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11#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预设


           定海檀枫小学  王卓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和方法: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2、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感受地球的自转。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科学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手电筒照亮一半地球,有晨昏线)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此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中,当中国转到这条明暗交界线时,是什么时候呢?(黎明)


中国地域辽阔,所有的城市同时迎来黎明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是谁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


二、模拟实验


1、课件出示标有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中国地图。


我们先来找找看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怎样?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随机板书:乌鲁木齐 西   北京  东)


谁先迎来黎明呢?你怎么证明?实验时注意什么?


我们还可以用这个塑料壳表示黑夜,另一边表示白天。塑料壳的一端有个洞,注意这个洞和下面的南极附近的洞重合起来。套进支架里。边缘表示明暗交界线,在转动的时候,用手固定塑料壳不动,地球仪慢慢转动。


2、观察到怎样的现象说明这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学生可能会说先处于明暗交界线的那个城市就是先迎来黎明。)


师:同意吗?那也有可能是黄昏啊。应该是先从黑暗转向明暗交界处。


3、学生模拟实验


4、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同学上来演示你是怎么实验的?边转动地球边介绍你是怎么自转的,同时说说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有不同意见吗?


(随机板书: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四、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意见相同


大家一致认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你有感受到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了吗?


那你怎么能肯定地球是自西向东呢?你的证据在哪里?


●意见不同


地球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自转方向吗?


地球只能由一种自转的方向。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看到、感觉到地球的自转方向呢?


1、观察生活中的相对运动


科学研究上,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有所帮助。


认真看视频中物体运动的方向,再思考实际上汽车等物体的运动方向。(视频:汽车前进、汽车后退、旋转木马顺时针旋转)


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2、体验相对运动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现象。怎么体验呢,我们也来体验相似的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用手卷成框,放在眼睛的正前方,然后在原地慢慢转2圈,转动的时候注意你是向哪个方向转的?你看到的周围的景物又是向哪个方向转的?有了结果请马上坐下。


(学生站起来体验相对运动。)


你有什么发现吗?


(汽车向前进,景物向后退;汽车向后,景物向前;旋转木马顺时针旋转,景物向逆时针转;我自西向东转,景物自东向西转。)


你有什么发现吗?


周围看起来是运动的物体,实际上是静止的。我们运动时,观察我们以外静止的物体,静止的物体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3、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


那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星辰是怎么运动的呢?(看视频)(板书:日月星辰看上去  东升西落)


日月星辰看上去是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自转。(观看地球自转视频)


4、感受地球的自转


有一个小孩,他站在地球上,面朝太阳,现在他要跟着地球自转一周。(教师慢慢转动地球仪)


现在,我们面朝东方,太阳公公就在我们面前。闭上眼睛,想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现在太阳在我们的头顶了。地球继续自转,太阳在我们的头顶了。慢慢的,我们把太阳落在我们身后。地球继续自转,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地球转到了背朝太阳的一面。继续转,我们的眼前出现一丝光亮,太阳在远处的地平线上等着我们,继续转,我们来到了太阳公公的面前,它笑眯眯的对我们说:“欢迎回来!”


你的脑袋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5、确定先迎来黎明的城市


清楚了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谁先迎来黎明呢?北京先迎来黎明。


五、认识时区及时差


1、在地球仪上找到纽约、伦敦、北京、重庆、乌鲁木齐这几个城市,让地球慢慢地自转2周,观察这几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会发现每个城市都可能是第一个迎来黎明。)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是不停自转的球体,没有绝对的东西之分。所以不同地方的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也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谁都想自己的城市先迎来黎明。那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国际性问题,1884年多个国家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规定了将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地球上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这条线也成为“今天和昨天的区别。越靠近这条线的东边城市,越早迎来黎明。


我们沿着这条“国际日期分界线”把地球平摊开来来看,先来找到0度经线,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那里的时区叫东时区,0度经线向西180度属西经,那里的时区叫西时区。


我们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哪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小时迎来黎明?找到伦敦和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和北京相差几小时?一起数一数。


六、总结延伸:


学到这课,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信息,我们很有必要来做个小结。(PPT出示表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表格应该怎么填?


地球及其运动小结表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谁来谈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导学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内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  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   气体。剩下还有哪些物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阅读资料不断推翻原结论的思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后物质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新物质思辨的过程。








迁移导入

学案


导案


                       


 


1、  在日常生活中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和用途?


                                                    








探究活动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用一句话概况它们的特征.


                                              


                                                                                


2、小苏打能     在水中,这过程通常叫          反应。


3活动一: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活动提示:一勺一勺的往白醋里加小苏打,及时记录发现。


1)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看、听、闻、用手摸杯子外壁等)


                                                   


                                                   


2)我们的问题?


                                                   


                                                   


3)探究新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师生思辨:假如我们认为是         气体,我们该拿什么证明、说服自己?


