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生本”培训活动的学习与反思(二)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对某些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把这种已有的了解和认识称为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这种前概念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比较直观的甚至是片面感受。这些前概念很多是零乱的甚至是错误的。当新概念与前概念一致并有一定提高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反之,就很难。当学生的前概念出现错误时,想纠正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并非是老师给出的概念就能改正过来,甚至实验验证的结果,也不一定能改变。
常见的错误的前概念列举:
绿色物体是因为它发出的光是绿色的
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比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就越大
电流到了小灯泡,小灯泡就亮了
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太阳和地球间的实际距离很远(但远远小于实际的距离)
冰里面不含有热量
磁铁可以吸金属的物质
水蒸汽与冰是不同的物质
等等
当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头脑中的错误前概念是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单元的起始课上,老师最好进行一个前概念的调查。通过谈话、问题解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进行教学。童海云老师在2012西湖之春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上,就将学生想了解的磁铁的内容列在黑板上,并(打算)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
学生的前概念与概念相近时,教学要简单的多,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丰富一些,避免学生觉的简单而缺少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要改变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是比较难的,那么如何教学呢?
1. 以学生的前概念为主,安排教学。
能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安排,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教材安排什么,教什么。而且期末的考试也就按教材来考。中和的作法是把学生的前概念与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这一点,确实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2.制造矛盾冲突,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
无论是教学情境或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现象与前概念的碰撞、比较中,发展思维,建立概念模型。矛盾冲突越激烈,思维的调动就越积极,产生的刺激就越强烈,记忆越深刻。这和我们能清楚地记住小时候偷水果或玉米的经历有些相象。
3.有效的研讨活动。
研讨中学生的相互交流、质疑,是运用前概念来分析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当前概念无法解释、说明现象时,或是探究内容与前概念不同时,学生会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直至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以代替原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