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809省活动评课专贴1《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复制链接]

1#

0809省活动评课专贴1《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执教: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  谢晓静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酒精灯、水、镊子、岩石、玻璃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


(二)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


(三)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


(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


(五)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


二、实验求证


(一)冷热实验


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


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


(二)水流摩擦实验


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


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三)实验总结


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三、推测与解释


(一)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


(二)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三)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四)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四、实践强化


(一)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谢晓静,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2001年,她以《空气在哪里》一课代表温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温州市科学骨干教师、瓯海区第二轮名师、瓯海区教坛新秀、课改之星。从教十余年,分别在省、市、区各类论文、案例比赛中获奖共40余次;多次应邀在省、市、区级做观摩教学;近年来主持《小学自然教学中科学基础启蒙教育之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立足农村教育现状,强化家校同向合作,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延伸小学生的探究空间》等省、市级课题,更荣获19届浙江省“春蚕奖”称号。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3#

上次我们QQ群争论过,昨天晚上的网友会大家又为这个话题而苦恼,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教学中,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看到变化呢?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让课堂上看到岩石的变化,教师专门准备质地软的岩石,甚至用砖头代替,这仅仅是一节初级水平的课,而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看到岩石的变化,但由学生的探究经历而引发思维,从而明白岩石是会改变模样的,只是这个改变是缓慢而漫长的,这更是一节高水平的好课。


 


另外,我觉得谢老师的课开头导入太过复杂,浪费时间过多,其实每节课一开始是学习注意力真集中的黄金时间,教师应该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导入,比如:拿出一块岩石,说这是从操场拿来的,猜一猜它会不会改变模样?昨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昨天老师从另外一块大岩石敲下来的,从而得出在人为的情况下岩石会改变模样。继而问,如果把这个岩石扔在操场,在自然的环境中,它的模样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如果会,是谁在改变它?如果我们来设计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呢?

TOP
4#

提一个小问题:当现有学生的前概念超越教师的估计时,教师如何处理自己的教学预设?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教师问:这六天中,石头会变化吗?


学生提出很多自己的认识:有人说会“风化”;有人说有几毫米的变化,但是我们眼睛看不出来;也有人说肯定变化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面对学生这些回答,教师很少作出必要的评价与引导。


我的理解:学生能说出这些观点,但其认识是不全面的、肤浅的、模棱两可的,教师这里就要从两方面与引导:一个是“风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能说说吗?   第二个是关于时间决定岩石变化的引导。


 


当然这是我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

TOP
5#

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只知道名称,不知道具体含义。前概念到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直努力中……
TOP
6#

    这节课中首先,在第一个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了会生子的石头,说有一种大石头,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小石头产生。面对学生的这种回答,教师采取回避的方式,没有对他的这种石头进行判断、评价。我们都知道石头不可能会无缘无故的产生新的石头,那么我们可以追问是怎么产生小石头的,如果是大石头裂开产生的,那么这就是有关岩石会改变摸样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假如,学生说像生孩子一样产生小石头的,那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师就应该当场对学生指正。其次,这节课中的模拟实验也存在问题,酒精灯用打火机点燃、镊子采用垂直的拿法、火焰加热区域的不明确、加热时间的随意性等细节的地方,我觉得老师考虑的不够周密。
TOP
7#

鹤影白沙:


《岩石改变模样了吗》关注细节


1.教师语言评价的技巧需提升;指向的提问、适时的反问,使学生思维得到明确的定向,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避免思维发散。如课的导入到实验验证花了9分钟时间,可以压缩到5分钟,从而开头更加简洁明了!


