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傅孝杰
探究者:五4班
课前预热——演示实验
出示两杯水,加入两滴红墨水
两杯水的多少比较
测量一下
还有两个杯子,倒入到新的两个杯子中,能看出水的多少吗?
师演示。
怎么刚才看不出,现在看得出,这么肯定?
有可能是两外两个杯子面积小。
现在两个杯子形状不一样,一个宽度窄。
粗细不一样。
那如果提供两个更细的杯子呢?
更明显。
教师再次演示。
要是杯子再细一点。真聪明。
一、视频演示,引发问题
10:08茶壶烧水,(6分钟后)。
你看到什么现象?
水从水壶里溢出来了。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水烧开后,会沸腾起来。
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面对温度高的时候,某些物体会膨胀起来。
什么物体?
水。
水位变高了。
体积变大了。
板书:体积
变大
刚才我们同学描述了水温度变高的时候,体积变大了。
二、根据问题,设计实验装置
老师这里有两杯水,一杯加热后,体积会变大吗?
教师演示:加热水,请学生观察。
体积变大了吗?
看得出吗?
加红墨水
体积变大了吗?看得出吗?
有没有办法观察更明显?
换成细的杯子
在这个装置上,你有没有办法加一个装置,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10:15
10:20
学生设计装置交流
加上了刻度
我们画了冷水的水位,再画热水的水位
你们的方法都是在原来的水位上做好记号。
体积变化这么大吗?只标上刻度来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特点有什么缺点?
只升高一点点眼睛还是会看不出来。
第三组交流:把水加满。水会溢出来。
把几个小组的优点结合起来。
第三组水要加满、第六组加一根细管子、在原有水位上标上刻度。
教师演示组装这个实验装置。
三、实验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探究要求:
倒200毫升左右热水。放入冷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液体。随时记录,观察完把材料放回原地。
教师布置好要求,学生领取材料实验。10:30
10:37
四、实验报告交流
液体名称 |
受热时的变化 (受热时体积变大可以用↑表示 受冷时体积变小可以用↓表示) |
受冷时的变化 (受热时体积变大可以用↑表示 受冷时体积变小可以用↓表示) |
水 |
|
|
|
|
其他液体(黄酒、醋、牛奶、油) |
|
|
|
|
五、生活中的应用和解释10:40
1、解释水烧开壶盖中有水溢出来的现象
2、学生举例
3、解释:啤酒瓶或者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为什么?
4、辨别两杯水的温度高低
学生实验
温度计的刻度数方法:
课件介绍。
温度计的制作发明过程
10:54
地球表面的地形
北仑梅山学校 洪忠明
课前游戏:哪支铅笔长?
你的根据市什么?
比较两座山的高低,起平线怎么订?
海拔
11:09正式上课
一、根据学生已知交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带来一位朋友,地球。这是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你知道哪些知识?
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
海洋面积比较大,陆地比较少。
科学家根据海洋比陆地多的部分,说成水星。
有一层大气。
水占了地球的70%还多。
地球的陆地表面凹凸不平。
教师演示课件,看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的部分米酒组成了我们地球上的地形,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
11:11
二、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1.录像观看地球表面的多种地形
学生交流看到的地形——山、盆地、沙漠、平原、高原、峡谷、湖泊、溪流、冰川、丘陵、
这是我们刚才看到过的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我们来学习5种常见地形。
2、山地
你能说说根据这张图地形呈现什么特点吗?
山地的特点是高低不平。落差很大。
险峻
高耸
陡峭
直入云霄
崎岖不平
突兀
我们根据同学的话,给山地画一幅简图。教师板书画山地。
3、平原
平整、广阔、有很多植被、
教师黑板画(比海平面高?)
4、教师提供表格,学习完成另外几种地形11:21
丘陵、高原、盆地
学生自主完成记录10:24
交流
说说家乡的地形
三、地形模型塑造
11:32
温馨提示:
先看模板背面的要求,按要求造地形。
用上所有的橡皮泥铺满整个版面。
11:38
学生作品交流
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青藏高原
东边
地形复杂
四、中国地形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
五、世界地形图
陆地上的地形
海洋上
(可以先看蓝色的深浅,再来探究为什么)海岛也是一个地形?
有哪些原因会改变地形。
喻伯军老师早上北仑展示活动后小结
上午展示了北仑的团队成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个团队可以走得很远!贺慈满老师的当阳光透过棱镜,让棱镜成为热门词。贺老师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十年北仑小学科学团队的成长。团结所有的科学老师一起向前走。李绍老师的修行特指科学教师的思考,在蒸腾一书中有很多的智慧,不断探索,上升到哲学的深度,成为独特思想的科学教师是很幸福的。在这样的科学校长引领下,老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上有思想的课,是他20多年科学教师校长的心得。更加丰厚,充满内涵。丁老师的发言很幽默,小港实验学校有3亩多的基地,从阅读改变思想到行之者工作室,有一条主线,从思想到实践,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围绕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文章。学科基地让科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让科学教育更加精彩。
后面的两节课体现北仑团队的思考,有团队的力量作为支撑,有很多创新之处。从教学具的改进、教材的钻研把握再反应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把握,基于学生的发展。
可以思考的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是经典内容。今天采用技术改进的指向。时间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中断的迹象?设想很好,实际在采取教学中可以继续探索。
大家可以发现五年级的孩子体积有困难,只会用高低大小来描述,学生知道这么一回事,但不会用。
第二课中也一样,海拔已经出来了,但是学生不会用。高原和平原的区别就在海拔高低。在做模型的时候没有呢很好利用这一点,模型对于学习地球领域的内容很重要,但还可以做足。
《传热比赛》
萧山区新塘小学 赵海军
一、活动引出热的良导体、不良导体概念
木棒、铁棒、铜棒、铝棒分别放入四个小孔中,感受四根材料的冷热。
13:05
学生实验、交流。
竹棒可以肯定放在最后,温度低。
像铝棒、铁棒、铜棒我们用手去感知,很烫,我们把它叫做热的良导体。
二、三种金属传热能力比较设计13:10
1、学生实验设计证明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强弱
用温度计测量?
上面套蜡环。哪个蜡环先掉就是传热好。
2、传热比赛实验设计
把木板反过来,不知道木板后面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分组实验设计。
这个环节中教师已经出示了具体的实验图纸,那么实验的设计已经是很明确了,只不过要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的注意点,就是不变量的问题。
学生一组交流实验的方法,另外同学补充说明注意点。
用红笔对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修改。
三、初步实验探究三种金属的传热本领
1、学生修改完毕后进行材料领取
2、教师出示实验注意点:
根据实验现象,在设计图上用序号标出蜡环或火柴棒掉落的顺序;
请写出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名次;
小心烫手!
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3:27
四、实验交流
铝最强(8为)
铁最强(0位)
铜最强(33位)
虽然通过实验现象来看,改变越来越统一。实验结果越来越集中。但还有8位同学认为是铝最强。
五、进一步改进材料后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杯子变色
2、如果把杯子这个用到实验上来,可以吗?(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怎么和今天的实验结合应用。)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一步探究。
(变温油墨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看到热的传递过程,这里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证明铜和铝的传热本领谁强)
小结:从用手摸,到蜡环,到变温油墨,是什么让我们对哪种金属传热本领最强认识越来越统一呢?
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确,好的材料,好的实验设计。
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用合理先进的材料啦完成他们的实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六、生活中的应用
平底锅
为什么我们家里的锅好像不是所有热的良导体做的?
我们的锅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造,为什么不用或减少采用这些材料来制作锅呢?
最后一个问题拓展到生活中问的云里雾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21 20:25: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