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陆国萍专贴(三四年级) [复制链接]

31#

回复 30楼樊晓霞的帖子

老师们都很认真哦
TOP
32#

回复 29楼赵洁莹的帖子

也试过,还是一样,可能烧杯的缘故。
TOP
33#

回复 28楼赵洁莹的帖子

学生操作时没有把泡沫球压进去,我试过,是不太好赶到杯子里
TOP
34#

回复 27楼赵洁莹的帖子

谢谢,赵老师也是很认真负责的,还又年轻又漂亮
TOP
35#

回复 25楼儒衣飘飘的帖子

嗯,希望学生能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TOP
36#

今天上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学生自己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腔的变化。有些同学认为吸气时胸腔收缩,我就播放视频来展示呼吸时胸腔的变化。然后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制作了人体呼吸模拟器。用模拟器能更直观的观察膈肌的运动和作用。膈肌向下,肺扩张,是吸气;膈肌向上,肺收缩,是呼气。最近上课总不记得拍照片。以下是学生做的呼吸模拟器然后我在办公室拍的。
IMG_2220.PNG.JPG (, 下载次数:0)

膈肌向下,肺扩张(2020/11/3 16:02:34 上传)

IMG_2220.PNG.JPG

IMG_2222.PNG.JPG (, 下载次数:0)

膈肌向上,肺收缩(2020/11/3 16:02:34 上传)

IMG_2222.PNG.JPG

TOP
37#

昨天上了三上第二单元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后吕老师点评时提出四点注意:
1.变经历为探索。经历只是动手,探索也是既动手又动脑;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
2.变讲解为引导,点拨。让学生尽情发言,尽情诉说,
3.少讲多练,多操作。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听童言无忌,讲童话。要静心听学生发言,思考学生的发言。
[/at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9/22 10:03:09
吕老师的建议很好,值得我们学习谨记!
TOP
38#

回复 18楼陆国萍的帖子

直接让学生用筛子分离,在动手实践中否定自己的答案,比口头否定更有价值
TOP
39#

回复 38楼李尔敏的帖子

是的,让学生自己尝试筛子分离,发现还有一些细沙会漏下去,知道这个方法不行。所以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办法,条件允许,都让他们自己试试。
TOP
40#

回复 37楼樊晓霞的帖子

是的,吕老师说,这也是他课后多深入反思、深度感悟、深成沉淀而来。
TOP
41#

今天上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学生自己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腔的变化。有些同学认为吸气时胸腔收缩,我就播放视频来展示呼吸时胸腔的变化。然后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制作了人体呼吸模拟器。用模拟器能更直观的观察膈肌的运动和作用。膈肌向下,肺扩张,是吸气;膈肌向上,肺收缩,是呼气。最近上课总不记得拍照片。以下是学生做的呼吸模拟器然后我在办公室拍的。[img=110,0]http://lt.zjxxkx.com/tools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3 16:02:34

人体呼吸模拟器,制作简单,而且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呼吸时各部分的变化,不错的教学工具
TOP
42#

四上第一单元中有一题:人吹口哨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A.嘴唇   B.声带   C.空气
好些同学选了声带。他们直观地以为人吹口哨,有嘴巴的参与,肯定是声带发声。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吹口哨,然后将手放在喉咙处感受,发现声带并没有振动。但是选择嘴唇这个答案的,我不知道如何讲解让学生明白。因为空气的振动学生很难感受到,也很难观察到。还有一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0/30 15:30:56
的确,因为空气的振动是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的,用手放在喉咙处体验,这个方法很好!
TOP
43#

回复 42楼小卫的帖子

嘴唇的话,可以在吹口哨的时候,把手贴在嘴唇上感受,嘴唇是不会振动的(可以鼓励同学们,在不确定答案时,自己动手去尝试和探究)
TOP
44#

陆老师认真实验,效果很好!
TOP
45#

回复 44楼章俐鑫的帖子

谢谢章老师的鼓励。
TOP
46#

回复 43楼上虞博文小学 经老师的帖子

是的,后来我也想到了,因为振动才会发声
TOP
47#

回复 41楼小卫的帖子

也是利用了工具箱的材料制作。现在工具箱方便了我们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所以平时要多加利用。
TOP
48#

空气单元中,感受空气这一课时,在同学们通过玩空气,做传递游戏后,找到了很多空气的特点,这是口头讲解体会不到的。有的同学通过吹气球,不小心松手,气球飞远了,知道空气还有冲力这个特点;有的虽然在抓空气的时候大塑料袋破了,但是也知道了空气容易跑,容易漏的特点。有时候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点。在提问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秘密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1.空气有多重?
2.空气从哪来?
3.空气一小时能跑多远?
4.空气会被用完吗?
4.空气为什么能占据空间?
6.为什么地球有空气?
7.为什么人需要空气?
8.为什么我们越累越需要更多空气?
9.地球上的空气为什么不跑到太空?
10 .人呼吸空气有极限吗?
........
虽然下课了,但是孩子们还是有很多好奇。看来要找机会要开展拓展课,解答这些问题了。
TOP
49#

