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俞波---2011--2015学习、摘录、感悟 [复制链接]

61#

30、回复古代每小时的时长与现在每小时的时长相比较,( )A.现在的时长长 B.古代的时长长 C.古代的时长是变化


 


仔细阅读教科版五年级下册52页教材,我认为,答案应该选C。


 


课文中这样描述: 埃及人观察到在这段时间里有12个星座横过天空,于是他们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 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 个小时。      所以,我认为题目中所说的“古代每小时的时长”是指古代埃及人确定的“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 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 个小时。”合起来一天也是24小时,而并非是指我国古代的一天12个时辰。但古代埃及人每小时的时长和现在每小时的时长显然是不同的,现在一天24小时是平均分割的,每小时的时长是一样的,古代埃及人24小时的分割方法和现在24小时的分割方法不同,“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 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 个小时。”我的理解:他们是把夜晚平均分为12个小时,把白昼也平均分为12个小时,合起来一天也是24小时。因为埃及和我国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与我国处于相同纬度,由此可知,埃及和我国一样,昼、夜长短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也是夏季昼长夜短,而冬季则相反,是昼短夜长,只有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也就是说:只有春分、秋分时一天24小时中每一小时的时长是相同的,其他时间每天白天和夜晚每一小时的时长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古代每小时的时长是变化的,答案应该选C。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2#

按照俞老师的这种理解,估计很多学生会选错误啊,关键还是题目意思表达不对,不如就说古代时辰和现在小时比较,比较符合学生的水平。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3#

31、回复浙江教育厅长再表减负决心 感叹应试教育是悲哀


 


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一份量化的减负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等等。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人来执行的标准,又有什么用?行政命令并不是万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引导全民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树立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的育人理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1 20:34:4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4#

光有决心还不够,行动是关键,教育没有问题,源头不解决,能靠下面吗
TOP
65#

    中国的教育改革,规定到底要立足于评价制度的改革,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TOP
66#

32、原创:教育记事《四封学生来信-----我和孩子的故事


 


四封学生来信


-----我和孩子的故事


     2011年的劳动节休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很意外的收到4封学生来信,从信封上的署名知道这4封信是赵泽琪、吴迪、钱开行、曹志豪寄来的。


     当时我想:这些学生应该还在我们学校------育才小学上六年级,干嘛给我写信啊?正当我还在纳闷的时候,又收到了他们班主任夏叶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大意是这些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所以老师特意布置他们在假期给教过他们的老师写信,作为毕业留念,希望老师们尽可能给他们回信,让他们对母校留下美好的回忆。因为当时工作很忙,只是简单翻看了一遍,就放在抽屉里,想等到暑假里有空闲的时候给他们一一回信。


      没想到暑假里竟然把这事给忘了,这一忘转眼间又到寒假了。寒假的最后几天,琢磨着学校布置给老师的作业------《我和孩子的故事》该怎么写?忽然就想起这几封学生来信,就把它们找出来重新翻看。翻开第一封,是曹志豪的来信,非常简短,书写倒还算工整:


      亲爱的俞波老师:


      我们是601班毕业班,你曾被我们称做“老鱼头”,我们再也看不到和蔼的您了,太伤心了,我太想念您了!


曹志豪此致敬礼。


2011年4月30日。


      看完这封信,我怎么都没有感到半点伤心和思念,真是奇怪。不过,能记得我这个“老鱼头”, 还给我写信,我已经很知足了。


      接着看第二封吧,是吴迪写来的,信封上的字迹我感觉好像是大人代写的,因为看起来比较老练,是有点潦草的行书;信纸上的字迹比信封上的要工整许多,一笔一划都很清楚。


      尊敬的余老师


      您好!


      转眼,我们已经是上六年级了。想当初,我还是个无知的笨蛋时,是您,把知识传授给我。我还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班上很乱,尤其是我,当时您用两个指关节敲打着讲台,还呵斥着,我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我清楚记着,我还折了个纸飞机飞,您便让我下课到办公室去。本来,我以为您会狠狠骂我,没想到您却说:“你要是喜欢飞机,就去报名航模比赛。”这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老师,你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油灯,引导着我们向前……


你曾经的学生


吴迪


2011年4月30日


      读完这封信,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帮调皮捣蛋的影像。这是我教过的最头疼的班级之一:上课不认真听讲、调皮捣蛋,作业不认真做、敷衍了事……而我,曾经是他们班五年级时的副班主任,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一年。想起这些,心中不禁有些愧疚。吴迪的信让我感到了些许的安慰。这个不爱睡午觉、上课总爱转过去讲话的调皮男孩,老师分明感到你在成长了,你比以前更懂事了。