2.对“冷热”和“水底冲刷”两个实验,我的想法应该分开做,先冷热,再水流,逐步引导学生从点到面思考,由冷热、雨水对岩石的影响拓展到植物、动物、风等因素对岩石的影响及共同的影响。所以两个实验合在一起做我认为在研究之初对学生的思维是有干扰作用的。


3.对学生汇报的二点想法:(1)五年级的孩子,对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还需要再说一遍吗?我认为重点应落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把学生的观察对象明确化,要求具体化,表述精细化。(2)既然学生每组都进行了实验,老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汇报。


4.“模拟实验”与“大自然的现象”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觉得学生不好回答,主要是困难对学生来讲没有可能性,因此回答散乱。如果提问“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就易于思考和回答了。由此可以由十分钟联系到一年、一百年、一千年。


5.6张照片的处理,佩服老师的精巧构思,前后连贯,体现“没变化——验证——肯定有变化”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TOP
8#

阿秀: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听课时,感觉上课老师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而上课。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没有到位。


第一环节中(1)学会说印象最深刻的岩石,说到“岩石的味道”,教师应纠正;(2)在看六张大石头照后,学生在发表各自想法时教师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评价,就不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不至于在进入第二环节时显得突然,使听课者觉得模拟实验只是教师给学生的一个任务。学生的自主性没有丝毫体现,而且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也不能很明确。

TOP
9#

欣竹: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在出示观察6天的岩石照片后,学生推测八百年后的岩石会怎样,并说说理由,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期中一个说是风化,说明学生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任何评价,当学生的思维超过了由此引出自然界中的哪些原因可能引起岩石的变化。从这个环节过渡到模拟实验十分突然,什么叫模拟实验,学生知道吗?直接用课件代替自然界的物体,学生应该比较难理解。


2.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拿镊子的方法,岩石烧热后扔进烧杯等错误的方法,在今后的实验中教师必须注意,要多关注学生的这些细节。


3.一个学生汇报时说:形状变小、变空心。师反问:是观察到的吗?生:感觉到的。师表扬:实事求是。谢老师做得很好,我们科学课上所追求的就是实事求是。


4.37分钟后,研究植物生长,动物对岩石的影响时,教师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都是赶过场,包括风化的概念等,感觉是为了上而上。


5.再次出现6张照片,前呼后应,画第7张,展示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生展示记录单汇报后,记录单没有还给学生,下课后是老师从投影仪上拿下的,这样的记录单有用吗?成为垃圾。


6.水流和冷热实验合在一起是否会不够深入。

TOP
10#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与我们小学科学老师,似乎八棍子也打不到一处去。何以治大国为题,来阐释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其实不然,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治国。有的治理有方,游仍有余;有的则剪不断,理还乱,始终摸不着头脑;还有的,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耕耘着。所以,在科学教学的王国中,普度众生的有,辛勤劳作的有,苦苦探索的有,怡然自得的也有,更有少许者,已经站立在高峰之巅,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在治小学科学的大国。治大国者,需有雄心大志者,犹如汪中求先生所言,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不可或缺,同样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更加不可或缺。于是,烹小鲜的话题油然而出。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到位,则大国可治。反之,小鲜出错,何以治大国。更有,小鲜红烧可以,白灼又是一种味道,何况还有椒盐。然,无论何种方式,总要找到一个味,一种能让大家感觉得到甚至比较满意的味。若有香或有色,感觉已不错;如果色、香、味兼具,则更好;若拼拼凑凑,啥味都不是,那就有点糟蹋小鲜了。幸好,此次温州之行的两天旅程,糟蹋小鲜的倒没有遇到;但,色、香、味俱佳的似乎也不多。于是,就很犯难,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意气,可适当的题材没有。所以,罗哩罗嗦,说了一通的题外话,还没有切入正题。但,终究还是说上几句:


    话题之一:组合小鲜,味更美。按照教材的编排,三、四年级,学生经历的往往是单个的实验,或者是分解的实验,呈现分步有余、整体不足的特点,这自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因素,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五年级,开始注重整体的研究,包括完整实验的操作。在《岩石的模样会改变吗?》一课教学中,谢老师给大家构建了一个“完美”组合:让学生将温度作用带给岩石的变化和流水作用带给岩石的变化组合在一起研究。从学生探究的时间纬度上讲,腾出更多的探究时间,有利于探究的完整性和时间保障,符合科学探究的精神,避免由于几个实验的相继开始和停止带给学生思路上的人为割裂。所以,在保持学生思路的延续性上也同样值得肯定。应该说,这样烹小鲜的思路,值得弘扬和学习。


