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年共同体沈银彬专帖 [复制链接]

391#

银彬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坚持,赞
TOP
392#

回复 378楼沈银彬的帖子

能让学生看清楚就行。
TOP
393#

一下《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

一下《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0190429

    《认识一袋空气》是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由于有了前面对物体特征的学习基础,学生对空气一些特征的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无色.无味.透明等。但是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流动,却是不认同的,普遍认为空气不会流动。我问,那袋子里的空气哪里去了?学生回答‘’飞走了‘’。直到下课,还是认为空气不会流动。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遗憾:对于一袋空气的研究,我没有充分挖掘,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与木块和水进行比较,得出空气与它们的异同点。



  


IMG_20190418_110140_mh1556573920211.jpg (, 下载次数:0)

(2019/4/30 5:48:26 上传)

IMG_20190418_110140_mh1556573920211.jpg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4-30 05:48:26
TOP
394#

沈老师的反思有自己的思想,超赞。
TOP
395#

沈老师,每课的反思做的很好,像你学习!
TOP
396#

      沈老师,你说到学生认识不到空气会流动,可否具体讲讲当时的学生语言或当时教学的过程。
      学生认识不到空气的流动主要是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提供的材料上没有支持学生发现到这个特点。第二,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事实,但无法进行很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有教师组织引导上的问题,也有材料结构上的问题)。
      从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空气这边一捏,跑出去了)到下结论(空气能流动)之间需要思维加工,这个思维加工对于成人(或已知知识点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再思考的,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抽象思维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沈老师,不要迷信课本,一定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身就是不科学。在课堂中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空气会流动”的结论?(这是我们的思维,不是学生的思维。低段科学教学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没有进入孩子们的思维系统中去。)“空气会流动”从概念箭头的理论讲,已经到达“前概念思维”,已经超出小学一二年级的概念箭头了。
      一二年级的学生能描述一些观察到科学事实,如有学生说我捏了这边,那边就鼓起来了(这个事实就是支持空气会流动),但这时老师千万不要马上追问:“这可以说明什么?”(公开课中很多老师会这样问)失败就失败在这里。用一个成语概括“拔苗助长”了。
      科学家怎么得出结论,一个现象马上得出一个结论吗?不是的,很多想象综合起来,建立一种模型,最后还有通过很多针对性的实验,才得出结论。      该怎么处理?学生说:“我捏了这边,那边就鼓起来了。”教师鼓励学生把现象描述清楚,如:这边是哪边?那边是哪边?然后问大家多少同学有这样的发现(如果全班同学都有,应该把这一条作为集体板书写在黑板上)。好,到此为止。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发现。
        怎么让学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一步呢?这就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多个科学事实都指向同一点,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概念思维就往前发展了)。比如提供一个气球,让学生不用嘴把气球吹大,提供一个纸龙(小朋友的玩具,吹一下本来卷的纸龙会展开)让学生不用嘴吹让纸龙展开……学生会通过挤压塑料袋来达成。通过这些活动,可能有学生会说:“空气会像水一样流到一些没有孔的容器中。(学生能这样说就精彩了)”这是一种类比,学生找到几种现象的共同之处,这句话就是“空气会流动”的下位概念——是一二年级学生对空气流动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沈老师,供你参考。我也没有实践过,空对空乱讲,可以一起来实践一下。
TOP
397#

      沈老师,你说到学生认识不到空气会流动,可否具体讲讲当时的学生语言或当时教学的过程。
      学生认识不到空气的流动主要是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提供的材料上没有支持学生发现到这个特点。第二,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科学事实,但无法进行很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有教师组织引导上的问题,也有材料结构上的问题)。
      从发现一些科学事实(空气这边一捏,跑出去了)到下结论(空气能流动)之间需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5/1 11:57:33
非常感谢吴大师的指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谢谢
TOP
398#

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20190430

我的教学思路

同样是装100毫升水,积聚10毫升水,为什么各组时间会不一样?学生的回答直指孔的大小,操作问题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大多数学生预计需要时间是积聚10毫升水所用时间的5倍和10倍。
实验后发现并不一致,学生很自然想到是水位改变,水的压力变小,流速减慢。那怎样才能让流速不变呢?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
由此来寻找古代水钟的秘密,哪种水钟计时更准确呢?学生很容易发现,受水型水钟,水位保持不变,流水速度不变,测量的时间更加准确。

有趣的问题:    

装100毫升水,积聚100毫升水,到漏杯所剩谁很少的时候,空中不漏水了?我追问:给你更长时间,水会漏出来吗?(不考虑其他太阳晒然后蒸发等的因素。)学生一致回答,不能。水的表面有张力,我估计也是不会流下来了。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5-02 06:31:54
TOP
399#

实验提醒很重要

——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0181115

[font=等
沈银彬 发表于 2018/11/15 20:14:33

沈老师真的很认真,去年教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没有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想来惭愧啊,多向沈老师学习!
TOP
400#

回复 396楼wubin98146的帖子

好厉害的指导,运用类比方法是科学学习的好方法之一
TOP
401#

五下《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五下《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20190507


      我的水钟是在学生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对滴漏能作为计时工具有了新的了解以后,经历设计、实验制作、修正方案的科学活动。

        在本课学习之前,我先渗透了课本中水钟图片,让学生从模仿课本中水钟图片开始,学着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带来的材料没法进行10分钟的计时,有些连2分钟的计时都困难,大多数组的材料只能勉强计时1分钟。于是我就只让大家制作1分钟计时水钟。以至于大家对于自己水钟的评价优缺点分析不够透彻。


许多问题,没有很好进行分析:

例如水钟的刻度标在哪里?标在接水瓶上,还是标在滴水瓶上?

