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年寒假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认识

——诸暨市荷花小学杨林泽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核心素养定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上次听专家讲座,专家多次强调了科学思维,认为小学科学老师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在假期中,我看了喻伯军老师主编的《课例式解读》这一本书,对模型建构部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查询了相应的文献资料。《湖北教育》杂志中的一篇关于物理模型的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通过看书和文献,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认识。

一、课标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

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

课标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是高度概括的,我所理解的是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获取一定的经验事实分析经验,提取关键要素尝试建构抽象模型应用模型这样的一个过程。

二、《课例式解读》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解读


书本首先对模型的定义进行阐述:模型有很多类别,比如数学模型、科学模型、工程模型、仿真模型。对于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模型则指的是:在科学中为了预测一个系统的可能表现,对真实事物(原型)进行抽象,提炼出核心要素,组建与原型高度相似的系统,对其进行测试,并利用测试结果对原型做出有效的修正。模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越仿真、越越相似相似越好;其次模型是为了促进对于原型的理解。

本书认为,小学科学模型建构能力或者思维层次,可以划分为模型理解、模型建构和模型应用三个维度,其中模型理解主要是指理解模型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型建构指的是根据真实事物制作相似的模型;模型应用主要是利用模型解释真实事物的关系或结构。

可以说模型建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去解释原理或者解决问题。

三、文献中对模型建构的描述和补充


对模型的理解:模型它是一种当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地去了解原型的时候所抽象出的相对简单的东西,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单的描述和认识方法。人们可以抓住模型中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它是连接着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可以用来预测和指导实践。

小学科学里的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模拟性质)和思想模型(理想性质),其中物质模型有仿真模型、比例模型、类比模型,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用实物模型来模拟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主要运用了形象思维,比如说用橡皮泥做细胞模型、土豆泥火山模型。思想模型包括理想化的实体模型,理想化的系统模型和理想化的过程模型,主要是利用图示对于事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舍弃了次要的因素,突出了一些主要的因素,比如食物链、食物网、质点等。

对建构的理解:一个完整的模型教学至少要经过5个阶段,即观察、建模、调查、验证、应用、评价。学生只有亲历模型建构的各个过程,才能体会模型建构的特点。

模型建构能力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维度,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实体模型、具象模型、规律表达模型和机制性解释模型。有别于将建模学习过程等同于复制、描述的“做模型”,思维型探究取向的模型建构要求学生将建模作为交流想法并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预测的学习方式。

对培养学生模型建构思维的策略认识:小学科学模型建构在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策略,第一是选择合适的情境建模,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了解建模的目的和方向,激发建模的主动性。第二是理性分析模型,抓住最核心的东西,突出核心特征,以及确立边界条件。第三是拓展模型,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模型的架构,触类旁通。第四是多元应用模型,通过演绎、迁移、想象等多种方式应用模型解决科学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些策略,既强化实践探究又发展科学思维。

1.jpg (, 下载次数:0)

(2024/2/28 18:22:57 上传)

1.jpg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