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郑黄伟专贴(二、三、四、五)年级 [复制链接]

21#

回复 17楼郑黄伟的帖子

仔细的看了一遍,即使对比又是回味!
TOP
22#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
6.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提示。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亮点:
1、对于“溶解”一词,刚开始时基本上理解为了“融化”,经过解释后学生还是很好的转变了概念;
2、搅拌操作上比我预期的要好,碰撞声较少。
遗憾:
1、三年级的孩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经验不足,老师参与的程度较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后得多让他们自己来做;
2、实验汇报有一组很特别,小苏打溶解得比食盐要多,搅拌停止后发现大量沉淀,是搅拌时比较用力,造成小苏打悬浮在水中,学生发现杯底没有沉淀后继续加了小苏打,这让我想到以后在做小苏打与食盐在水中溶解时要强调杯底没沉淀时还要强调水的透明度。
TOP
23#

4-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
(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1.出示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
(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
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亮点:在鼓膜振动的实验中,有一个男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罐子底下有一个小孔?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课后与孩子一起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有孔的,一个没孔的。实验发现这两种情况气球皮上的小沙子都会振动,效果相差不大。这是一件小事,但说明孩子在观察、在思考,那就会有进步。
遗憾:对音叉上的数字“C256”没有人发现,观察能力、好奇心需要加强。
TOP
24#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郑黄伟 发表于 2022/10/9 15:02:34
溶解需要时间,学生都比较心急,还没有全部溶解,就已经加下一份了,
TOP
25#

是的,心急也是一个原因
TOP
26#

4-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
郑黄伟 发表于 2022/10/9 15:03:14
这两个对比实验都有一定的难度,控制声音强弱不变,人为操作难做到;控制声音的远近不变,也是较难控制的
TOP
27#

回复 23楼郑黄伟的帖子

音叉上的数字,我在课上也没有强调,学生也没有提出来,看起来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实需要加强
TOP
28#

回复 22楼郑黄伟的帖子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等到完全溶解,就加了下一份,学生都着急着放下一份
TOP
29#

回复 24楼博文王梦婧的帖子

确实,哪怕强调过,溶解完才可以加入下一份,还是有同学心急的忘记提醒
TOP
30#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
博文王梦婧 发表于 2022/10/9 15:18:39
对的 学生之间会比,看到其他小组加的多了,就会加快速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