 



一、前概念导入:


1 生活中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途


 


 


 


二、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小苏打和水的混合演示;


3、猜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怎样?


4、师生共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变化。


 


 


 


 


师生合作研究


1)产生的气泡里是什么?


 


活动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把液体分成两份以上,把小苏打也分成若干等份。


我们的发现                                   


                                       


白醋还是白醋吗?          


小苏打溶在液体中吗?    


我们的结论:


 








学习自我评价

 学习自我评价


          






延伸拓展

              





 小组评价


☆☆☆☆☆


 


 延伸拓展


 


1、思考:这节课我们的收获?


 


 




2、完成课堂练习


2)留下的还是白醋吗?还有小苏打吗?


思考:如果还是白醋,怎么做来验证?如果还有小苏打,有怎样做来验证?


 


 


 


 


 


 


 


三、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还尝试不断推翻原结论的思辨过程研究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作业本


 


 


探究者:舟山定海      学校六(  )全体同学


引领者:临海师范附属小学  黄申友


 


 


 


王卓梅《谁先迎来黎明》课堂视频


 


黄申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堂视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0 18:05:49编辑过]

TOP
12#

同感!平常司空见惯不会去注意什么,但静下心来、带着目的去观察和体验就会有发现了。楼上熊二老师所提到的王老师所用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实用!效果也不错。
TOP
13#

没有现场听课,但看得出来王老师备课用心,一步步下来细节安排十分到位,应该是堂不错的课。提一个更放开点的建议不知是否可行: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磁性以后,教师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玩磁铁,从玩中找到磁铁隔着水、隔着一些固体物质也能吸铁的特性;然后教师出示一块银灰色类似铁的物品(这类材料应该能找到),让学生猜测,从猜错中认识到可以用磁铁来检验铁,然后再从身边、教室内找找铁的物质,用磁铁来检测检测。这样安排课堂是否更有趣味?
TOP
14#







   定海区小学科学第一团“关注常态,以学定教”教研活动在白泉小学举行



 



  523日,定海区小学科学第一团“关注常态,以学定教”教研活动在白泉小学顺利结束,来自定海区小学第一团七个学校的近20位科学教师参与了活动。本次活动共推出了两节教研课,分别是白泉小学朱辉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檀枫小学董必金老师执教的《地球在公转吗》。在课堂中,两位老师都能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关注常态,以学定教”,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是两节效果良好、实用性很强的“家常”课。与此同时,两位教师教态亲切、语言幽默,也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朱辉老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并加强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每天会面对的生、熟食物的不同特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董必金老师《地球在公转吗》一课,则充分利用了“用左、右眼观察眼前两只不同远近的笔,比较位置的变化”这个小游戏,既降低了“恒星视差”模拟实验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董老师利用了自制教具——挂着“恒星”的木杆和标尺,带领学生到开阔的操场上做模拟实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课后,参与活动的科学老师们又展开了互动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既有对课堂精彩生成的肯定,也有对执教老师处理不妥之处的意见,还有对教学环节设计的一些锦上添花的建议。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林宏华老师全程参与了活动并对本次活动作了精彩的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27 7:28:04编辑过]

TOP
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27 17:40:21编辑过]

TOP
16#

第一团评课:


 


1.王琳《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王琳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记录细致到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磁铁重叠后磁力会增大到多少?”的猜测,她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里的猜测要有依据,要以前面磁铁吸的回形针个数作为基础”,给听课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班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也很认真地去经历了一次相对严格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意义深刻。但是王老师在上课时也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在猜测磁铁重叠后磁力会不会增大时,可否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他们前概念的一种探查,当然也是告诉他们猜测要有依据。二是在数据分析的时候,王老师不一定要把每个组的数据都列到表上,并急于分析“磁铁不断重叠,但磁力增大越来越小”,三年级的学生看那么多的数据还要分析有难度。我们认为这里可以分两步走,首先是先选取几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结合自己的数据,得出磁铁重叠磁力增强的结论,这是最基本要求。其次再选取34组典型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磁铁不断重叠,但磁力增大越来越小”的结论,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2.赵晔《观察描述矿物(一)》:赵老师的课根据四年级学生对岩石的认知程度,目标定位准确,达成度也较好。在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矿物标本,认识到可以通过颜色、条痕、软硬等观察来识别矿物,该讲知识的时候不忌讳讲知识,该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动手操作,是一堂朴素、实用的家常课。在观察“相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颜色,但是却有相同的条痕的时候”,如果能有这样的几种实物让学生当场划条痕会更好,即时没有实物,如能找到这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对矿物条痕的印象会更深刻。另外,在鉴别矿物软硬时,学生认为“铜钥匙比小刀硬”,从学生层面来讲其实也有他们的道理,那么就这节课来说,老师是否非要选小刀呢?选“铁钥匙”或“小铁块”是不是可行?


