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六、日的“奋斗”,终于完成了一件不大不小,但确是我的一件心事的任务,因此,也还是有些感觉“痛”之后的“快乐”。不过,只怕是贻笑大方了。
为了与大家一起交流,同时更希望大家能给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故把自己匆忙赶出来的“粗货儿”晾出来,敬请大家好好的把它晒晒。我将不胜感激。
(这是本周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周上自己执教的一课)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4770/archives/2007/331916.shtml
《是清晨还是黄昏》
执教: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并联想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2.不断用推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寻找证据,探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3.培养科学学习中的求证意识,体会到证据越多结论也就越准确、越接近事实。
4.培养模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激发探究地球运动规律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准备】
小手电、地球仪、每组两个信封(分别写“东”、“西”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科学求证,别人说的能证明什么?
师(出示地球仪):这认识吧?
生:地球仪。
师:就是地球的模型。
师(拿起手电):如果把这当作是太阳,这样照射着这个“地球”(师打开手电照射着地球),你能发现什么?
生:如果把手电筒的光当作是太阳光,把地球仪当作是地球的话,那就会有半个地球会被照亮,还有半个地球是黑暗的。
生:照亮的就是白天,照不到的就是晚上。
师:那地球上哪些地方可能是中午?
生:正中央,白天的正中央。
师:那处于地球上的明暗交界的地方可能是什么时候?(课件展示地球明暗交界的图片)
生:是傍晚。
生:是黄昏。
师(故作肯定地):哦,那肯定就是黄昏了喽。
生:不对,应该是快要天亮的清晨。
师:到底是什么时候?
生:老师,应该可能是清晨,可能是黄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如果朝地球左边转,那就是黄昏。如果是朝右边转,那就是清晨。(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那看来我们要想知道这些地方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课件出示课题),首先要知道什么啊?
生:地球是朝哪边转的?
师:那地球到底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有知道的吗?
生:我知道,地球是从西向东转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百科全书中看到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看了不少课外书。看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求证手段,可以从书上、资料上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
师:那你们对于她说的这个结论,你们同意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都同意?心里都十分肯定就是她说的这样子?
(学生们有些疑惑了,也有些摇了摇头)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有威信,不过,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光听别人说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吗?
生:不是。
师:更何况她今天还没能拿出那本书,是吧?
生:嗯。
师:那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生:查资料。
……
师:说得不错,我们应该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确切地证据,是吧?
生:是。
二、科学求证,一个证据够吗?
师:那我们能不能寻找到更为有力的证据呢?
(有些学生似有所思,但又想不起。教室里一片沉静。过了一会儿)
师:看来我们真的是遇上难题了,既然一下子想不出来,那不如咱们先放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播放课件1:从镜头中看到公路旁花坛中的树木向后退的录像画面):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路旁的树、山动了。
生:花坛和树都好像下面装了轮子,都向后跑了。(课件出示“树向后移动”)
师:难道树木下面真的装了轮子,真的向后退了吗?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树向后退了?
生:是因为车子在向前开。
师:我们看到树后退了、动了,是相对于谁来说的?
生:车子。
师:相对于车子来说,树好像在动了、后退了(课件出示“好像在动”),而事实上是怎么回事啊?
生:是车子在开动。(课件出示“车向前开”)
师:可刚才我们有没有看到车子在开动啊?
生:没有。
师:那又是怎么知道事实上是车在动呢?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说的。
生:因为按常识来说,路旁的花坛、树木和山是不会动的,所以是车子在开动了。
师:是不是这个理啊?
生:是。
师:哎呀,真是不错。这么复杂的问题都能说得这么清楚,太厉害了。再请大家看一个。
师(播放录像2:看到树逐渐远去。):你看到了什么?从中又可以知道什么?
生:我看到了路边的树木和教学楼向前移动了,可以知道是人在向后走,向后退。
师:同意吗?
生:同意。(课件中随即出示:树向前移动→人向后退)
师:再请大家看一个。(录像3:看到房屋从右向左转。)你又看到了什么?从中又可以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是人在转圈。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房屋在向右转。
师:这跟前面的道理一样吧?(课件出示:房屋向右转动→人向左转)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相类似的现象吗?