能不能根据1分钟水流量,推测出2分钟,3分钟的刻度?为什么每一分钟刻度不是等长的?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5-07 21:04:24
TOP
402#

一下《校园里的动物》教学反思

一下《校园里的动物》教学反思

20190507

今天带领学生到校园大操场的草坪里去寻访和观察小动物,学生非常兴奋,有三五成群,有单独行动。有学生发现了晒干了的蚯蚓,有同学发现了蚂蚁,有同学发现了蝴蝶,立马有一群学生围过去。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反馈比较匆忙。


可以反馈: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几个问题:蚂蚁有耳朵吗?蚯蚓有眼睛吗?蛇有鼻子吗?——鄙人科学知识浅薄,上课的时候不敢贸然回答。








TOP
403#

回复 401楼沈银彬的帖子

我去年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瓶盖的打孔,真是个技术难题,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
TOP
404#

沈老师的科学课堂很用心啊,向你学习
TOP
405#

孩子们还是要动起来,科学课才有活力。
TOP
406#

回复 402楼沈银彬的帖子

这节课沈老师可以用手机将学生发现的小动物拍下来,可以在交流的时候用,有时候学生容易把潜意识里的认识搞混的。
TOP
407#

回复 22楼沈银彬的帖子

对于老师要认识那么多植物都是难事和新鲜事,对于孩子自然更加新奇,何况是到大自然中直接与植物接触,所以实践很重要,也很有价值。
TOP
408#

回复 25楼沈银彬的帖子

这类实验,就怕孩子不去做,没有参与度就没法深入开展教学。沈老师能直接借助家长资源,是个好办法!
TOP
409#

回复 27楼沈银彬的帖子

比高矮需要在同一平面上,比长短是不是也从同一平面开始呀?只不过把这个平面从水平转化成竖直
TOP
410#

回复 30楼沈银彬的帖子

超有同感!
TOP
411#

回复 402楼沈银彬的帖子

这节课沈老师可以用手机将学生发现的小动物拍下来,可以在交流的时候用,有时候学生容易把潜意识里的认识搞混的。
润羽 发表于 2019/5/8 14:15:42
这个想法真好,用手机记录,然后呈现,让大家一起来认一认,不知名的小动物,立马变成可认识的小动物
TOP
412#

回复 401楼沈银彬的帖子

我去年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瓶盖的打孔,真是个技术难题,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
戚调菊 发表于 2019/5/8 9:08:17
同感
TOP
413#

回复 27楼沈银彬的帖子

比高矮需要在同一平面上,比长短是不是也从同一平面开始呀?只不过把这个平面从水平转化成竖直
常笑 发表于 2019/5/8 15:17:50
同一个平面其实很难操作,记得吴彬老师有一组比较高矮和长短的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很容易操作,而且有趣味性
TOP
414#

再上《校园里的动物》

一下《校园里的动物》反思二

陈杰超老师介绍用手机记录小动物,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法,也便于交流分享。
但是小动物不会待着不动,许多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刚才发现了某个小动物。我一起走过去,小动物就不见了。
学校草坪上的草刚刚割短割平了,发现的小动物也不多,我也一起参与找了一会,发现很少。
小鸟、蝴蝶、蚯蚓(晒干死亡的)、蚂蚁、、、






TOP
415#

五下《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五下《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20190508

本课是在日晷、沙漏和水钟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基础上学习一种更加精确的计时仪器---机械摆钟,寻找摆钟为什么能精确计时的原因。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观察摆,发现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机械摆钟每分钟摆的次数相同,那么我们自己制作的摆每分钟摆的次数相同吗?然后发现摆幅越来越小,摆的速度越来越慢,那么摆的次数改变了吗?进行实验,得出有等时性。

注意:摆的操作细节指导要到位,手拿螺母,自然松手。

困惑:大部分小组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都相同,个别小组数据误差很大。让他们得出根据数据得出等时性,有学生指出不是等时的,当时我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了!想起纪校长大数据展示,真心觉得非常好。










TOP
416#

求解:水能全部漏完吗?

求解:水能全部漏完吗?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180.aspx

TOP
417#

如何得出摆的等时性

如何得出摆的等时性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226.aspx

TOP
418#

再上《机械摆钟》

再上《机械摆钟》

五下《机械摆钟》教学反思二

20190509


一分钟大多数组的数据都接近60次,10秒钟都接近10次,每组的摆绳长度我没有统一长度,那么,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可信吗?还是受到了前面机械摆钟一分钟60次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调整,先来测自己制作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再来展示真正的机械摆钟每分钟摆几次?

也或者可以准备几根特别短的摆绳,得到的数据与其他组不同,或许得到的数据并不是每分钟接近60次。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5-10 20:27:10
TOP
419#

回复 418楼沈银彬的帖子

学生的摆绳长短都差不多,所以数据都很接近,我也是这样。学生不会刻意测试摆绳很长或很短的情况,除非你给他准备的摆绳本身就长短明显。
TOP
420#

教师给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摆绳,在相同时间段内可呈现出不同的数据,这样可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