    话题之二:白灼或红烧,还是小鲜。烹小鲜,白灼亦或红烧,没有一个定论,完全取决于执教老师的认识和行动,但烹出来的结果一定还是小鲜的味道。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时间”,非常关注时间带给岩石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了认识的发展过程:岩石是不变的;岩石短时间里不变,时间长了,岩石也是变化的;其实,岩石在不断变化,并解释了短时间内发现不了变化的原因。以自己的愚见,谢老师的站位很高,这样的设计理念给人眼前一亮的清新感。按照章老爷子的评价:超越了教科书,处于自觉水平的教学设计。然,物事总是相对的,整堂课教学下来,本人却惊然发现:作为主题的岩石“变化”,谢老师却没有给予更多的笔墨书写,没有理想中观察方法的指导,没有理想中操作方法的点拨,甚至没有细节观察的要求,这样的情境下,如何体现岩石“变化”二字,细细揣摩究竟为何意,思来想去一直不明。换句话,明明是要烹小鲜,结果加入的敷料超过了小鲜,那烹出来的还是不是小鲜了?这盆小鲜该如何定义,是不是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无怪乎课后老爷子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从自觉到自由,中途丢了一部分,丢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话题之三:烹小鲜,火力要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任何场合和情境下都可以这样来阐释,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亦是如此。烧菜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要烹好小鲜,油一定要开,起始之火一定要旺,否则,在油未烧开就将小鲜投入其中,多半会夹生。在本课的起始阶段,谢老师引领学生关注7天、8天后岩石的模样会改变,然后推测,八年后,八百年后、八千年后的变化,都是致力于时间变化引起岩石会或者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哪些因素使其发生变化的研讨却很吝啬,很少的语言,很少的时间,甚至缺少了必要的小结,以至于当时就在怀疑还能不能巧妙地引导模拟实验上去。果不其然,在引导到模拟实验上时,因先前的火烧的不够旺,学生这头的油尚未烧熟,无法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模拟实验上,于是,只有一个办法:生搬硬套法。用教师自己的自话自说引导了事。这实在是火候不到位带来的被动。所以,上课之前,需要我们好好梳理,如何将开始之火烧旺,不至于小鲜烹夹生,这大有可研究之处。


    话题之四:什么小鲜,心中当有谱。烹好小鲜,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搞清楚什么样佐料可以帮助去腥、去涩和留香。若自己也举棋不定用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什么好,也没有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其中的不当,或者根本没有纠正的意识,那想烹好小鲜就比较困难了。这同样适合老生常谈的学生交流中的导向和应答。很清楚的记得这个环节:在学生做好模拟实验之后的交流。老师问:你们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观察到什么?学生一:有汽泡出现;学生二:掉下一些粉末。从岩石模样变化的角度分析,前者显然是无效信息或者说价值不大的信息,需要老师在导向上远离,以避免后续学生认同后带来更多的类似信息;而后者是重要信息,是对教学进程有重大价值的信息,需要老师引导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朝着正常和需要的方向前进。很可惜,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应答,使后续学生的交流失去定向和关键节点,导致后续学生因老师的默认而继承前面同学的交流艺术,将所有的有效和无效信息不加比较删减的全盘托出,交流水平仍旧处在三年级“谁发现多”的基准上,这显然与五年级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观察标准不符。分析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既有老师实验前对观察要求落实不明确和不到位的因素,也有老师对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没有作出及时导向和应答有关。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交流价值不大。因此,烹小鲜时,佐料的认识和筛选十分重要。


    所以,要治好科学教学的大国,首先要烹好科学教学的小鲜。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置身其中,以不断接受批评和主动反思的博大胸怀,探索治国之策,探索烹小鲜的技术,享受其中,乐在其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21:48:57编辑过]

TOP
11#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08-9-27 18:15:00的发言:

 


