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年寒假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读后感

荣怀小学   祝锦晶

最近刚读完兰本达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本书分为四部分内容:1.语言与材料的意义2.意义的建构3.课程的设计4.评价。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刚步入教育事业不久的人,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释书中所提到的理论,在实例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有些课堂实例也会出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书中教师的做法让我能够继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且找出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通过阅读本书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孩子们的想法。

书的开篇就提到了在小学任教的科学老师大多在学生时代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每年教学日程中的科学部分表现出一中畏惧。一堂不成功的科学课上老师只是一个劲讲述甚至只是演示一下“实验”,而孩子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期许去寻找答案。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看起来是一种常态,每一堂精心准备的科学课都是需要去寻找大量材料的,有时候甚至要去找一些形状相同后报相同的材料,这对许多科学老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往往需要解决现有材料与课堂理想材料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教师会疲于这种状态从而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形式主义”。而书中则提到了教师只需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即可,教师一旦懂了这些材料的性质和使用原则便可以很快地实行教学。

整书中有关空气的教学案例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学生也会学到空气这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案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的启示:1.尽管上课的对象是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但在描述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词汇去描述,“袋子鼓起来了”“袋子瘪下去了”这些语言其实都是在描述空气没有固定形状这个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出空气的这一性质,只需用学生自己的话描述即可。2.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面对一种新奇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会充满好奇,在课堂中尽量做到不阻止学生去“玩”这些材料,在完成已知任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他们想研究的内容。3.说说“离题”—不相关的发现。在每一堂科学课中都会出现学生回答一些与所探究内容不符的发现,文中是以空气为例的,从一个充满空气的袋子和一个瘪平袋子落地时间不同延伸出重力与阻力的问题。我认为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提出与课堂看似无关的问题时先不能急着否定,有一些问题可以试着直接在课堂上解决,有些可以开展为一个新课程呈现。但是对于此类问题教师也要学会筛选,挑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回答,课堂的“适当离题”有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案例中我总结了上好一堂课的条件主要有三点:1.课前准备有结构的材料2.孩子在忙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不只是上前作指导,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哪些可以再研讨中提出来,耳朵倾听并去鼓励孩子们。3.材料准备要充分准备,有些材料最好每个同学都有,以免出现哄抢。

除了在书中学到如何上好一堂课之外,我还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试图解释一种新现象时,常常出现复合思维。


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其实质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思考。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并且值得我多次去翻阅,每次的阅读一定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与想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