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年寒假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31#

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认识

——诸暨市荷花小学杨林泽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核心素养定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上次听专家讲座,专家多次强调了科学思维,认为小学科学老师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在假期中,我看了喻伯军老师主编的《课例式解读》这一本书,对模型建构部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查询了相应的文献资料。《湖北教育》杂志中的一篇关于物理模型的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通过看书和文献,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认识。

一、课标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

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

课标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是高度概括的,我所理解的是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获取一定的经验事实分析经验,提取关键要素尝试建构抽象模型应用模型这样的一个过程。

二、《课例式解读》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


书本首先对模型的定义进行阐述:模型有很多类别,比如数学模型、科学模型、工程模型、仿真模型。对于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模型则指的是:在科学中为了预测一个系统的可能表现,对真实事物(原型)进行抽象,提炼出核心要素,组建与原型高度相似的系统,对其进行测试,并利用测试结果对原型做出有效的修正。模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越仿真、越越相似相似越好;其次模型是为了促进对于原型的理解。

本书认为,小学科学模型建构能力或者思维层次,可以划分为模型理解、模型建构和模型应用三个维度,其中模型理解主要是指理解模型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型建构指的是根据真实事物制作相似的模型;模型应用主要是利用模型解释真实事物的关系或结构。

可以说模型建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去解释原理或者解决问题。

三、文献中对模型建构的描述和补充


对模型的理解:模型它是一种当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地去了解原型的时候所抽象出的相对简单的东西,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单的描述和认识方法。人们可以抓住模型中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它是连接着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可以用来预测和指导实践。

小学科学里的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模拟性质)和思想模型(理想性质),其中物质模型有仿真模型、比例模型、类比模型,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用实物模型来模拟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主要运用了形象思维,比如说用橡皮泥做细胞模型、土豆泥火山模型。思想模型包括理想化的实体模型,理想化的系统模型和理想化的过程模型,主要是利用图示对于事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舍弃了次要的因素,突出了一些主要的因素,比如食物链、食物网、质点等。

对建构的理解:一个完整的模型教学至少要经过5个阶段,即观察、建模、调查、验证、应用、评价。学生只有亲历模型建构的各个过程,才能体会模型建构的特点。

模型建构能力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维度,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实体模型、具象模型、规律表达模型和机制性解释模型。有别于将建模学习过程等同于复制、描述的“做模型”,思维型探究取向的模型建构要求学生将建模作为交流想法并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预测的学习方式。

对培养学生模型建构思维的策略认识:小学科学模型建构在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策略,第一是选择合适的情境建模,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了解建模的目的和方向,激发建模的主动性。第二是理性分析模型,抓住最核心的东西,突出核心特征,以及确立边界条件。第三是拓展模型,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模型的架构,触类旁通。第四是多元应用模型,通过演绎、迁移、想象等多种方式应用模型解决科学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些策略,既强化实践探究又发展科学思维。

1.jpg (, 下载次数:0)

(2024/2/28 18:22:57 上传)

1.jpg

TOP
32#

《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基于学习状态、高度参与、课堂生态的深度教学》学习体会

《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基于学习状态、高度参与、课堂生态的深度教学》学习体会

西子小学 郭小丽

  本书由田俊国专家主编,从课堂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应该为学而教,为用而教,如何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作了详细的阐述。本书通俗易懂,田老师频出金句,意义深远,吸引人读下去。以下的一些摘录是个人有所共鸣的点。

一、重新定义学生、老师、课堂、课程

   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老师从知识传递到育人赋能,课堂从知识灌输到对话引导,课程从内容堆砌到互动脚本。识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主观建构,学习过程实际是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已有的旧知经验进行关联的再创造过程。老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把知识和旧经验进行有效整合,而不是仅仅充当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意义在于“互动”,信息和情感的流动,营造一个好的对话氛围,“无对话,不学习”。基于此,田老师提出了“五星教学”和“三浪教学”的对话框架。课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研讨脚本。老师要恰到好处地走出舒适区,让课堂走出固定的脚本,给学生留下参与的机会,也给自己的潜意识留下临场发挥的空间,课堂才会有更大精彩的师生共创,才会有振奋人心的奇迹。“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

二、老师的五个境界、四个状态位

1.五个境界划分标准:内容弹性、师生关系、学生思维弹性

1.0被动应付级:完全以内容为中心;

2.0积极表现级: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内容的形式;

3.0教练引导级: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主,建构主义教学;

4.0师生共创级: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中形成共识;

5.0太上无我级:无内容,只有场域和学生。

   打造活力课堂至少从3.0级起步。老师应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理论、打磨课程、让教学相长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自己的风格、实现教学相关的双闭环。老师帮学生悟。学生帮老师修。老师在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处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更加融会贯通的失修环节。

