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391#

此贴删除
微信图片_20190618090030.jpg (, 下载次数:0)

(2019/7/6 20:16:44 上传)

微信图片_20190618090030.jpg

微信图片_20190618090020.jpg (, 下载次数:0)

(2019/7/6 20:16:44 上传)

微信图片_20190618090020.jpg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06 20:16:44
TOP
392#

回复 391楼wubin98146的帖子

说得很有道理。问学生这个实验你是怎么做的?”“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完成”,这个比什么都重要。科学操作中,实验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小学阶段,让学生明白该怎么操过,实验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还是其次。这样更能体现出实验基础是否扎实。
TOP
393#

对实验抽测的若干思考

NO.62Z-190618





      上周二(6月11日)我区进行了全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6/18 9:38:26 大师说的很有道理,虽然实际的操作中,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假如时间充裕,力量强大,的确可以试试。
TOP
394#

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完善。
TOP
395#

对实验抽测的若干思考

NO.62Z-190618





      上周二(6月11日)我区进行了全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6/18 9:38:26
师兄的帖子总是发人深思~
TOP
396#

此贴删除
微信图片_20190705094938.jpg (, 下载次数:0)

(2019/7/6 20:14:44 上传)

微信图片_20190705094938.jpg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7-06 20:14:44
TOP
397#

是的,茎的种类是资料库的内容,作为课外知识
TOP
398#

评价试题背后的问题分析
三年级的期末考试卷。请看判断题2、3、9题。是否有问题?
一、
一株凤仙花可以收获上百粒种子。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5 10:49:03
很欣赏对题目自己的思考!
1.一株凤仙花可以收获上百粒种子。——交流会有没有组织?题目也可以更严谨,比如有的凤仙花可以收获上百粒种子。
2.所有植物的茎都是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的。——应该引发孩子的思考,所有……
3.一般标有红色的一端通常是南极,用字母S表示。——既然没有意义可言,何须标识,既然标识,那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不然包起来干什么呢?
TOP
399#

科学实践——从现象到结论的距离


NO.62Z-190730
    暑假,说实在,不应该谈教学。这并不是消极。因为教学不是只有教科书上的内容,暑期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增加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更有厚度。看到很多教师仍在论坛上发关于教学的事,也触发自己的思考,权当记录。
    沈老师发了一个帖子,说观察土壤时,发现气泡,就是空气吗?讨论的结果基本一致,是空气。
    问题在于课堂上怎么上?一般的上法是,教师准备好干的土壤,或演示,或学生操作,
    师:发现什么?
    生:有气泡。
    师:说明什么?
    生:有空气。
    师:你真棒!
    在此我申明一下,没有针对哪一位老师,在当下的课堂中,基本都是这样操作,包括我自己。以下讨论纯粹从学术角度,或从更好的角度来思考。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结论,这之间是有一段路的,这段路就是“科学实践”。
    从科学史看,可以知道这段路是非常曲折的,科学家经过不断地“科学实践”才能下结论,从时间上看,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但从当下的课堂看,我们把这段路无限地缩短,有时缩短到短短几秒钟,在这样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告诉学生,科学结论如此简单,这是对科学态度极其严重的偏颇。

    发现气泡就是科学现象,土壤中有空气,就是科学结论。当下的课这两者的过程太短了,短到学生来不及有其他的思考,或者本来有的也扼杀在摇篮中。从气泡到推断出空气,这个过程其实是需要反复论证的。存在两个问题,气泡一定是空气吗?是否有其他气体。第二,这个气泡是土壤中的吗?排除其他因素,如荷叶效应等,能引导学生观察更仔细。在具体操作上,是否可以在慢一点,如学生说到:有空气。教师是否在问一句:为什么你这样想?这会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让有些有其他想法的学生有发表想法的空间。
    讨论到最后可能仍然无法下结论,不能下结论,这本身就是讨论的重要结果,比教师直接说的一个结论有意义得多。

    讨论可能难以下结论,要让学生感觉到,下结论是难的,但并不是没有作为。教师的作用是在讨论中进行相机引导,引导有些学生会把自己的经历与现象联系起来,如,植物经常浇水会死亡。干燥的土壤很松。蚯蚓在下雨天会离开土壤……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建立模型:土壤中微粒之间有空隙,这些空隙在干燥的时候,就会有空气进入。这个意义是什么,它有助于植物呼吸,所以淹水后的陆生植物几天后就会死亡。这时学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些气泡是空气的可能性很大,是土壤在干燥时,土壤之间的产生的空间造成的。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结论。

      科学结论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他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这个丰富性来源于科学家在得出这个结论时众多无死角的思考,如果要提倡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这样的思维品质。并非是一个现象就马上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结论是没有生命力的,经不起推敲的。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8-02 20:21:38
TOP
400#

科学实践——从现象到结论的距离


NO.62Z-190730
    暑假,说实在,不应该谈教学。这并不是消极。因为教学不是只有教科书上的内容,暑期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增加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更有厚度。看到很多教师仍在论坛上发关于教学的事,也触发自己的思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7/30 11:12:32
吴老师总是会敏锐地观察小学科学这块土壤中的许多人都习以为常的“空气”,话语中让人感受吴老师思考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不断追问中深入问题的精髓,让人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