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材料中的埋下的“问题”宝藏——《电磁铁》课后思考更新(四)了 [复制链接]

21#

教学有意外,这才是真课堂!
就像一个商品,附加值就是它的加分项,性价比也是这么来的。
我们的科学课是一群孩子的科学课,附加值应该更多一些,课堂又是流动的艺术,于是意外和副产品自然会更多。
楼主的反思有底气,有韵味,有深度,赞!
期待新的发现,
TOP
22#

回复 21楼金亚军的帖子

        感谢金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教学中我们往往想方设法要避免一些“副产品”,因为“副产品”会干扰我们的教学计划。这其实就是我们要反思的。  

     章鼎儿老师在“2018年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中讲到:“我们教师经常是在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学生怎么学。”如果探究中的“副产品”是真正探究的一个重要表征,那么它就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普遍会存在的,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我们教师要对此进行引导,而不是想方设法回避。

      如果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对每一节都要进行重新考量,因为每一节课不在是课本中的每一节课,而是要根据学生产生的副产品及时调整每一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仅仅是作为一单元的课例作为参考。
TOP
23#

不仅仅是学生的副产品,也是教师教学的副产品。
因为是人的教育,一群孩子的教学,如果放纵学生的“副产品”,对教师的要求可想而知。
但是有时候合适的“副产品”,的确是需要好好推进和研磨的。
作为一位专职科学老师,我坚持我的课不僵持,而是因时而动,因意而动,因境而动。
就像一日三餐,也许菜简单,但是每天就餐那份心情是值得品味的。
TOP
24#

今天再次读了大师的帖子,我发现我成了大师忠实粉丝。大师的课堂是我心中追求的理想!
TOP
25#

今天再次读了大师的帖子,我发现我成了大师忠实粉丝。大师的课堂是我心中追求的理想!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9/1/9 8:04:53
哦哦,向您学习!
TOP
26#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有思考的帖子了
TOP
27#

因时而动,因意而动,因境而动。

金亚军 发表于 2019/1/8 20:44:17
吧这个高度!仰望啊!金老师把教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了。
TOP
28#

回复 27楼wubin98146的帖子

科学课因人而异的,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堂会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TOP
29#

把问题藏在材料中——《电磁铁》教学反思(四)
      我的一些教学尝试得到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感谢!一些老师问到一些细节问题,我想一节课的材料或许是科学老师最为关注的细节吧。的确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一定的思考(主要受到闻蓉美老师的启发)。因为这一节课我尝试了教师不提出问题,是想让学生在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所以材料中需要藏有问题。就是我们经常在讲的“有结构”。请看材料图:



      


      实际上课中,每两个同学为一个小小组,可以得到这样上图中一份材料,其中你会发现电磁铁是需要每个人制作的,每个人都可以玩的,而提供给的漆包丝是一条长一条短。在第一次学生的材料中除了做电磁铁的材料外还包括图2中的材料,包含回形针、大头针、铝条,而指南针与小磁铁是在学生大约进行6分钟和12分钟时依次下发的。


      这些材料中隐藏着什么问题?如果你是有思考的科学教师,一定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或者说我的期望是什么?
      第一,学生首先兴致勃勃地做电磁铁(方法是教师导入课时演示过,学生感到很神奇的。)成功了,通上电可以能吸回形针,能吸小铁钉,但不能吸铝条。——指向通电线圈有磁性。
      第二,小塑料杯,期望学生由第一点想到测试格物吸铁。——指向有磁性。磁力线可以穿过物体。
      第三,学生在吸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装置不同位置吸铁钉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他能把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方法进行迁移,学生会用回形针进行不同点的磁力大小的测试。发现与条形磁铁类似。——指向该装置有磁极。
      第四,指南针的作用,你懂的。让学生发现该装置是有南北极的,希望在学生自主交流中发现不同装置南北极是不一样的,进而研究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指向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第五,给学生的漆包丝有长有短,是希望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发现,磁力大小的问题。——指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
      第六,小磁铁的作用,是希望学生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想到,铁钉有磁极,这个磁极与磁铁的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发现该装置与磁铁不一样,两头都能被磁铁吸引,但一头在吸引之前会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力,希望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建模的过程)。
      以上六条,并不是并列产生的问题,整体是步步深入的,往往伴随着前面问题的研究又发现了后面的问题。最终是指向“磁场”这个大概念问题(物体可以对一定距离以外的物体产生作用《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
     但在实际上课中,学生能发展到哪个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种让学生自己在一堆材料面前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与科学家的研究方式非常类似,不同在于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控制了非良诱的因素,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主要是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真正让他们进行科学家的研究(科学家的研究远比这个复杂得多,还要考虑很多政治上、经济上等非科学性的问题),鉴于这样的原因,学生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除了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是两项(实际上两者是合一的)重要的制约因素。你可以想象同样上这样一节课,有长期科学能力练习的学生和没有受过类似练习的学生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请注意我说的是发展程度,并非最终结果不一样),因为长期有探究能力练习的学生会有很好机制在杂乱的一堆问题(材料)中整理出头绪,聚焦研究问题,并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变量的研究,也更善于交流,在交流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而类似练习教少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会在重复别人的动作——在杂乱的问题(材料)周围长时间徘徊,难以理出头绪。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只要继续走下去,他们都能到达彼岸,也就是说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当下科学教学所承载的意义。
      在皂湖小学送教的这节课中,全班学生最终能确认的只有一条(与本校试教时有很大差别,具体见反思二、三)——该装置有磁性。但我认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得出这个结论同样要证据的支撑,学生的发现是能吸回形针、大头钉、不能吸铝。铜丝上不具备吸力。通电才能吸铁,不通电就不行。关于南北极的问题,只有个别同学发现了,该装置只能使指南针的一头跟着转动。我把这一条写在了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中。大家想想,如果下一节课继续,学生的研究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肯定往南北极的方向去研究了。我们不妨把第一节课当做是聚焦问题的课,有何不可呢?“提出问题”作为新课标中特别指出的修改点,但怎么去落实是有待研究的,问题的提出并不是那么容易,能用一节课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也是值得的。让学生在杂乱的问题(材料)面前迂回一会,徘徊一会,思考一会,并不是浪费时间,学生在这里发展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梳理信息的能力——科学素养的核心能力。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12 15:40:21
TOP
30#

文字内容比较多,赞叹您能认真读完,希望有您的建议和意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