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共同体吕坚专帖 [复制链接]

1#
2018学年度吕坚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336分
(一)理论研学

【评价指标】阅读有关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著作或者纲领性文件,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原创的300字以上读书体会上传至论坛,每篇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本学年度必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教研研修:(221分)
  1.参加活动:206分
【评价指标】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每现场参与1次活动得5分,现场承担开课任务、讲座,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现场交流点评活动得10分。参与各级各类网络教研活动,如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发言、上虞小学科学E教研互动评课、共同体网络例会等得3分,参与、补看、补评得2分,网络经典发言交流等再得3分。及时完成活动体会、感悟等专题任务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

上虞区级活动:140分

(1)18年3月12日参加上虞区教研组长会议。(5分)

(2)18年5月9日在上虞区谢塘镇禹峰小学组织上虞区小学科学团队送教完小教研研讨活动并交流点评。(5+10=15分)

(3)18年5月23日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2018年“活力科学”拓展课程课例研讨暨“名师高徒”、教师专业发展共同研修活动,参与点评。(5+10=15分)

(4)18年3月28日参加省教管分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塔式联盟”第十五届研修会一年级科学教学专场活动。( 5分)

(5)18年10月12日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5分)

(6)18年9月11日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下半年教研组长会议。(5分)

(7)18年9月20日参加上虞区18年下半年学科培训活动并点评。(5+10=15分)

(8)18年11月16日桂馨科学培训活动中作展示课《我们生活的世界》并点评。(5+20+10=35分)

(9)18年12月7日参加嵊州市科学教师(中级)培训并作示范课《观察鱼》。(5+20=25分)

(10)18年12月11日参加上虞区“幸福课堂”小学科学专场共同体研修活动并点评。(5+10=15分)

绍兴市级活动:20分

(1)18年4月10日在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参加小学科学一年级新教材主题研讨活动并交流点评。( 5+10=15分)

(2)18年上半年参加浙江省拓展性课程研讨活动。(5分)

网络研修活动:46分

(1)18年3月19日参加网络教研陈建秋网络讲座。(3分)

(2)18年5月15日参加网络教研陈熊峰网络讲座。( 3分)

(3)18年6月15日参加网络教研陈梅娟网络讲座。(3分)

(4)18年6月25日参加网络教研陈文斌网络讲座。(3分)

(5)18年7月3日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首次网络会议活动和论文观点交流。(3分+10分=13分)

(6)18年7月15日参加网络教研吴建伟网络讲座。(3分)

(7)18年7月25日参加网络教研季荣臻网络讲座。(3分)

(8)18年8月26日参加网络教研开学季教具版爱牛。(3分)

(9)18年8月27日参加网络教研开学季教具版磐达。(3分)

(10)18年9月12日参加网络教研黎作民网络讲座。(3分)

(11)18年11月25日收看桂馨科学课网络每月研修《夏令营活动项目开发与实践》网络讲座。[网络教研活动](3分)

(12)18年12月15日收看网络教研陈荣林成长故事。(3分)

2.论坛研讨:
【评价指标】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研讨活动,积极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加20分。
3.报道宣传:  15分
【评价指标】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等相关网站媒体上发表区级、校级等报道得15分,合作参与得10分,同一内容多个网站参与不累计。

(1)18年11月16日桂馨科学培训活动;作者:吕坚(15分)

(三)教学研究:
1.撰写文章:
【评价指标】积极进行教学思考,主动撰写论文,撰写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2.课题研究:
【评价指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四)课程开发:(70分)
【评价指标】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1)绍兴市精品课程。(70分)

(五)技能竞赛:
【评价指标】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六)辅导学生:(30分)

【评价指标】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1)2018航模比赛团体一等奖。(30分)

(七)活动组织:(15分)
【评价指标】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分,坚持承担共同体团队项目建设和省市区相关学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得120分。

(1)18年5月9日组织上虞区小越崧厦学区小学科学团队送教完小教研研讨活动。(15分)
最后编辑风之灵动 最后编辑于 2018-12-18 13:31:21
分享 转发
TOP
2#

祝贺吕老师开帖,2019年会有很多的积累和收获!

TOP
3#

坚哥,先来坐坐,静待精彩点评。
TOP
4#

感谢各位关心照顾,今后还请多多指导
TOP
5#

2018年12月7日,在嵊州市实验小学为全市科学教师开课《观察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

《观察鱼》教学思考

上虞区盖北镇棉粮小学     

2018.12.7嵊州市实验小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观察鱼》一课,教材安排三大块:第一块是聚焦:提出鱼生活的环境,同时引出课题;第二块探索是重点部分,分四个活动,分别为观察鱼的身体特点、运动和呼吸,中间还穿插画鱼活动;第三块是研讨鱼身体特点及运动。从编排上看,教材编写组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情境抽取问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符合一般探究活动的流程,同时兼顾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更为简化、突出视觉冲击的方式呈现文本。对于教材文本,在前后读通、读懂、读活的基础上,引发了三方面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一、理解教材话编排

    本课重点是第二部分探索。教材这部分整体编排的思路,是从观察鱼身体静态特点(重点是鳍和鳃)转向观察鱼的动态特征(运动和呼吸),我的理解是动态特征即运动和呼吸实则是静态特点鳍和鳃的深化活动,是解决为什么要长这些器官或者说有什么用的问题,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既然联系紧密,那就应该紧锣密鼓地加以推进。可是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观察完鱼的身体特点后没有直接进入观察运动和呼吸环节,而是安排了鱼骨骼和化石两幅图片,再加一个画鱼活动。如果说观察完身体特点后直接画鱼到也挺顺畅,可突然又穿插了鱼骨骼和化石,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我理解编写者的意图,骨骼化石是有一点脊椎动物的暗示在里面,鱼是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代表。可是这样的编排,从我个人课堂教学预感而言,肯定是需要适当进行变动的。

