来平时的显微镜使用还没有落实。]

  

2、思辨:如果换成P,看到的又是什么图像?

  

3、视野问题,如果视野看到一个图像在右下方,如果要移到中间,要往哪里移动?

  

学生回答:右下方

  

学生相互出题,解决视野中移动方向的问题。

  

[

  

概括:同像法。(物体的成像,在视野中的什么方向,要移到中间,就往哪个方向移。)

  

4、标准显微镜的使用和研究

  

1)出示标准显微镜,让学生上台看,看不到什么图像。组织学生分析问题,确定是调焦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终于看到洋葱表皮细胞。

  

2)师生概括,调焦的方法和步骤。先降后升,先物后目。

  

[

  

5、显微镜的结构

  

1)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填空。

  

6、显微镜的步骤

  

1)过渡:刚才老师发现显微镜的使用,大家还不熟悉,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

  

学生接龙,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

  

2)观察洋葱表皮玻片。

  

学生观看后,并画下来。

  

三、练习巩固

  

一、显微镜的使用(四星级挑战)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显微镜:目镜10×,物镜20×;乙显微镜:目镜5×,物镜10×),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
)显微镜。

  

2.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比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清晰,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以便得到清楚的物像。

  

3.用显微镜某生物装片时,发现位于视野左下角,如左图。为了能在视野中心看到,你应该把装片往下面右图中的(
)箭头指示的方向移动。

  

二、莲藕的研究(五星级挑战)

  

1.莲藕生长在几乎不含氧气的淤泥中,它是怎样解决通气问题的呢?小明猜想它体内有适应水中环境的特殊结构。于是他从藕中取材,用放大镜观察后,再制作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制作莲藕细胞装片时,取莲藕细胞在清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下图(图中箭头表示盖上盖玻片的方向,椭圆表示水滴),其中正确的是(
)。

  

2. 在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慢慢下降的过程中,眼睛要观察(
),以免损坏实验器材。

  

3. 图甲是用此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要将视野由图甲转换成图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向右边移动装片,并转换高倍物镜

  

B. 向左边移动装片,并转换高倍物镜

  

[

板书设计:

  

显微镜(思维导图)

评课:从知识梳理开始,回顾学习过的显微镜知识,整理出思维导图,然后是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实验操作和剖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再采用练习巩固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存在问题,检测本节课的达标情况。还可以改进的是要真正承接学生的已知概念,特别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TOP
78#

20180613听课笔记颜俊芬《图像变变变》

                                                        
  

课题名称

  
  

《图像变变变》

  
  

册数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

  
  

2018613

  
  

学校班级

  
  

天宁小学三年级酷玩科学

  
  

活动主题

  
  

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展示暨复习研讨活动

  
  

执教老师

  
  

莲都区碧湖二小  颜俊芬

  
  

记录人员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总共用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塑料杯,再拿出装了水的烧杯,让一个学生把水倒入长筒塑料杯。

  

2、提问:把这个材料举起来,想一想,它有什么秘密吗?

  

1:能折射空气,原来很清晰的图像,会变的很模糊。

  

2:变细变小。

  

让发言的学生小小体验了一下。

  

3、这个杯子和水,就不是普通的材料了,变成了圆柱形凸透镜。

  

4、今天我们来过关挑战。

  

[评点:开头导入设计不错,语言上还可以更开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过于挖掘、解释活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而是把活动要点放在观察和发现上。]

  

二、第一关:让箭头反过来

  

1、明白要求,纸不能移动,将纸上的箭头方向反过来。

  

2、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

  

有一个学生提出箭头不动,人移动,箭头方向就变化了。

  

有学生提出用镜子来看,方向没有变化。

  

3、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固定水杯的位置,将卡纸放在杯子后面,上下、左右移动,调整距离。

  

学生分组进行尝试,陆续达到任务,看到箭头反向。

  

4、组织交流

  

调整位置,有什么发现?

  

生:有时候会看的变大变粗(有放大的作用)。

  

[评点:活动本身很有趣,学生都十分惊奇,不足的是演示效果不到位,还包括后面的分组实验,器材数量偏少,导致同学不能充分观察,活动效果略微有些折扣。]

  

三、第二关:不寻常的三条线

  

1、出示要求:画出通过杯子以后看到的三条线。

  

因为远近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比较远,是箭头相反,如果是比较近,线条会发生弯曲,有点像鱼的形式。

  

2、进行交流和分享。

  

[评点:还是实验器材的问题,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以准备充分的分组器材。探究活动的效果还是很吸引学生的。]

  

四、第三关:杯子里的秘密

  

要求:黑红相间的图形经过水杯后会怎样的?

  

1、生分组领取材料。

  

2、涂卡片的颜色,然后观察变化。

  

3、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五、第四关:消失的手和椅子

  

这是谁的手指,旁边的椅子呢?

  

六、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图像经过杯子会变变变,这是放大和折射的原理。那物体真的放大了吗?(生:没有)

  

2、这是一个普通的瓶子,如果用这个瓶子看这个箭头,你们觉得会怎样呢?

  

生:箭头会反过来。

  

师演示。

  

[评点:最后一个活动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展开和实践。]

  
  

板书设计:

  

凸透镜    图像   放大

  

折射

  
  

评课:教材身上的活动本身很吸引人,老师采用闯关的设计也符合儿童心态,整节课学生都能兴致盎然地参加活动。只是觉得活动多了之后,有些活动学生没有足够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交流和反馈不够充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