2. 四个状态位:慈、雄、对、觉

慈:慈悲心,两个含义:爱心和敬畏心;

雄:雄心,即信心,给学生精准赋能;

对:对话,停止以自我为中心的说教;

觉:觉察。

   教师应保持觉察,调整自己进入“慈、雄、对、觉”的理想状态中,不仅能让教学有效进行,还能为“失控”的课堂秩序救场。

三、学生的全人地位、四个状态位

1. 要把学生当成全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旧知识和经验都是消化新知的酶,都是课堂的宝贵资源,作为学生有义务把它们奉献出来,作为老师有义务把它们激发出来。

2. 四个状态位:开、激、悟、道

开:开放,环境是开放的,学生感到安全、获得信任、毫无阻碍地发表意见;

激: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蜗牛触角一样敏感;

悟:领悟,学生处在一个积极地自我内在对话的状态,两个“小触角”自由伸展;

道:道说,讲给别人听,学生内在的思维外部化。

四、五星教学法

   步骤可用二十字来概括: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

首先,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充分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经验,尝试着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再次,把学生们贡献的旧知和经验碎片进行整合,升华成结构化的知识。又次,鼓励学生尝试用总结升华的知识解决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最后,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拓展。学习成为始于群策群力的、对真实问题的探索;成于把个体的思考与观点整合升华为结构化的知识;终于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应用。

   前三星可以理解为“为学而教”,或“为理解而教”,在引导中转移知识的所有权;后两星是“为用而教”,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三浪教学法

      三浪教学法是五星教学法的变通,它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加简单易行可复制。第一浪是老师讲解,目的是给学生知识输入;第二浪是学生研讨,目的是帮学生转化;第三浪是师生讨论,目的是集体整合升华。三浪教学把五星教学的前三星合并在第一浪,第二浪相当于应用新知,第三浪相当于融会贯通。

六、课堂上的结构化研讨:3153

        3分钟思考,1分钟每人分享,5分钟自由讨论,3分钟形成结论,我们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也可以借鉴。

      田老师提出的这两种教学策略如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率将有很大的提升。但往往应用时,我们也常常遇到困难,需要多次咀嚼五星和三浪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再尝试进行融会贯通地应用。


最后编辑开心就好7556 最后编辑于 2024-02-28 19:56:46
TOP
33#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读后感

荣怀小学   祝锦晶

最近刚读完兰本达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本书分为四部分内容:1.语言与材料的意义2.意义的建构3.课程的设计4.评价。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刚步入教育事业不久的人,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释书中所提到的理论,在实例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有些课堂实例也会出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书中教师的做法让我能够继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且找出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通过阅读本书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孩子们的想法。

书的开篇就提到了在小学任教的科学老师大多在学生时代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每年教学日程中的科学部分表现出一中畏惧。一堂不成功的科学课上老师只是一个劲讲述甚至只是演示一下“实验”,而孩子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期许去寻找答案。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看起来是一种常态,每一堂精心准备的科学课都是需要去寻找大量材料的,有时候甚至要去找一些形状相同后报相同的材料,这对许多科学老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往往需要解决现有材料与课堂理想材料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教师会疲于这种状态从而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形式主义”。而书中则提到了教师只需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即可,教师一旦懂了这些材料的性质和使用原则便可以很快地实行教学。

整书中有关空气的教学案例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学生也会学到空气这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案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的启示:1.尽管上课的对象是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但在描述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词汇去描述,“袋子鼓起来了”“袋子瘪下去了”这些语言其实都是在描述空气没有固定形状这个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出空气的这一性质,只需用学生自己的话描述即可。2.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面对一种新奇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会充满好奇,在课堂中尽量做到不阻止学生去“玩”这些材料,在完成已知任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他们想研究的内容。3.说说“离题”—不相关的发现。在每一堂科学课中都会出现学生回答一些与所探究内容不符的发现,文中是以空气为例的,从一个充满空气的袋子和一个瘪平袋子落地时间不同延伸出重力与阻力的问题。我认为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提出与课堂看似无关的问题时先不能急着否定,有一些问题可以试着直接在课堂上解决,有些可以开展为一个新课程呈现。但是对于此类问题教师也要学会筛选,挑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回答,课堂的“适当离题”有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案例中我总结了上好一堂课的条件主要有三点:1.课前准备有结构的材料2.孩子在忙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不只是上前作指导,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哪些可以再研讨中提出来,耳朵倾听并去鼓励孩子们。3.材料准备要充分准备,有些材料最好每个同学都有,以免出现哄抢。

除了在书中学到如何上好一堂课之外,我还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试图解释一种新现象时,常常出现复合思维。


