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809省活动评课专贴1《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复制链接]

1#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与我们小学科学老师,似乎八棍子也打不到一处去。何以治大国为题,来阐释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其实不然,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治国。有的治理有方,游仍有余;有的则剪不断,理还乱,始终摸不着头脑;还有的,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耕耘着。所以,在科学教学的王国中,普度众生的有,辛勤劳作的有,苦苦探索的有,怡然自得的也有,更有少许者,已经站立在高峰之巅,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在治小学科学的大国。治大国者,需有雄心大志者,犹如汪中求先生所言,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不可或缺,同样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更加不可或缺。于是,烹小鲜的话题油然而出。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到位,则大国可治。反之,小鲜出错,何以治大国。更有,小鲜红烧可以,白灼又是一种味道,何况还有椒盐。然,无论何种方式,总要找到一个味,一种能让大家感觉得到甚至比较满意的味。若有香或有色,感觉已不错;如果色、香、味兼具,则更好;若拼拼凑凑,啥味都不是,那就有点糟蹋小鲜了。幸好,此次温州之行的两天旅程,糟蹋小鲜的倒没有遇到;但,色、香、味俱佳的似乎也不多。于是,就很犯难,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意气,可适当的题材没有。所以,罗哩罗嗦,说了一通的题外话,还没有切入正题。但,终究还是说上几句:


    话题之一:组合小鲜,味更美。按照教材的编排,三、四年级,学生经历的往往是单个的实验,或者是分解的实验,呈现分步有余、整体不足的特点,这自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因素,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五年级,开始注重整体的研究,包括完整实验的操作。在《岩石的模样会改变吗?》一课教学中,谢老师给大家构建了一个“完美”组合:让学生将温度作用带给岩石的变化和流水作用带给岩石的变化组合在一起研究。从学生探究的时间纬度上讲,腾出更多的探究时间,有利于探究的完整性和时间保障,符合科学探究的精神,避免由于几个实验的相继开始和停止带给学生思路上的人为割裂。所以,在保持学生思路的延续性上也同样值得肯定。应该说,这样烹小鲜的思路,值得弘扬和学习。


    话题之二:白灼或红烧,还是小鲜。烹小鲜,白灼亦或红烧,没有一个定论,完全取决于执教老师的认识和行动,但烹出来的结果一定还是小鲜的味道。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时间”,非常关注时间带给岩石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了认识的发展过程:岩石是不变的;岩石短时间里不变,时间长了,岩石也是变化的;其实,岩石在不断变化,并解释了短时间内发现不了变化的原因。以自己的愚见,谢老师的站位很高,这样的设计理念给人眼前一亮的清新感。按照章老爷子的评价:超越了教科书,处于自觉水平的教学设计。然,物事总是相对的,整堂课教学下来,本人却惊然发现:作为主题的岩石“变化”,谢老师却没有给予更多的笔墨书写,没有理想中观察方法的指导,没有理想中操作方法的点拨,甚至没有细节观察的要求,这样的情境下,如何体现岩石“变化”二字,细细揣摩究竟为何意,思来想去一直不明。换句话,明明是要烹小鲜,结果加入的敷料超过了小鲜,那烹出来的还是不是小鲜了?这盆小鲜该如何定义,是不是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无怪乎课后老爷子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从自觉到自由,中途丢了一部分,丢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话题之三:烹小鲜,火力要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任何场合和情境下都可以这样来阐释,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亦是如此。烧菜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要烹好小鲜,油一定要开,起始之火一定要旺,否则,在油未烧开就将小鲜投入其中,多半会夹生。在本课的起始阶段,谢老师引领学生关注7天、8天后岩石的模样会改变,然后推测,八年后,八百年后、八千年后的变化,都是致力于时间变化引起岩石会或者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哪些因素使其发生变化的研讨却很吝啬,很少的语言,很少的时间,甚至缺少了必要的小结,以至于当时就在怀疑还能不能巧妙地引导模拟实验上去。果不其然,在引导到模拟实验上时,因先前的火烧的不够旺,学生这头的油尚未烧熟,无法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模拟实验上,于是,只有一个办法:生搬硬套法。用教师自己的自话自说引导了事。这实在是火候不到位带来的被动。所以,上课之前,需要我们好好梳理,如何将开始之火烧旺,不至于小鲜烹夹生,这大有可研究之处。


    话题之四:什么小鲜,心中当有谱。烹好小鲜,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搞清楚什么样佐料可以帮助去腥、去涩和留香。若自己也举棋不定用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什么好,也没有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其中的不当,或者根本没有纠正的意识,那想烹好小鲜就比较困难了。这同样适合老生常谈的学生交流中的导向和应答。很清楚的记得这个环节:在学生做好模拟实验之后的交流。老师问:你们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观察到什么?学生一:有汽泡出现;学生二:掉下一些粉末。从岩石模样变化的角度分析,前者显然是无效信息或者说价值不大的信息,需要老师在导向上远离,以避免后续学生认同后带来更多的类似信息;而后者是重要信息,是对教学进程有重大价值的信息,需要老师引导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朝着正常和需要的方向前进。很可惜,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应答,使后续学生的交流失去定向和关键节点,导致后续学生因老师的默认而继承前面同学的交流艺术,将所有的有效和无效信息不加比较删减的全盘托出,交流水平仍旧处在三年级“谁发现多”的基准上,这显然与五年级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观察标准不符。分析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既有老师实验前对观察要求落实不明确和不到位的因素,也有老师对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没有作出及时导向和应答有关。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交流价值不大。因此,烹小鲜时,佐料的认识和筛选十分重要。


    所以,要治好科学教学的大国,首先要烹好科学教学的小鲜。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置身其中,以不断接受批评和主动反思的博大胸怀,探索治国之策,探索烹小鲜的技术,享受其中,乐在其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21:48:5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