      写到这里,夜已经很深了,人也有点困了,还是洗洗睡了吧。


       这一晚睡得很安心,醒来后我就在想:什么时候给他们回封信,也给他们一个惊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3 9:35:3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7#

31、回复:2012,向左,向右——《科学课》2012第二期卷首语


 


面对时代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教育的变化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我以为,在学科里、在课堂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永恒的。


 


 


卢老师的话引人深思:变和不变,其实就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有其必然的规律,我们应当努力探索,遵循并传承这些规律;教育又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甚至已经阻碍了教育发展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现在,又必须要把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对象---将成为未来国家的主人。


 


人有时好象总是不太会径直前行,不是向左就是向右。


 


确实是这样。但人是最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避免走弯路,但只要我们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出路,也可以减少走弯路的几率。


 


我们不怕走弯路,最可怕的是:要么踌躇不前、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是激进飞跃、左冲右撞,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思考。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8#

32、回复[转帖]日本名古屋市长称欲在南京举行公开辩论会 


 


 



名古屋市自20日起共收到约330份通过电话和邮件等寄到的各界意见。其中有270份认为市长说得好,表示了支持;但也有60份表达了抗议,认为市长言论不负责任


 


居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日本人认为市长说得好”。


 


真是服了小日本:你们就是这样教育后代的? 


 


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甚至肆意篡改、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这是无耻的懦夫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4 12:18:0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9#

感想很多,做好本职无愧于心就好,对学生我们尽力了,对政治心中有一把尺子在丈量着,话题每天有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TOP
70#

学习了,体会很深哦!
TOP
71#

33、回复:今年的天气有点冷



 




这些数据来之不易。


 


从2009年到2012年二月份的气温(应该是指月平均气温吧)看,是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7年二月份的降水看不出有什么规律,也看不出和气温有什么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 9:00:2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2#

34、回复:[征文28]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匿信息稿)


 


网络连接你我他,激情燃烧科学热。


一朝投入难相忘,热血满腔献吾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 12:35:5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3#

35、回复:亮一些我的科学课用过的“十八般兵器”


 


收集材料、利用材料是每位科学老师的入门必修课。


 


自制的教具虽然简陋,却是最实用的,其中凝结着教师的心血,展现的是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 12:36:1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4#

35、回复:[征文29]我和科学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匿信息稿)


 


科学课中恰当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陌生、难懂的科学概念,还可以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思考中获得放松,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初次和新接班的学生见面时经常讲到的一个比喻:课前准备很重要------就好比战士上战场,你如果不做好准备就冲上去,那会是什么后果?(学生回答:送死。接着是一片笑声。)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5#

36、缅怀雷锋


 


       今天是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我刚参加工作(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学校里经常组织“学雷锋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精神深入人心,这些活动后来就慢慢地好像被人们淡忘了,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成了一些人挂在嘴上的口号。今年在网上不经意间看到《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其中赫然写着“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或许以前也有写的,只不过我们没机会看到),前几天开会时学校领导也大力宣传发动。星期天儿子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雷锋做好事”的作业,冒雨在小区里捡拾垃圾,这一切真的让我无限感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缅怀雷锋、重读《雷锋日记》、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日记选录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读后感:雷锋的这段话,或许让我们许多人都感到汗颜。


 


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精神。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你是否敢于对天发誓说:我这一生一世,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当然也包括您的父母、师长、亲人朋友)!你敢这样发誓吗?


 


奉献我们的爱心,而不是索取。


 


对家人、对同志朋友、对他人(或许还包括我们的敌人)、对社会、对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心存感激,珍惜爱护,努力回报。这应当成为我们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这种价值观发扬光大,并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鄙视和摒弃一切的自私自利行为。


 



反过来,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对家人、对同志朋友、对他人(或许还包括我们的敌人)、对社会、对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还有用,我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福。如果一个人不被他的家人、同志朋友和社会尊重、需要,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除非这整个社会已经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5 23:51:27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6#

37、回复:[征文23]做课题中的我(匿信息稿)


 


如果让我们的学生也来经历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即使少学一些科学知识,又有何妨呢?


