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方芳专帖(一三年级) [复制链接]

1#

《加快溶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关键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要让学生明白在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只能改变温度这一因素,其他条件不变。都不搅拌或都搅拌,实际实验中都不搅拌为好,因为搅拌了两杯水都溶解了,差异不明显。在探究温度与搅拌的关系时,建议都用冷水,这样搅拌的差异明显。
方芳 发表于 2020/10/18 16:15:35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如果能提炼出核心字词就更清晰了!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0/12/22 10:26:38 执行 提升/下沉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三上《风的成因》
1.        本节课是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演示盒,但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烟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2.第一节课忘记观察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烟的流动情况。
3.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
方芳 发表于 2020/12/9 9:20:31

有什么办法让烟的效果更好一些?
对比观察更能够发现问题,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
TOP
3#

【教学亮点】
指导学生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零下的读数从图片直观读数,抽象到无图片,根据教师指示能准确说出读数。
【教学不足和改进】
不足:气温计读数分为读作和写作,没有强调区别和要求,学生容易混淆。第一节课失误,没有讲明读作中零下用负号表示。
改进:让学生巩固读作和写作气温练习。知道负号在温度中的含义与数学无关。
方芳 发表于 2020/12/18 13:11:28
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读温度,赞!用挑战式认读温度能不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读写?
TOP
4#

《观察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不足】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时,有些图片上判断云量不够准确,或者云量介于临界量左右,较难判断。
【教学改进】
有时根据云量较难判断多云和阴天时,可以观察天空颜色,多云:云量较多(太阳时常可见,天空较明亮),阴天:云量很多(很难见到太阳,天空较暗沉)
方芳 发表于 2020/12/30 8:57:26
临界点的云量很难判断,所有一般有多云转阴或者阴转多云的表述!
TOP
5#

给物体分类
教学反思:
活动中分类物体中有一张白纸,有学生说是长方体,因为它有厚度,也有学生说它是长方形,所以在根据形状分类时有争议。
大部分班级可以说出根据形状颜色来分类,颜色中关于透明塑料杯的颜色还有一部分同学混淆,需要强调对比和白纸的区别。但是根据材质来分类,大部分同学不能得出,需要老师慢慢引导。
分类完成后,观察分类依据和最终结果,让学生意识到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
方芳 发表于 2021/3/28 7:44:56

无色和白色,学生很容易混淆!——透明和颜色没有关系!

可以多提炼教学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
TOP
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小结】

探索活动2和3都是在相同时间内测量运动距离,但是实验2是同时进行,实验3是非同时进行,难度和要求更大,并且实验2不必需秒表来比较,可以利用同时性来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快慢。

学生在总结得出结论时,总会遗漏条件、现象和结论,三者缺一不可。需要慢慢引导,没有相同时间这个前提条件,就无法得出结论。还可以对比比较上节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什么是相同的,类比记忆。

做实验的时候,测量距离,事先没有强调以什么为起点和终点,出现测量脚后跟脚尖混乱的情况,需要实验之前强调。

方芳 发表于 2021/3/17 20:26:07

活动前研讨活动的要求和注意点很重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考虑问题并解决!
TOP
7#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不足】

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我没有考虑把离地面再次反弹的运动轨迹画出来,而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观察很仔细,把它们的运动轨迹都画出来了。

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需要分段观察,展示运动路线图。对于复杂的运动,需要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教学改进】

区分苹果落地是直线运动,小球从桌面上滚落是曲线运动,同样是掉落,运动路线却不一样,需要区别开来,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为什么不一样的原因。苹果掉落本来是静止在枝头的,而小球从桌面滚落本身就在运动中。

方芳 发表于 2021/3/17 20:28:29

这些观察仔细、并画下轨迹的同学可以很好的表扬!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表扬而更有情趣,观察会更加仔细!
TOP
8#

教学反思:
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知道不能用嘴尝。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一个班的小朋友出于好奇,沾了点放进了嘴巴里,警示在活动中还是要看紧低年级学生,防止出现安全事件发生。
把水和洗发液与木块做对比,通过对比观察,知道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可以把水和洗发液归为一类,把像小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流动是液体的特征,与固态物质区别开来。不单单分类这几种物体,要让学生初步有这种模糊的意识,可以继续提问牛奶、饮料、酱油它们会流动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意识到什么是流动。
方芳 发表于 2021/4/4 19:32:30

学生品尝实验药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引导是关键,可以有多种办法!
建议教学思考尽可能围绕成功点和改进点展开!
建议写上重难点,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方向,同时教学反思聚焦更精准!
TOP
9#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亮点:我们测试了一节课课前和课后两次简易日晷的影子变化,活动时间比较充裕,影子变化也较明显。
总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时,学生能知道两者恰好是相反的。可以根据这个结论,来检验自己画的简易日晷影子的变化是否有问题。在我们北半球,一天当中太阳都在偏南的地方,所以一天到中影子都是偏北的。
教学不足:我们采取用指南针在室外定方向,实验前没有强调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小组的指南针和仪表盘上的南北存在偏差,导致简易日晷的方向出现问题,最后的影子也出现偏差。
方芳 发表于 2021/4/11 19:51:13

充分的活动是学生观察发现的前提,赞!
指南针的使用看似简单,但很多孩子却是不会的!,需要每次活动前进行师生演示!
TOP
10#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一、聚焦

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回顾月相概念。

二、探索

活动: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三、研讨

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月相纸牌。

教学亮点:

1.总结月相规律时,我把一个月的月相周期根据新月-满月-新月,以满月为分界,分成上下半个月,上半月月相是从无到有,都在右边,农历日期越大,月相越圆;下半月是从有到无,都在左边,农历日期越大,月相越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月相规律。

2.知道规律后,随机画出几幅月相图,让学生辨认上下半月和大致所处农历日期。

教学不足:

月相变化是根据农历来的,写对应农历几日所对应的月相图时,农历二十要写成廿,课堂里没有指出来。

方芳 发表于 2021/4/15 9:54:28


月相图片——月相纸牌都是很好的活动!看到过有老师把月相做成多米诺骨牌来玩,也很有创意!
TOP
11#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亮点:
开始小马过河的故事很吸引学生注意力,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高,学生比较投入。
问学生盐袋里的盐去哪里,学生第一次回答都是融化了,融化和溶解两个概念不清楚,我跟他们讲夏天天气太热,巧克力融化了,学生能举出冰融化了,冰淇淋融化的例子,区分两个概念。
教学不足:
实验指导不够充分,没有说明一些要求,导致学生实验过程问题频出,课堂纪律也较差。
方芳 发表于 2021/4/24 11:00:26
故事教学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让教学活动趣味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科学教师调控课堂还是很方便的,器材就是最好的调节!其他方法也很多!先把课堂控制住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在这方面多多学习思考!
TOP
12#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斜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索:
搭建一个斜面。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三、研讨:实验发现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四、拓展:
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
教学不足:没有强调斜面有正反面,导致正方体在同一高度可能出现静止不动和滑动两种现象,在研讨环节中要找找原因。
教学亮点:每一小组没有规定斜面的固定高度,不同小组对同一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不同的现象。在研讨环节中可以一起来探究高度对运动的影响。就算是同一高度的同一物体,运动形式也可能不同,可以让学生上来放一放,让大家一起来分析摆放的方法。
方芳 发表于 2021/5/21 10:25:09

充分的交流可以让孩子们的理解更深入!同一个物体,运动变化情况不同也很正常,可以通过对比剧情情况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难点不要忘记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