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一下《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0190429
《认识一袋空气》是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由于有了前面对物体特征的学习基础,学生对空气一些特征的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无色.无味.透明等。但是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流动,却是不认同的,普遍认为空气不会流动。我问,那袋子里的空气哪里去了?学生回答‘’飞走了‘’。直到下课,还是认为空气不会流动。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遗憾:对于一袋空气的研究,我没有充分挖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与木块和水进行比较,得出空气与它们的异同点。
(2019/4/30 5:48:26 上传)
沈老师,你说到学生认识不到空气会流动,可否具体讲讲当时的学生语言或当时教学的过程。 学生认识不到空气的流动主要是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提供的材料上没有支持学生发现到这个特点。第二,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事实,但无法进行很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有教师组织引导上的问题,也有材料结构上的问题)。 从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空气这边一捏,跑出去了)到下结论(空气能流动)之间需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5/1 11:57:33
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20190430
我的教学思路
同样是装100毫升水,积聚10毫升水,为什么各组时间会不一样?学生的回答直指孔的大小,操作问题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大多数学生预计需要时间是积聚10毫升水所用时间的5倍和10倍。实验后发现并不一致,学生很自然想到是水位改变,水的压力变小,流速减慢。那怎样才能让流速不变呢?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由此来寻找古代水钟的秘密,哪种水钟计时更准确呢?学生很容易发现,受水型水钟,水位保持不变,流水速度不变,测量的时间更加准确。
有趣的问题:
装100毫升水,积聚100毫升水,到漏杯所剩谁很少的时候,空中不漏水了?我追问:给你更长时间,水会漏出来吗?(不考虑其他太阳晒然后蒸发等的因素。)学生一致回答,不能。水的表面有张力,我估计也是不会流下来了。
实验提醒很重要——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0181115[font=等 沈银彬 发表于 2018/11/15 20:14:33
实验提醒很重要
——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0181115
[font=等 沈银彬 发表于 2018/11/15 20:14:33
五下《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20190507
我的水钟是在学生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对滴漏能作为计时工具有了新的了解以后,经历设计、实验制作、修正方案的科学活动。
在本课学习之前,我先渗透了课本中水钟图片,让学生从模仿课本中水钟图片开始,学着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带来的材料没法进行10分钟的计时,有些连2分钟的计时都困难,大多数组的材料只能勉强计时1分钟。于是我就只让大家制作1分钟计时水钟。以至于大家对于自己水钟的评价优缺点分析不够透彻。
许多问题,没有很好进行分析:
例如水钟的刻度标在哪里?标在接水瓶上,还是标在滴水瓶上?
能不能根据1分钟水流量,推测出2分钟,3分钟的刻度?为什么每一分钟刻度不是等长的?
一下《校园里的动物》教学反思
今天带领学生到校园大操场的草坪里去寻访和观察小动物,学生非常兴奋,有三五成群,有单独行动。有学生发现了晒干了的蚯蚓,有同学发现了蚂蚁,有同学发现了蝴蝶,立马有一群学生围过去。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反馈比较匆忙。
可以反馈: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几个问题:蚂蚁有耳朵吗?蚯蚓有眼睛吗?蛇有鼻子吗?——鄙人科学知识浅薄,上课的时候不敢贸然回答。
陈杰超
池笠锋
回复 402楼沈银彬的帖子这节课沈老师可以用手机将学生发现的小动物拍下来,可以在交流的时候用,有时候学生容易把潜意识里的认识搞混的。 润羽 发表于 2019/5/8 14:15:42
回复 401楼沈银彬的帖子我去年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瓶盖的打孔,真是个技术难题,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 戚调菊 发表于 2019/5/8 9:08:17
回复 27楼沈银彬的帖子比高矮需要在同一平面上,比长短是不是也从同一平面开始呀?只不过把这个平面从水平转化成竖直 常笑 发表于 2019/5/8 15:17:50
一下《校园里的动物》反思二
五下《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20190508
本课是在日晷、沙漏和水钟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基础上学习一种更加精确的计时仪器---机械摆钟,寻找摆钟为什么能精确计时的原因。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观察摆,发现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机械摆钟每分钟摆的次数相同,那么我们自己制作的摆每分钟摆的次数相同吗?然后发现摆幅越来越小,摆的速度越来越慢,那么摆的次数改变了吗?进行实验,得出有等时性。
注意:摆的操作细节指导要到位,手拿螺母,自然松手。
困惑:大部分小组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都相同,个别小组数据误差很大。让他们得出根据数据得出等时性,有学生指出不是等时的,当时我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了!想起纪校长大数据展示,真心觉得非常好。
求解:水能全部漏完吗?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180.aspx
如何得出摆的等时性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226.aspx
五下《机械摆钟》教学反思二
20190509
一分钟大多数组的数据都接近60次,10秒钟都接近10次,每组的摆绳长度我没有统一长度,那么,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可信吗?还是受到了前面机械摆钟一分钟60次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调整,先来测自己制作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再来展示真正的机械摆钟每分钟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