    首先,我把骨骼和化石环节前置。明明在课堂上观察不到的,那就不要装模作样走形式,有脊椎这方面的意图的,可以用儿童化的语言提出来,但不强化。前置此环节两个意图:一是基于生活,让鱼骨头“说话”。鱼骨头不是真的会说话,是爸爸妈妈在吃鱼过程中确实让孩子看到过鱼骨头的情境在说话,是摸一摸自己的骨头的感受在说话,证明鱼是有骨头的,和蜗牛、鼻涕虫是不一样的,比两幅图更有说服力;二是前测孩子们对鱼的课前认识,所谓前概念,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看到过鱼,也知道鱼生活在大海、小溪等地方,我们要了解还要加以提炼,至少教师自己要知道,这些环境共同点的水和鱼的身体特点是有紧密联系的。

    其次,我把画鱼的环节后置。其实观察好鱼的身体特点之后画鱼也可以,不过从教学的组织流程性,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上看会出现停顿和干扰;为什么?学生认知水平不一、画图水平不一都会导致有的学生已经画完,有的学生还慢腾腾地没画完,何况是一年级的学生,总不至于老师大手一招,好了,没画完的我们不等了,课后再画就了事吧。思维的连贯性什么意思?刚刚不是在说鳍啊、鳃啊,突然停下来画一画,画好再来观察鳍啊、鳃啊,那不是挺绕的嘛。从认知的完全度呈现在画面上的效果看也可能会打折扣。为什么?就看了那么几眼,就要把鱼给画好,哎呦,一年级哎,真的有点为难哪些一脸蒙圈的小孩子。因此,将这个环节后置,身体特点——运动和呼吸——画鱼,中间没有骨头也没有停下来画图,就是那么清清爽爽,我感觉还是挺顺的,不知道大家感觉怎么样?

二、凸显活动话整合

    一节课四个活动!观察特点、运动、呼吸加画图,如果把观察特点和画图看做一个活动的话,还有三个活动。不是说一节课一般安排一到两个核心活动吗?砍哪一个比较合理?还真砍不了啊!怎么办?抓三点:

    1.整合:把观察运动和呼吸两个活动整合起来,同一个小组同一个鱼缸同一条鱼不用观察交流运动再观察交流呼吸分开来两次,先后观察一起交流一次搞定;同样的观察方位,上面、侧面,不用指导两次,一次性解决指导;同一组材料整合两个活动,消除材料闲置时间,避免干扰,一步到位。

    2.指导找准点位:整合但不简单组合,精准的指导十分必要,运动和呼吸主要观察部位要找准,要有效区分,避免因整合而混合。

    3.分层教学:这不是一句空话,课堂上要有真实体现。大家看到上午的课堂中,两个活动我让学生选择。能力强的学生、小组,完全可以完成两个观察活动;能力不强的,即使你给他们安排了两个活动,有时候甚至一个都不能完成,匆匆过长,安排两个岂不是形式主义,不如扎扎实实帮助他们做好一个活动。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全不必担心,后续的交流环节中,难道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吗?所以说生活保障奔小康,课堂保障才能才能为分层护航。

三、优选材料话结构

    不知道大家对科学课堂整体格调的理解是什么。我个人比较趋向的是由静到动达到高潮再由潮退回落走向安静的格调。

课堂中,为了达成上述想法,我把观察鱼身体特点环节许多教师常用的活鱼,进行改革,第一次改革思考变成课件出示鱼的图片,第二次思考换成鱼模型+图片形式。原因有三:一是课堂刚开始就下发活鱼,学生太早地过于兴奋而忽视了观察,甚至对观察产生干扰,学生太兴奋了。同时整节课一个材料,学生后续的兴奋点及注意力会打折扣,不同材料可以刺激兴奋点,静态的更方便管理。二是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专注观察,但视觉冲击不强,特别是鳍的认识中存在弊端,只能看到鱼的一面;三是鱼的模型由于是实物,可以全方位观察,解决鳍的问题,配以图片解决鳃的问题。

    活鱼的选择上,教材安排是鲫鱼,鲫鱼是野生鱼,脾气相对暴躁,对观察带来影响,水花四溅甚至跳出来这些干扰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同时鲫鱼个体较大,且价格贵,养不长,不适合日常持续性教学。观赏金鱼,价格低,脾气温和,适合观察,又可以养上一段时间,还十分地贪吃,一年级小孩子最喜欢喂鱼,喂鱼的环节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说,小礼物也是本课的一个材料,虽然只是一颗鱼饲料,但是却很神秘,学生都很喜欢。其实我想说的是,一年级孩子课堂上需要哄着骗着,我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奖励,曾经我也想过精神奖励,可小孩子很现实,物质的奖励才是最有特效的,我们老师有很多办法,小星星、小贴纸,当然也是不错的方法,我的想法是:第一控制成本,第二奖励要联系课堂,服务于教学。

四、反思不足

    当然,由奖励想到评价,本堂课中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小礼物的奖励,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活动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安排微课,当下十分流行的微课我总是有种微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感觉,微课一放,操作方法照搬照抄,千篇一律,或许是我误解了微课的功力吧!诸如此类不足与困惑存在不少,还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加指导,谢谢!

最后编辑风之灵动 最后编辑于 2018-12-18 13:51:37
TOP
6#

TOP
7#

吕大师出手就是跨区公开课,厉害!课堂进行结构大调整,构思新颖!大赞!
TOP
8#

吕老师上课上的精彩,整理的思考也是有独到见解!
TOP
9#

师傅出马必定是精品,下次写论文这边的案例借我用用
TOP
1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