 


所以,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在课堂上来学习,事实上也不可能。


 


 科学的思维(学习)方式、质疑精神、科学的本质,学生只有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后才能逐步地认识、领悟。


 


教师和学生应当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自由,如:选择合适的教材、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而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场所、设备、材料(包括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需要的材料),保障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校、师生进行评价考核,并尽可能减少对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强制性干预(诸如各级各类功利性很强的竞赛、评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无助于科学合作精神的培养,反而非常有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5 23:55:04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7#

38、回复:电动车污染能力 每公里竟是汽油车3倍


电池的污染问题必须先解决了,才能推广普及电动汽车的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寻找清洁、环保的替代能源,人类一直都在努力。


 


核能潜在的危险我们已经看到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都离不开蓄电池,电池的污染问题必须先解决,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9 8:59:46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78#

同理,电池的污染,回收利用实在是做的太差,环境部门、科学家们应该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不然,我们的基层回收都是做无用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8 21:31:02编辑过]

TOP
79#

39、回复:真正的科学课不是表演课


 


深有感触。在听课活动中确实感觉评优课和教研课有所不同,我更喜欢听教研课。


 


教师和学生都只有在放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探究,才能充分展现其探究、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评优课也不乏有好课,执教者往往是那些经验丰富、善于为学生创设放松、自由的课堂探究环境的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9 9:13:26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0#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12-3-28 21:31:00的发言:

同理,电池的污染,回收利用实在是做的太差,环境部门、科学家们应该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不然,我们的基层回收都是做无用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8 21:31:02编辑过]

40、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执政部门:不是不知道,归根到底是不重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究竟有没有办法?办法肯定有。关键是政府部门不能被企业利益绑架,看准了要舍得投入,为企业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


 


环保事业是一项需要大投入、大规划的事业,舍小利赢大利,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我们谁都没有理由不重视、不去做环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30 9:46:5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1#

41、回复:[转帖]“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研究计划之我见


 


虽然没有上过这篇课文,仔细读了课文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铁生锈了》以后,观察了解了铁和铁锈的变化、区别,初步探索了铁生锈的原因后,通过实验结果来讨论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铁生锈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实验的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解释不同实验方法为何结果(铁生锈快慢)不同,进而理解铁生锈的原理(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小学生能够认识到铁生锈需要有空气就可以了;除了有空气,如果和盐、水接触,更容易生锈;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运用铁生锈的原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一些方法:在铁表面涂油漆、镀铬(不易生锈的保护膜,隔绝空气)、保持干燥(减少接触水,水中溶解的氧气更容易与铁亲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防止酸碱盐的侵蚀(防止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2#

42、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选自  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熟悉教育的人会明白,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习惯,而父母的习惯如何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此,《人民日报》曾发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的呼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大批青少年的父母与教师,并有机会听到他们许多心里话。我发现,中国的父母绝对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虽说改造一词难听,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们也心甘情愿。但是,他们有一个普遍的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有一些积习颇深的坏习惯还改得了吗?需要的一些好习惯还能够建立起来吗?


的确,习惯的养成与年龄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年龄越大越困难。例如,幼儿时期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养成品德习惯的最佳阶段,中学时期可能是养成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容易的并非能自然形成,困难的未必就不能做到,最佳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准确地说,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552,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周士渊先生的文章,题目为《管理自己的学问》。巧极了!他专门谈自己50岁后是怎么养成好习惯的,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等,这对广大父母朋友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他写道:


习惯培养当然应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但我以上所有习惯,除气功外,几乎都是50岁以后逐步养成的。在习惯问题上,不论老幼,人人都可大有作为,年龄绝不是一个障限,关键是看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是否真正高度负责……”


周先生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是指三个性,即认识必要性、选择可行性、具有操作性;两句话,即关键在前三天奥妙在缠缆绳,后一句出自西方著名教授曼恩对习惯培养很精确的比喻: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只要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一个简单的口诀,即三七二十一。周先生认为,关键在前三天,指前三天要启动、要认真、要咬着牙熬过它。这是指一星期七天。二十一可是个习惯领域里的重要数字,必须记住。因为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一种习惯的培养如果认真去做,平均大概是二十一天。但请记住,这是平均数。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克服所用的时间一定差异很大,认真程度不同,对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所用时间也显然会大不相同。


我与周士渊先生相识几年了,相识也是因为对行为习惯的研究。我认为,他的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虽然习惯的培养过程比他讲得还要复杂。我敬佩周先生,因为他不光在说更在做,他在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毅力惊人。


那一天,周先生在我的办公室里,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可以养成意想不到的新习惯和新能力,他当场做了一个表演。


当时已经56岁的周先生站正后,低头把腰慢慢弯下,膝盖绷直。他先是手指尖触地,后掌跟触地,继而又全掌稳稳着地。紧接着,他又双腿左右叉开,叉成大字形,两手抓住脚后跟慢慢弯腰,头顶渐渐向地面接近。最后,他的头顶竟触到了地面!


我看得惊呆了!我比周先生年轻许多,手指尖却够不着地面,头顶触地更不可能。可是,腰髋关节炎严重的周先生怎么做到了呢?