3.对学生汇报的二点想法:(1)五年级的孩子,对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还需要再说一遍吗?我认为重点应落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把学生的观察对象明确化,要求具体化,表述精细化


4.“模拟实验”与“大自然的现象”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觉得学生不好回答,主要是困难对学生来讲没有可能性,因此回答散乱。如果提问“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就易于思考和回答了。由此可以由十分钟联系到一年、一百年、一千年。


 


我这这样认为了的,因为老师是把两个实验一起做了,所以她想在汇报的时候让学生说清楚,学生所看到的现象是通过哪种做法得到的,所 以在具体汇报内容之前加了一个"怎么做的"的条件.可能她的意思是“你怎么样做,看到了什么相应的现象?” 我的理解。

 


“比较模拟实验与大自然现象的不同点与相同之处”:我想她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模拟实验仅仅是模拟,其实与真实的情况是有区别的。"相似之处"其实是实验开始之前要解决的问题,即模拟与现象的联系,正 因为有了联系,所以才能进行模拟实验,这一点应该在模拟实验之前就已经是解决了的问题。实验结束后的任务是对模拟实验认识的提升,提升到模拟实验与现象自然现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我的拙见,请大家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22:23:42编辑过]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
TOP
12#

设计实验验证指导到位,赞一个

滴水穿石
TOP
13#

 

常不回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比较成功的课,为我提供了有关模拟实验课的新思路。虽然在模拟实验之前过渡有些突然,但这节课体现了模拟实验的特色,模拟实验是一项中介活动,是替代品,所以讲清楚模拟实验替代的“本样”很重要,同时模拟实验与真实的自然变化又有不一样,所以要说明两者的区别,要不就自然界更加明显,要不就不是很明显……上述两方面这节课中都有体现。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4#

 

一品轩: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上得比较精彩,个人有一个小小的想法:过程设计中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是否能交换,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做一个模拟实验。我试想如果让学生能先动手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从这些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风化的一些原因所在,从而将课堂的精彩引向升华。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5#

楼主在发资料时疏忽了一点,没有附上这课的板书!


愚人觉得这课板书很耐人寻味:


 


 


     冷热


     水流            风化


     植物         ————>       变化


     动物


     ……


 


人分两类:智者和愚人


智者的理解:1、风化是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定义是指在自然状态中)


                 2、风化作用的因素很多,包括冷热、水流、植物、动物和其他。


                 3、岩石是会变化的,板书中回答了课题《岩石会改变摸样吗?》——文学中的点题之笔。


愚人的思考:1、风化是指岩石的变化过程,风化就是一种变化,板书中箭头上的风化何解?


                 2、风化就是因为岩石在自然状态中,因为冷热、水流、植物、动物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化,那么板书是否该改成:


 


 


                           冷热       水流


风化:     岩石   ———————————>    变化          


                           植物   动物   ……


           


                 3、本课的目的肯定不会是为了回答课题中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作用。那就更应该把板书改成上面的样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9 21:13:02编辑过]

TOP
16#

此次温州之行,听到最新鲜的话就是:“滴水穿石”之谈,不得不佩服喻老师的大脑——真会想。


“滴水穿石”的石头是什么石?愚人觉得新鲜,滴水穿石就是很好的一种风化现象。但是喻老师后面的观点,愚人就&%#¥


      风化作用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果是化学变化,那么喻老师的猜测是对的,如石灰岩在水滴的作用下,更容易滴穿!但如果是物理变化,那么,石质松脆的岩石(如沉积岩等等),水滴长时间滴穿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TOP
17#

15楼的0k,我顶一个。


当时我在听课时,就在听课本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谢老师笔误?还是本人水平有限,理解不对?我也完全赞同“愚人”的解释。

TOP
18#

各位都很不错,我是刚教科学的。中药老兄的说的很地道。学些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4 23:09:47编辑过]

TOP
19#

会场上的短信点评:
0543:小朋友闻到黄山石头的是气味而非味道,老师该注意措词噢
7092 :教师太注重对学生的即时评价,这样取代了其他学生思考的契机。占用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还是应该少讲。愚人拙见。
 3075: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
 5620:有个问题请教一下:酒精灯到底能不能用打火机点啊? 这样操作规范吗?


