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事闲聊(更新:茶又一种分类) [复制链接]

1#

写在楼顶




      期待已久的暑假到了,朱老师在学期结束的会议上,鼓励我们,论坛不能停。
      近日看论坛,已经进入休眠期,帖子都不动了,朱老师给我们支招——看书阅读、兴趣展示开专帖。
      穷则思变,想到近年来我对喝茶的兴趣,对此也有些心得,不妨乘此良机整理一番,与各位科学同仁共享!
      取名为“茶事闲聊”,开辟专帖,话一家之言,权当娱乐,恭迎大家灌水……

后面文章皆为原创,有些论述未经详细查证,请勿转载,确有需求请与本人联系,特此声明!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20-03-19 23:30:06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19/8/12 20:23:4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一部分

茶之道



TOP
3#

道可道,非常道




      茶道一词来源于日本,中国人现在喜欢把吃功夫茶也称之为茶道,甚至于摆上几个茶壶茶碗就标榜茶道了,颇有出口转内销的意味。其实中国无论从唐或是宋抑或是明,都没有这样的称谓,最多称之为“茶事”,因为中国人对“道”是非常敏感的,越是高明的人,越不肯轻易说“道”。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立下一个基调:“道可道,非常道。”谁又敢自称比老子更高明呢?你瞧陆羽,从小对茶有独特的爱好,对茶的研究可谓之深,他也有意避开“道”,用茶经来命名他对茶的理解,经和道其实没有多大界限,有的恐怕就是一份陆羽的谦虚,抑或是陆羽的智慧——命为“茶经”而不是“茶道”,避开多少文人的流言蜚语——让这部书流传至今。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20 18:47:05
TOP
4#

吴彬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老师,太极、古琴、茶道、书法等等钻研很深!
手释一卷雅书,桌案一杯香茗,室内一曲旋律……此乃读书学问寻真味!
TOP
5#

感谢朱老师的鼓励,抢到沙发了!“手释一卷雅书,桌案一杯香茗,室内一曲旋律”朱老师有意境!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18 12:50:21
TOP
6#

“道”的紧箍咒



      无论如何,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他们没有“道”的紧箍咒,凭着对“道”粗浅的认识(或是不会产生类似中国文人相互攻击的情况),流传到日本的茶文化经过自己民族的加工融合后称之为“茶道”。这个商标从此走向了国际,当下又回转到国内,被中国人广泛接受。为什么此时的中国也乐意接受这个外来词呢?那是因为自五四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系统已经彻底破环,目前大家对“道”的紧箍咒已经没有唐宋明清时期的强烈,况且自己标榜自己懂茶道,多少还是可以有点锦上添花的效果,大家都有,自己没有,岂不是out了吗?其实喝茶与茶道相距何止千万?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19 17:16:21
TOP
7#

向吴大师学养生之道!
TOP
8#

给茶立规






      如果说中国有茶道的形成,当在唐代,有陆羽的茶经和法门寺出土发现的一整套错金的茶具(如图)为证。在陆羽的茶经中,对茶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茶本身,是带着一种唯美的哲学来给茶立规。唐朝的煎茶法有一整套繁复的仪轨,折射出的中国唐朝雍容有序,自信从容的精神状态。可以想象到在唐朝的茶事中,贵族会盛装而来,司茶人员,打开一件件精美的茶具,操作纹丝不乱,大家静听水沸,取茶焙火,碾茶过筛,一切都不需多言,自然进行。带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美学追求的茶事,就是中国的茶道。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19 17:15:41
TOP
9#

博大精深可圈可点
TOP
10#

回复 1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些照片挺有意境,生活和工作一样需要意境。
吕坚
TOP
11#

没有敬何谈茶道





    唐朝的贵族茶衍生了中国的茶道,到宋朝,中国的茶道出现了俩个分支,分别是“文人茶”和“僧侣茶”。“文人茶”就是我们熟知的宋朝的点茶,点茶简化了唐朝的煎茶程序,而突出了娱乐性,点茶中,大家不再有序而坐,更像一种文人的比赛,当抹茶在碗中激起白沫后,投入盐花,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让小小的茶碗中白沫出现异常丰富的图案变化,文人以此高谈吹嘘,以茶娱乐(如图)。文人茶继承了唐朝煎茶法娱乐的一面,于此同时,煎茶法严谨肃静的一面则被“僧侣茶”继承并发展。凭着对茶这种饮料的喜爱与尊敬,佛教中禅宗一派逐渐形成一套敬茶仪式,在每次重要佛事前或是打坐前,都会先把茶敬与达摩祖师。宋朝的点茶法一直是宋朝茶道的一个标志,我并不这样认为,点茶法已经将唐朝的煎茶法沦为纯娱乐的茶事,已经与茶道慢慢分离。恰恰是不被关注的“僧侣茶”才是中国茶道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茶道产生的源头应该是一个“敬”字,没有敬何谈茶道?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23 21:14:54
TOP
12#

道可道,非常道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7 23:36:00
吴大师,上星期,为了喝刚开的普洱,我百度上花了半个小时学习怎么开,怎么泡,怎么喝~~~~~
TOP
13#

