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教教学反思:
前面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对于八大行星,学生知道,并很快就能记住顺序。节约了不少的时间。前面进行的比较顺利,虽然过程较为简单,但还是比较实用的。
建立模型部分,提供给学生模型后,让他们认识行星按顺序进行排列。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球吸引了学生,他们立刻兴高采烈的开始了活动。八个组中,有一个组因马虎,出现了点小错误。有两个小组进行的比较快,而且发现了距离的问题,重新进行调整。
师:“同学们,你们摆放好了吗?我们的这个可以作为八大行星的模型吗?”
生:不行,老师,他们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是一条直线的
生:距离也不同。
师:细点说
生:就是行星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表上有的,所以距离应该调整。
师:是这样吗?按距离,调整一下看。
学生又进入到了重新的调整中。有的组用估算,有的用笔和尺在进行。10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早完成的组,再看其他小组,并进进行相互的有关距离是否适当的讨论,距离基本上都在合理范围。
师:现在我们的模型,能作为八大行星的模型吗?
生:就是不在一条直线上
生:说不定有一天会连成一条直线呢(其他生笑)
师:再看看数据?
生无反应
师:我们的球体之间,是按比例确定的,行星之间的距离也是按比例来的,那么~~~~~~~
生:我知道了,行星的大小和距离也应该比例统一
师顿,我们现在的统一了吗?能统一吗?试试看。
学生们开始了计算,未到一半时间,下课时间到了,虽然没有完全好,但学生已经发现,按现在球体的大小,水星与太阳的距离约为30米左右。远远超出了学生原始的想象。没有完成,学生意犹未尽。
小结:
1、学生建立模型的层次进行的比较顺利,认行星---摆顺序-----调距离-------统一距离与行星大小的比例,这样下来,基本可以建立一个八大行星的模型。此过程中,有的过程是自然形成,有的需要稍加引导,但都在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应该没有牵强之象。
2、本人思考教学安排考虑不充分。一是犹豫是一课时还是两课时完成,没有定论。按教学要求而言应该是一课时,但是,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索性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再放一些时间,最后面的一个教学活动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样的安排既避免前面知识的匆忙,又利于模型建立活动的整体性。
3、分两课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计算部分,还可以利用课后进行,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二是通过课后的运算,学生会发现现用器材无法全部建立,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场地,除非是改变比例,重新制作球体模型,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也会去制作,更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尤其对于爱好科学的同学来说,更有发展意义。
4、本人没有自己制作过这样的模型,教学准备不足,这次懒了,和学生一起完成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11:41: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