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其实质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思考。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并且值得我多次去翻阅,每次的阅读一定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与想法。

TOP
34#

立足学习素养 实践项目课堂


--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后感


安华镇中心小学 蒋秀芳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可预测的事件,比如ChatGPTSora等,创新型人能更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但目前课堂学习面临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学习,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出现了基础扎实,但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不断深化改革,国家多次发文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其中2022版新课程科学标准中提出: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不少一线科学教师已经开始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尝试将项目化学习应用于教学中了,而且得到了一定成效,这也让我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工作。于是我拜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阐述学习素养和项目化学习之间的关系;二是阐述项目化学习的引进和本土化进程;三是从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识、学习时间、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6个步骤对学科项目化学系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化设计进行具体论述和案例分析。在书中,夏博士把项目化学习氛围微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和超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学习我有以下收获:

一、初步理解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夏雪梅博士以一个“博士和农民工识别空肥皂盒”的例子通俗地展示了什么是学习素养,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以一个“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这一案例区分了伪项目化学习和真项目化学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之前设计的六年级“小小工程师的项目化学习”:学校新造了一个足球场,足球教练训练时很难观察到全局,看过书的学生提出我们需要建造一个教练便于观察的塔台,然后我们开始建造塔台,制作标书、投标发布会、设计制作塔台模型、测试模型、评价与改进。

   这是一个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引领的项目化学习。看似符合项目化学习的步骤,都没问题,但是项目中并没有产生自由探索的心智,儿童虽然经历了持续探索的历程,但没有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没有充分思考,只是个别同学提出做塔台,于是我们模仿着传统足球场上在使用的塔台,在情景中没有发生迁移和应用。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不是为了项目化而项目化,产品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智得到自由,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经历观察、思考、讨论、争议、运用证据、实验、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模仿着书中的案列我对这项目进行了改进,试图让其成为一个能让儿童心智发展的项目化学习。

   1.对现象再观察--运动会时候体育老师没办法很好观察比赛吗?

   2.对事物进行区分--运动会时候体育老师都没办法很好观察比赛吗?哪些并没有?

   3.对现象做抽象--那些不能很好观察的或可以很好观察的比赛有什么特征?

   4.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真实情景中,要观察和监督团体比赛有哪些解决方案?在当前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怎么样的转换?

   5.进行决策分析--这些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对我们当前学校情况来说,最适合哪一种方案

   6.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解决,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真的产生了作用。

   7.反思与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我还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其他什么类似的问题吗?

   夏雪梅博士对学习素养下的项目化学习也做了界定,提炼了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所谓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迁移,分为三类:学术性项目、虚拟情景项目、真实现实世界的项目。在实际设计项目化学习过程要区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时指向核心概念的学习,具有综合性,而不仅是对主题内容的汇聚。

   反观平时看到的项目化学习和自己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大多比较属于浅项目化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目标不明确,没有对目标中的核心知识和高阶知识策略进行定位。

   2. 没有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分析和探索问题的历程。

   3. 只重视成果的精致度而忽略了过程。

   4. 先学习再应用,没有用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

   5. 混淆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

二、初步学习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夏博士提炼了6个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要素: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学习评价。项目化学习设计一般可以分为6个步骤:寻找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确认主要的学习实践、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

              

   在文中详细叙述了如何筛选和凝练适合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并且用案例的形式指导我们如何抓住本质问题提出驱动性问题,提供了获得驱动性问题雏形的工具--KWH表。用表格和案例形式区分高阶认知策略和低阶认知策略。

                                              

   夏博士在书中一步步地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并开展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后续学习中,我将积极辨别项目化学习和浅项目化学习,设计并开展科学有关的项目化学习,对浅项目化学习进行改进,提炼概念、明晰目标、修订驱动性问题和提升思维层次,积极请教研员和各位老师,将培养学习素养理念逐渐渗入到科学教育中,适当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最后编辑蒋秀芳 最后编辑于 2024-02-29 09:58:40
TOP
35#

以理解为导向,从目标出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以理解为导向,从目标出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诸暨市暨阳街道滨江小学 孙玲珂





  初读书名,只觉得有些困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也是想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吗?看完绪论,才明白作者主张“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是为了避开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常入的误区。小学科学课程中,几乎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丰富的探究活动,而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我们常常关注于具体的探究活动,却忽略了这些学习活动只是教学的一个个支架,我们在课堂中更应该关注,这些活动支架是如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当前,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我们在关注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时,更应该反思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当前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课标的大概念。细读内容,本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展开。



