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收获与反思
一、《空气占据空间》公开课学习
(一)教学设计
1.设疑导入
①展示一瓶装满水的瓶子,提问:同学们,我们还能往里倒水吗?如果把水倒出来一部分,瓶子里还剩什么?如果把瓶子剪成两截,这时瓶子里还剩什么?
②展示泡沫条,放入水中,提问:泡沫条的位置代表谁的位置?引出泡沫条的作用。
2.探索与发现
①将瓶子竖直倒扣在水里,侧面观察泡沫条的位置。
②预测→实验→小结:空气占据了空间
(实验要求:瓶子要竖直、缓慢地压入水中,小组内的每位同学轮流一遍)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释现象。
③思考:怎样才能使泡沫条上升呢?要求:不能倾斜瓶子,每人轮流尝试,从水槽侧面观察。
根据学生发现的现象,提问:这时谁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④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泡沫条重新深入底部?
方法:可以往瓶子里打入空气,(需要给学生换一个带孔的瓶子)
3.扩展延伸
①如何使瓶子里的水从其中一根管里流出去?
②三个瓶子相连,瓶子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打开了 3 号瓶盖,水又会怎样变化?
4.板书设计
(二)听课收获
1.钱老师用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材料(塑料瓶)制作了此次上课的实验用具,既贴合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更易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抽象概念。
2.从导入到开展三个探索实验再到最后两个拓展延伸环节,塑料瓶和泡沫条贯穿始终,思维步步提升、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观念。
3.钱老师在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都会用引导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解释现象,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以及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非常值得我学习。
4.钱老师善于鼓励学生在课上大胆提出猜想,并尝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他们畅所欲言,打开思维,百花齐放。
5.整节课的板书用图示显现学生的思维,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二、陈梅娟老师有关“科学味”与“儿童味”并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学习收获
1.开展科学活动时,要做好以下几点关注:
①活动后的汇报;
②活动记录单;
③实验记录单;
④实验前的指导。
2.提高教学策略的方法:
①看书,读记录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②照着课本做实验;
③尝试一些有特色的设计。(万向小学 陈滨巧)
-
-
1.jpg
(, 下载次数:0)
(2023/10/10 17:47:02 上传)
-
-
2.jpg
(, 下载次数:0)
(2023/10/10 17:47:02 上传)
-
-
3.jpg
(, 下载次数:0)
(2023/10/10 17:47:0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