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二单元第6节《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能准确画图。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出示一根铜条,在左端加热,会出现什么变化?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基本都猜测:热向右端传递。师点出较热一端向较冷一端传递。
2. 设计实验验证热在铜条中的传递:怎样能观察到热在铜条中的传递方向?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并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
3. 观察热在铝片中的传递:怎样观察热在铝片中的传递方向?
有了上一个实验设计,学生举一反三,很快就设计好了。
4. 总结与拓展:热传导除了在一个物体之间发生,还可以在两个物体之间。
三、教学思考:
1. 注重热在铜条中的传递的实验设计。
师:怎样能观察到热在铜条中的传递方向?
生1:用温度计测量铜条上的每个地方。生2:这样需要的温度计也太多了,不好拿呀。而且铜条的温度高,温度计超过量程,会爆的。
师:我理论上觉得可行,但实际操作不采用。
生3:可以将水放在上面,看水哪边先蒸发。生4:水怎么放在铜条上,要滴下来的。还是冰块好放,看冰块的融化程度呀。
师:冰块我觉得也不是很好放,能不能换一种?
生5:铜条上涂蜡,蜡遇热就融化了。
师:可以,那能想办法更加清楚的看到哪里先融化吗?
生6: 可以在蜡上粘一些轻小物体。
师生共同设计出一套检验热传递方向的装置,而不是出示图片,告诉学生实验步骤,这样失去了思维深度的挖掘。
同时,下一个热在金属片中传递方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2、注重实验器材的准备
本节课一共2个实验。我事先进行下水实验,发现实验现象很明显,且时间也快。因此,我准备了2个。第一,热在铜条中的传递。这个实验要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第二,热在铝片中的传递,这个实验铝片内沿不够深,凡士林融化之后有点滴落在桌面上,比较脏。在实验过程要强调只能在中心加热,有的学生加热过程中不断在移动,导致不能观察出实验结果。




3、注重科学实验的参与度。
本节课内容学生都有生活经验,但我还是给学生准备了实验,就是希望学生能在生活中多动动,让动手成为科学课堂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