9163:放石棉网上烧能避免手被烫,效果也明显
9000:谢老师,温馨提示还得加一句,拿镊子给石头加热时要注意横着拿,以免烫伤手
6815:当学生的前概念具备或者高于教学、教师的目标时,教师要关注的是教学流程还是什么?
4294:把岩石放在火焰上烤,我曾经遇到过岩石爆裂的情况,非常后怕,还是戴上护目镜比较安全!
1932:利用三角架石棉网加热岩石是否更好



4823:第一模拟实验请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是否更佳,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
3440:实验中对岩石加热的时间是否需要控制?能否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比如数数,数到20-30
8942:我认为课的导入六张照片的呈现非常的好,但是是否有必要都是在同一时刻去观察呢?能否出现是阳光下的石头,阴天的石头,晚上的石头,雨雪天的时候,从而推进实验设计活动


9000:大部分学生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有误,没有盖两次
9210: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描述不恰当,却是真实想法时,教师该怎么评价呢?敬请指教
7852:可以用打火机点酒精灯吗?
7092:人为异想人造环境下不存在的情况,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想想黄山的岩石来的实际。



5620:最后一环节设计非常新颖,把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599:在这个实验中,难道真的能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发生变化?
7335:谢老师大胆的尝试将冷热实验和水流摩擦实验进行整合,使实验更接近真实状态,从课堂状态来看效果更好。


0543用镊子取石块加热容易使学生烫到手石块掉落下来。操作方法值得商榷。
6805实验指导时,教师对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的指导需不需要?还有实验的器材准备是否合理。(包括镊子,石头的质地种类。) 



6903:我想以大小鹅卵石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假想,然后冷热实验,动植等等
1642:谢老师的课自然如风,将冷热作用与流水的冲刷结合起来,符合自然界的情形。
9068:学生实验的时候会不会喊“烫死了,烫死了”?在实验前推测岩石变化成因和更多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目的会明确,探究会更有效。


9068:“闻到味道”、“形状变小”对于学生的“口误”教师是否应该及时纠正?


 

TOP
20#

 

关于《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导入环节用时近9分钟,过长;从导入到实验求证之间教师直接出示了实验材料,衔接有些问题;酒精灯的点火用打火机而不用火柴,操作不当,属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应尽量避免,5年级的学生对酒精灯的使用应该了如指掌了,可能教师是为节省时间考虑吧,但此举非常不科学。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1#

新手


      在观察岩石有没有变化时,学生曾两次提出了“风化”,当然,此时学生可能并不正真了解“风化”是什么,老师没有进行评价。


请教:


     教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处理,是作为契机深入呢,还是避而远之。

TOP
22#

作为契机,但不深入

TOP
23#

以下是引用中药在2008-9-29 21:11:00的发言:

楼主在发资料时疏忽了一点,没有附上这课的板书!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愚人觉得这课板书很耐人寻味:


 


 


     冷热


     水流            风化


     植物         ————>       变化


     动物


     ……


 


人分两类:智者和愚人


智者的理解:1、风化是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定义是指在自然状态中)


                 2、风化作用的因素很多,包括冷热、水流、植物、动物和其他。


                 3、岩石是会变化的,板书中回答了课题《岩石会改变摸样吗?》——文学中的点题之笔。


愚人的思考:1、风化是指岩石的变化过程,风化就是一种变化,板书中箭头上的风化何解?


                 2、风化就是因为岩石在自然状态中,因为冷热、水流、植物、动物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化,那么板书是否该改成:


 


 


                           冷热       水流


风化:     岩石   ———————————>    变化          


                           植物   动物   ……


           


                 3、本课的目的肯定不会是为了回答课题中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作用。那就更应该把板书改成上面的样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9 21:13:02编辑过]

 请教,板书是否这样更好:


                       冷热    水流  植物   动物  ……


    岩石   ——————————————————>     岩石       


                           变化  (风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