空气有质量吗?大部分同学都是认为有的。但是我们要用证据说话。所以这节课就用天平来实验。我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学生调平也是掌握了的。可是,调平后有的小组拿下皮球打气时,组员居然把绿豆给倒出来了。看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天平来做实验。于是,停下来继续讲解。阔华的天平灵敏度不够高,打十筒空气基本没反应,而且打气中皮球也在漏气。有个小组没有计数,自己在那里打,把皮球打得硬邦邦的。结果现象很明显,气球放上去,倾斜了。但是就不方便测量空气的大概质量了。所以下节课的班级要注意:打气要迅速插进去,迅速拔出来,打气时不要停,快速连续的打,打满30筒,打气筒要拉到顶再压到底,。由男生来完成,女生速度不够快。
TOP
50#

空气有质量吗?大部分同学都是认为有的。但是我们要用证据说话。所以这节课就用天平来实验。我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学生调平也是掌握了的。可是,调平后有的小组拿下皮球打气时,组员居然把绿豆给倒出来了。看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天平来做实验。于是,停下来继续讲解。阔华的天平灵敏度不够高,打十筒空气基本没反应,而且打气中皮球也在漏气。有个小组没有计数,自己在那里打,把皮球打得硬邦邦的。结果现象很明显,气球放上去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17 10:42:32

10筒没什么反应是正常的,因为空气还没有明显的压缩。
TOP
51#

    这节课在反复强调后,终于有一个小组成功了。皮球打30筒空气,皮球变得硬邦邦。然后放上去,天平倾斜了。为什么?因为空气有质量,打了空气的皮球重了。但是估计只有最多一半的学生理解了。因为操作时还是有小组把调平后的天平里的绿豆拿掉了。这个原理得好好讲一讲啊。然后放了10颗绿豆,天平才保持平衡。所以30筒空气大概是10颗绿豆的质量。不过数据也不准确。因为下一个班级是20筒空气,5颗绿豆的质量。打气时皮球还是会漏气。所以打进去的数据不准确。每颗绿豆大概0.05克重,也就是30筒空气大概是0.5克重。空气真的很轻啊!


TOP
52#

回复 50楼章兴波的帖子

是的,所以下节课改成了30筒空气,还比较明显。
TOP
53#

    这节课在反复强调后,终于有一个小组成功了。皮球打30筒空气,皮球变得硬邦邦。然后放上去,天平倾斜了。为什么?因为空气有质量,打了空气的皮球重了。但是估计只有最多一半的学生理解了。因为操作时还是有小组把调平后的天平里的绿豆拿掉了。这个原理得好好讲一讲啊。然后放了10颗绿豆,天平才保持平衡。所以30筒空气大概是10颗绿豆的质量。不过数据也不准确。因为下一个班级是20筒空气,5颗绿豆的质量。打气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18 14:56:24
这款天平的灵敏度仍然不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TOP
54#

空气单元中,感受空气这一课时,在同学们通过玩空气,做传递游戏后,找到了很多空气的特点,这是口头讲解体会不到的。有的同学通过吹气球,不小心松手,气球飞远了,知道空气还有冲力这个特点;有的虽然在抓空气的时候大塑料袋破了,但是也知道了空气容易跑,容易漏的特点。有时候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点。在提问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秘密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1.空气有多重?
2.空气从哪来?
3.空气一小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13 9:49:41
一群“十万个为什么”,对空气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对空气的探究欲望!
TOP
55#

回复 53楼小卫的帖子

是的,天平灵敏度不够,实验数据有较大差别,但是想想让学生自己调试,并经历测量空气这一活动,还是有些价值的。在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小组是10颗绿豆,有的9颗,学生会说:可能皮球漏气,没有打满30筒;可能绿豆有大小等等。
TOP
56#

回复 54楼小卫的帖子

问题不要太多,课后还追着问。但是有些问题真的不好解释,也怕他们不理解
TOP
57#

回复 51楼陆国萍的帖子

这个实验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挺大的,能有一组做成功也很不错。陆老师真细心,连一颗绿豆0.05克重都称出来了。
TOP
58#

回复 51楼陆国萍的帖子

下节课要上这个了,过来学习一下
TOP
59#

空气单元中,感受空气这一课时,在同学们通过玩空气,做传递游戏后,找到了很多空气的特点,这是口头讲解体会不到的。有的同学通过吹气球,不小心松手,气球飞远了,知道空气还有冲力这个特点;有的虽然在抓空气的时候大塑料袋破了,但是也知道了空气容易跑,容易漏的特点。有时候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点。在提问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秘密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1.空气有多重?
2.空气从哪来?
3.空气一小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13 9:49:41
气球飞远了以后,学生们都会发出惊呼,孩子们都喜欢“意外事件”。
TOP
60#

空气单元中,感受空气这一课时,在同学们通过玩空气,做传递游戏后,找到了很多空气的特点,这是口头讲解体会不到的。有的同学通过吹气球,不小心松手,气球飞远了,知道空气还有冲力这个特点;有的虽然在抓空气的时候大塑料袋破了,但是也知道了空气容易跑,容易漏的特点。有时候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点。在提问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秘密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1.空气有多重?
2.空气从哪来?
3.空气一小
陆国萍 发表于 2020/11/13 9:49:41
孩子们都有十万个为什么,但有时候他们问的问题也非常有深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