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事闲聊(更新:茶又一种分类) [复制链接]

31#

妙语谈养身,专心搞学问,很佩服吴老师的生活、治学态度,有机会要好好跟吴老师学学。
TOP
32#

回复 31楼一剑飘香的帖子

感谢郭老师鼓励,多来喝茶,捧场!
TOP
33#

道载于茶中



     茶之所以能成为茶道,茶德与“道”有很多相通之处。道载于茶中,以一种“半遮面”的姿态引发茶人去探索茶背后的“”。中国为何不由茶去探索“”,是因为早在唐朝以前的上古时代到战国时代,已有哲人对“道”深入的探讨。从《易经》到《道德经》,以老子为代表的智者,对“”的阐述已经非常完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道德经》第八章)。”老子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已经悟道,后来的文人也没有必要再从茶和茶事去探索“道”。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古画中经常看到逸者隐士煮茶图(如图),煮茶者也非自己,往往是有专门的司茶童子,文人逸士并不关注复杂的煎茶过程,或许只是茶的某些特性与他悟的道有很大的契合度吧。可见在中国,“道”先于茶事(唐朝煎茶法),是“道”影响着中国方方面面的事,包括茶事,也包括宋朝的禅宗。禅宗虽然属于佛教,却是与中国道教结合后产生的佛教新形式,禅宗中很多修行方式与原先的佛教向左,反而与道教高度一致,最明显的就是不立文字。宋朝的敬茶仪式中不经意地就浸染着“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道”来指导“茶事”。而对日本来讲,过程正好相反,他们作为一个落后的野蛮名族(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并无贬义之意),从唐朝开始才开始向中国学习,学习的东西也是少之又少,对“道”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在刚开始无从学起,能学的就是具体的做法,到了宋朝随着传到日本的中国东西慢慢增多,通过这些一件件的具体的事例,日本民族慢慢感悟到中国“道”的味道,这就引发了日本民族对“道”的探索,恰好,中国宋朝的浸染着“道”的茶事就在此时传播道日本,迅即引发日本民族的极大热情,由“茶事”中探索“道”的路的从此拉开序幕。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13 18:46:34
TOP
34#

吃茶  喝茶  品茶
TOP
35#

回复 34楼儒衣飘飘的帖子

华东兄,回了吃茶,喝茶,品茶。6个字,不知有何深意?
吃茶,的说法一般特指我们南方人,吃酒,吃茶、吃粥,一般北方人喝字开头的,南方一般是“吃”开头。但南方并非没有“喝”。如“老酒喝(音如嗨)一口,茴香豆嚼一口。”喝是专指喝一个动作,而“吃酒“应该包含有”喝酒“以外的动作如吃菜,”吃“显得丰富些。吃茶可能也带着这样的含义,包含喝茶、吃茶点综合动作。
TOP
36#

道载于茶中



     茶之所以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28 23:22:43

啥时候,为我们讲讲茶道!
TOP
37#

回复 36楼上虞樊少飞的帖子

先在论坛上将就看看吧,等有机会再相互探讨。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01 09:56:45
TOP
38#

喝茶的学问好深啊!受教了!谢谢!
TOP
39#

云南这边很多人喜欢普洱茶,一些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老人,青年在泡茶喝茶,真的很美的景象。
TOP
40#

处处都有茶





TOP
41#

回复 40楼上虞樊少飞的帖子

云南人喝普洱茶,就像浙江人喝龙井一样。他们当地喝普洱基本以生普为主,而熟普基本卖给外省的人。普洱的水太深,当下普洱炒作过火,很多普洱以次充好。为求利益,给茶树打催芽剂,使用农药和化肥,这种做法有违茶的生长规律,杀鸡取卵,不久将形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只有极少数的茶人坚守茶的底线,这批人现在看似利益不大,但会笑到最后。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02 11:24:11
TOP
42#



      去年去云南,在昆明逛的时候,我自己走街窜巷,走到昆明圆通寺边的一家小店,时值上午9点左右,我见小店中也有卖普洱的,就坐下来与店主喝起茶来。须臾,有一老者来,交谈中知道,老者就住旁边,常来小店攀谈。店主邀老者一起喝茶。老者一看,我们喝的熟普就摇头道:“不喝熟普。”店主微微一笑,取生茶泡之。老者立而啜之,带着四川腔说:“就喜欢这涩涩的味道。”
TOP
43#

回复 42楼wubin98146的帖子

这是为什么,不喝熟普喝生普
TOP
44#

吴老师真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不过现在年轻人很少有喜欢喝茶的,觉得茶很苦,吴老师有没有推荐一些淡一点的茶。
TOP
45#

章镇雷公山的翠茗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TOP
46#

回复 34楼儒衣飘飘的帖子

华东兄,回了吃茶,喝茶,品茶。6个字,不知有何深意?
吃茶,的说法一般特指我们南方人,吃酒,吃茶、吃粥,一般北方人喝字开头的,南方一般是“吃”开头。但南方并非没有“喝”。如“老酒喝(音如嗨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30 11:41:04
吃茶,就是解渴
喝茶,就是一般人喝茶打发时间
品茶,就像彬兄你,需要很多的工具,很多的工序……
TOP
47#