原来,2001年春节周先生回上海时,他快60岁的四姐为他演示了一遍这样的动作。于是,他开始练,每天坚持练。到了当年的81日,他终于达到了原先以为达不到的目标。


周先生对我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一个月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第二个月再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难的是什么?是坚持。


我想,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我曾经谈过一个观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因为许多家庭和学校虽然也重视德育,却大多只重视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例如,父母与老师总对孩子讲道理,也要求他们落实在行动上。可是,认知到行为,这只是德育的前50℃如何从行为到习惯,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后50℃,往往被忽略了。也就是说,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比如,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如此想来,父母以及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


总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教育才真正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中常常痛苦不堪?那不是教育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丢失了快乐,也就丢失了教育,剩下的只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折磨。教育的核心是人,而本质是诗。


也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3#

俞波老师看书比较多!

TOP
84#

43、回复:[原创]不知道自己的这样教育方式正确与否 


 



这样的场景、类似的学生,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


 


师道尊严,潜伏于很多老师的内心深处,曾经的我,也是如此;即使今日,任然会不经意间在学生面前流露。


 


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这一则师生人际交往的准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这让我想起了《都市快报》报道的美国最牛的小学教师---雷夫,单膝跪地,和天长小学两个孩子留影的场景。我们真的应该向他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平等待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帮助学生更是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你可以不写,位子换了给后面的同学坐”,如果你能以平等的态度和这位同学商量:“那你可以不写,让后面的同学坐你的位子,可以吗?”我想,这位同学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抵触行为了。最近刚看了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中的一篇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其中有一段话印象很深,摘录如下,和大家共勉:


 


父母(以及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比如,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如此想来,父母以及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选自  孙云晓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5 22:05:2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5#

“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改掉坏习惯挺难,但只要下定决心改,就一定能改的。
TOP
86#

44、回复:孩子们,不要失去做人的道德准则 


 


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很无奈;学生犯错,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正如海儿所说: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成绩看得很重,我也不例外,为了赶课,为了孩子们有个好成绩,我抓紧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在学知识。不敢多说一句废话,更加放松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他们干什么我们都很担待,甚至作为老师都把委屈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了,不敢说过分的话,不敢体罚学生,生怕惹出事端,没有了当老师的原则。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出了问题,一切以成绩、分数论高下,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明知自己很难改变现状,但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7#

45、回复[分享]2012年4.18-5.17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90学时培训专贴


 


2012.4.18徐春建老师讲座《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听课随记:


 


1、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讲究用词规范,尽可能准确;


2、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传统教学),科学概念的建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来说,当然难度也更大、更具有挑战性(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案例:徐春建老师对《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研究,2003-2007年4年中先后共修改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9 16:53:5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88#

以下是引用xsyubo在2012-4-15 22:05:00的发言:

44、回复:孩子们,不要失去做人的道德准则 


 


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很无奈;学生犯错,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正如海儿所说: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成绩看得很重,我也不例外,为了赶课,为了孩子们有个好成绩,我抓紧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在学知识。不敢多说一句废话,更加放松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他们干什么我们都很担待,甚至作为老师都把委屈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了,不敢说过分的话,不敢体罚学生,生怕惹出事端,没有了当老师的原则。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出了问题,一切以成绩、分数论高下,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明知自己很难改变现状,但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说的准啊。当教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并运用政治手法进行管理时,教育很难成为本质的教育!


享受教育
TOP
89#

受教了!!值得好好学习
TOP
90#

46、金子美玲的童谣诗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启迪甚或巨大的震撼。读金子美玲的童谣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是对周围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索,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科学和文学艺术其实是相通的,因为两者都离不开观察和思考。


     那么,对我们的教育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呢?要开启学习者的心智,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必须要培养学习者具有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1、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2、我和小鸟和铃铛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3、幸福


  幸福穿着桃红的衣裳,


  一个人小声哭着。


  “深夜里我敲打门窗,


  却没有人知道我的寂寞,


  只看见昏暗的灯影里,


  憔悴的母亲,生病的孩子。


  我伤心地来到下一个转角,


  两次敲打那里的大门,


  然而走遍了全城,


  也没有人愿意让我进门。”


  在月亮西沉的后街


  幸福一个人小声哭着。


  4、全都喜欢


  我好想喜欢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


  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


  我都想一样不剩地喜欢。


  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


  妈妈亲手做的。


  我好想喜欢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一切。


  比如医生,还有乌鸦,


  我都想一个不剩地喜欢。


  因为世界的全部,


  都是上天创造的。


  5、星星和蒲公英


  蓝蓝的天空深不见底


  就像小石头沉在大海里,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

      白天的星星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干枯散落的蒲公英,
  默默躲在瓦缝里,
  一直等到春天来临,
  它强健的根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6、积雪
  上层的雪,很冷吧,
  冰冷的月光照着它。
  下层的雪,很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很孤单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5 23:02:40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