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写在楼顶
后面文章皆为原创,有些论述未经详细查证,请勿转载,确有需求请与本人联系,特此声明!
茶之道
朱钻飚
timgIG0DUV9U.jpg(34.35 K)2019/7/19 17:16:21
给茶立规
timgZQKLFHIV.jpg(33.33 K)2019/7/19 17:15:41
没有敬何谈茶道
唐朝的贵族茶衍生了中国的茶道,到宋朝,中国的茶道出现了俩个分支,分别是“文人茶”和“僧侣茶”。“文人茶”就是我们熟知的宋朝的点茶,点茶简化了唐朝的煎茶程序,而突出了娱乐性,点茶中,大家不再有序而坐,更像一种文人的比赛,当抹茶在碗中激起白沫后,投入盐花,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让小小的茶碗中白沫出现异常丰富的图案变化,文人以此高谈吹嘘,以茶娱乐(如图)。文人茶继承了唐朝煎茶法娱乐的一面,于此同时,煎茶法严谨肃静的一面则被“僧侣茶”继承并发展。凭着对茶这种饮料的喜爱与尊敬,佛教中禅宗一派逐渐形成一套敬茶仪式,在每次重要佛事前或是打坐前,都会先把茶敬与达摩祖师。宋朝的点茶法一直是宋朝茶道的一个标志,我并不这样认为,点茶法已经将唐朝的煎茶法沦为纯娱乐的茶事,已经与茶道慢慢分离。恰恰是不被关注的“僧侣茶”才是中国茶道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茶道产生的源头应该是一个“敬”字,没有敬何谈茶道?
道可道,非常道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7 23:36:00
金亚军
回复 12楼戚调菊的帖子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生茶颜色发青,熟茶颜色发黑。 生茶用盖碗、紫砂壶均可泡,就是淹茶法。关键是投茶量与手法,与水温的控制。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9 23:42:36
中国文化的保险库
timg5KTQ7IVD.jpg(8.33 K)2019/7/23 21:09:45
令人惋惜的是,在元代铁骑的践踏之下,中国的很多本土文化被破坏殆尽,其中就包括中国茶道。不幸中的万幸,中国有一个文化的保险库,那就是日本,日本从唐朝开始,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到宋朝时,交流已经日趋频繁,两国间经常有高僧相互来往,学习或传播中国的文化,其间包括中国的茶文化。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赴中国学习,一开始是带去茶树种子,在日本的一些寺庙周围栽种成功后,开始学习品茶文化,中国禅宗的敬茶仪轨就是在宋朝由荣西禅师带到日本。不曾料想的是,这一敬茶仪式被越来越多的日本名流所尊敬和热捧,在日本迅速流传,最终在当时将军足利义政的扶持下,脱离禅宗,成为独立的品茶文化,标志了日本茶道正式形成了。
茶香四溢,悠然自得;书香浸润,品味人生!赞! 金亚军 发表于 2019/7/19 22:45:29
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日本传承了并发展了中国的茶道,并不偶然。日本蕞尔小国,对千辛万苦从中国传过来的东西,视若珍宝,奉若神明,茶道只是众多中国文化的一个而已。日本目前仍保存着我国唐朝的一把错金古琴(金银平纹琴),在日本正仓院静静躺了一千多年,完好如新(如图),是世界年纪最大的古琴,而目前能发现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在日本珍藏。另外如书法法帖,包括中国最早的建筑也在日本,很多手工技艺都在日本可以找到,而在中国已经没有了或失传。可能中国实在太过地大物博,什么好东西都有,就不懂珍惜,一不中意就拆了重来,一有情绪就把字画付之一炬,一看不顺眼就把工匠送上断头台……与之相反,日本对中国字的崇敬,对稻谷的崇敬,对中国建筑的崇敬,对匠人的尊崇……就因为这个“敬”字,本应该在中国找到东西却都在日本,让日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以致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不得不到日本去搞研究。
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color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4 23:09:15
陈杰超
“道”的紧箍咒 无论如何,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他们没有“道”的紧箍咒,凭着对“道”粗浅的认识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8 12:46:35
回复 26楼润羽的帖子哦,我有时间也去关注一下。“唐关”这个词,真是让中国人汗颜!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6 17:19:58
郭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