  (一)深度解读,为理解而教

  笔者强调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理解为核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威金斯认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理解不仅仅是指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更体现在教师对于大概念的把握上,学生是否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知识进行迁移,知识与技能同样重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评估员,在整个课堂中,一要关注学习任务是否符合单元大概念,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哪些证据表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三要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时动态,预设什么样的证据能够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关注核心要素,以UhD为设计框架

  笔者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他主张在教学设计之初,先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解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逆向设计的思路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在过去,我们往往先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然后再考虑学生的需要。然而,威金斯的逆向设计让我意识到,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书中提到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WHERTO要素。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也要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最终需要他们做什么,帮助学生自己评估学习效果。确定好方向,我们就要根据大概念的指引选择相应的支架材料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三步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步骤,搭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对于问题的探索之中。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重新考虑、修改过程,从而适应真实的课堂环境。

  (三)以真实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反馈

  “真实性”在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书中提到教学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真正的科学知识应当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的孩子,更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儿童,让孩子们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现科学问题,解释疑难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编辑孙玲珂 最后编辑于 2024-02-29 13:04:31
TOP
36#

                         “两点一线”,关于有效科学阅读的探究--寒假阅读偶感                                      
农夫山泉不太甜 发表于 2024/2/26 8:59:19
非常好的学习资料,感谢分享
TOP
37#

科学进阶 优秀教学

科学进阶 有序教学


——《基于学习进阶多大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案例研究》读后感


诸暨市大唐街道盛唐小学 何莎


  学习进阶是近年来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用学习进阶的思想指导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分段设计,建构了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作为一线教师,对于学习进阶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我还是十分欠缺。什么是“学习进阶”?它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到底怎样安排更科学呢……带着一系列疑问,我阅读了由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刘晋斌校长所著的《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案例》一书,慢慢揭开了“学习进阶”的部分面纱。

  该书从一开始就展开了有关学习进阶的理论综述:从国内外研究背景、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学习进阶的哲学基础。在科学教育领域第一次出现“学习进阶”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学业成就评价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根据不同学说,书中将学习进阶的内涵概括为:学生关于某一核心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力、实践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进步、发展的历程,表现为特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潜在发展序列。以学习进阶统整的科学课程有利于改进课程标准,有利于改进教学,有利于改进评价。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分别探讨了在科学观察、模型建构、论证与推理以及科学表达中的学习进阶问题。其中模型建构、推理论证是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重要元素。书中介绍了聚焦真实世界、建立原型与模型的联系、建立模型、建构理性世界等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在论证与推理中以认知支架理论为基础,提出“概念支架”和“论证支架”,构建了“三层级、七水平”的科学论证能力发展进阶表现框架,旨在逐级规划学生论证能力的发展过程。




  如何将学习进阶策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准确实施呢?本书的第三部分从不同科学领域进行了详细展示。喻老师认为
“进”描述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方向,“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并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起点是学生在未接受教学之前的原有经验,目标、终点是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中间过程就像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每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能达到的不同水平。因此首先还是要熟悉教材整体框架,理清学习内容在整个框架中的位置,另外学生的前概念是进阶起点的重要因素,可以课前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确定进阶起点。例如《磁铁能吸引什么》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1课,该课隶属于“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学习内容进阶如图所示。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对于磁铁能吸引的物体主要分为“吸金属派”和“吸铁派”,这就是本课认知的起点和冲突点。本课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在提出问题、产生冲突后,利用结构性材料搭建进阶路径。铁是学生见到、听到较多的金属,而对于其他金属比较陌生,本活动的重点在认识金属、验证磁铁能否吸引金属。完成实验后学生要对不同物体的材料进行归类并推理,结构性材料让有限课堂时间更高效。另外调查中还发现较多学生认为黑板能吸东西,它是磁铁做的,学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去论证,归纳出区分铁和磁铁的方法,对学生科学思维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这本书强调了学习进阶的理念。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进阶的教学方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且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每个教学案例都详细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这些案例既有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设计,也有针对不同主题的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案例,我可以学习到如何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科学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本关于小学科学教学学习进阶的实用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学到了一些有关教学方法和案例的宝贵经验。

TOP
38#

教学的模样之课程建设


暨阳小学   顾成宝


       有意义的教学是“讲理”的。以平等、平和的方式讲道理,教师带领下的探究讨论实验都属于“讲理”。好的教学还在于讲联系,这是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是散在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
      教学要关注学生,课程研制也要关注学生。让学生进入课程。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将课程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向训练等弊端,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注。新课标依据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的素养更具体化、鲜明化了。
       新课程最鲜明的导向,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以落实新课程,就要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标准由文本变成现实的必由之路,所以关注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实施,是课程改革顺利落地,实现育人价值的根本。
      新课程实施必须信任、教师依赖教师。承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引导教师把知识点放在知识结构中,形成整体的教学内容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