茶香四溢,悠然自得;书香浸润,品味人生!赞!
TOP
14#

回复 12楼戚调菊的帖子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生茶颜色发青,熟茶颜色发黑。
      生茶用盖碗、紫砂壶均可泡,就是淹茶法。关键是投茶量与手法,与水温的控制。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烫壶:用沸水注入壶中,5秒后倒掉。
      第二步:洗茶:把约5克左右的茶投入壶中(400毫升为例),注入开水后(90度),马上倒出,可以闻香了。闻香后水倒掉。
      第三步:淹泡:重新注入开水,速出,倒入公道杯中,可以享用了。
      可以反复泡,好的普洱可以反复泡10次以上。生普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建议使用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细节上讲究起来就比较多。
      如果是熟茶,也可以用泡的方法,但水温要高,以沸水为宜,熟茶需用沸水洗两遍。也可以用煮花茶的方法进行煮茶。关键也是投茶量,如果是煮的话,投茶量要少,煮开后,茶叶中的成分会持久溶于水中。

      以600毫升左右的花茶壶为例,只需大拇指指甲大小的一片(2-3克),先用开水冲洗两次,然后注入开水一壶,再小火上煮开2分钟,即可,以汤色如红酒般透亮为佳。可以煮两次。熟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入红枣或是陈皮,与茶味不冲突。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20 18:45:29
TOP
15#

吴老师很文艺,擅长古典
TOP
16#

回复 12楼戚调菊的帖子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生茶颜色发青,熟茶颜色发黑。
      生茶用盖碗、紫砂壶均可泡,就是淹茶法。关键是投茶量与手法,与水温的控制。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9 23:42:36
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切磋茶道
TOP
17#

回复 16楼戚调菊的帖子

只要你有时间。
TOP
18#

中国文化的保险库

    


    令人惋惜的是,在元代铁骑的践踏之下,中国的很多本土文化被破坏殆尽,其中就包括中国茶道。不幸中的万幸,中国有一个文化的保险库,那就是日本,日本从唐朝开始,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到宋朝时,交流已经日趋频繁,两国间经常有高僧相互来往,学习或传播中国的文化,其间包括中国的茶文化。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赴中国学习,一开始是带去茶树种子,在日本的一些寺庙周围栽种成功后,开始学习品茶文化,中国禅宗的敬茶仪轨就是在宋朝由荣西禅师带到日本。不曾料想的是,这一敬茶仪式被越来越多的日本名流所尊敬和热捧,在日本迅速流传,最终在当时将军足利义政的扶持下,脱离禅宗,成为独立的品茶文化,标志了日本茶道正式形成了。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23 21:09:45
TOP
19#

品茶有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品文化,品心情、品意境……
泡一杯茶……细看茶聊闲事!
TOP
20#

感谢朱老师支持!
茶聊闲事,这个名称也很有意味。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23 12:45:36
TOP
21#

茶香四溢,悠然自得;书香浸润,品味人生!赞!
金亚军 发表于 2019/7/19 22:45:29
有喝茶而品味人生,这就是茶道。金老师一言蔽之。
TOP
22#

吴老师好“儒”,很像是古代私塾的老师的感觉。
TOP
23#

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日本传承了并发展了中国的茶道,并不偶然。日本蕞尔小国,对千辛万苦从中国传过来的东西,视若珍宝,奉若神明,茶道只是众多中国文化的一个而已。日本目前仍保存着我国唐朝的一把错金古琴(金银平纹琴),在日本正仓院静静躺了一千多年,完好如新(如图),是世界年纪最大的古琴,而目前能发现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在日本珍藏。另外如书法法帖,包括中国最早的建筑也在日本,很多手工技艺都在日本可以找到,而在中国已经没有了或失传。可能中国实在太过地大物博,什么好东西都有,就不懂珍惜,一不中意就拆了重来,一有情绪就把字画付之一炬,一看不顺眼就把工匠送上断头台……与之相反,日本对中国字的崇敬,对稻谷的崇敬,对中国建筑的崇敬,对匠人的尊崇……就因为这个“敬”字,本应该在中国找到东西却都在日本,让日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以致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不得不到日本去搞研究。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30 11:16:45
TOP
24#

高雅人生
TOP
25#

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color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4 23:09:15
唯有珍惜才会用心体会,日本传承并发展了很多文化!
TOP
26#

“道”的紧箍咒



      无论如何,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他们没有“道”的紧箍咒,凭着对“道”粗浅的认识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18 12:46:35
日本这方面的传承的确令人佩服,刚在播的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一位日本的指导,是来给我们中国人把“唐关的。
TOP
27#

回复 26楼润羽的帖子

哦,我有时间也去关注一下。“唐关”这个词,真是让中国人汗颜!
TOP
28#

回复 26楼润羽的帖子

哦,我有时间也去关注一下。“唐关”这个词,真是让中国人汗颜!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6 17:19:58
是的,作为中国的文化产物需要邻国指导
TOP
29#

吴老师工作认真,生活也很有情调,敬佩吴老师这样的人生态度!
TOP
30#

回复 3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个茶道太精深了,我一个莽汉一时理解不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