生:我坐火车时,火车开时,会看到旁边的树木、房屋都在动。
生:我玩过山车时,看到旁边的东西都在动。
……
师(结合展示动态课件):像这样的一些物体相对于另一些物体,看起来在动,而事实上是另一些物体在动的现象,我们科学上把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叫做相对运动。那在作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向怎么样?
生:刚好相反。
师:关于相对运动,能理解吗?明白了吗?
生:能。
生:明白了。
师:真的啊?那我考考你们。(课件出示:①如果想看到一个球从我们的前面出现,又消失在我们的身后,而球却不动,应该怎样做?)先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边走到教室中间把一个小球吊在事先挂好的一根线上。)
师:有什么办法?
(指名演示。一生采用直线走法;另一生采用原地自转法。)
师:看来这个好像简单了点,来个难点的。(课件出示:②如果要让一个没有运动的球,看起来是从我们的左边出现,消失在我们的右边,并且循环下去,应该怎样做?)我建议每个小组先自己轻声地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做,好吗?
(分别让学生演示进行验证。一生采用绕球公转法;一生采用原地自转法。)
师:这是为什么?明明小球是不动的,为什么一下子这样动,一下子那样动?是什么道理啊?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道理。
师:是这个道理吧?
生:是。
师:真不错,看来思路都打开了,脑筋也开动得不错了。那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思考前面的问题(课件出示:地球到底是怎么转的?),看看通过刚才的放松活动,会不会有同学又有了新的灵感和想法。
(学生沉思了起来。)
师:我们明明都知道地球在转动,但是我们人能不能看到地球在转动啊?
生:不能。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们人站在地球上,我们自己是看不到的。
师:那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是在转动的,又是怎么转的呢?
生:看太阳。(课件出示“太阳”)
师:那我们看到的太阳都是怎么运动的?
生:早上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山。
生:东升西落。(课件出示“东升西落”)
师:那事实上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太阳从地球的东边跑到西边去了吗?
生:不是,是因为地球在转动。
师:那地球是朝什么方向转的呢?
生:从西向东。
师:你怎么知道?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道理,方向相反嘛。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不错,刚学了相对运动,就用起来了,真是现学再用。那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地球是怎么转动的?
生:从西向东。
师:我们说地球的自转方向时,一般用自西向东。(板书“地球:自西向东”)
师:现在你觉得我们可不可以下结论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
生:可以。
师:根据相对运动,我们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是我们找到的一个有力地证据,是吧?但在科学学习中,我们解决问题时是不是一找到了一个证据,我们就能马上下结论说事情就是这样的?
生:不能!
师:一个证据,你们觉得就够了吗?
生:不够!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
生:再找些证据。
师:那如果让你在这结论后面用个标点符号来表示,准备用什么符号?
生:逗号。
生:顿号。
师:表示还不够是吧?那就用个逗号吧。(板书一个大大“,”)
三、怎样的结论,更有价值?
师:那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证据呢?
(教室里又一次变得安静。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在嘀咕:坐宇宙飞船到太空中去看。)
师:我刚才听到有个同学说了句话,其实我们要想知道到底地球是怎么转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怎么样啊?像他说的坐着飞船到太空中去看一下不就完了,是吧?(生点点头)可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啊?(生摇了摇头)只好科学家们有,是吧?
师:其实科学家在研究中也经常会碰到像我们今天的这种情况,碰到这样的一些他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们都是怎么办呢?他们经常采用一种方法进行研究,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这种方法叫“模拟实验”(课件出示“模拟实验”)。就是通过设计一些模型,模拟原来自然事物或现象来间接地研究原来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想不想今天我们也学着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我们的问题?
生:想!
师:那既然要用模拟实验来研究,首先就要设计一些模型。如果把我们人当作是地球,(师指着挂着的小球)那这个小球可以当作什么?
生:太阳。
师:那么“太阳”刚出现、刚升起的地方应该是我这个“地球”的什么方向?
生:东方。
师(拿出写有“东”字的信封套在手上):如果这表示我这个“地球”的东边,它应该先朝向哪里?
(生边指边说,这边、这边……。有的指向小球,也有的指向真实生活中的东边。)
师: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地球”的东边就朝向哪里?
