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5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年共同体沈银彬专帖 [复制链接]

391#

银彬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坚持,赞
TOP
392#

回复 378楼沈银彬的帖子

能让学生看清楚就行。
TOP
393#

一下《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

一下《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0190429

    《认识一袋空气》是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由于有了前面对物体特征的学习基础,学生对空气一些特征的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无色.无味.透明等。但是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流动,却是不认同的,普遍认为空气不会流动。我问,那袋子里的空气哪里去了?学生回答‘’飞走了‘’。直到下课,还是认为空气不会流动。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遗憾:对于一袋空气的研究,我没有充分挖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与木块和水进行比较,得出空气与它们的异同点。



  


IMG_20190418_110140_mh1556573920211.jpg (, 下载次数:0)

(2019/4/30 5:48:26 上传)

IMG_20190418_110140_mh1556573920211.jpg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4-30 05:48:26
TOP
394#

沈老师的反思有自己的思想,超赞。
TOP
395#

沈老师,每课的反思做的很好,像你学习!
TOP
396#

      沈老师,你说到学生认识不到空气会流动,可否具体讲讲当时的学生语言或当时教学的过程。
      学生认识不到空气的流动主要是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提供的材料上没有支持学生发现到这个特点。第二,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事实,但无法进行很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有教师组织引导上的问题,也有材料结构上的问题)。
      从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空气这边一捏,跑出去了)到下结论(空气能流动)之间需要思维加工,这个思维加工对于成人(或已知知识点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再思考的,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抽象思维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沈老师,不要迷信课本,一定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身就是不科学。在课堂中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空气会流动”的结论?(这是我们的思维,不是学生的思维。低段科学教学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没有进入孩子们的思维系统中去。)“空气会流动”从概念箭头的理论讲,已经到达“前概念思维”,已经超出小学一二年级的概念箭头了。
      一二年级的学生能描述一些观察到科学事实,如有学生说我捏了这边,那边就鼓起来了(这个事实就是支持空气会流动),但这时老师千万不要马上追问:“这可以说明什么?”(公开课中很多老师会这样问)失败就失败在这里。用一个成语概括“拔苗助长”了。
      科学家怎么得出结论,一个现象马上得出一个结论吗?不是的,很多想象综合起来,建立一种模型,最后还有通过很多针对性的实验,才得出结论。      该怎么处理?学生说:“我捏了这边,那边就鼓起来了。”教师鼓励学生把现象描述清楚,如:这边是哪边?那边是哪边?然后问大家多少同学有这样的发现(如果全班同学都有,应该把这一条作为集体板书写在黑板上)。好,到此为止。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发现。
        怎么让学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一步呢?这就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多个科学事实都指向同一点,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概念思维就往前发展了)。比如提供一个气球,让学生不用嘴把气球吹大,提供一个纸龙(小朋友的玩具,吹一下本来卷的纸龙会展开)让学生不用嘴吹让纸龙展开……学生会通过挤压塑料袋来达成。通过这些活动,可能有学生会说:“空气会像水一样流到一些没有孔的容器中。(学生能这样说就精彩了)”这是一种类比,学生找到几种现象的共同之处,这句话就是“空气会流动”的下位概念——是一二年级学生对空气流动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沈老师,供你参考。我也没有实践过,空对空乱讲,可以一起来实践一下。
TOP
397#

      沈老师,你说到学生认识不到空气会流动,可否具体讲讲当时的学生语言或当时教学的过程。
      学生认识不到空气的流动主要是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提供的材料上没有支持学生发现到这个特点。第二,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事实,但无法进行很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有教师组织引导上的问题,也有材料结构上的问题)。
      从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空气这边一捏,跑出去了)到下结论(空气能流动)之间需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5/1 11:57:33
非常感谢吴大师的指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谢谢
TOP
398#

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20190430

我的教学思路

同样是装100毫升水,积聚10毫升水,为什么各组时间会不一样?学生的回答直指孔的大小,操作问题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大多数学生预计需要时间是积聚10毫升水所用时间的5倍和10倍。
实验后发现并不一致,学生很自然想到是水位改变,水的压力变小,流速减慢。那怎样才能让流速不变呢?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
由此来寻找古代水钟的秘密,哪种水钟计时更准确呢?学生很容易发现,受水型水钟,水位保持不变,流水速度不变,测量的时间更加准确。

有趣的问题:    

装100毫升水,积聚100毫升水,到漏杯所剩谁很少的时候,空中不漏水了?我追问:给你更长时间,水会漏出来吗?(不考虑其他太阳晒然后蒸发等的因素。)学生一致回答,不能。水的表面有张力,我估计也是不会流下来了。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5-02 06:31:54
TOP
399#

实验提醒很重要

——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0181115

[font=等
沈银彬 发表于 2018/11/15 20:14:33

沈老师真的很认真,去年教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没有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想来惭愧啊,多向沈老师学习!
TOP
400#

回复 396楼wubin98146的帖子

好厉害的指导,运用类比方法是科学学习的好方法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