 


3.王雪文《做一个钟摆》:王老师这堂课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产生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然后再通过实验,对前知进行修正或否定,并产生新的认知,由表及里,螺旋递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王老师在本课中大胆引入了“重心”,课前让学生玩找重心的小游戏做铺垫,课中利用“重心”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摆长”的变化,效果较好。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重心”上用的力度偏大了,而在“摆长”上的力度有点小了,因为这里的重心是为摆长服务的。如当老师出示两个摆绳、摆锤一样长,一个摆锤下面挂了金属圆片、一个未挂这样的两个摆时,让学生猜测哪个摆得快?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认为“一样快”,经实验后证实是挂了金属圆片的那个摆摆得慢,这时引入“重心”,但王老师接下来没有顺势引入“摆长”这个关键概念,而是直接让学生做接下来的三个圆片挂在不同位置的实验,只是在实验完成后说明了下,这样可能会淡化学生对“摆长影响摆的快慢”的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31 12:12:29编辑过]

TOP
17#

现在的年轻老师真的是很厉害,短短几年,就能上出如此水平的课,令人刮目相看呀。当然这个除了自己本身的努力外,和背后的辅导团队、还有目前小学科学研训整体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都有关系。祝贺他们!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TOP
18#

小学科学课“以学定教,灵活教学”策略的运用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等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备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科学教师在充分研读了教材后,必然要对学的主体——学生作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制定整体的导学方案,否则,“以学定教”可能会变成“以案定教”。


1.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确定教学的起点


科学“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科学新概念的形成往往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将会被同化或顺应,学生就容易接受新概念。由此看来,每个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不同的学生之间又有形形色色的差异,科学教师备课必然要了解学生,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上确定一个合适的起点。起点太高或太低,都会让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很多学生的前概念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敲击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于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安排相关的问题或实验让学生进入认知的冲突:如果用力弯曲尺子而不松手为什么不发出声音,用力按鼓而不松手,为什么也不发出声音?同样施加了外力,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逐步引导学生把关注点从外力的作用转移到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即振动。


2.以简单实用为标准,优选实验的材料


一堂好的科学课的关键取决于实验环节的成功与否,而实验材料的准备恰当与否则决定着实验的成败。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某些实验,如果按书本插图去准备材料,实验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因此要求科学教师不迷信教科书,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去优选实验材料,让课堂探究实验取得最大的效益。如三下《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制作一个能验证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简易小天平,教科书所示的是用图钉在一根细木棒上固定三个点,图钉上绑线,线绑气球和笔帽,调整小天平平衡采用移动图钉位置。这样操作对学生来说十分费时又有一定危险性,而且绑线的地方易松动,影响实验精确度。如果小天平三个点采用螺丝固定,再在固定的地方涂上乳胶,而调整平衡则采用绕在细木棒两端的橡皮筋(类似于托盘天平的平衡螺母),那么操作要容易得多。又如五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如果没有合适的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可以选用砂纸替代,甚至可以选用鼠标垫,效果差不多,而且携带方便。


3.从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出发,预设多样性的课堂生成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心里想着学生,认识到学生到课堂上不是来“配合”你完成教学任务的,而是在你的引导下来经历一次真实的探究体验的。“想着学生”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课堂的生成有预设,生成是动态的,多样性的,预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备课时预设多样性的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合理应对。事实上,我们在备课时有时尽管自认为做了多种预设,但往往还会有预设之外的情况发生,如本人在教学四下《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课时,当讲到“两节电池的并联和使用一节电池效果差不多、小灯泡都比较暗”时,有学生提出:“并联的两节电池同时在消耗电量吗?如果都一直亮着,持续的时间是否比一节电池多一点?”由于没有准备,我不敢妄下结论,只能提醒学生课后自己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科学课备课,预设情况多一些,并能看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对科学老师来说大有裨益。


二、课时关注动态生成,顺学而导


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以学定教”必须关注“生成”,除了预设内的,也包括预设之外的。在生成的同时,顺学而导,以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维发展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完成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将学生真正送到课堂的主体位置。


