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制摆钟等时性的困惑 [复制链接]

1#

如何得出摆的等时性

20190508


        今天教学《机械摆钟》,大部分小组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都相同,个别小组数据误差很大。让他们根据数据得出等时性,有学生比较实在,指出不是等时的,当时我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了!想起纪校长大数据处理,真心觉得非常好。我没有大数据,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请教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19-05-08 21:40:11
分享 转发
TOP
2#

误差大的上台演示一起做一次,应该的操作计数不当引起的。摆动幅度小一点
TOP
3#

嗯,同意楼上的,先进行数据归类,引导回顾实验过程,像第7小组他们一定能说出操作中的不规范来的,其他的个别误差可以再重复几次,让他们明白误差会有,原因在哪里,然后再分析普遍规律,并告知只要是有这样的普遍规律就可以被不断重复,有疑问的小组可以课后继续实验。
TOP
4#

一直都存在这个问题,材料上的问题,计数的问题,计时的问题,合作的问题……
TOP
5#

分析数据,寻找原因,再次验证,一步步推进,或更好!
数据整理,建议使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平均值,一步一步向标准推进,也好的。
TOP
6#

这一个实验会产生误差的因素太多,以往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都是让数据出入较大的小组在其他小组监督下重新实验
TOP
7#

摆动方向难以控制,摆锤碰到铁架台的情况最多,建议摆幅小一点
TOP
8#

回复 1楼沈银彬的帖子

差别也不是很大啊,趋向于10次,我发现你的数据都很接近啊,是不是摆绳的长短也差不多?
TOP
9#

再做,用证据说话!
动手动脑,快乐探究
TOP
10#

回复 1楼沈银彬的帖子

差别也不是很大啊,趋向于10次,我发现你的数据都很接近啊,是不是摆绳的长短也差不多?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5/9 16:34:54
摆绳的长短我没有刻意提醒
TOP
11#

回复 9楼一江东水的帖子

有的时候,受上课时间限制,重做实验也为难的。
TOP
12#

回复 11楼金亚军的帖子

就像数学课,抛硬币,要想得到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会发现得到正反面的次数并不一样,有的甚至差距还挺大。有时确实需要大数据的支持!
TOP
13#

回复 10楼沈银彬的帖子

从你的照片看,摆绳长短也差不多,说明学生没有刻意地把摆绳夹的很短或很长(当然摆绳长短影响摆的快慢是下一课的内容)。
TOP
14#

回复 12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或者把全班的数据集合到电子表格中,这样就成为大数据了。
但实验材料的变量控制又成为新的问题,最好是大数据和标准实验的融合,这样大数据就有可靠性了。
TOP
15#

回复 12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或者把全班的数据集合到电子表格中,这样就成为大数据了。
但实验材料的变量控制又成为新的问题,最好是大数据和标准实验的融合,这样大数据就有可靠性了。
金亚军 发表于 2019/5/9 18:00:59

金老师说得真好,全班数据和标准实验的融合,那就完美了
TOP
16#

等时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学生误认为摆幅越来越小,摆动越来越慢的错觉。因此,用连续测量几个10苗的次数来比较,这样才有说服力。
TOP
17#

纪校长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大做强了,不过在后期学生的各组数据中也有特例,其实那个大数据既是纪校长的,也是我们的,因为数据都来自学生,是我们可以共用的大数据。
吕坚
TOP
18#

我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向大家学习一下。
TOP
19#

这个实验在操作时小组合作要非常好,尤其是数数的同学和计时的同学的合作很重要,默契度稍差一些,就会相差1-2次。
TOP
20#

学生实验时的确会有一些“意外”,处理需要技巧,学习了!
TOP
21#

学生自己实验大多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导致实验误差
TOP
22#

等时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学生误认为摆幅越来越小,摆动越来越慢的错觉。因此,用连续测量几个10苗的次数来比较,这样才有说服力。
喻伯军 发表于 2019/5/9 21:44:15
感谢喻老师的指点
TOP
23#

纪校长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大做强了,不过在后期学生的各组数据中也有特例,其实那个大数据既是纪校长的,也是我们的,因为数据都来自学生,是我们可以共用的大数据。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19/5/10 14:03:33
大数据的确震撼,不过前提是需要相同的条件
TOP
24#

学生自己实验大多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导致实验误差
小兵嘎子 发表于 2019/5/12 18:23:48
这是无法避免的,可以让误差明显的小组再次实验,反思刚才实验的过失
TOP
25#

这个实验在操作时小组合作要非常好,尤其是数数的同学和计时的同学的合作很重要,默契度稍差一些,就会相差1-2次。
巴塞罗那 发表于 2019/5/12 13:31:38
是的,轻微的误差是允许的
TOP
26#

误差大的上台演示一起做一次,应该的操作计数不当引起的。摆动幅度小一点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19/5/9 7:47:00
赞同这种方式,实验本身就是需要经历无数次的验证的,很多时候我不一定非得要一个我们需要的实验结果!
TOP
27#

多次操作,误差就会越来越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