(生指向小球。)
师:不错,我这个“地球”首先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在我的东方,是吧?
生:是。
(师把套有“东”字的手指向了小球。)
师:那另一边就是我这个“地球”的什么方向了?
生:西边。(师在另一只手上套上了写有“西“字的信封。)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我这个“地球”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从我这个“地球”的东边出现,然后到西边消失,而且不断循环,是吧?
生:是。
师:待会儿开始后,各个小组请个同学套上信封当地球,边商量着边研究,看看到底我们这个“地球”怎么转,才会看到这个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在大家开始之前,我有两点提示,请大家看一下。(课件出示:1.把自己当作地球的同学,要确保让自己看到“太阳”从自己的东边出现,然后消失在自己的西边,而且不断循环。2.小组同学一起观察分析这个“地球”的运动方向。)
师:清楚了吗?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把实验中的这个“太阳”放大些,好吗?(课件上出示一个大大的太阳)这样,我们在模拟实验中,地球的东边就应指向哪里?
生(指向大屏):这里。
师:接下来就请各个小组自己边商量着边开始做吧。
(各个小组分别从抽屉下拿出两个信封。其中一个同学左、右手分别套上当作地球,共同合作着开始研究了。课堂上,有转动的、有商量的、有指手划脚的,也有沉思的。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了自己的研究中。逐渐地,就有些同学或向教师求证,或拉着教师分享他们的快乐,……)
师:请有结果的小组来展示一下,究竟我们这个“地球”怎样转动,我们才能看见太阳从东边出现,又从西边消失?
(一组来到教室中间空地,左手套东、右手套西,按逆时针方向转。师让其边转边说出何时太阳从东边出现,何时又从西边消失。)
师:那从你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中,你们得出的结论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生:从西向东转。
生:自西向东转的。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的吗?
(没有学生发言)
师:其他小组的结果都和他们小组一致吗?
生:是。
师:那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是怎么转动的?
生:自西向东转。
生:跟前面的一样。
师:是呀,看来我们又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吧?那现在我们对于前面下的这个结论,心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肯定?
生:是。
师:那现在你觉得这个逗号可以改成什么?
生:句号。(师把“,”改成“。”)
师:现在,我们已经比较确切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但如果要想使这个结论更加的有说服力,把这句号改成感叹号,甚至更多的感叹号,你觉得还应该怎么办?
生:寻找更多的证据。
师:证据越多,我们下的结论就——
生:越准确。
师:说得真不错。那到现在,请大家回顾刚才的学习,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生: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结论。
师:尤其是在科学学习中,是吧?
生:我们在学习中,要尽量找更多的证据,证据越多结论就越准确。
师:只有一个证据,够不够?
生:不够,要多找几个才行。
……
四、科学结论,是终点还是起点?
师:看来收获不小。那现在,谁能上来演示一下,这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自西向东转该怎么转?
(一生上来转成自东向西了,马上遭到大家的反对。第二个学生上台转对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子转的呢?
生(边比划着):因为这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所以是这样转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般是用在平面的地图上的,你们把自己看到的这半个地球看作是一个平面,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同样,我们下这个结论,现在只找到这样一个证据,你满足了吗?
生:不满足。
师:那如果有时间,我们还能继续找出其他证据吗?
生:能!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回去后再找找看,如果没有其他资料的,提示大家一点,可以到课本上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当中去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证据?当然,如果还有时间、有兴趣,大家还可以继续——
生:寻找更多的证据!
师:证据越多我们的结论就将越
生:准确!
师:也就越接近事实,对吧?
生:对。
师:那现在,根据我们目前的证据,我们比较确切知道地球仪应该是怎么转的啊?
生(边比划着):这样转。
师:都会转吗?每个小组都拿出地球仪每个人转转看。
(每个人交流着边转了转。)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看看,你现在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课件出示原先的地球明暗交界的图片)这些地方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
生:是清晨!
师:都这么一致啊。我知道现在这个问题是难不住你们了。来个难点的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在地球仪上,当北京中午12点时,巴黎究竟是清晨还是黄昏?2.用同样的方法,当巴黎是正午12点时,北京是清晨还是黄昏?)
师:这两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了,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