回复 44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茶入口苦而回甘,这就是茶的本真,才让喝茶的人有了丰富的味觉体验,才成就茶味百喝不腻。才让茶上升至茶道。
      如果觉得平时的茶太苦,有几个原因
      第一,茶本身属下品。茶叶用粗劣的叶子制之,茶叶生长地土质不佳,茶叶老而枯,造成茶叶的营养不良。
      第二,泡的方法不对。同样的茶,泡的方法不一样,香味、涩味、回甘会有很大的差异。以上虞的翠茗为例,翠茗与龙井虽都是绿茶,但其差异甚大。龙井茶采取一叶一芽的嫩叶。茶叶内维生素含量高,茶多酚含量少,茶叶久泡而不苦,所以用玻璃杯泡,边喝边续水问题不大。但上虞翠茗为珠茶,叶底中有几片是大叶子,内含茶多酚含量足,如果长期用热水浸泡,茶水苦味会越来越多,就感到苦了。
      第三,投茶量太多。道理与第二同。如果是茶杯中长时间浸泡的方法泡茶,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就不觉苦了。
      绿茶中当属龙井口感最淡。但需找到好茶。有空约微信一下,我请大家去品龙井茶。
TOP
48#

回复 43楼四季桂的帖子

云南人普遍喝的生普,熟普是近年来炒作起来后才新研制的工艺。就像10年前,我们浙江人喝茶就是喝绿茶,没有说喝红茶的。有一日我老丈人来我家,我泡了红茶给他,他就说不喝。说红茶是霉过的茶。道理相同。
TOP
49#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茶道
热剧《长安十二时辰》很不错,导演很用心,技术也不错。
茶在这部戏中只是背景而已,但仍看得出导演很用心的去考证,实质上很多细节都是如此,才让这部戏精致而广受欢迎。
我截取几张煎茶图,与大家分享。其实画面是一掠而过的,不仔细观看可能就被忽略过去了。



这幅图是炙茶的过程。把茶饼取出后在小碳炉上烤一下。唐朝的茶叶很像现在云南的普洱茶饼。有个漂亮的叫法“龙团凤饼”。
把茶压成饼是方便保存和运输。
陆羽茶经记载:“凡炙茶……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可见这个炙茶过程也是非常讲究的。

这是把茶敲碎的过程。把炙过茶放入小麻袋中,用小榔头敲碎。在法门寺出土的一套茶具中有茶碾(与药碾类似),作用类似。

过筛。把敲碎的茶叶放入筛子中筛一下,得到茶末。

茶末成。倒出备用煎茶。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05 10:30:45
TOP
50#

喝茶的学问太大太复杂,要有文化和雅致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真意!
TOP
51#

茶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若干年前,我曾经对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教学理论两者孰重孰轻犯过愁,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兼顾。曾就这一问题像李正火老师请教。李校长却说:“两者并不矛盾。”一语道破天机。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我在教学上的很到想法的来源正是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上。
文化能引导教学的方向,通过学茶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不就是在为更好的教学做积累吗?
TOP
52#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学习了。
TOP
53#

为什么我们喝不惯普洱茶,而且还是熟普?喝过两次,都不怎么习惯。难道是我们喝的是低档的普洱茶?
TOP
54#

回复 53楼四季桂的帖子

我们这边的人喝不惯普洱最大的原因是有霉味。因为普洱是广东人炒作以来以后慢慢往南方蔓延,而广东人喜欢重口味的,有股子霉味更佳。实际上云南好的普洱都十分干干净净,回甘好,入口柔,非常好喝!
这跟存放地也有关系,云南干燥,存放普洱不容易产生霉味,而广东,江南等地有梅雨季,存放容易产生霉味。
TOP
55#

回复 54楼wubin98146的帖子

好的普洱都很干净,回甘好,入口柔,是不是那是经年后的生普,他们本地人都喝生普。熟普是为了加快商品化,但品质好差就相差远了。
TOP
56#

夏天主要喝绿茶,其他时节喝普洱茶,同样的茶品级千差万别
TOP
57#

什么时候有空去吴大师那茗杯茶
TOP
58#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茶道
热剧《长安十二时辰》很不错,导演很用心,技术也不错。
茶在这部戏中只是背景而已,但仍看得出导演很用心的去考证,实质上很多细节都是如此,才让这部戏精致而广受欢迎。
我截取几张煎茶图,与大家分享。其实画面是一掠而过的,不仔细观看可能就被忽略过去了。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8/5 10:02:48
好的影视剧,带有很浓的文化,就像红楼梦,要读就读全本
TOP
59#

回复 55楼四季桂的帖子


      熟普与生普有很大区别,熟普属于全发酵(后发酵)茶。
      其实你猜的有一定道理。
      云南人当地人至今都是喝生普的,我在前面提到过,原因就是普洱一开始是没有生熟之分,只有一种茶,通过晒的方法来杀青,第一年是生茶,相当于我们的绿茶,年份越多,就会自然发酵,颜色有绿变黄再变黑。当地人也不讲究,反正喝到喝光为止。
      当地人凡是有客来,就把存在竹篓中的普洱茶抓一把煮一锅,招待客人。那时候我们浙江人根本不知道何为普洱茶。后来有一些广东、台湾的客商经常出入云南把这些茶带到南方,广东人很喜欢,特别喜欢藏了几年的普洱茶。据传,后来专门有一批广东人到云南普洱村庄里收茶,凡新茶都倒出不要,专要留在竹篓缝隙里的陈茶。因为生普洱太刮胃,南方人受不了,陈了几年后的普洱茶就温和多了。随着收陈茶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普洱人就想到了把生茶发酵一下,这就出现了熟普。

      普洱茶熟茶是1973年出现的。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如果出现这个时间以前的熟普则都为假冒。熟普是在生普的基础上,就是再杀青结束后,进行渥堆发酵(所以称为后发酵),完成后压成饼,然后放到茶仓库里再自然发酵。这个工艺很负杂,弄得不好,开仓后一仓茶都酸掉,霉掉,这就是劣质茶,好的话,就发一笔小财。就像赌石一样。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10 23:48:05
TOP
60#

回复 59楼wubin98146的帖子

噢,谢谢,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第一次喝的普洱茶还行,只是不习惯味道,第二次喝的普洱茶就简直喝不下去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