1.激发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上完一节课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从头至尾对你的科学课兴趣浓厚,那么才有可能产生高效的探究。否则,即使有“探究”,往往都是形式上和表面化的。在教学中,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就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某个点为线索,灵活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如某位教师上五上《食物链与食物网》,采用全数字化教学,学生人手一台可由教师控制的上网本,里面有教师放置的一个个学习包,里面有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游戏、练习等,整堂课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兴趣高涨。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去引发一个个课堂小高潮,这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2.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以学定教,还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他们有真实的体验过程。只有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是高效的、不易遗忘的。现实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由于怕一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通过命令的方式强行终止学生的实验探究,这会让学生感到失望。接下来常常会产生两种现象,一是大部分孩子勉强接受了老师认定的“数据和结论”,但由于没有亲历,没有真正信服,印象也不深;二是少数胆大的孩子往往会趁着教师分析实验数据的时间,偷偷摸摸地继续做他的实验,这样一来,因为要分心,做也做不好,听也听不进。如我上《浮力》一课时,有两个实验,一是测同一个泡沫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二是测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受到浮力和排开的水量。由于第一个实验要测两个量,且容器较大,水位上升不明显,操作有难度,有几个组的学生在测了浮力后忘了测排开的水量,导致返工再测,浪费了不少时间,我想到如果让所有组都完成该实验,第二个实验肯定来不及做。于是我就强行停止了剩下的一两个组的实验,进入了数据分析的环节,影响了孩子的兴趣。


3.帮助学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点拨


在科学课中,为了让动态生成变得更加水到渠成、更加精彩,教师要给学生适时、适宜的点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把握点拨时机,运用对比点拨、实例点拨、设陷点拨以及直观点拨等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帮助学生高效地经历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概念。这样,预设中的生成才能落实,同时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出现,这也是每一个科学教师期待的。拿实验后的数据分析来说,不少老师就把眼光紧盯着他需要的能得出结论的那些数据,而不对数据作进一步分析或去找一找数据中能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思维高潮的点。对少数几个和结论不太相符的数据则一概以“误差”论之,而不管学生信不信服。关于点拨,特级教师喻伯军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摆的研究》这一课研究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实验中,一组学生测出的数据最多的是15秒摆19次,但也有摆18次和20次的,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是“误差”所致,但也有几个孩子心里不服气。老师认为这老师可以这样辅导:如果差1次是因摆锤重量引起的“差别”,不是误差,那么如果同样的摆摆动1分钟呢?2分钟呢?会不会就会差4次、8次呢?学生马上意识到了这不太可能,接着又按照老师所说去做了实验,最后从心里真正认同了误差的存在。


4.鼓励学生,给学生自圆其说的机会


为了让科学课的生成更加精彩,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大胆地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实验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要给学生自圆其说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的多种思维得到综合发展。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如《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中塞上带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观察气球胀瘪现象……对于学生的思考,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就充分肯定和鼓励。又如本次浙派名师教学艺术展上,一位教师在上《浮沉子的秘密》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辨别两种观点,即“浮沉子能够自由升降的原因是重量的变化还是排开的水量的变化?”学生持两种意见的都有,而老师心目中认为两种都对,因此只留给学生很少的解释时间,更没有给相反意见的学生反驳的时间,留下了一点遗憾。


总之,小学科学课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灵活教学”并不简单,它需要科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与提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2 20:00:15编辑过]

TOP
19#
















定海区小学科学24学时第三次培训在海山小学圆满结束



 



    65日,定海区小学科学24学时第三次培训活动在定海区海山小学圆满结束。由于第三次培训活动接近学期末的复习阶段,又加上老师们对科学复习课的看法不一,有很多自己的思路,也有不少迷惑,因此本次培训活动适时推出了三堂由定海区骨干教师引领的复习课,分别是海山小学陈平军老师执教的五下年级《沉和浮》单元复习、定海小学王文斌老师执教的五下年级《热》单元复习和岑港中心学校夏兵军老师执教的六下年级的《宇宙》单元复习。在课堂中,三位骨干教师针对不同的单元内容,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科学课堂复习模式,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陈平军老师的《沉和浮》复习课,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单元各课的主体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各课概念之间的脉络关系,并在设计成树杈型的单元知识脉络图上填空,然后再带领学生根据脉络图复习、回顾其中的基础知识和关键实验。王文斌老师的《热》单元复习,则把整个单元内容整合成了“热的传递”和“热胀冷缩”两块,从一根金属棒的模拟加热实验出发,首先引入这两个关键的大概念,然后从中心出发,向两边辐射,带领学生复习热胀冷缩与热的传递的相关实验和概念,中间穿插了小组互助问答、画一画、辨一辨、排一排、做一做等多种复习方法。夏兵军老师的《宇宙》复习课,一改前两位老师的演绎式复习思路,他在带领学生复习了宇宙相关的概念和实验后,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复习自己整理天体系统图,让思维再次经历了从个别到一般的体验。另外,夏老师在课中安排了较多的精彩图片,是对宇宙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下午,全体参训老师分为四个组对三堂复习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针对三堂课的不同的设计特色,结合自己对复习课的认识和教学实践,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和思维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和提高。最后,由舟山市小学科学名师袁优红老师对三堂课做了总结性点评,并结合三堂课为全体老师做了《小学科学如何科学、有效地复习》的讲座,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复习课的总体教学思路和几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9 10:32:16编辑过]

TOP
2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9 10:36:30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